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九是什么由来?和大年三十是一回事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年二十九是什么节日呢 腊月二十九是什么由来?和大年三十是一回事吗?

腊月二十九是什么由来?和大年三十是一回事吗?

2024-07-16 17: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腊月二十九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也称“小除夕”。在我国农历有大小月之分,所谓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这个节日并不像其它节日一样是固定不变的,它一般只有”朔望月“的时候才会出现。而除夕是指农历的最后一天,一般为腊月三十日,那么腊月二十九称为小除夕,小除夕就是起到一个替补作用。

腊月二十九日不经常的出现,要隔好多年才会出现一次,并且没有规律。实际上不论是腊月三十还是腊月二十九都称为除夕!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是指阴历腊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称“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 。在这一天有许多古老的民俗活动,如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放爆竹,守岁等。

关于除夕与过年的传说故事,民间有很多版本,其中有两个版本是留传比较广泛的,故事的内容相差不大,但是说法有一些区别。

第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人们管它们叫“夕”。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一天换一种口味,人们很害怕年兽。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夕兽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会返回。所以人们以后就在夕兽到来的这一天逃到深山中躲避。

有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个叫“年”的孩子,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他救醒,并且带着他一起上山躲避。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是冬天,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大家都在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后,村民们还是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于是大家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碎竹节。”

还没等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地叫道: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 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这才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就跑。

因为“夕”没有死,后来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挂上红布条,燃放竹节,大家都守在一起,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后来慢慢的演变成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第二个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竟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汉族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贴春联: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相传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多做恶梦,李世民非常害怕,受不住折磨,于是召众将群臣商议,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拿着兵器守在门外,后来李世民就不在做噩梦了。然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两人手持鞭锏的画像,悬挂于宫门两旁,此后邪崇全消。而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贴春联的习俗传承到今天,春联的样式也变得多样起来,样式新颖,材质也不单单局限于纸张。每年的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会忙着贴春联,很多年轻人表示现在过年几乎感受不到“年味”,没有小时候的那样开心了。本人也有这种感觉,不过我们可以寻找年味,比如贴春联。你可以想象一下:把孩子叫过来帮忙,自己站在板凳上,让孩子给递上春联,一边贴春联,一边给孩子讲一讲贴春联的注意事项,还可以给孩子将一下过年与除夕的传说,这样孩子不但觉得有趣,还能学到一些东西,更重要是能够陪伴孩子而且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年味”和快乐,这样孩子会不会觉得你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父亲呢?

其实“年味”是我们自己把它丢掉的,只要自己参与其中,还是能够感受到过年的快乐的。

守岁:

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中国汉族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传说每年的除夕夜,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