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后习题答案合集汇编.doc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外新史课后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后习题答案合集汇编.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后习题答案合集汇编.doc

2024-07-04 13: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PAGEPAGE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后习题答案合集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主要是因为: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鸦片战争后,社会主要矛盾变得复杂化,主要有两对,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且,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战前,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战后,增加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反封建斗争转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非常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社会阶级发生了变化战前,中国社会主要是两大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战后,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上给中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具体分析如下:

经济上沦为资本-帝国主义的附庸。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入侵,主要是强迫中国支付战争赔款和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方式有: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等等。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并且他们同中国封建主义相勾结,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政治上丧失部分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主要通过控制中国的政府,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随着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人民的反抗被镇压,军阀、官僚被扶植成代理人,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文化上进行侵略和渗透。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制造舆论。社会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深远影响,人们并不甘心受列强欺负,开始了一系列反对侵略的战争,所以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代替了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上升为主要矛盾。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探索实现国家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无论在经济、政治体系还是其他方面中国和西方列强都明显存在很大差距,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甲午中日战争、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3、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具有什么意义?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完全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励了民族斗志。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促进了部分中国人的觉醒,开始关注和研究国际形势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例如: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救亡图存思想日益高涨等。4、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失败的原因从1840年到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反抗侵略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虽然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主观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①社会制度的腐败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是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是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另外,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经济技术的落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国家综合实力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造成经济技术的落后。当时的英国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地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自然经济的水平,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和军事思想的落后,尽管清朝军队在总兵力上占优势,但是却无力与装备先进和训练有素的敌军作战。

失败的教训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具体分析如下:

①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帝国主义侵略是造成中国人民巨大灾难的根源。与此同时,腐败的清政府也已失去了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胜利的能力和资格。而清政府之所以丧失了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说,是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因此,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同时又要推翻封建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

②落后就要挨打,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需要在科学技术方面奋起直追,需要进行现代化建设。但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就没有进行现代化的前提和条件,难以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

第二章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①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重要事件,其重要性体现在: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秩序,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b.反抗并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捍卫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和禁止鸦片走私,并与外国侵略势力勇敢作战。c.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瓦解了封建思想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力量。

②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历时14年、转战18省,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具体体现在:a.《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b.《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对日后反帝反封建的启迪和鼓舞,具体体现在:a.在19世纪中叶的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一道,有力地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b.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启示和激励。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赞扬和宣传太平天国的斗争精神,决心武力反清。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然而,其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深刻的。主要体现在:

①主观原因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②太平天国后期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生,领导集团的一些人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

b.指导思想的局限性第一,没有科学彻底的革命理论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希望在落后的小生产的基础上,以平均分配的关系,达到大同世界的幻想,把整个社会改造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空想;《资政新篇》提出按资本主义模式发展国家,但是脱离了领袖们的阶级实际,也缺乏实现的土壤和环境,不可能由农民阶级变成现实。第二,没有正确的革命政策和方针。农民阶级无法抵御封建思想的侵蚀,革命政权日益封建化,等级、特权观念日益膨胀,内部的宗派争端造成了太平天国的严重内耗,导致了严重的军事政治和思想危机;未能联合其他农民起义力量;在夺取天京后,忙于建设政权和贪图享受,未能抓住时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第三,太平天国后期拜上帝会等宗教迷信的危害。拜上帝教虽然在初期起到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但是它从根本上说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的思想和风俗习惯相抵触,随着形势的发展,不再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并且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袖的实践活动与他们的理论相悖而行,导致革命队伍的思想混乱和人心涣散。

c.未能明确地反对封建主义一是经济上,早期坚决镇压、打击地主官僚,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而后期则“照旧交粮纳税”,变相地承认了地主的合法地位。二是政治上,任人唯亲,王权与神权结合,逐渐封建等级制度化。三是文化上,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先是全部笼统地加以排斥,后来则把儒学中的封建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下来。

d.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虽然不承认不平等条约,禁止鸦片走私,但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和人民群众区分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

②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虽然具有强大的力量,但是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既具有其进步性,也具有落后的保守性。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②洋务运动对列强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却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③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不摆脱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谋求通过局部的改革来发展本国资本主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行不通的。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③戊戌维新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通过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开办学堂,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维新派的推动下,文化界还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而且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

④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俗习惯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比如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等。(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所导致的。具体分析如下:

①客观原因

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而以慈嬉太后为首的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却相当强大,新旧势力对比的差距预示着这场运动难以取胜。

②主观原因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是这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

b.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在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却是处处碰壁。

c.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了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就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和改良派开展了一场大论战,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具体如下:

(1)革命的必要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2)革命的正义性

对于改良派提出的“中国国民恶劣”说,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3)革命的进步性

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首次历史性变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也为中国与世界文明对话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把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大大推进了一步,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政治上

辛亥革命摧毁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统治,结束了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缔造了中国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谱写开篇,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迈出的重要步伐,这是辛亥革命的最伟大成果。同时,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地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2)经济上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引向近代工业化的道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3)思想上

