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分析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2022-05-17 20: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艳

  摘 要: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就业意向尤为独特。依据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分析,农村籍大学生与城镇籍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差异,主要集中在期望起薪、就业途径、就业区域、就业单位四个主要方面。农村籍大学生独特的就业意向特点主要表现为:“超低薪”“传统化”“城市化”“官本位”等取向。本文从成本―收益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理性人”假设的理论视角分析其原因,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特点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猛增,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越发突出,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与敏感性更为引人注意,也引起诸多领域内学者关注与研究。学者们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多集中于就业特点、影响因素和解决对策方面,很少有学者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特征趋向、意向和特点,将农村籍与城镇籍大学生相互比较。与城镇籍学生相比,农村籍大学生在社会背景、地域因素、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并且有着教育资源不足、学习条件差等“后天弱势”;在共同影响之下,形成了农村大学生独特的就业心理趋向与就业意向特点。   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是指大学毕业生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在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基础上,对未来职业的起薪期望、就业途径方式选择、就业区域及就业单位的选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的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取向和就业方式发生了变化。然而,“低收入就业漂族更多来源于农民与农民工家庭”。农村籍大学生在这支就业大军中仅占22.6%,相对于城镇籍大学生而言,无论在毕业生数量还是教育质量上都是“弱势群体”。农村籍大学生无论在就业心理还是在就业行为意向上,与城镇籍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区别,也在发生着诸多变化。   二、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   笔者以城镇籍大学生为参照样本,重点研究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期望起薪、就业途径选择、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选择。我们可以总结出,与城镇籍大学毕业生对比,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具有以下鲜明特点:期望底薪“超低薪”、就业途径“传统化”、就业区域“城市化”、就业单位“官本位”。   1.期望起薪的意向选择及其特点   (1)期望起薪意向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农村户籍大学生的“可接受最低工资”即期望起薪标准,农村籍大学生起薪标准在1500元以下占58.5%,1500~2500元占34.1%,2500~3500元占6%,3500元以上的占1.4%;而起薪标准在800元以下(含800元)的农村户籍大学生竟有4.8%。同比,城镇籍大学生中800元以下仅占1.6%,2500~3500元占15%,并且3500元以上高起薪标准也存在7.8%的城镇学生。可以看出,不管是农村籍大学生还是城镇籍大学生,在就业起薪意向上大部分的毕业生存在低薪向。但是农村籍大学生更是出现了“超低薪取向”,多达4.8%的学生期望起薪在800元以下。   (2)“超低薪”的取向特点。农村籍大学生急切地步入劳动力市场,兑现教育收益、获得教育收入以支付教育个人投资成本,以至于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要求、起薪要求,最终迫使其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由此出现了“超低薪”取向。“零起薪”现象在农村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中也不无存在。农村籍大学生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由于获取的教育货币收益低于教育投资成本,对其个人而言不仅在“低薪普及化”下难找自信,甚至对下一代的教育产生不利影响;对社会而言“上学无用论”的谬论大行其道,对社会教育危害极大。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恶性循环,更可能会激化复杂的社会矛盾。   2.就业途径选择意向选择及特点   (1)就业途径意向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籍和城镇籍大学生在就业途径――“您认为最佳的就业渠道”所作选择,“招聘会”这一传统方式,对于农村籍大学生仍然是主要的择业方式。农村与城市对比而言,城镇籍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家人/老师/朋友推荐”这一就业方式。“网上求职”作为一种新的求职手段和方式,总体上毕业生选择使用较少。   (2)“传统化”的取向特点。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途径意向,呈现出“传统化”取向,尽显其单一性和狭窄性。一方面,66.2%的人选择“招聘会”这一传统途径,充分说明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途径意向的单一性。“传统化”的单一性又侧面说明,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显著增强。无论就业信息获得,还是就业途径的意向选择,已经基本脱离了对家人或老师的依赖,仅有5.1%的同学选择“老师推荐”,8.7%的同学选择“家人朋友推荐”。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将作为独立个体进入劳动力市场,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必须要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农村籍大学生就业信息来源狭窄,就业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对网络信息、“网上求职”方式运用不充分。   3.就业区域意向选择及特点   (1)就业区域意向选择。就业区域选择――“您是否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及“您是否愿意到农村就业”,两项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籍与城镇籍大学毕业生对比而言,有61.6%和52.2%的农村学生选择“是”,城镇籍毕业生有53.1%和37.7%选择“是”。