广州图书馆·行走·大沙头:沙洲传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沙头码头附近有什么好玩的 广州图书馆·行走·大沙头:沙洲传奇

广州图书馆·行走·大沙头:沙洲传奇

2024-07-14 00: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沙头三马路当年是飞机跑道。

广州,自古便是一个亲水的城市。交织的河网,孕育出一个个美丽的沙洲。大沙头便是其中一个。

  数百年前,这里还是烟波浩渺的珠江水域。东濠和大沙河日夜奔流,冲积出一片迷人的江心洲,沙鸥点点,芳草萋萋,择水而栖的,是被称为“疍民”的水上人家。

  然而,这又是一个不寻常的沙洲。海印石,就位于这个沙洲的附近。在海印石原址上建起的东炮台,曾是广州古城的一道防线,林则徐曾在这里指挥那场轰轰烈烈的“靖海门销烟”。

  此外,大沙头还掩埋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这里是我国航空业的摇篮。我国第一架军用飞机:“乐士文一号”,在这里诞生,并成功起飞。

  斗转星移,弹指一挥间。当年的风风雨雨,已湮灭在岁月的尘烟中。如今,大沙头的河涌已被填平,西面,崛起一个繁华的商圈;东面,开辟了一个风景如画的人工湖。从销烟重地,到航空基地,再到商业重地,历史风云,人间烟火,大沙头演绎着一段段美丽的传奇……

  东炮台前销烟风云

 

  大沙头,积沙成岛

1923年孙中山、宋庆龄在大沙头“乐士文一号”飞机前合影。

  “大沙头,原是珠江上一个独立的小岛。明代初期,这里还是珠江水域。它的形成,归功于古城广州自北向南流淌的两条河:东濠和大沙河。”原东山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周元峥介绍。

  东濠,发源于白云山锣鼓坑长腰岭,沿途接淘金坑、惠爱路、玉带河一带的水,长约7620米,水势浩大,加上流域内山陵起伏,到了雨季,山洪咆哮,水势如万马奔腾,挟带大量泥沙冲出濠口。大沙河,发源于白云山、瘦狗岭两山脉之间,经过杨箕村,流入珠江。两河从狭窄的水道转向宽阔的河道时,水流分散,冲力大减,水中泥沙逐渐沉淀淤积,年复一年,河床变浅变窄,珠江南岸逐渐南移,在河口形成几个江心洲:筑横沙、大沙头、二沙头。这三个小岛,呈“雁飞”状排列。

  那时,大沙头一带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海印石。海印石,位置大约在今天广九大马路以南地段。明初,它还是矗立在东濠口边的一块巨型礁石,是昔日珠江三大名石之一,其余两石分别是海珠石和浮丘石,三石成品字形排列,散布在珠江水道上。海印石很独特,有一半露出水面,其形状如一枚印章。因为位置较低,特大涨潮可以淹没,因此又称为“沉石”。

  天长日久,海印石周围的泥沙不断沉积,逐渐形成小岛。明代万历年间,岛上建有“海印阁”,清初改为京观楼,楼的四周有城墙围绕,人们可登临眺望珠江和羊城秀色。一年一度的珠江龙舟竞渡,京观楼是上佳观赏场所。

  大沙头地理位置独特,东濠口是进城的入口处,大沙头附近有一条菠萝水道,因可以通到现在的南海神庙而得名。这条水道可通各地,大沙头一带便成为从事渔业、运输、经商的好去处。

  据1852年编写的《番禺县续志》记载:“大沙头在东门外3里,沙田纵横约10余顷。”这里地势平坦,面积宽阔,清初,吸引一些疍民在此生活。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最初停泊在黄埔的疍民,在珠江上打鱼后,划艇到广州卖,常在大沙岛、二沙岛一带停泊,成为一个较大的聚居点。

  

  靖海门销烟

  

清代建于今白云路和广九马路相接处的东炮台。

  时光的巨轮向前行驶。海印石四周沙滩的面积不断扩大,清政府在此建起了东炮台,又称东水炮台、东定炮台,它是清政府设在广州城东、用于拱卫省城的主要军事设施,与观音山炮台、西炮台等构成保护广州的第三道防线。

  19世纪中叶,英国向我国大量倾销鸦片。1838年12月,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烟毒泛滥最严重的广东禁烟。

  林则徐于1839年3月到达广州,掀起一场禁烟风暴。1839年6月,在虎门海滩,他指挥了那场震动中外的“虎门销烟”。随即,林则徐又在这年七八月间,在省城广州靖海门外的东炮台前,进行了3次销毁鸦片和鸦片烟具的运动。

