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基因检测结果mss是什么意思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来源: 中国癌症杂志 编者: zhangyuanyuan 2021年07月21日 阅读 56998 点赞 12 评论 0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1, 31 (6): 501-512.

主编简介

刘继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CSGO)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CGCS) 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 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妇科肿瘤学组组长、广东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妇科肿瘤分子诊疗专业委员会(GO-MTB)主任委员、粤港澳大湾区妇产科医师联盟副主任等。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诊断;治疗;指南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

编写专家

主 编:

刘继红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副主编:

吴令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陈晓军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学术秘书:

李   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李   虎 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

主要编写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 冬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建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石少权 珠海市妇幼保健院

生秀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曲芃芃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

李 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李 虎 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

李 政 云南省肿瘤医院

李 凌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

李从铸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李艳芳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杨宏英 云南省肿瘤医院

林 安 福建省肿瘤医院

周怀君 南京鼓楼医院

姜 洁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娄 阁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陶光实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黄 鹤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樊晓妹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子宫内膜癌在中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发达国家居首位[1-2]。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中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0.28/10万,死亡率为1.9/10万。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持续雌激素暴露[如卵巢排卵功能障碍,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肿瘤(无孕激素保护的雌激素替代治疗,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治疗,如他莫昔芬等)]、代谢异常(如肥胖、糖尿病)、初潮早、未育、绝经延迟、携带子宫内膜癌遗传易感基因,如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以及高龄等。近年来,由于高脂高热饮食和低运动量生活方式的影响,子宫内膜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约有70%的子宫内膜癌诊断时肿瘤局限于子宫体,属临床早期,预后较好。部分患者可能因忽略早期不规则阴道流血和阴道排液等症状而失去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发病年龄、分期、肿瘤的分化程度、病理学类型有关,高龄、分期晚、低分化的患者预后更差[3-4]。临床上可将子宫内膜癌分为Ⅰ型和Ⅱ型(Bokhman分型)[5],Ⅰ型为激素依赖型,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癌为主,预后较好;Ⅱ型为非激素依赖型,主要包括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等,预后较差。

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和放化疗。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在子宫内膜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此外,基因检测的广泛应用,不仅为Lynch综合征等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依据,更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和靶向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引。临床医师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分子特征等因素,结合指南推荐,在规范诊疗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措施。本指南的更新基于重要的临床研究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遗传咨询与干预

子宫内膜癌绝大部分为散发性,但约有5 %的患者为遗传性子宫内膜癌。以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系统基因胚系突变为特征的Lynch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子宫内膜癌,其他还包括以PTEN基因胚系突变为主要特征的Cowden综合征等。遗传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较散发性患者小10~20岁。Lynch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及其家族成员具有DNA MMR系统(MLH1、MSH2、MSH6和PMS2)之一或EPCAM基因的胚系突变。Lynch综合征也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患者80岁前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为8.7%~61.0%,女性患子宫内膜癌风险为21.0%~57.0%,患卵巢癌风险为≤1.0%~38.0%。此外,患者发生胃、小肠、肝、胆和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也较普通人群增加[6-11]。

1.1 子宫内膜癌患者Lynch综合征的筛查

在条件允许时,建议对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行Lynch综合征筛查。在条件有限时,至少对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Lynch综合征筛查:

⑴ ≤60岁时诊断为子宫内膜癌。

⑵ 任何年龄被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同时具有以下一个或几个危险因素:患者本人同时或先后患有Lynch综合征相关癌症;一位一级亲属在60岁或更年轻时患Lynch综合征相关癌症;病理学检查强烈提示Lynch综合征相关癌症。

针对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Lynch综合征的筛查,包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MMR蛋白,或检测肿瘤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如果一个或多个MMR基因产物表达缺失或MSI高(MSI-high, MSI-H)时,均应高度怀疑Lynch综合征的可能性,建议患者接受遗传咨询,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如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未见MMR蛋白表达缺失,但根据患者家族史或其他情况高度怀疑Lynch综合征时,也应建议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和进一步检查。肿瘤组织MMR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MSI检测对Lynch综合征筛查的敏感性均能达到90%以上,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更为简便,且成本较低。

