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ET塑料瓶,不得不说的几件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塑胶垫子对身体有没有伤害 关于PET塑料瓶,不得不说的几件事

关于PET塑料瓶,不得不说的几件事

2024-01-16 05: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最近才知道标注为PET1的塑料瓶为一次性用,且使用期限最好不超过10个月,否则有致癌物DEHP析出。而且不能装油、酒一类,不耐高温。所以矿泉水瓶不建议反复用。可是我发现现在市面上好多化妆水买来就是塑料瓶喷雾(PET1),还有卸妆水甚至卸妆油……未开封保质期是三年。但按上述解释这并不科学的啊(虽然和玻璃瓶瓷瓶比起来会降低成本这我承认),但DEHP不会慢慢溶解瓶内液体中吗? ?还有有些女生为了方便喜欢买来塑料小喷瓶,把化妆水倒在里面,取用起来更方面,我看了家里好多小喷瓶都是pet1,那是意味着用塑料小喷瓶10个月后要扔掉吗换新的吗?

     接下来,翔临小编就给你一一解惑

     1.实验室检测时因为将“小于1ppb”(相当于1μg/L或1μg/kg)作为检出最低限,所以当DEHP实际含量小于1ppb时便视作“未检出”,这与文献中的结果是吻合的,只是文献中的检出下限下调了三个数量级(精度提高了三个数量级),即ppt,所以数值不为零。不过参看了色谱图,从信噪比的角度分析,可以采信的下限也就是0.1ppb,即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实验比文献中粗糙了十倍。。。     2、查到饮用水中DEHP的安全标准是6ppb,所以下限设为1ppb并无大碍。1ppb相当于什么概念呢,大概是1粒白砂糖扔到一吨水(2000瓶矿泉水)里的浓度。按照现有的研究来看,低于1ppb的DEHP不会对人有什么影响。     3、重点要说明的问题是,DEHP是从何而来,只好向前辈们咨询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前辈们的说法都与原答案的说法类似,PET加工时不会添加DEHP,但是实验结果确实又反映了DEHP含量上升的问题,大致的可能性有:a、与之前白酒增塑剂的问题一样,存在于加工过程的无意识引入,但可能性不大;b、PET母料掺杂了PVC塑料,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c、PET瓶子是回收瓶,这也是比较可能的一种情况;d、某种反应造成PET降解成DEHP,这一条在机理上很难实现,几乎不可能;e、瓶盖中的增塑剂。目前对于这个问题,并无准确的结论。 详细说一下:      PET塑料全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母料是一种透明度很高的塑料,加工性能良好,可以不添加助剂直接加工成型。 而DEHP又写作DOP,全名为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或更专业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不知道不要紧,但它其实就是一种塑化剂。      之所以列出这么拗口的全名,是请注意上面两个全名中,有很多字眼是类似的,如“苯二甲酸”“酯”等字眼,但是,从化学上讲,PET和DEHP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既不是一类物质(高聚物与小分子),也没有应用重叠;见过不少非专业人士就是因为看到了它们的化学名称从而混淆了概念,然后编造出“PET塑料可能释放塑化剂DEHP”的谣言。      当然也有人质疑说,塑化剂不就是塑料里使用的吗,PET是塑料,怎么可能不用塑化剂?      这是因为塑料有很多种,必须使用塑化剂(其实只是台湾翻译成塑化剂,大陆用增塑剂这个词)的塑料主要是PVC和PVDC,前者应用很广,从桌布、鞋底到水管还有保鲜膜都有应用,非常容易鉴别,就是用火点时,没有火焰,离火自熄,其他绝大多数塑料都是比较容易燃烧的。其他还有少数塑料可能需要用到增塑剂,如环氧树脂里说的增韧剂,有一些其实就是增塑剂。增塑剂的目的是为了使塑料易于加工,而前面说了,PET的加工性能很好,所以没有必要添加增塑剂,也就不含所谓的DEHP了。      那么,还有人说,没必要不代表不添加。      这么说虽然谈不上抬杠,但很明显不了解塑料工业流程,塑料加工对于助剂的要求非常严格,故而塑料配方师是一个很大拿的职业,不声不响搞个三五十万年薪一点都不奇怪,不过多为资深工程师。