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科普也要接地气!科普如何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地理知识科普大赛的意义和目的 【科普知识】科普也要接地气!科普如何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

【科普知识】科普也要接地气!科普如何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

2024-07-12 13: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3年11月7日,科普中国·星空讲坛以“科普,渐入佳境”为主题,邀请5位专家、学者,从不同领域、角度索解科普,分享科普作家们在科普创作之路中的思考与挑战,促进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共同探讨科普工作的奥秘与价值。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魏红祥带来演讲:《让科普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以下是魏红祥的演讲节选:

大家好!作为中科院物理所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普通的职员,我之前负责过物理所的科普工作,现在负责中国物理学会的科普工作,我跟科学家接触得比较多,跟这些青年才俊讨论得也比较多,我就从我们的角度跟大家聊一聊做科普最基础的问题、最基础的困惑,试图让大家也了解我们在想什么。

为什么要做科普?

先说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做科普?这个问题似乎不用回答了,但是这是我经常问自己,我也经常问我同事的一个问题。

这么多年来,记者很多次都问说:魏老师,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物理的?我知道他们想要的答案是我小就喜欢科学,或者说我喜欢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某天看到了《十万个为什么》,或者像尹老师一样看到了《科学画报》,科学的小火苗就蹭蹭燃烧起来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非常很遗憾,不是,对我来讲特别尴尬,真实情况是在报志愿的时候,我的好朋友李进峰问我:“咱们学什么?”我当时特别认真、特别冷静地说:“随便。”他说:“要不咱们学物理?”我说:“好。”于是,两个物理老师就这么诞生了。大家不要笑,直到现在,这种情况也没有发生根本性地转变,特别是农村地区。父母对孩子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好好学习,长大了别让人瞧不起。

我们为什么要做科普可能有很多理由,但是从我的理解来讲,我觉得科普是青少年认知学科、认知职业、认知世界最好的、最简单的途径。科普也是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各行各业翘楚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孩子们没有见过科学家,没有见过工程师,没有见过各行各业厉害的人,他对职业的认知是模糊的,甚至说是错误的。

人从长远来看最重要的不是聪明,最重要的是喜欢,如果你不喜欢的话你是坚持不下去的。哪个人的一生不是起起伏伏,不是跌跌宕宕的,在峰谷的时候能够让你坚持的是什么?除了责任之外我觉得更大的就是兴趣、爱好,就是你无条件的喜欢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其实是说给小朋友听的,说给家长听的,你如果听进去了我这句话,你就会知道去听听科普报告,跟科学家面对面的聊一聊,甚至说跟本科生、研究生聊一会儿比刷几道题要好一点,这是我试图要告诉大家的第一个观点。

图片来源:作者

我再结合我听说过的一个真实的案例跟大家聊一聊这件事情。大概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因为招本科生招得比较晚,我们会有很多招生组到全国各个省招生,其中云南招生组组长马石庄副校长,当年是我们博士合唱团的团长——大家看不出魏老师还是博士合唱团的男高音。

我跟马老师特别熟,他整天带着我们到处去演出,说话特别有激情,你看见他之后不可能不被他忽悠走。他跟我说他去翻了一座山又一座山的小农村去见一个孩子,据说那个孩子考得还不错,在去找那个孩子家的路上遇见了几个更小的小孩。

马老师就问:“你们听说过中国科学院大学吗?”孩子们可能比较害羞,或者说不知道,就不说话,马校长就说:“你们听说过中国科学院吗?”也没有回答,这时候一个小孩子摇着手机说:“我知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他们发的文章可好玩了。”

我师弟吴宝俊,他跟着马校长一块去的,回来之后告诉我说:老魏,你看我是物理所毕业的,我是你师弟,我们做的这个事特别有意义,那么偏远地方的小孩,但好歹都有手机,他说他从手机上能看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这棒不棒。我说这真的是棒,在那么远的地方遇到了那么一个知音。

2015年的时候是我们微信公众号刚刚开始一年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其实心里是没有数的。有了这个案例之后,我就跟团队讲,我们在做对的事情,我们要坚持做,我们要把它做好。

我想拿这个案例跟大家讲,每个人、每个团队要做的科普动机不一样,在一线、二线城市的孩子早已经习惯了看各种各样的实验室,看各种各样的展示,甚至跟着博导来做项目的时候,他们有机会跟知名的科学家、知名主持人去面对面交流,甚至去互动,我们国家大多数的孩子只能坐在教室里面看直播。

甚至说,连通过直播接触优质资源的都不多,因为在很多学校里面它是不让你在课堂里面去干这个的,它是要上课的,老师是要抢着要上课的。

语文老师经常说今天体育老师病了我来给大家上一堂语文课,数学老师也经常说体育老师病了,我给大家上一堂数学课,大家在抢课的时候能够把电视打开看专家的报告挺难的。他们怎么办呢?他们只能通过新媒体去看,但是孩子太小了,他去看新媒体的时候,他看到的东西不知道对错。

你们通过自己亲身体会也能感受到,科学家从幕后走到前台,特别是站在舞台上的还挺少的,在新媒体上其实有很多勇敢的同志们说的东西都是错的。但是这些孩子他们更需要科学的启蒙不是吗?