1.2 Lynch综合征患者的管理

对已确诊Lynch综合征的患者,应进行长期的监测和健康管理,并采取预防措施,及早发现癌前病变,降低Lynch综合征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和死亡率。

首先应进行充分的健康教育,让患有Lynch综合征的女性认识到罹患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卵巢癌和其他恶性肿瘤的风险[6]。对子宫内膜癌的筛查,一般可以从35岁开始监测,亦可根据患者特定基因突变类型和家族史,来确定开始监测子宫内膜的年龄。建议每年进行子宫内膜取样或经阴道超声检查监测子宫内膜情况[12]。并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携带胚系MLH1、MSH2、MSH6基因突变的女性,完成生育后,可考虑在40岁之前接受预防性的子宫和双附件切除,以降低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发病风险[13]。这类患者术后可采用激素替代治疗,直至自然绝经年龄。在未切除子宫和双侧附件之前,Lynch综合征的女性患者可使用口服避孕药,以降低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口服阿司匹林有助于预防Lynch综合征结直肠癌的发生。

2诊断

2.1 症状与体征

2.1.1 不规则阴道流血、排液

约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不规则阴道流血症状,通常发生在绝经后。有的患者表现为阴道异常排液,可为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围绝经期患者可以表现为月经量增多、月经期延长、月经淋漓不尽、月经间期出血等。应注意一些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同样可以引起类似症状,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等。

2.1.2 子宫增大及其他晚期表现

因大部分子宫内膜癌诊断时为早期,体检往往没有子宫增大等阳性体征。若肿瘤侵犯子宫颈内口,导致子宫腔积血或积脓,可引起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晚期患者因癌组织侵犯周围组织或神经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

2.2 评估

初次评估包括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子宫内膜活检等。通过子宫内膜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进行初步的临床分期。

2.2.1 子宫内膜活检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病变时,应进行子宫内膜活检以明确诊断。子宫内膜活检方式包括子宫内膜吸取活检、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下诊断性刮宫等。子宫内膜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病理学检查报告需要详细地描述病理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等特征,必要时需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由于子宫内膜病变多灶性的特点,子宫内膜活检可能存在约10%的假阴性。如果临床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癌,但子宫内膜活检未提示子宫内膜癌时,应考虑再次行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以减少漏诊。由于子宫内膜病变病理学诊断存在一定的不符合率,建议施治医院对外院诊断患者的病理切片进行复核[14]。应注意子宫内膜活检并不能判断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深度,也难以诊断子宫肌层来源的恶性肿瘤。

2.2.2 影像学检查

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和腹膜后淋巴结状况,帮助诊疗方案的制定。

① 超声检查是子宫内膜癌最常用的检查方法,盆腔超声可以初步了解子宫体大小、子宫内膜厚度、肌层浸润情况、附件有无占位等,经阴道彩超检查的准确性更高。② 盆腹腔增强MRI或增强CT。用于评估子宫肿瘤累及范围、盆腹腔淋巴结及其他器官累及情况。首选增强MRI,其对评估子宫内膜癌灶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和范围、子宫颈间质受累情况具有较高的特异性[15-17]。③ 胸部影像学检查推荐胸部CT扫描[18]。④ 对于有可疑远处转移的患者,推荐全身PET/CT检查[19]。

2.2.3 肿瘤标志物检测

对于子宫内膜癌,尚无特异敏感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诊断与随访。对于有子宫外病变的患者,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有助于监测临床治疗效果。但炎症或者放射损伤等因素也会引起CA125异常升高,而有些患者(如阴道孤立转移)的CA125可能并不升高。因此,在缺乏其他临床表现时,CA125不能准确预测复发[20]。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al protein 4,HE4)的检测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诊断和预后预测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1-22]。

3子宫内膜癌的分类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对子宫内膜癌病理学类型进行了修订,并整合了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