这表明,高校毕业生都有选择西部地区就业的意向,对此持肯定态度;但相比于城镇籍大学生而言,农村籍大学生的意向更加强烈。仅有37.7%的城镇籍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农村地区就业。在选择农村就业的意向上,农村籍大学生的态度远比城镇籍大学生更积极,意愿更强烈。但就自身来看,农村籍大学生返回农村就业的意向不明显。   另一项对照调查――“最想去的工作地区”,所得统计数据却与上两项调查数据存在一定差异,农村籍大学生选“东部地区”的占36.4%,选“中西部地区”的占9%,城镇籍大学生分别是27.6%和7.2%;农村籍大学生选择“城市”占45.5%,选“农村”的占4.2%,城镇学生分别是34.8%和2.7%;农村籍大学生选择“就学所在地”的占19.5%,选择“家乡及附近地区”的占27.4%,而城镇籍学生中分别为23%和37%。从总体上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镇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更愿意选择去“东部地区”的、“家乡所在地”的“城市”就业,而不愿意选择“中西部地区”“农村”和“就学所在地”。   (2)“城市化”的取向特点。对于就业区域的意向的选择,农村籍大学生呈现出“城市化”取向,一种看似矛盾的选择意向。一方面,相比城镇学生,农村籍大学生有52.2%愿意回到农村就业,高达58.5%的学生选择在“家乡所在地”就业,充分证明了农村籍大学生的传统“根性”,落叶归根的思想。但另一方面,选择多元化后,农村大学生又呈现出一种“理性人”的特征,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作出理性选择,多数选择“城市”为就业区域。大学期间的校园生活、眼界的开阔、习惯的养成、思想观念的转变都使得农村学生倾向于选择并习惯城市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相比于城镇籍大学生,农村籍大学生选择“城市”的意向更加明显,强烈想摆脱掉“农村人”的身份和印记,获得一枚“城市人”的徽章。   4.就业单位意向选择及特点   (1)就业单位选择。调查数据显示,“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就业”的意向选择,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单位意向也有特殊之处,农村籍大学生与城镇籍大学生,就业单位意向选择之异同:相同之处,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镇学生,首选“政府、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就业,其次是“个体、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选择“自主创业”意向的毕业生寥寥无几。不同之处,相对于城镇籍大学生,农村籍大学生选择“国字号”单位意向的高达78.9%,倾向于进入主要的劳动力市场,向社会上层流动。   (2)“官本位”的取向特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者更愿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寻求薪资高、福利丰厚、工作和培训条件优越、稳定可靠的工作。社会阶层结构与阶层流动理论认为,高等教育具有阶层流动功能,促使受教育者由低层流向高层。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社会思想观念影响颇深,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关系本位”“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在我国,“政府、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既是主要劳动力市场又是社会结构的上层,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单位意向倾向于选择“国字号”;迫切希望由社会下层流向社会上层,获得相应的地位、荣誉。   三、结论与建议   纵观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与城镇籍大学生相比有着明显的一致之处,无论是期望起薪的“低薪化”趋势,还是就业单位的“国有企业”首位等方面都可明显存在。从“理性人”角度来看大学生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包括高薪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生活舒适度等作出理性选择,所以理性上多数人选择在城市就业;就业单位意向“官本位”取向。   横向比较明显看出,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有着自身鲜明的、与城镇籍大学生存在明显差别的特点:超低薪、传统化、城市化、官本位取向。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分析看,农村籍大学生急需兑现教育收益、获得教育货币收入以支付教育个人投资成本,以至于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要求、起薪要求,最终被迫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获得了较低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但在内心之中,还是倾向于选择进入“体制内”、主要劳动力市场,以获取更大的教育回报。   综上所述,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意向选择相比于城市毕业生更为复杂多变,更为矛盾重重;影响因素更为层叠重合,研究难度比城镇籍大学生更大。但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是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核心问题,我们必须进行研究。无论理论构建上还是实证研究上,都应加大探究力度,希望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铁明太.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风险与对策[J].求索,2011(05):181―182.   [2]郭丽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及救济[J].教育评论,2013(02): 72―74.   [3]吴克明,卢同庆.农村籍大学生比例下降现象探究:城乡比较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3(01): 22―27.   [4]吴克明,邬 婷.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的特征、成因及对策――基于2009届部分高校经管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01).   [5]龚丽华,彭万秋,梁玉珠.广西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以广西6所高校2013届大学毕业生调查数据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04).   [6]何仲禹,翟国方.我国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15(02).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7546318.htm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