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学生就业差距分析报告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2024-07-09 10: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详细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从个人、学校、政府等层面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助力,同时为大学生个人职业决策以及相关部门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一、引言

新时期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社会普遍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和学历层次的提高,高校在校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同时,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既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又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分析研究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指导高校教育改革和政府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持续提升,使得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涌向求职市场.过去几年,毕业生人数从2019年的758.53万人增长到2023年的1158万人,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从近 5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据看,2020年—2021年部分高校就业率保持在70%到80%,2022年以后有了明显好转,一直稳定在90%以上,但存在多种就业途径和方向。

在就业方向上,2023年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022年的50.4%上升到57.6%,与此同时,选择灵活就业或者自由职业的比例从2022年的18.6%下降到13.2%,选择国内继续升学的比例从2022年的9.3%下降到4.9%,表明考研的竞争压力也在增加。

从专业来看,在求职过程中,工科毕业生获得职位的比例最大,而人文学科专业获得职位的比例较低。麦克思调查显示,2023年工学类毕业生获得职位的比例为56.9%,较总体高 6.5个百分点,而人文学科类毕业生获得职位的比例仅为41.3%,较总体低9.1个百分点。文科类毕业生因缺乏与市场需要相契合的相关技能和知识,可从事的岗位技能要求低,就业渠道狭窄、竞争激烈。

总体来看,近年来就业率有所提高,就业的形式有多样化趋势。工科类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而人文学科类毕业生就业竞争更为激烈。这反映了市场需求和毕业生专业背景的影响。在肯定就业率提高的同时,更需要进一步关注就业质量的改善。

(二)就业结构与行业分布

就业结构和行业分布在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中呈现出新的特征。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仍然是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占比为28%和34%。

但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互联网、金融、教育、环保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才涌入。以互联网行业为例,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普及,互联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持续提高。数据显示,近五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大学毕业生占比逐年提升。在金融领域,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拓和开放,金融业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被看好。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投身金融行业,从事投资、风险管理、银行业务等工作。

同时,地域分布的特点也值得关注。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较多,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吸引了大批高校学生前往求职。但这也造成了这些城市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过去五年,一线城市的平均工资水平相比其他地区增长20%以上。这使得大学生更趋向于追求高薪职位,特别是在科技和互联网行业。例如,在上海,阿里巴巴、腾讯等科技巨头在这个城市扎根,吸引大量大学生争相加入,追求高薪且具有创新性的工作。

相对而言,在农业区,受地方经济状况制约,本地就业的大学生更多。因为更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40%的生源地学生会选择在本地就业,倾向于回乡从事农业或参与当地传统产业。农业部的调查数据显示,过去三年,农业领域的就业机会有所增加,但整体薪资水平相对较低。以湖南为例,该省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吸引了一批本地大学生投身农业科技领域,致力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三)就业期望与现实差距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期望方面普遍较高,他们期望能够获得高薪、稳定且具有发展前景的工作。《2023大学生就业胜任力调研报告》显示,从偏好企业类型来看,2023年这一比例为46.7%,较去年上升2.3个百分点,连续3年保持上升趋势,国企仍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选择私营企业的比重连续三年下降,降幅比上年扩大4.8个百分点,为12.6%。求稳心态不减,择业意向集中度明显收敛,国企仍是首选在经济回暖期的高校毕业生,对经济形势的感受越来越明显。

在现实的就业过程中,不少大学生对就业的期待与现实差距较大,毕业生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影响。

首先是在薪资方面,虽然大学毕业生的整体薪资水平有所提升,但与他们的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一些传统行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行业特点的限制,大学毕业生的薪资增长空间相对有限。而在一些新兴行业和高需求职位上,薪资水平虽然较高,但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才能获得。

其次,在职业发展机会方面,部分大学生发现实际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并不完全对口,导致他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一定的挑战。