3.1 子宫内膜癌主要病理学类型

⑴ 子宫内膜样癌(endometrioid carcinoma)非特指型(non otherwise-specified,NOS):POLE超突变型内膜样癌(POLE-ultramutated endometrioid carcinoma)、错配修复缺陷型内膜样癌(mismatch repair-deficient endometrioid carcinoma)、p53突变型内膜样癌(p53-mutated endometrioid carcinoma)、无特异性分子谱的内膜样癌(no-specific molecular profile endometrioid carcinoma)。

⑵ 浆液性癌非特指型(serous carcinoma NOS)。

⑶ 透明细胞癌非特指型(clear cell carcinoma NOS)。

⑷ 未分化癌非特指型(carcinoma,undiffer- entiated,NOS)。

⑸ 混合细胞癌(mixed cell carcinoma)。

⑹ 中肾腺癌(mesonephric adenocarcinoma)。

⑺ 鳞状细胞癌非特指型(squamous cell carcinoma NOS)。

⑻ 黏液性癌,肠型(mucinous carcinoma, intestinal type)。

⑼ 癌肉瘤非特指型(carcinoma NOS)。

3.2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

2013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根据全基因组测序基因特征(有无POLE基因超突变、MMR缺失、拷贝数变异等)将子宫内膜癌分为4种分子类型[23]。此后基于TCGA分子分型,不同的组织机构制定了对这4种分型的命名和诊断流程,方法大同小异,对4种分子分型的命名整合如下:① POLE超突变型;② MSI-H型(微卫星不稳定型)或错配修复系统缺陷( mismatch repair-deficient,dMMR)型;③ 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型或无特异性分子谱(no-specific molecular profile,NSMP)型或低拷贝型;④ p53突变型或高拷贝型。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有助于预测患者预后和指导治疗。其中POLE超突变型预后极好,这类患者如果手术分期为Ⅰ~Ⅱ期,术后可考虑随访,不做辅助治疗。MSI-H型预后中等,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敏感,但目前的证据仅限于晚期和复发病例。MSS型预后中等,对激素治疗较敏感,年轻患者保育治疗效果较好。p53突变型预后最差,对化疗可能敏感。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在不依赖肿瘤形态学特征的前提下,通过分子特征进行分类,提升了子宫内膜癌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分子分型对子宫内膜癌进行风险分层和指导临床诊疗是今后子宫内膜癌诊疗的方向。

4手术病理分期

子宫内膜癌多采用手术病理学分期[24]。目前采用的子宫内膜癌的分期包括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的TNM分期(2017年版)和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的FIGO分期(2009年版)。具体见表1、2。

手术病理学分期需通过全面分期手术,对子宫、输卵管、卵巢及淋巴结等进行病理学评估后进行分期[25]。然而,并非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都适合用手术病理学分期,如部分年轻的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有严重的内科疾患或手术禁忌证无法接受手术的患者、单纯放疗或需要术前放疗的患者。对这些患者仍采用1971年FIGO发布的临床分期标准[26]。

1.jpg

2.jpg

5治疗

5.1 基本原则

子宫内膜癌治疗以手术为主,放疗和化疗是常用的辅助治疗方式。制定治疗方案应结合患者的年龄、病理学类型和分子分型、临床(影像)分期、体能状态等综合考虑决策。

手术可采用开腹、经阴道、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系统等方式。无论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均要坚持无瘤原则,子宫切除后应完整取出,禁止采用子宫粉碎术取标本。肿瘤局限于子宫者(临床Ⅰ/Ⅱ期)应行全面分期手术,推荐术中取腹腔冲洗液送细胞病理学检查,并作记录。术中全面探查评估腹膜、膈肌以及腹腔器官,并对可疑处取样活检。

对临床Ⅰ/Ⅱ期的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定位切除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可选择替代方案。但前哨淋巴结定位切除可能更适合于中低危患者(不存在任何高危因素或仅存在以下一个高危因素:深肌层浸润、G2或G3、Ⅰa期非内膜样癌无肌层浸润)。如果一侧盆腔未检出前哨淋巴结,则该侧需行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推荐对前哨淋巴结进行病理超分期。

对年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