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在香港,​茶餐厅和大家乐是我躲不掉的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家乐茶餐厅 四川人在香港,​茶餐厅和大家乐是我躲不掉的劫!

四川人在香港,​茶餐厅和大家乐是我躲不掉的劫!

2023-03-17 23: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香港有来自祖国各地的港漂,今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就来讲讲:

四川人在香港。

500

要说起在香港的生活,有什么最值得我们吐槽,槽点最多的呢?

当然就是食物了!

虽然我在过去也曾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辗转,自诩在心理和生理上有超强的适应能力。

然而胃,却永远不会骗人。

对于两广、香港地区的朋友而言,茶餐厅是他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

是一天24小时里需要占一席之地的地方。

是曾经的外来旅行者追随的美食,也是学术界人类学可以被写书研究的“第三空间”。

500

茶餐厅猪扒饭

而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在香港——

大家乐、美心、大快活等等连锁餐饮店,却是我想躲却躲不掉的劫。

“干撒撒”的口感,相似的肉质味道,缺乏的绿色蔬菜,都让我避之不及。

和周围的朋友交流,他们也在这一点上有极强的共鸣。

怎么办?封关三年,在哪里能满足我的四川胃?

还好,还好,香港仍有许多地方能满足我对家乡食物的思念。

红磡就是我在港的第二故乡。

红磡以内地人居住密集而闻名,芜湖街一条龙服务解决我对内地食物的思念。

在红绿灯处,街转角的煎饼果子店排上号;

500

烤鸭煎饼

右转进入小巷,行30秒,在烟气飘飘的“美味佳烧烤店”点上几串串烧;

再右转,来到快乐老家“小竹篓”,跟老板用四川话唠两句家常;

随手画一个十餸冒菜,顺便带走几包老板独家做的“海椒面”(辣椒粉)。

这全套下来,回大陆的急切心情仿佛又能再拖一拖了。

小竹篓的老板是重庆人。香港回归那一年,重庆和四川也分家了。

不像现在的重庆和四川人,各有各的傲气,将自己的身份区分得干干净净。

而小竹篓的老板向我介绍自己是四川人。

然而敏感的我却从她的口音中听出了那一点点的儿化音,那是重庆话区别于四川话的地方。

也可能是老板来港时,重庆四川还未分家。老板自然也喜得一份山城女人火爆的脾气。

500

那天,我和一位思乡心切的四川姐妹,以及一位同样嗜辣的江西姐妹于中午时分,山高水远从金钟淋雨跋涉而来。

正当我们搓手手打算大开杀戒时,也目睹了一场发生在老板店里的现代好戏。

那时老板有一个潮汕员工,她数落着员工的迟到问题。

员工也是个犟骨头,非不承认。

两个地区的女人就在这不足十平米的店里展开了激烈交锋。

十几分钟的时间,双方你来我往,阵势一方未平一方又起,“吵架”的实力不输彼此。

最后,见证了全程的吃瓜群众终于等到结局,也是本剧的高潮:

当场潮汕员工就气呼呼地拎包走人,扬言剩下的工钱都不要了,送给老板。

留下我们一桌嗷嗷待哺的食客,目送着员工的离开,老板只能以一己之力扛起大旗。

事后,老板平息下怒火,还询问我们的意见,要不要跟员工再谈谈,找她回来。

我那同样脾气以火爆著称的四川女伴,当然强烈地给出了否定的建议。

这个小插曲发生在这间人情味十足的小店里。

吃着足味的冒菜,和老板用乡音聊天给了我温暖的慰藉。

500

另一个“第二故乡”当之无愧属近期爆火的“伟伟川菜”。

500

不大的厅里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种族的人在里面干饭,炫的那是一个热火朝天、满头大汗。

从小在国外上学的领导,算是半个西方人吧,甚至也将此作为了欢迎宴的地方。

她铺垫了好久扭扭捏捏说,虽然有点shabby,但真的非常非常好吃。

这个餐馆将我们之间的关系拉近,仿佛是打通了任督二脉,找到了强烈共鸣。

上下级的角色早已不复存在,在一碗水煮牛肉面前,幻化成了灵魂之交。

500

和伟伟的老板“摆龙门阵(聊天)”,看他在朋友圈晒出的钓鱼、喝酒、吃饭的生活。

能感受到四川人那种强烈的豁达闲适、随遇而安的心态。

500

川菜店老板

在铜锣湾店刚火时,老板还没招到台面。

老板胖乎乎的可爱儿子正值放假,就饰演起了服务小哥的角色。

小朋友好像是遗传了爸爸的性格。点单时,我们总爱拿他开涮。

但是“扯把子”的他对于这些怪姐姐怪哥哥的问题总是有一套自己的说辞。

问:“你家是哪儿的?”答:“我是地球的”。

我在冰箱里看到了手擀面,问:“你们这个面能不能给我们下到菜里?”