此外,一些企业对于新员工的培训和晋升机会有限,也使得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上受到限制。在工作环境方面,一些大学生期望能够在宽敞明亮、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办公环境中工作,但实际上,不少企业的工作环境并不尽如人意。长时间在拥挤、嘈杂的环境中工作,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三、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大学生就业市场直接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经济情况较好的时候,相对来说有更多的工作机会;而经济不景气的阶段就业压力相对较大。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跨行业、高薪水的职业,而在经济下行时,更注重稳定性和发展潜力。因此,经济环境的波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影响了大学生对不同行业就业的选择。

2.行业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大学生的用人需求受到各行业动态的深刻影响,新兴行业的崛起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传统行业的衰退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困境。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传统产业的减少导致了相应领域的就业机会减少,而新兴产业的崛起则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3.社会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选择投身创业领域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是社会对创业和自主创新的关注。同时,社会对公益事业和社会责任的强调也促使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从事非营利性工作。

4.技术发展环境影响因素;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更加注重技术素养。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与科技相关、具有创新性的工作,这与技术发展环境密切相关。

5.政策法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机会和权益的维护,政策法规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政策性的帮扶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法规,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以及有力的扶持保障服务体系。

(二)个人因素

1.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专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动手操作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更具优势。综合素质:在专业能力之外,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同样重要的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非职业能力。清晰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更好地认识,从而制定合理的就业对象。缺少职业规划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盲目性的问题,同时也会面临职业发展的局限性。

2.职业理念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和期望在新时代出现了明显的嬗变。过去追求稳定性和传统行业的趋势逐渐受到挑战,取而代之的是对创新性、灵活性的追求。大学生的职业观念日益强调个性化发展和工作生活平衡,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选择。

3.社会责任观念的影响因素;近几年,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会责任观念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研究发现,一部分大学生更注重从事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职业,如公益、环保等领域。这种观念的改变,与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密切相关,不仅有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

4.影响因素的全球化意识;大学生的全球化意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而逐步提高。相关研究表明,具有全球视野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国际性的职业机会,包括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这种全球化意识影响了他们对职业选择的偏好,使得国际化的职业途径成为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

(三)其他因素

1.家庭影响因素;家庭在个体职业选择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研究表明,包括家庭背景、家庭期望和家庭支持等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最终就业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家庭因素影响,在个人表现、综合素质方面存在差异;在观念方面也存在差异。

2.教育影响因素;高等教育作为塑造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要平台,其教育理念和方式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观念培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设置以及校园文化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学生的职业取向。同时大学生学历程度也会对就业形成影响。另外,学校的美誉度、学校声誉在大学生就业机会中影响巨大。部分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重点高校毕业生,从而增加了这些学生的就业机会。

3.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教学质量的高低,所学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增强,得益于明确的目标导向、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教学体系。

四、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包括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行业变革、技术创新、业态多元化发展导致用人单位需求多样化,薪资水平期望与现实差距较大等。这些挑战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时间成本都会有所增加。对此从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个人层面:大学生应积极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清晰地规划,并将其落实到实际操作中去。通过参加实习实训、社团活动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并拓宽人际网络,增强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摒弃传统思想,以时代要求为出发点,从社会责任和个人价值多元化追求角度理性对待,拓展职业选择。

学校层面:高校要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同时,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此外,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服务上也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的放矢。

政府层面:政府应继续制定并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法规,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并加大监管力度。通过举办招聘会和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政府还应关注就业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问题,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王祎.互联网背景下腾讯公司的招聘渠道研究[J].商讯,2019(24):13-14.

[2]庞伟,靳祥鹏,蒋妮娉.职业规划与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基于“准”新社会阶层的思考[J].高教论坛,2021(08):84-87.

[3]杨梅.“双创”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以农林畜牧类高校大学生为例[J].高教学刊,2019(06):32-35.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资助一般项目“思政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力构建与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22ZB07);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后疫情时代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现状研究—以武汉地区为例”(编号:2022DC004)

作者简介:胡美玲(1992—),女,汉族,江西九江人,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