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明宫留住历史的记忆(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明宫地图遗址公园平面图 让大明宫留住历史的记忆(图)

让大明宫留住历史的记忆(图)

2022-03-23 15: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让大明宫留住历史的记忆(图)

  刘庆柱近照记者冯炜摄

  

让大明宫留住历史的记忆(图)

  2006年,“人文奥运・盛典西安”大型文化活动在大明宫遗址举办。(资料图片记者侯智摄)记者齐树华 袁春乾 陈颖

  11月1日上午,刘庆柱先生携夫人、考古专家李毓芳做客本报,记者就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问题,专门采访了这位海内外著名的考古专家。

  用全新模式唤醒对大明宫的历史记忆

  记者:刘先生,前几天,您参加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有一种观点,即“在大明宫建设国家遗址公园,无论对于大明宫遗址还是文物保护与规划专家来说,都是一项没有先例的世界性的文物保护工程”,您作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的专家,对这个“没有先例”如何看待?

  刘庆柱:别人谈“没有先例”的内涵是什么我不知道。我个人的看法是,其中关键就是大明宫遗址保护的操作模式没有先例,在保护的模式上,方式方法上,运用了一种全新的理念。

  我这次来开会才知道,对大明宫这个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将采取“曲江模式”进行保护。我了解的曲江模式,就是划定一定保护范围给管委会,使其承担该区域的保护工作,同时给它利益,也就是划拨一部分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以开发养保护。这种模式我认为在国内外都是无先例的。比如西方的文物保护都是国家行为,由国家财政支出,一般连基金都不用。

  作为新的模式,我认为是一种探索,所有的探索都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效果很好,一种是效果不理想。大明宫作为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属于西安、陕西,也属于国家,如果申遗,就还属于世界。“曲江模式”用在曲江,文化部给予了肯定,把这个模式用在大明宫,我觉得是一种尝试,在运行中要考虑到大明宫自身的特点。

  文化遗产被称为人类的记忆,人类保护遗产就是保护人类的记忆。人们到了文化遗产那儿,是应该能够唤起记忆的,如果唤不起记忆,那保护就失败了。不同的历史遗迹会唤起人们不同的历史记忆,所以保护就要保留住个性。什么样的保护对象应恢复什么样的历史记忆,哪些对象是恢复盛唐威严的,哪些是宗教胜地以陶冶情操的,哪些是表现回归自然,彰显生态文明的,各有差别。如果不能明确这一点,不能唤起人们对于遗址的历史记忆,或者是记忆歪了,那就麻烦了。虽然投了钱,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就是要协调,不要过多干预,不要在遗址内建不应有的建筑。对遗址保护,组合比单体更重要,所谓组合就是要和环境相搭配。

  以上我所谈到的关于大遗址保护的理念,主要源自国外,比如日本、韩国一些遗址保护得非常成功,也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到了韩国看雁鸭池,立刻就会联想到新罗时代。但现在我们到了曲江,感觉上更像是影视城。保护文化遗址不是不展示,关键是怎么展示。

  把大明宫建成西安城市的“绿肺”

  记者:刘先生,我们注意到您曾提出过我国“大遗址保护面临三大克星”,即:商业化经营问题、土地出租与失控开发问题、“改善环境”与“毁灭文化”的不和谐问题。那么您认为在大明宫这个大遗址保护上应该如何应对这“三大克星”的影响?对于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你有什么建议?

  刘庆柱:文化遗产保护最关键的就是空间争夺问题,保护遗址必须让给它足够的空间。3.2平方公里这样的面积虽然在国土面积上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地区,比如对未央区来说,肯定是有影响的。未央区内有三大遗址,遗址和墓葬毕竟不同,不适宜进行生产活动,更适宜发展生态文明。我曾经提过一个提案,建议对此种情况,国家应采取土地置换的形式进行协调,或者区县之间协调、或者城市之间协调。