科普谁来做?

接下来我们开始讲第二个沉重的没有答案的问题,到底谁应该来做科普?谁做科普是最理想的?

但凡愿意做科普的,做过认真准备的都可以做科普,这个事情不用讨论,但是如果从深度、广度上来讲,毫无疑问从有专业背景里面挑擅长表达、愿意对外输出的,也是能够把复杂问题说简单,同时又有点抗压能力的人,那就是最完美的。

我用了这么多定语你就知道这个人不好找。现在科普的氛围、科普的土壤已经好很多了,在很多高校里面有很多学生、老师、科学家正在这么做,遗憾的是这个群体还不够大,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大家心目中的科学研究实验室大概率是这样的,科学家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是这样的,但实际上中科院在全国有100多个研究所。

图片来源:作者

科研有时候是这样的,也是个力气活,科学家有时候也是这样的,我不告诉你,你能够看得出来这几个坐在牛粪旁边啃干粮的是科学家吗?

我想通过这个图片告诉大家的是,科学家群体是丰富多彩的,什么人都有,我们在向青少年做科普的时候,我们不要美化这个群体,不要给这个群体画像,要把格局打开,要真实地展示自己。

我接触所有的人,有光环、也有不堪,有成绩、也有瑕疵,他们只不过是多读了几年书,他们只不过是跟世界未解之谜死磕的特别小的群体,这群人里面社恐的有,还不少,满嘴跑火车的也有,不过大家尽管可以放心跟他们交流,据我这么多年的观察,在这批人里面好人是居多的,至少刻意骗你的人少。

对于这批人来讲,怎么能够把科普做好是个大难题。其实大多数科研人员是擅长做研究的,他从小受到的训练是做研究那一套,而站在公众面前怎么能够很好的输出没练过、没学过,任何一个人没练过、没学过就凭那点天赋是不行的。

但是这批人很聪明,能够当上研究员,能够当上博士生导师,你不要怀疑他聪不聪明,你不要怀疑他的自学能力,这件事情之所以大家觉得还有瑕疵,还有遗憾,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不想。他没有花更多时间,没有花更多精力去琢磨这个事,科普应该怎么做?科普应该怎么普?

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做科普?我做科普的原生动力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不笃定,科普是做不好的,你去叫一个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即使他做得很好,他也做不久。

对个人而言,最理想的答案,或者是你试图去寻找的,就是你要问问自己到底喜欢不喜欢,喜欢是没有理由的。就像我从小就对声音特别敏感,昨天神十七发射,我是闭着眼把我的耳机放到最大,我喜欢听轰隆隆的声音。这是没有道理的。

图片来源:作者

你判断一下,如果你参加一个科普活动比孩子们还高兴,讲完了之后你比孩子们还有收获,还有满足感,那么你很幸运,你是真心的喜欢。

每个人不一样,你一定要找你自己的地方,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从单位来讲,或者从个体来讲,在前些年学科遭受了非常大的危机。我从小的时候,老师、父母告诉我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数理化不用想,一定是最优秀、最棒、最聪明的孩子的首选。

但是后来风向变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不说哪个地区,报考物理的人少到可怜,有一张图片现在到网上还搜得到,华东的一个高中,一个高中里面当年应届生报考物理的只有5个人,那张图片叫五壮士。他们5个站在操场上,全楼的人看着他们鼓掌,夸这些孩子勇敢。

我们学科能惨到这种程度,没有人了,原来我们特别习惯到大学里面跟大学生讲,你要是学物理想学好,去物理所是你最正确的选择,你还犹豫什么。

后来发现大学里面人少了,大学里学物理的人不是那群孩子了,怎么办呢?我们就得去高中讲学物理有前途、去初中讲物理有用、去小学讲物理好玩,我们恨不得把手伸到幼儿园去了。

这种危机感让学物理的人,不管是科学家也好,还是青年教师也好,他为了招学生特别有动力。包括我们单位会鼓励大家走出去,你不管去哪,你只要把这帮聪明的孩子“骗”进来都好,即使“骗”进来他没有学物理转去学化学、学数学也好。

从我们单位的动机来讲,我们要招生,我们要找接班人,每个单位的动力不一样,每个人的动力不一样,如果你找准了理由,一切都会变得清晰起来。

科普怎么普?

科普说白了,就是要把你想表达的内容,用受众能够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就好了,是不是你想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他想听的。我们不讲方法我们只讲结论。

有一个简单的判断依据,你做报告的时候下面的人有没有盯着你看,有没有目不转睛的跟着你看,有没有玩手机。我看看大家有没有玩手机,有吧。我有没有全程看着大家,我是不是一直盯PPT,或者一直盯别的。如果双方都在目光交流那很棒,如果没有,加油努力。

实际上现在整个状态没有那么的令人满意。我们需要很多特别能讲的科学家走出来告诉大家,但这个现状没有那么满意,为什么呢?