辛亥革命又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它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是中华民族的一次伟大觉醒,是民族危机意识、救亡图存意识和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意识的积聚和爆发,促进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

(4)社会生活上

辛亥革命还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变革,革除了某些封建社会的风俗恶习,对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1)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①客观原因

a.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剥削、奴役的对象。b.中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而且贪婪顽固,作为掌握政权的他们只想凭借手中的权力来掠夺,竭力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此不惜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出卖国家主权。

总之,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②主观原因

从主观方面来说,辛亥革命的在于其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使得其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局限。具体分析如下:a.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同盟会反满,反君主政体,却放过了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列强,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因此在清帝退位后,就失去了前进的目标。他们不敢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正面斗争,幻想以妥协和退让来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承认和支持,结果革命却被外国资本主义所绞杀。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结果让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b.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他们利用公党、新军,却不发动广大农民,在革命的高潮时期,甚至镇压农民的反封建斗争。

c.革命派没有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d.革命党人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以推翻旧政府,保卫新政权。他们依靠的是清军士兵和民间秘密反清会党。武昌起义后,各地建立的民军,大部分是由原来的旧军和会党改编而成,领导权也掌握在立宪派和旧官僚手里。

(2)辛亥革命的教训和启示

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注重上层,而轻视对下层民众,尤其是对广大工人、农民的争取,他们热衷于暗杀和论战,对武装力量的重视不够。另外,他们提出的革命纲领中并没有彻底的解决广大下层人民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无法调动他们的革命热情,无法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的力量,最终造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

②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的教训: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推翻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不可能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能重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③辛亥革命的失败,也给中国留下了一些启示:在20世纪初的中国,要想革命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a.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b.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

c.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d.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

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的必然结果。

(1)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①新文化运动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先进知识分子中的一些人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就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a.对民主和科学的张扬,对旧民主、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予封建统治者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b.加速了中国人们的觉醒,促使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c.否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使人们敢于独立思考问题、敢于接受新思想。

这就在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②在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了怀疑,为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土壤。a.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b.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的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c.中国人学习西方屡遭失败,给中国人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d.中国在巴黎外交的失败,更是产生了避害意识,因而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方案。

③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使中国人民看到民族解放的希望。中国人民政党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中奋斗,新文化运动与西方文明危机发生碰撞的时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左右碰壁的知识分子忽然发现,高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第三种文明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之所以推动知识分子的转变,主要是因为:

a.十月革命启示人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革命走向胜利。

b.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新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c.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这样,在十月革命以后,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就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

④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经过五四运动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不仅从理论上知道工人阶级的力量和历史地位,而且亲眼看到中国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他们开始在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这就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并同工人阶级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2)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路径:

①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a.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这个运动一开始就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已经在实际上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b.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并没有抛弃而是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使它们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了发扬。

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a.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进行了各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工作。马克思主义者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进行了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同时党的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b.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它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主要体现在以下: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①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基本解决了革命的敌友划分问题。

②中国共产党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找到了发动群众这一正确的革命方法。

③中国共产党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了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3、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什么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压迫的斗争屡战屡败,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原因①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建党时期的“红船精神”,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才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可以说对初心和使命的坚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②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新的历史阶段,意味着新的挑战,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确保党的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推进改革,克服困难,最终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中,使中国革命呈现出新面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它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当时中国革命的前途焕然一新。①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顺利发展。②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③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走上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后,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运动蓬勃发展。(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掀起了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上做了以下努力:

(1)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①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②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2)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3)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①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动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②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①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5)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2、中国革命新道路“新”在哪里?中国革命新道路之“新"体现在: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的局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2)土地革命是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群众土地要求的革命。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群众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

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3、怎样认识长征的意义?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1)长征的意义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作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党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成熟。②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③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毛泽东曾形象地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④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⑤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⑥长征一结束,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2)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就如何继承和发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想信念坚定,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永远为了真理而斗争,永远为了理想而斗争。二是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把握正确前进方向;只有立足实际、独立自主开辟前进道路,才能不断走向胜利。长征走过的道路,不仅翻越了千山万水,而且翻越了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的错误思想障碍。长征给我们的根本经验和启示,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三是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支持,也正是因为造福了人民。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四是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一个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立于时代潮头,紧扣新的历史特点,科学谋划全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坚定不移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心一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不断把完成总任务的历史进程推向前进。五是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坚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深入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全军要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担负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大责任。六是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党的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在新的长征路上,全党同志都要自觉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竭尽全力完成党交给的职责和任务,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我们党永远同人民在一起、永远走在时代前列。4、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部分领导人之所以犯了全局性的、严重的错误,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来的。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共产党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这些举措具体体现在:

(1)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2)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3)1937年夏,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所进行的理论工作,对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即将到来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抗日战争之所以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主要是因为:

(1)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2)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生死决战,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

(3)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①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后,中共有了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纲领,善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实行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