  林则徐选择在东炮台进行销烟,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东炮台位于城郊的东濠涌旁,煮化后的鸦片残渣,可以引入珠江,流入大海。其次,虎门销烟时,曾发生不法之徒偷抢鸦片烟膏的现象,东炮台是旗兵营地,有官兵驻防,可以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此外,它距省城仅二里路,与林则徐的行辕越华书院和位于靖海门内卖麻街的两广总督署不远,有利于官员前往督视。

  周元峥认为,林则徐销烟的地方是“东炮台前”,应该指的是海印石的南面,因为南面的水面相对阔而深,北面则相对要浅一些。林则徐仿照虎门销烟的方法,命人开凿了一个大池塘,然后在池的四周架起铁锅,锅里放水,撒盐成卤,把烟土过秤后,逐个切成四瓣放进锅里,再加石灰,用火煮化。煮化后的残渣倒入池里,然后利用河水涨退引入珠江,流向大海。

  林则徐在他的日记中,也提及了广州靖海门销烟的情况。第一次是在1839年7月18日,“是日靖海门外销毁烟土”。第二次是在7月19日,林则徐与两院官员前往查视,监督销毁鸦片烟膏和鸦片烟具。第三次是在8月13日,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等官员到靖海门监督销烟,“……早晨出赴靖海门外东炮台前,同制军、抚军、司、道等煮化烟土”。

  林则徐广州销烟,主要是广东民间收缴和虎门销烟时准备押解送京审验所保留的样品,其中第三次所销毁的鸦片“皆潮郡解省之烟土,约二万余斤”。

  “与虎门销烟不太一样的是,这次销烟,还同时销毁吸食鸦片的托盘、烟枪等木制烟具,士兵用刀劈,用火烧,噼里啪啦,场面十分浩大。老百姓在旁边围观,引起很大震动。”周元峥介绍说。

  中国航空业摇篮

  大沙头,一直以来,还掩埋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它是中国航空业的摇篮。80多年前,这里是孙中山大元帅府航空局(俗称“红楼”)的所在地。孙中山领导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在这里组织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架军用飞机:“乐士文一号”。

  周元峥认为:“孙中山之所以选择大沙头作为空军基地,可能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大沙头地势平坦,空地较多,具有建机场的良好条件;并且,这里地处城郊,地价较便宜,水陆交通都很便利,濒临珠江,进可攻,退可守。”

  说起大沙头机场,这当中有一段典故。孙中山先生主张“航空救国”,大力发展航空事业,选择广州东南面的东山作为航空基地。1920年11月,在赶走桂系军阀后,孙中山从上海返回广州,第二次在广州建立革命军政府,在大沙头设立航空局,当时有水陆飞机9架。1923年2月,孙中山回广州就任大元帅,重组革命军政府,并着手重建空军,后来将从美洲筹款所购的数架飞机运至大沙头,并在此建立了飞机场。

  上个世纪20年代的大沙头机场,其位置大约在今天大沙头三、四马路一带,南起沿江东路、北至大沙头新市场,场站和勤务设备都很简陋,由草地及土场构成。飞机场分水上飞机场和陆上飞机场。水上飞机场,即大沙头南岸对开江面,停泊在码头的水上飞机可由码头开到江面,在水上滑行起飞。陆上飞机场在大沙头岛中间,今天的大沙头三马路是当年的飞机跑道。

  当时,大沙头一带是军事禁地。这里防卫严密,机场四周遍插红旗,水上以水火罐为界,陆上则以红旗为界,除大本营及航空局派出的舰艇及人员外,其他任何人和船只均不得进入界内。如有擅自闯入者,驻军可以开火迎击。

  而第一架军用飞机“乐士文一号”的诞生,与一个名叫杨仙逸的华侨飞行家和飞机制造师有关。1923年,孙中山任命他为中华民国大元帅府航空局局长兼广东飞机制造厂厂长。当时,杨仙逸身边既无图纸,又缺少制造飞机的专业人才。他回到航空局,着手设计图纸,和同伴一起日夜奋战,终于用中国的设备和材料,制造出真正中国化的第一架飞机。

  1923年7月,孙中山及夫人宋庆龄参加了这架飞机在大沙头的试飞典礼。试飞时由黄光锐驾机,宋庆龄亲自乘坐升空。飞机在广州上空飞翔一圈,然后徐徐降落在大沙头机场。

  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敬意,杨仙逸等人当场联名向孙中山提出请求,要求以宋庆龄在美国读书时用过的英文名字译音,来命名这架飞机。宋庆龄上小学时有个英文名字叫ROSAMONDE,中文译为“乐士文”,意思是“玫瑰世界”、“美好前程”。