答:“这是我们家自己吃的,不过可以看我心情下面。”

后面才了解到,原来老板在四川时就是开餐饮连锁店的“大老板”,为了儿子的教育才来到香港。

一片苦心,让人唏嘘。

500

在香港还有一种地方,进去用四川话吼一嗓子,准有人能用四川话来回应你。

来港几年,我的塑料粤语别人一听就能听得出来。

但是我的耳朵也磨练出来,能精准识别出别人的塑料粤语。

而香港的按摩店,就是携带着无数口音的塑料粤语集合之处。

在这个按摩店里的一个阿姨,我一秒识别出了她的口音来源。

一边按着,她一边用粤语问我的家乡在何处。

呵,这熟悉的感觉。粤语和四川话本来就有些音是相似的。

听到她的口音,我立马激动地回应她,你也是川渝的吧?

没想到这一问,打开了话匣子。

她说是啊,来港许多年了,见到了四川同胞不少。

讲到金融的工作,她又说最近经济不景气,银行职员跟她推荐什么多元货币计划来做一些财富管理。

又提到女儿和我差不多般大,算是香港出生的孩子,结果却为了在内地的男朋友“北上”。

这让她不是很开心。

不过还是赞助了女儿100多万创业,现在已经开了两家拉面店。

阿姨之前在疫情严重到按摩业都闭店时回过一次老家。

和老家的朋友们却早已没有了共同语言。

她觉得他们有些粗俗,甚至不识得用公筷,搞得她吃饭也没胃口,再也不想回去了!

香港就是她的家。

阿姨之前是专业的按摩人员,帮助瘫痪的人做复建。

她的技术让我也非常满意,每次预约都会提前问一问她的时间。

只是后来我再想找她时,却得知她已经离职了。

得知消息后,我还有一丝淡淡的忧伤,多好的阿姨啊,技术又好,也不会找我hardsell。

大概是财务自由,不再需要靠着这份工来混时间了吧。

而另一次,另一位背负着销售任务的阿姨来找我攀谈套近乎。

她的广东话讲得更好,这也意味着她的四川话经过了这些年的洗礼变得有些不伦不类。

她甚至提到,之前回到家乡,朋友们也笑话她的乡音。

不知是否因为带着销售任务的缘故,这位阿姨更加健谈,而我只想安安静静地享受我的按摩时光。

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我已经听完了她一生的故事。

她告诉我是最近卖掉了沙田的小房,换了一套荃湾三室的大房。

儿子在香港,做着类似公务员外包的狱警工作,包吃住,工资可观。

现在就等着儿子找媳妇咯。

500

这些按摩时健谈的四川阿姨们,让我得以窥见二十多年前远嫁香港的女人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换回现有的幸福。

500

而我这个四川女孩在刚开始找工作时,竟然得知有一份工作,要求是需要四川籍贯。

刚毕业的我没想到竟然因为自己的籍贯优势,可能会获得工作机会。

原来,每个内地的省份在香港几乎都会有某种与省份联结的组织。

同乡会,社团总会各种各样。

算是异乡人在香港的一个归属,也是一个因为家乡而产生身份认同的社群。

彼时,四川总会还在起步阶段。

谁成想,最初成立四川总会的那几位创始人竟没有一个是四川人。

因此那个时候的他们需要找到四川籍贯的人来证明组织的某种“合理性”。

现在当我再看向他们的资料时,发现这个组织逐渐壮大了,四川籍的人也开始占到了多数。

从食物到生活方式,也希望每一个来自异乡的港漂能在这座城里找到归属感。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

-END-

关注我,就不会错过每一次在香港的体验:戳这里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