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儿歌歌词 古人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古人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2024-07-16 20: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仪式感,是一种精神升华

古代讲究仪式感,绝不是徒有虚表,而是一种对精神的升华。

史书中,有“焚香三日,沐浴更衣”的说法,意思是对祭祀等重大活动的重视。也有“沐浴焚香,抚琴赏菊”的记载,意思是,在弹琴之前,要沐浴焚香,营造出氛围、创造出意境,既是对音乐的尊重,也能奏出好曲子。

在焚香的步骤上,也是十分考究。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描述焚香情形:“于日坐几上,置倭台几方大者一,上置炉,香合大者一,置生熟香;小者二,置沉香、香饼之类;瓶一。斋中不可用二炉,不可置于挨画桌上,及瓶盒对列。夏日宜用瓷炉,冬日用铜炉。”

焚香作为仪式感,表现的是古人精神上的超然和认同,犹如现今听音乐会必须穿着正装,吃西餐要配红酒一样。

在古代,喝茶也讲究仪式感,其中茶道尤甚。中国古代茶道在今天已经难觅,而日本茶道山寨自中国,多多少少能窥见当初“仪式感”的影子。

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

煮茶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

据说如今的潮汕功夫茶,是最接近中国古代茶道的,先不管泡茶的程序,光是煮茶的工具,也是满满的仪式感。

红泥小火炉、玉书煨(砂铫)、孟臣冲罐、若琛瓯、乌榄炭、羽毛扇、铜夹、水洗等器具,备齐这些,才开始生火、点炭、轻摇羽扇扇火、煮水、候汤、炙茶、纳茶、冲点、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程式、再出汤洒茶、品茗啜饮……

实际上,喝茶本身就是仪式感很强的生活。茶本身是一种饮料,以满足解渴需要。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只是人赋予了茶不一样的意义,焚香、更衣、打坐、醒茶、洗茶、煮水、烹茶、品茶……

仪式感,让泡茶成为享受和感动,而不仅仅是喝茶止渴,在繁琐的茶道中,人自然多了静谧之气,达到心平气和,实现天人沟通,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吃的不是美食,是仪式感

贾平凹讲过一个段子,俩关陕农民聊天:“你说蒋委员长每天都吃什么饭?”“那肯定是顿顿捞干面,油泼辣子红通通!”

戏剧里,曹操为了留关羽,曾这么唱:“……顿顿饭包饺子又炸油条。你曹大嫂亲自下厨烧锅燎灶,大冷天只忙得热汗不消。白面馍夹腊肉你吃腻了,又给你蒸一锅马齿菜包。搬蒜臼还把蒜汁捣,萝卜丝拌香油调了一瓢。”

历史上,大多数老百姓对宫廷贵胄的生活,全凭日常想象,但实际上,古代宫廷御膳,真谈不上美味,尤其是年夜饭,属于重大政治和外交活动,是讲究仪式感的地方,想吃点美味,就不要奢望了。

唐朝宫廷过年,先不忙着吃喝,而是大家一起看太常寺卿安排的舞蹈,这可不像现在春节联欢晚会那种百花齐放,也不能听郑声淫乐,而是一种祭祀舞蹈傩舞,用以驱除邪魔瘟疫。等驱完鬼神,年夜饭才正式开始。

皇帝年夜安排给官员的吃喝,叫“赐食”。但是皇帝所赐之食也不能随心所欲,也是讲究仪式感的,必须符合祛风寒、避邪祟的主题。

比如唐玄宗过年赐宴时,就请臣下吃过野猪肉配茱萸,具体做法比较重口味:野猪肉煮熟晾干,切片拌米饭,配茱萸和盐,晒干了,再蒸熟吃。

这道菜看似奇怪,吃起来估计更特别,毕竟茱萸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作用,一般是作为药用。如果明白了宫廷年夜饭祛风寒、避邪祟的主题,自然也见怪不怪。

年夜饭的菜单上,还有酒,不过这种酒并不美味,因为它是用花椒和柏叶浸泡而成的,又名椒柏酒。这种酒什么味道,不用尝,想想就知道。

为何要喝椒柏酒,自然也是仪式感的作用。据说这种酒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楚人尚巫,奉祀神仙时就用花椒酒。到了汉朝,世人相信花椒使人长寿,柏树又长青,喝了这种酒,据说能延年益寿。

看看古代人年夜饭的食谱,大致也没了食欲,但是每一样又不能少,这就是仪式感。所以说到底,古代年夜饭,和现在外事活动中的“四菜一汤”一样,其中蕴含礼仪,是一种仪式感。

到了现在,北方过年必吃饺子,南方年夜饭最后常有个红烧蹄髈,都是仪式感的传承,珍奇必然算不上,最后吃的,也就是个内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