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微更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栅栏原来叫什么 城市微更新

城市微更新

2024-07-14 06: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chsla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收录于话题 #城市微更新 6个

北京旧城胡同具有悠久的绿色空间营造传统,而社区居民作为绿色空间更新的主体,拥有极大的自发性和能动性。随着北京“留白增绿”等政策的推进,基于居民自发更新的“自下而上”的绿色空间微更新越来越得到重视,充分发挥居民自发性对于社区生活原真性留存、景观管理和维护、社区力量凝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梳理大栅栏片区社区营造的组织形式发展过程,分析现存胡同绿色空间的类型与组织模式,阐明更新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之后结合实地调研成果重点分析居民自发更新下胡同种植空间、搭建材料与植物选择的特征。最后,结合具体实例从组织形式、绿化模式和思路创新3 个方面探讨居民自发更新视角下的胡同绿色微更新的实现途径,总结绿色空间微更新的经验。

PART.1

居民自发更新对于绿色空间微更新的意义

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北京具有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由无数条胡同所串接的旧城社区是北京的地域文化之根,是老北京原生态生活的直观体现,旧城社区的景观文化不仅体现在青砖灰瓦之中,也体现在胡同里所栽植的一草一木中。历史上,由于缺乏统一的绿化规划和管理,胡同中的绿色空间从营造、更新到管理维护的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出于居民自发。居民自发性绿化行为是在地居民为了满足自我诉求而进行的自组织营造行为,这种营造行为看似微小且琐碎,却以其不容忽视的力量一点点改变着胡同的景观风貌,拥有极为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这种“自下而上”的居民自发更新对于绿色空间微更新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居民主体性。

2) 有助于社区生活原真性的留存。

3) 有利于景观后期管理和维护。

4) 加强社区联系,凝聚社区力量。

PART.2

大栅栏片区的绿色空间微更新概况

2.1 大栅栏片区社区更新的组织形式发展过程

大栅栏片区从以政府主导的“整体搬迁,重新规划”的“刚性更新”到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多方参与的“微循环有机更新”,大栅栏逐渐探索出一条灵活弹性、渐进渗透式的组织更新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依托由国资委主导下的广安控股及旗下公司,实施文保区保护修缮、房地产开发经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同时培育和孵化社会组织机构(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简称NGO),作为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黏合剂,为社区更新和发展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以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作为更新主体“自下而上”的作用。

图1 大栅栏片区社区组织架构

2.2 大栅栏片区胡同绿色空间的类型、组织模式及面临的挑战

大栅栏片区胡同中现存的绿色空间类型主要有街道绿化(门前绿化、街旁绿化)、口袋花园、社区公园等。依据居民自发参与更新的程度,可将其大致分为两类组织模式:一类是完全的居民自发更新,一般面积不大,且形式自由,主要是自家门前绿化空间的更新,占胡同中绿色空间的主体部分;另一类则是由政府或社区主导,组织居民自发参与的更新。

目前,大栅栏片区胡同绿色空间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组织机制不完善,居民被动参与。

2) 空间有限,绿化手段受限。

3) 绿化“景观化”,脱离居民日常生活。

图2 大栅栏片区胡同绿色空间的主要类型

PART.3

居民自发更新视角下胡同种植空间与材料选择的特征

3.1 种植空间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在胡同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在地居民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拘泥于传统绿化模式,见缝插绿,开辟出灵活多样的种植空间,根据种植位置可分为墙面攀绿、空中悬绿、窗口缀绿、地面植绿等不同形式。其中,“立体绿化”模式不仅可以将有限的空间最大化利用,通过种植攀缘植物还可以获得更高的绿视率,对胡同的整体景观风貌具有极大的提升作用。另外,居民十分擅长寻找和挖掘胡同中的潜在空间见缝插针地进行绿化种植,对于消极空间的转化也极富创意。

图3 大栅栏片区胡同自发性种植空间主要类型

3.2 搭建材料的实用性与适应性

搭建材料的选择最能显现出居民自发更新的特点,极有限的经费使得居民选用的搭建材料具有廉价实用的特性,大都为可回收废旧材料。可回收的材料不仅节约居民前期搭建和后期维护的费用,也能更好地适应场地的条件,实现微小空间改造利用。当然,这些可回收材料比较容易破损,有时略显杂乱,美观度较差,但这些居民自己动手制作改造的搭建材料表现着种植者的生活故事,使得胡同的绿色空间富有人情温度。

图4 大栅栏片区胡同居民自发更新搭建材料

3.3 植物材料的地域性与生活性

居民为了在胡同高密度的环境下谋求更好的生存,特别倾向用绿色植物来改善居住环境,这是因为植物不仅能够带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为心理带来慰藉,还能调节局部小气候。地域性可以理解为居民在选择时对乡土植物和具有传统文化内涵植物的偏爱,某些植物所蕴含的美好意义形成了特殊的植物文化传统,这些长久以来寄托着居民美好愿望的植物构建了胡同中植物景观的地域特征。生活性是指居民更喜欢选择富有生活气息、具有食用或药用价值的种类,长久以来胡同中生活的居民亲自种植蔬菜瓜果便是在完成 “家庭农业”的实践,表达的是根植于胡同居民心中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PART.4

居民自发更新视角下胡同绿色空间微更新实现途径探讨

社区居民是胡同生活舞台中的真正主角,但是绿色空间的微更新依旧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区组织、专家学者的正确引导和设计参与,共同推动社区自治,用社区自身的力量来带动社区内的自我更新。

4.1 健全组织机制,鼓励和引导居民参与

充分发挥居民的自发性,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来保障居民的权利,明确各主体开展更新的程序,在强调公共部门有权利实施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绿色更新活动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私有产权所有者的利益。要协助社区建立监管机制,成立社区自治团体,不断加强居民对于绿色公共空间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培育良性发展的居民自发组织体系。

4.2 探索绿化更新模式,贴近居民生活

形式单一、功能缺乏的“景观化”绿化模式已经越来越难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居民需要的是贴近其日常生活的功能复合型的绿色空间,如可食用的社区农业花园、一米菜园、草药园,融合休闲健身功能与植物观赏于一体的社区康养乐园,兼具园艺游赏与科普认知的社区微花园等。

4.3 借鉴居民经验,完成在地创新

在地居民往往拥有比专业设计师更为敏锐的观察力和更加实用的经验,在绿色空间微更新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居民的经验做法,选择价格低廉、坚固耐用的搭建材料、美丽自然且富有生活趣味的花草植物,并实现对微小空间的创造性转化,如微型空间的创新设计、集约空间的综合设计、消极空间的转化利用等。

图5 微小空间的创意转化

绿色空间的微更新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渐进过程,倾听在地居民的意见,尊重在地居民的需求,借鉴居民自发更新的智慧,引导居民的共同参与,才能使得绿色空间微更新真正融入居民的生活,创造充满活力的胡同绿色空间,最终实现胡同传统自主营造基因在新时期的复兴。

注:本文图表均由作者拍摄自绘。感谢张诗阳、李倞、吴丹子、钱云老师在本文撰写中给予的指导,感谢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胡同绿色微更新实践团队赵茜瑶、张文海、臧茜彤等同学给予的帮助。原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19年第6期P18-22,《风景园林》杂志社协助整理。

原标题:《城市微更新 | 居民自发更新视角下的北京胡同绿色空间微更新研究——大栅栏片区的探索》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