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基辛格的《论中国》,中美建交史中的一个波折遗毒至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基辛格《论中国》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评基辛格的《论中国》,中美建交史中的一个波折遗毒至今

评基辛格的《论中国》,中美建交史中的一个波折遗毒至今

2024-07-01 23: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基辛格的《论中国》写的很好,这是一部他视角下的中美外交史。

500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相隔整整7年半时间。

为啥?因为1972年6月17日,美国发生了“水门事件”。

如果没有“水门事件”,中美建交的进程因此中断,改革开放至少能提早5年,中国本应该和亚洲四小龙享受到同一波发展红利。

作为中美外交的亲历者,基辛格在《论中国》中也提到了水门事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500

当年的那场政治动荡的破坏也可以大为减少。

不难想象主席面对的是多大的政治压力,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来说是政治路线的调整,不换思想就换人,“亲苏派”(左派、计划经济派)的反弹力度可想而知。

要知道,当时的各层领导干部可是深受共产主义影响,学习并掌握的技能也是苏联模式的,全国人民在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宣传下生活了20多年时间。

这种路线调整要的就是快,以主席的绝对威望推动并确定下来。

结果因为“水门事件”,政治路线反反复复了7年时间就是确定不下来,中国内部的动荡可想而知,这种路线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为什么林彪会北逃苏联,最终身死蒙古?

WG为什么扩大化?

“扩大化”为什么会被纵容?

谁是反革命,“反革命”指的又是什么?

周恩来、彭德怀等政府最高层为什么会被批斗?

邓公为什么三起三落?

……

最终“西化派”取得了政治斗争的胜利,中美成功建交。

但缺少了主席这个绝对权威,邓公的威望不及主席,中国路线调整只能以“矫枉过正”的方式进行,遗毒直到今天还未被肃清。

路线调整意味着思想调整,换的是什么思想?

80年代“河殇”思想为什么会泛滥?(“蓝色文明”必将战胜“黄色文明”)

不换思想就换人,哪批人会被换下来?

80年代“干部年轻化”运动,上去的又是哪批人?

信仰坚定的得不到提拔,转换思想的一路高升,后果是什么?

中国高层为什么大面积腐败?为什么会有大批亲美派?

谁是“公知”的支持者,“西化派”的思想为何有话语权?

……

路线调整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中国这么大的国家,180度的调整,相比苏联、东欧,中国虽然险而又险地闯过去,但代价同样巨大。

如果没有“水门事件”,中美建交、改革开放能在主席生前完成,很多风险可以不冒,很多代价可以不付,中国的发展或许能顺利许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