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孩子都懂,为啥就是不去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培训就是让人懂道理吗为什么 道理孩子都懂,为啥就是不去做?

道理孩子都懂,为啥就是不去做?

2024-07-15 21: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不急,我们先来看,讲道理时不要做什么,避免掉进坑里。

第一个坑是我们常说的“你应该”,也就是我们头脑中的应该思维。

什么是应该思维呢?先来说一个故事。

古希腊神话中,英雄奥德修斯回家途中遇到一个妖怪,这个妖怪有一张床。它会把每个路过的人抓到这张床上躺一躺。如果路人的身体比床短,它就把路人拉得跟床一样长,如果比床长,它就把长出的部分锯掉。

你一定觉得这很愚蠢,但是你知道吗?我们头脑中也常有类似的想法。

比如:老公应该挣钱多又疼老婆,孩子应该听话又聪明,领导应该大方又亲和……如果世界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也恨不得弄一张这样的床,把现实改造一番。

养娃时,我们也会有意无意把孩子塞进那些“应该”的条条框框,眼里只有理想的孩子,看不见现实中的孩子。

比如有位妈妈为儿子的拖拉恼火。她心目中儿子应该是听话懂事,自律有规矩的,可现实中不是这样,她很生气,要把儿子矫正过来。可她越是这样,儿子越不听话,两人关系弄得很僵。

如果告诉她,孩子都这样,在这个年龄段就是会拖拉的。她仍会倔强地说,那一定有办法让他改。

这位妈妈就有儿子应该怎样的应该思维。可以看到,应该思维让我们无法接受事实,不能容忍现实跟我们愿望不一致。我们会赌气、较劲,觉得事实不应该是这样。

  应该思维试图让事实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如果现实不符合,我们就会焦虑、愤怒、失望或者怨恨。

除了“你应该”,还有一种讲道理是向孩子显示“我比你好”。最常见的句式是:你看,我早说过了吧!

一个两岁的孩子想提妈妈手中的大袋子,妈妈说,“太重了,你提不了,会摔跤的。”孩子坚持要提,可刚走了几步,哐当,摔了。这时妈妈会说:“你看你看,我早说了吧……”

一个十岁的孩子跟爸爸在考前复习的问题上有意见分歧。爸爸说要多做题,孩子说背一背重点就行了。结果考试考砸了,这时爸爸会说,“你看,我早说过了吧……”

我们常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这种“过来人”的身份:“我走过的桥比你走得路还多,你要听我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呐”。

这其实是我们在彰显自己:你不对,我才是对的。这种情况孩子自然就有抵触情绪了:你哪里是在讲道理,分明是在刷存在感。

不管是应该思维,还是执着于“我好”,传递出来的信息都是孩子不够好,要改。这样讲道理,我们说得越“正确”,孩子反而觉得自己越糟糕。这种否定孩子自然不喜欢听了。

那么,反过来,让孩子觉得自己好,至少不那么差,讲道理的效果就会好很多。

1

降低要求,

把“应该”当成愿望,乐观地看问题

降低要求不是堕落,而是看见现实,接受现实。就好比,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是应该。但我们也知道还是会有人开车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交通规则,所以我们开车时还得眼观六路,防止别人犯规撞到我们。

这个世界没什么是应该的,它不会围绕着我们来设计。

孩子有问题也是现实,要改变也只有在承认事实的基础上想办法。而乐观才是更积极的办法。

举个例子,孩子期中考试,数学50分。怎么乐观?换个角度跟孩子说:

你知道吗,上学会经历两种考试,一种是选拔考试,像中考高考。 这种考试,你考多少分不重要,关键是别人考得怎么样。 50分算高算低无所谓,你考50分,别人都是49分以下,那你可以读名校。 可如果你50分,别人90分,那很抱歉,你被淘汰了。 除了中考高考,还有一种考试叫测验,就是期中期末考试。 学了一段时间,老师出题测试一下学生学得怎么样,对知识点的掌握怎么样。 如果考100分,那意味着没必要参加这次考试,因为没有检测出任何问题,白考了。 但是50分,就说明查出来还有50分有问题的地方。 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改过来,这比考100分更有收获。

50只是个分数,挖出背后的意义,这个分数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孩子怎么面对它才是最重要的。

把眼光放远点,将来孩子长大去工作,他的上司同事没有任何人会在乎他曾经有次考试考了50分还是100分。所以,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退居幕后,成全孩子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说,孩子犯错时是和孩子拉近距离的好时机。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提倡“情感引导式教育”,简单点说,就是跟孩子共情。

我自己用的一种共情方法就是在孩子面前多暴露自己。有一次,我女儿拖拉不肯写作业,催了几次不管用。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有一次拖作业的情形,就说:

唉呀,看到你这样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有一次拖着不写作业。 那是暑假,一放假我就只想玩,玩到离开学只有几天了才开始写。 我还记得那时候真是又着急又害怕,一边写一边哭,心想要是写不完被老师惩罚就完蛋了。 唉,小孩子都是这样啊,都喜欢玩,不喜欢写作业。

女儿看到我出糗,一下就乐了,还追问了些细节,哈哈大笑,然后说,“哈哈,我才不会像你一样呢!我现在就写,我很快就写完了!”我看她兴致来了,趁热打铁:“哇,那真是好呀。嗯,你比我强!”接着就看她愉快地写作业了。

孩子面前,我们不要总是严肃脸,放下身段,让孩子看到有毛病很正常,有毛病还做好了就很棒。这也是积极心理学提倡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总是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看到孩子的优点,让孩子认为自己很好,并且可以做得更好。

就像好领导会说“功劳是大家的,有问题我担着”,好父母也会说,“都是你自己努力,有困难了,记得有爸妈在。”成长是孩子的,我们不要争功,要懂得成全孩子。

讲道理时,我们一贯的思维是:不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怎么知道改好呢。恰恰是因为我们总盯着孩子的错误,往往放大了错误,变得挑剔、悲观。

坦然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抱持一颗平常心,反而能看到生活处处有惊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