  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不仅看高楼、马路、广场,还要看生态环境、空气质量。西安这样一个大城市,是需要几块大的绿地作为“绿肺”,可以借大遗址的保护来建“绿肺”。在保护中要特别注意,所要保护的是精神家园,不要把它仅仅看作是旅游开发的一种手段。应该看到,随着人们文化层次的提高,越来越不需要填鸭式的旅游,而是更多要去领会,去感悟一些东西。秦始皇陵为什么那么多的人看,因为它是立体的、直观性的东西,遗址旅游应该区分为遗址、石窟、艺术品鉴赏等内容,不同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旅游目前还没有完全被接受。

  对遗址的开发程度随着文化的发展,要求会不一样。作为保护者,考虑一种方式是不是行得通,只要想一想,如果不是干这一行,自己会不会带着家人去看。由一些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历史背景,你一定不会选择去庞贝城,宁愿去威尼斯划船。但到了庞贝城,看到那里清理出来的火灾后的城市建筑遗迹,就可以想象当时的社会状况,就会加深对那个时期历史的理解。对大明宫来说,要让人站在大殿基台上,悟出建筑的体积,怀想盛唐时代的景象,有所感悟。

  最近,大明宫送来一份关于丹凤门的保护方案,我们看了,总体感觉还不错,但对于所提出的要在其中建一些商亭,感觉不合适。大家认为,作为满足游客消费,是可以有一些售货点,但绝对不能在视野上形成群,搞成商业街那种形式。因为大明宫在唐代,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般人是不能进去的,进去也会肃然起敬,绝无嘻嘻哈哈,因此环境必须要严肃。像我们到日本的皇陵参观,里面完全没有什么商业设施,参观的过程也很严肃,包括皇宫遗址群里也没有商业设施,因为它保护的就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基因。

  大明宫是我们祖先创建最辉煌历史的平台,是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象征物,对待大明宫,就应该把它当做纪念碑来看待,如果按旅游开发,建设群众广场来做,那么理念就是错的。因为中国历史上再没有这样重要的历史平台,从这个角度来讲,建设的风格应该更严肃一些。其实这样做,效果也未必差。有些效果是潜意识的,也许年轻人看了,正好能够激发情感,创造更加辉煌的时代。应该让子孙后代,包括我们这一代,从遗址中激发出这样的情感。

  我认为,大明宫不能完全按照曲江的模式做,不能什么都从旅游出发。旅游也是宣传手段,西方的教堂,东方的宫殿,是两种文化。西方的教堂很多,但没有掺杂一点现代意念,当置身其中,自然会产生一种联想。我认为有些是要俗,有些必须雅。王宝钏寒窑可以开饭馆,卖苦菜面,但大明宫绝对不行。

  遗址保护也要利用,但怎么利用,我认为,一是走向精神,要把它作为人们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地方。二是在遗址区内建城市“绿肺”,但不能搞成苗圃、花园的形式,要严肃一些,这样效果会更好。如果遗产对人类没用,就不需要保护,有些东西,是不能抛弃的。就文化讲,有不变的基因,也有变的基因,像服装可以变异,但文字不可变。不变的基因是维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关键。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遗产不同的文化基因,都要维持,比如宫殿代表皇权,寺庙代表神祗,池苑代表生态。在空间中,用什么代表天、地、水,都要有所表现。

  大明宫蕴含的历史文化基因无可替代

  记者:刘先生,在大明宫的保护上,您认为应该怎样处理好文物保护和经济价值的关系,选准着眼点和落脚点,实现文物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刘庆柱:应该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文化层面的东西越来越重视,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把文化的东西当做产业,不是不可以,但要区别情况,有相当一部分可以进入产业,比如影视、出版,有些东西是不能进入产业的,比如文化遗产。

  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作为人类的文化来说,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要融入世界,有必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但如果把申报当做宣传一个地方的牌子,拉动一个地方的旅游经济,这就是错的。在此之前,全国政协组织了几次考察,重点是世界文化遗产。现在我们的遗产保护和申遗为什么会变得那么热呢?我们去丽江,现在的丽江变成商业街了,完全没有丽江小城、古城的韵味了。泰山变成旅游点了,泰山是那么神圣,历史上明君才能去朝圣、封禅的地方,索道架上了,相关的商业设施上山了,这样做可能与我们文化遗产保护的主旨相违背了。有人说他们搞得对,很多人都这么做。我说,全世界都这么做不一定都是对的,流行的东西不见得是正确的。流行的东西分为两种,一种是正确的,一种是不太正确的,一种是逐渐向正确的方向转化的,一种是向坏的方向转化的,要重视那些向好的方向转化的东西。