压缩助剂种类,简化添加步骤对于塑料加工业来说可以极大地节约成本,所以为了提高性能多使用助剂只是普通工程师的水平,大拿之所以是大拿,就是因为他们还会做减法——介绍这个背景是想说明,在这个行业中,企业会花更多代价用于缩减助剂的技术,添加一种对性能无异的助剂,基本是脑残了。而且,DEHP也不比PET便宜到哪儿去,做不到往珍珠里混鱼眼睛的降成本效果。此外,不单纯说塑料工业,任何制造业都希望采购更少的品类。 所以,说到底,一个根本不含DEHP的塑料,就不用担心所谓的释放了。        要明确说明的第二点,就是对于添加增塑剂的塑料,如PVC等,释放时间不是什么10个月。 助剂的释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除非是外界环境突变,比如放射、灼烧、溶解等,否则不会出现前10个月没事,10个月之后突然就有害这种情况。所以,这一条也是地地道道的谣言,而且很不专业。      那么,10个月的期限会不会指达到某个阈值呢?      也不会,助剂的释放主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时间,而是瓶中液体的性质、温度等因素,举个简单的比喻,有些有毒的物质,如果用酒去泡,毒物很快就被萃取到酒中,几分钟的事,而换成水去萃取制成毒药,门都没有。化妆水的材料有很多,大多数含表面活性剂,有些含环己烷,有些含乙醇,还有的含醛呀醚的,忽略这些区别来谈什么10个月的期限,那不是胡扯吗? 还有一点要澄清的是,DEHP危害力很小,致癌性也没有被确认。      所以,就算说含有某种有害物,那种几个月会怎么样的说法统统都不靠谱。         最后,就是使用PET要注意的问题。      先说结论,建议喝雪碧、可乐等酸性饮料时喝玻璃瓶的。      为什么呢,我们说PET是非常安全的一种塑料,但忽略了一点,就是PET的生产过程中一般工艺是使用锑催化剂的,锑是一种在目前技术认定范围内危害不算太大的重金属(这一点请勿抬杠),根据实验结果,残留的锑在中碱性都是没有释放危险的,但在酸性条件下,例如在pH3-4时,释放速率大约可以比中性条件高一个数量级,并接近FDA推荐的阈值。 而我们也知道,雪碧、可乐的酸度还是比较强的,pH都在3-4,有些品种还低于3,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用PET瓶子装酸性饮料是不够恰当的,但也不必过于担心。此外,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生产不含锑的PET塑料了。 高温下使用PET确实不太合适,并不是说会释放有害物质,而是会变形。 至于题中说的不能装油装酒的说法,这也是半懂不懂、似是而非的产物。PET用于装油和酒太常见了,目前大多数食用油都用PET封装,散装酒也有不少是用PET装,专业角度确实不推荐用PET去封装油或酒,不是因为担心会溶解(萃取)什么的,而是因为油和酒在光照条件下容易变质,不利于保存。当然,按照前面提到的那样,用PET当醋坛子确实是不太合适。   照例给个彩蛋。 很多生活常识都会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疯传,跟化学有关的非常普遍,粗略统计下来,我个人遭遇的相关转发仅有一成到两成靠谱的,提一点小建议判断这些说法是否准确: 1、通篇慷慨激昂说有害的,各种危害都有,从白血病到生孩子没那个之类的症状都提到的,无一例外,都是谣言。没有哪种化学物质都这种功力,而且要验证某种化学物质与某种症状正相关都很难,再要证明某种物质明确引起某种疾病就更难了,比如上面说的DEHP早就被怀疑了,到现在还没证明呢,因此专业一点的描述反而多用“可能”而不是“一定”,通常一个不被大众耳熟能详的物质也不会被研究得那么细,所以很多物质危害性现在都还不能证明比酒精或尼古丁危害更大; 2、没有数量词或者量词为“天”、“次”这类的,多数站不住脚。专业的角度去描述危害必定要考虑条件和剂量,讲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多少会有害,最后才换算成平均水平下的天、次之类的说法,但多少天、多少次这样的表述形式很快就会因为传播而变得愈加夸张,随便搜搜就会发现这个现象,所以建议先找找原文中有没有一个推导或换算的过程,如果只是笼统说这个结论,要么源于无根据的编造,要么也只是一篇二手文章; 3、很多谣言自己都搞不懂涉及到的物质都是些什么,胡乱地安在一起。有一个笑话是关于氧化二氢的,说这东西危害如何如何之大,当然常识应该都明白,其实这就是水。可是很多谣言就是这么产生的,大多数化学物质的名称都会给人有害的感觉,把“薄荷醇”这么一个听上去有些优雅的名字改成“2-异丙基-5-甲基环己醇”这种学名也会给人尿意,至于一些抓住几个英文简写就高潮的,或者简写跟学名俗名对应不上的文章就更可笑了。 所以,多个心眼,可以少一些恐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