  “乐士文一号”就这样非同凡响地诞生了。之后,孙中山与宋庆龄在飞机前合影留念,并亲自题写了“航空救国”四字以资鼓励。

  “乐士文一号”试飞后,交航空队使用,曾参加攻击惠州陈炯明部队的战斗。然而,不幸的是,这年10月底,陈炯明派奸细深夜潜入大沙头飞机库纵火,“乐士文一号”和一部分飞机器材遭焚毁,飞机修理厂迁至东山皮革制造厂,即今广东省委大院内。大沙头飞机场则一直使用到1928年年底,才完成它的使命,回归平民百姓的生活中。

  民间记忆

  

大沙头音响店铺门口的摆设。

  如今,在不少广州人心目中,大沙头,是电器、布匹交易市场的代名词。当然,它昔日还曾是一个客运大港,无数人在此上船下船,编织着各自的人生梦,但就连这个记忆,也在逐渐远去。

  家住东山60多年的张荣基老人,今年已经71岁了,他曾在白云街工作多年,并参加了街志的编写,对这里的变迁,他有着深沉而清晰的记忆。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在大沙头的大街小巷里穿梭,听他缓缓诉说这个沙洲的前尘往事……

  红楼纪念碑

  据张荣基回忆,他小时候,已经完全见不到东炮台的遗迹了,至于海印石是何时深埋进地下,则可能是更久远的事情了。不过那时候,大沙头还是珠江上一座小岛,没有与陆地相连。大沙头与筑横沙之间有一条大沙头涌,大沙头涌是大沙头岛的北支水道。

  “据1933年的《广州经界图》记载,大沙头涌的河面很阔,达到几十米,西接东濠口,东与珠江相通。抗日战争结束后,我回到东山,还能看到花尾渡这种木制载客内河拖船在这条涌停泊。”他说。

  他回忆,建国前,这里仍然居住着不少“疍民”,人们称他们为“水上人”。他们大多数仍有船艇,住在临江用木板搭建的“水棚”里。他们身穿大襟衫、唐装裤,大多爱干净,他曾到他们住的“水棚”屋里做客,进门还要脱鞋。

  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政府曾对大沙头进行了规划,准备建成一个商业区,但政局动荡,无疾而终。建国后,昔日的大沙头岛,面貌发生巨大变化。20世纪50年代初,大沙头涌的西段人工填平成陆地,成了今天的大沙头二马路,东段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挖建成东山湖公园。大沙头与老陆地成为紧密相连的一体。

  “至于当年的飞机场和红楼,也已经难寻踪迹。但大沙头三马路,在20世纪20年代原是机场的跑道,所以你现在看起来还非常笔直。机场废弃后,建国后一段较长的时期里,这条路两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粮仓。”张荣基说道。

  然而,历史,总得有一个纪念的地方。张荣基领我们来到沿江路,绿树掩映间,一块红色纪念碑静静地矗立。纪念碑碑身的顶上写着“乐士文号”,下面雕刻着“乐士文号”飞机的模型,再下面是碑文。年代久远,碑文已经模糊,仔细阅读,原来上面记载着“乐士文一号”的来龙去脉,一句“此处被称为中国航空业的摇篮”,让我们心里顿觉有了重量。

  商圈的崛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白云街工作的张荣基,蓦然间发现,昔日沉寂的大沙头,在悄然发着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是有商家在大沙头码头附近,先后租下一些住宅裙楼和旧厂房,并最终发展成日后声名鹊起的海印电器城。这种以专业市场经营为主的“海印模式”,对广州商铺包租投资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这里逐渐成为全国最早、最大的电器批发零售市场。

  “这10多年间,大沙头发展很迅速。最初只分布在东湖路一带,后来是大沙头三马路、四马路,今天已经成为广州甚至全国都知名的电器一条街。”张荣基说。如今,大沙头汇集了十多个大型电器批发零售市场,而在此之前,广州人买电器可能只知道番禺的“易发”以及香港的“西洋菜街”,本地船员每次出海,都要带上亲戚朋友的购物清单,直到大沙头商圈发展起来之后,这种情形才得以改变。

  世纪之交,随着大沙头旧货市场、海印布料总汇、星之光电器城等陆续建立,大沙头商圈进一步达到鼎盛。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以前这里卖的只是电视机、收音机一类的商品,现在各种高科技电器产品无所不有。大沙头的变化,是广州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张荣基微笑着说道。

     策划:赵  洁

  撰文:梁  婵

  摄影:王维宣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