我们说规律好了,任何一件事情,包括科普,理想的时候一定是这样的,但我们的能力是这样的,最后实现的效果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作者

大家要有这个心理准备,你不要对自己期望值太高。自己期望值太高你会患得患失。你会刻意维护你科学家的形象。你跟孩子讲40分钟,你搞40张PPT你要干嘛?

还有一个想告诉大家的是,做科普也真的是需要花一点点时间的,之前我们策划一个项目,我们想24小时不间断地给中科院各个所照个相。但实际上坐下来之后,这种事情我不做,连续36个小时没有睡觉,十几个人,谁困了就去旁边的地铺睡一下,只有一个地铺。所以真的是要花精力的,这个要体会,大家确实也要体谅。

图片来源:作者

其实,对科学家来讲最难做的是科研跟科普之间的平衡,科学共同体他们的潜规则是多做少说,严谨严谨再严谨,科普的需求是什么?科普的需求是勇敢的表达、通俗的表达、好玩的表达。这是一对矛盾。

这个矛盾有时候是不太好调和的,如果你没有学透,你很难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了。有时候,我看见我身边的人,想把研究生理解都费劲的事说给公众,结果除了一地鸡毛还有什么?包括有些小朋友喜欢跨界,他就讲一些他不熟悉的东西,结果肯定不会太好。

其实,30岁之前的本科生、研究生这是一个很好的群体,也是最活跃的一个群体。

这批人做得很棒,所以说我们45岁~75岁这30年,我觉得这是科学家科普的黄金期。

上周我们做过一个论坛叫“青年科学家科普论坛”,一个老师就跟我讲,他说:魏老师一会儿我少一点,因为我不是青年科学家。他一说我就紧张了,我赶紧去查我们国家对青年的定义是28岁以下,如果用这个定义去定义的话,没有青年科学家,因为你博士读完了之后大概就27了,你随便再耽误一下就28、30岁。30岁之前敢叫自己是科学家的你就是疯了,所以哪有年轻科学家。

所以在科普这一行,如果要定义年轻科学家,我觉得75岁之前都是年轻科学家。这是有依据的,世界卫生组织把老年人定义为75岁以后,这批人经验有,职称跟职务不强求了,还有理性客观,如果他们能够稳定输出30年,我们就乐坏了。

我跟你们讲讲30岁~45岁这帮年轻人。他们尝试花很多时间做科普的也有,但是这批人在人生、事业的爬坡期,他们的精力是最好的,创造力也是最强的,当然压力也是最大的。国家靠他们去冲锋、去打仗,靠他们去解决很多很重要的问题。

所以说,这个阶段的人,如果他有时间做点科普,我们欢迎;如果他实在是太忙了顾不上,我们就等着。我们等得起。时间在我们这边。他早晚会到45岁的。

图片来源:作者

不管是哪个年龄阶段,科研人员最不缺的是知识、责任,他们最缺的是时间。

如果我们去特别远的地方,你让我花三天时间,或者是花一周时间去一个地方,一年去一次我ok,一年去两次咬咬牙也ok,如果一年去十次那不可能,那领导不打死我。其实,每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定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我经常感慨,我在北京的时候,我不得不狠心推掉很多科普的邀约。但是我在老家,在我休假的时候,除了有人找我喝酒之外,从来没有人找我去做科普报告。我就很郁闷,我在老家什么事都没有,我除了坐下来跟我妈妈聊聊天,我什么事情都没有。

这个时候任何一个人叫我一声(做科普),我会自费去的,没有人叫我。实际上,科研人员花很多时间在全国各地做学术交流,那是他们的主业。在做学术交流的时候,我接触到的科学家都愿意做科普,这里面会做科普的人一堆一堆的,就是没时间。

他们去参加这种学术研讨会的时候,他很愿意到周边的小学去,但他不知道去哪,周边的小学也很想请这些人去,但他不知道你在哪。

现实就这么无情,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知你,咱们就擦肩而过了。虽然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沟通起来这么容易,订外卖这么容易,但是就这件事而言,我们经常擦肩而过了,可惜吗?特别可惜。

如果我们能把这个机会用起来的话,路费省了、住宿费省了,就是去一下而已。但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我不知道。我们中国物理学会尝试去做过,但是做不了,因为需要挺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或者说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解决。但这只是我的一个建议,我的一个倡议。

如果所有的科研人员出差的时候能像订酒店一样,预定一所学校,科普才能从责任过渡到习惯,再过渡到一种真正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够有更多的孩子跟科学家面对面,也才可能让更多的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策划制作

作者丨魏红祥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

责编丨王梦如

来源|本文来自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原公众号

原标题:《【科普知识】科普也要接地气!科普如何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