(2)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共产党强调要打倒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把抗日战争发展成全民族的抗战。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针对各种舆论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使全民族认清了抗日战争的性质和发展进程,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3)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全国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进行了多次抗战,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中国抗日战争是由两个战场组成,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共产党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采取开展游击战争,有力的打击了日军,牵制了日军大量的军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在促进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的作战力下降,转入次要位置。敌后游击战则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在抗日根据地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帮助根据地人民渡过难关。

(4)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先后发起三次反共高潮,人民军队给予了坚决的反击,成功击退国民党。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中日矛盾放在首位,积极争取抗日合作。并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和方针,始终坚持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分别体现在如下:(1)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群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技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这是由国民党政府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利益所决定的,不仅使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而且危害群众利益,不得人心,使国民党政府孤立于人民群众之外。

(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3)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这种不同具体体现在:

①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也遭受了巨大损失②特别是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一面消极抗战,一面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其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③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虽然坚持抗战,但重点是在准备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4、如何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展示了优秀的中华儿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各国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奋斗,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陷入全民的包围并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因;另一方面是外因,其中内因是主要原因。具体分析如下:(1)内因①国民党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官员们贪污腐化,大发国难财,在抗战后期就严重丧失人心。抗战胜利之际,国民党政府所派官员把沦陷区的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胜利财,使人心进一步丧失。

②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向人民征收各种捐税,无限地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把全国人民置于了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

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拒绝全国人民要和平、要民主、要自由的愿望,仍然继续并加强独裁统治。因此,国民党政府把自己置于了人民的对立面,丧失了人心,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从而陷入了全国的包围之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外因①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坚决进行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斗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②美国对国民党的放弃,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扶持。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1)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

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这些方面,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上是一致的。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一支重要的力量。①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对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②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虽然有些党派后来跟着国民党走,但民盟等大多数民主党派人士是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并与共产党一起为和平、民主、自由而斗争。③他们还积极参加和支持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有力地支援第二条战线的斗争。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同意接受共产党领导,参加人民政协,为新中国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①各民主党派成立时,大多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地发展了这种关系。无论是在举行国共谈判、召开政协会议期间,还是在解放战争的进行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都及时向各民主党派通报情况,认真听取它们的意见,并就一些重大问题同它们进行协商,以便采取一致行动。中共一贯鼓励和支持各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同时,又十分注意尊重和维护其应有的政治地位和合理的利益。对于它们的某些不妥当的意见,则善意地提出批评,诚恳地帮助其进步。这使得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

②国民党政府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逐步转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民盟公开表示与共产党携手合作。1949年1月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③中国共产党也邀请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主要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②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③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它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理论、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经过长期艰苦的、曲折的斗争,逐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①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由于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严重压迫,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是十分广泛的。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一个是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后者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持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

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的争取革命的胜利。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下、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支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③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正是遵循毛泽东的建党学说,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掌握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如何反映历史必然性的?谈谈你的理解。1953年通过了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的指导全国人民全面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纲领和路线。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

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国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上面临的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特别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工业。没有发达的工业,不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就没有巩固的国防和民族的独立,就没有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裕。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由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和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已上升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不能长期互不干扰地平行发展下去,只有将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才能真正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③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客观要求。

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民虽然分得了土地,生活有所改善,但由于缺乏耕畜、大农具等生产资料,由于缺乏资金,分散的个体生产势单力薄,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条件,也无力抵御天灾。因此,只有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才能解决个体农业同社会主义工业化之间的矛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使广大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才能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由此可见,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在科学地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的基础上制定的,它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2、请结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事实,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探索?你是如何认识其中的经验教训的?由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时间不长,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理论准备和经验积累,加上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艰辛探索:

(一)艰辛探索

①这一时期,

发生了1957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的所谓“反右倾”斗争,1963-1965年城乡基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过火斗争,使党内许多党员干部和一大批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受到不应有的打击,给国家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冲击,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严重影响。

②这一时期也对一批文艺作品、学术观点和文艺界、学术界的一些代表人物进行了过火的政治批判。

③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1964年提出“以阶级斗争

为纲”、1965年年初又

错误地提出了重点要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④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二)经验教训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更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历史总是在继承和超越中前进的。资本主义的出现,开创了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要全盘否定和抛弃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成果,也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不同资本主义发生任何联系。相反,社会主义要体现出相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4、请结合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谈谈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

(1)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属领导下英勇奋斗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拓了可以依靠的阵地,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2)随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部门]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费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批燃料、动力、原材料和技术装备,而且还为出口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产品,它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4)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当时物质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5)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也为中国同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创建了前提。5、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如何弘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我们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

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2)我们要做忠诚的爱国者,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分子。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效祖国,都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

(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人生的价值,赋予人生与众不同的意义。

(4)我们还要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

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这是因为:

(1)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来说

①全会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②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和意义来讲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②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充满希望和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开创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

(2)开创过程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重要思想,系统地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之后,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这些思想成果,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②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广大干部和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方针和政策,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中国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内外大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③为了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清除“左”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还同叶剑英、陈云、李先念、胡耀邦等支持和领导了从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④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