  我们现在还处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期,这个初期正好和我们经济大发展时期连在一起,很容易就把保护和经济拉在一起。现在是文化遗产保护热,而这“热”中间有暗流。任何问题都要看主要矛盾,看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有预见性,凡事预则立,没有预见性,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那就很惨了。

  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不是不行,而是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划分一定的范围,商业的东西不要干预它,不要进去。遗址范围很小,大明宫划定3.2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区域很大,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并不大,如果人为干预太多的话,马上就会变成一个商业化的地方。应该重视商业价值,但不能因为重视而牺牲文化遗产保护。过分重视商业价值有两方面的危害性,一个是文物没有保护好,一个是文物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造成精神领域的传统东西缺失。这种危害比过去不重视还要大。文物保护不是为搞钱,而是为了留住历史文化,留住历史文化的基因,大明宫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是无可代替的,它所起的作用是无可代替的,而这个作用又是需要的。

  让遗址留给人们更大的想象空间

  记者:刘先生,您在央视的《百家讲坛》讲《解读中国古代都城》时曾说过,中国跟希腊罗马不一样,跟埃及不一样。那么,具体到大明宫,您认为不一样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大明宫的保护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刘庆柱:我觉得中国的遗址和西方的不一样主要体现在文化上。大明宫遗址保留下来的是建筑的一部分。建筑是一种凝固的历史,从形式上来说,欧洲的建筑是一种教堂文化,我们的是一种宫殿文化,他们是以教皇权力为中心,我们是以皇权为中心。

  所用材料方面,结合当地环境特点,他们主要是石头文化,我们是土木文化。在保护上,他们完全可以亮出来,把残垣断壁全亮出来,不怕风吹日晒,当然,这个不怕是有时间极限的,但相对可能保持得久一些。我们的不能这样,我们属于北半球,温带气候,一年四季明显,冬天冷,一冻一消,夏天热,雨水冲刷,土木的东西就保持不了很久。所以,我们的遗址保护不能完全像他们一样,像罗马、雅典一样,完全原样亮出来。

  从可视性上说,我们的建筑如果存在,比西方的要好看,而我们的一旦变成遗址就不如他们了,但我们的遗址供人们联想的东西更多。

  在展示方法上,承载历史的建筑遗址本身有不同点,西方的是原样展示,我们的特点不适合原样展示。我以为,我们的应该是修复性展示,可以复原平面图,一比一的平面模型,不主张立起来,盖起来。

  建筑既是凝固的历史,也是艺术。艺术没有雷同,比如含元殿,只有一个,但要请建筑设计专家设计,一百人就能设计一百个样子。从这个逻辑推理,所有的复原都不是原真性的,都是接近。与其给出的不是原真性的历史,还不如让大家去想象,给大家留出丰富的想象空间。

  考古学实际上是一种技术科学,要看到我们自己的不足,要知道我们未知的东西比已知的多得多,我们现在的保护只是当前性的保护,不是永久性的保护。科学研究无止境,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会越来越发达,对遗址保护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在目前我们所具备的研究基础上,大明宫不宜搞立体复原,搞得不好反而会把遗址破坏了。可以先把遗址的平面复原起来,对没有发掘的,边发掘,边开放,边展示。

  还有,周边的环境不要对遗址本身造成另外一种破坏,如果遗址周边都是几十米高的楼群,高楼林立,大明宫在中间就成了坐井观天,站在含元殿上,前边除了高楼什么都看不到了。实事求是地讲,大明宫不会产生兵马俑那样的视觉效果,但它的精神效果作用是巨大的。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就是要留住历史的记忆,留住文化的基因,展示文物的精神。

  人物介绍

  刘庆柱,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刘庆柱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学和秦汉考古学,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韩国汉城大学,法国远东学院,埃及开罗大学等多所世界著名大学或国家级科研机构讲演、访问研究。刘庆柱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陕西文物考古的研究,主要著述有:《西汉十一陵》《长安春秋》《汉长安城》《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汉长安城骨签书法》《三秦记辑注•关中记辑注》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