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的死亡与复活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圣经中关于死亡的章节解释有哪些 圣经中的死亡与复活观

圣经中的死亡与复活观

2024-07-04 11: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引言

“死亡”在传统的中国文化当中是一个难以明说但又得面对的话题。例如在春秋时期,子路曾经问过孔子“人死后会如何?”(文言文为“敢问死”)孔子回答说:“还没知得生,哪知得死呀?”(文言文为“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回答并不是逃避死亡的问题,而是在他看来,生死本为一体,不知道生是什么,就也不知道死是什么。[1]其实在《论语》中多次提到“生死”的问题,比如孔子面对时间的流逝,望着那流逝的川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大意就是,时间就像川流那样奔流不息,它昼夜不舍的向前!)[2]在《论语》的颜渊篇中,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所以儒家文化对“生死”采取了一种理性的态度,认为人生是有限的,需要人们正视生命。只有正确地认识生命,才能理解死亡。人的死亡只不过是“天命之道”,人把握不住生死,只能正视生命。

这种思想也反映在陶渊明所写的诗中。陶渊明在世的时候给自己写了三首挽歌即《拟挽歌辞三首》,第一首挽歌中说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白话文大致为:有些人可能会早早地死亡,但这也并不是因为生命的短促,而是因为人有生就会有死,生命与死亡本来就是相依相存的。昨天还活着的人,今天可能遭遇无常世事,就命丧黄泉了。

陶渊明的第三首挽歌中又说到:“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白话文大致为:九月中旬出现寒霜的时候,亲人送我至远郊安葬,四周荒芜人烟,只有坟墓高高的甚是凄凉……那些送我去安葬的亲朋好友,都各自回到家中。也许有亲戚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会因为我的死去而感到悲伤,但是其他人早已将我忘记,他们会高歌欢唱地继续着他们的生活。人死去会去往哪里呢?只是将自己的身体交给了山川大地。

从上面的两段文字中不难看出,虽然古人会积极地看待人的生与死,但是死亡在很多人看来是没有出路的,认为人死就如同灯灭。有意思的是,每年四月有中国传统的清明节,也出现了基督教的复活节。清明节和复活节各自表达了两种传统中的“生死观”。笔者无意做两种传统的生死观的对比,而是从基督教的生死观出发,来处理基督教的“人从死里复活”的观念。

一、死亡的由来,以及如何看待生命

如果从圣经的观点来看,有生就会有死,但这不一定表明“死亡必然会临到最原始的人类”。在《创世记》二16-17记载了,神将最初的人类,即亚当和夏娃安置在伊甸园中,并吩咐他们园中各样树上所结的果子,都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不可以吃,因为他们吃的日子必定死。这段经文表明了神在伊甸园中与亚当立约,并安置了圣约的圣礼树(即分别善恶树)。亚当如果未能通过“圣约的圣礼树”的试验,那么他就会经历圣约的审判,即经历死亡。三22暗示了,如果亚当选择不吃“圣礼树”(分别善恶树)的果子,那么他就会吃到生命树的果子,从而带来生命的更新。

在三22之前,经文并没有提到生命树,但是之后提到了,并且二16说园中各样的果子,亚当和夏娃都可以吃,唯独生命树的果子不可吃。这就暗示了生命树的果子要作为神对亚当的奖赏,虽然亚当会迎来身体上的衰老,但是亚当能够借着顺服圣约,迎接生命更新的奖赏。[3]但是亚当选择了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那么他已经选择了接下来的命运——死亡。

这里的死亡不仅代表着人类的身体会因被逐出伊甸园而得不到生命的更新,逐渐衰老,最终迎来死亡。而且也表明了人类要在灵性上与神断绝,[4]使自己的生命光景变为受羞辱的生命,并活在罪恶的折磨之中。三19神对亚当和夏娃的审判中说,人类“本是尘土又归于尘土”,这无疑宣告了人类的死亡,这是历史的常态。而且始祖亚当在犯罪之后,就注定了人类的生活不会充满欢声笑语,而是充满了不幸。正如《创世记》第四章记载了因着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人类在不断远离神的情况下,就发生了历史上的第一桩杀人案,即“该隐杀害亚伯”。在该隐受审判之后,他也往伊甸之东漂流,到了挪得之地即飘荡之地,这象征着人类进一步远离神,加剧了罪恶的发生。

四17-24的经文暗示读者,虽然人类生活得更加舒适(住帐棚,牧养牲畜),文明(弹琴吹箫),科技(打造各样铜铁利器)也不断进步,好像享受着神的赐福。但是因着他们不断远离神,在他们所建立的文明秩序中充满了暴力和死亡。虽然在人类所建立的城市中有悦耳的音乐,但是中间却夹杂了令人不安的死亡的声音。这种现象可以从第23-24节所描述的拉麦以行残暴和杀人为乐看得出来。这种情况是人类堕落后的真实写照,不仅会经历到正常的衰老和死亡,还有可能会因着暴力事件失去生命。这一切都是因为罪进入了世界,人类在灵性层面与神断绝了关系。

圣经虽然强调人人都有一死,并且人生会伴随着罪恶所带来的痛苦,但是圣经也教导人们要正视人生。很多人对《传道书》中“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一2)的印象很深刻,但也是误解最深的经文之一。很多人误认为这里的“虚空”就是在描述人生毫无意义,或者是佛教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这里的虚空原文为“hebel”,是指蒸汽,形容一个人的人生,就像蒸汽一样难以掌握,它确实存在,但又很快蒸发,如影消逝。[5]更具体来讲,这个世界以及世上一切的事情,都是真实存在的。但人生是人类琢磨不透的,好像蒸汽一样,人能看得见,也能感觉到它,但是掌控不了,太阳一出来就消失了。苦难所产生的痛苦也会给人带来切肤之痛,但生命却在正负面中摆动,难以掌控。

《传道书》一4又说“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世界的事情就是这样,生命生生不息,川流不止。但是每一个人的人生就像过客一样,来了,但过不多久又走了。大地却屹立长存,静静地看着人来人往。《传道书》的作者给大家举的这些例子是希望能够刺激读者,思考如何能够“有智慧地去生活”。《传道书》也暗示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自从在伊甸园里犯罪之后,死亡就成为定局,在伊甸园之东生活的所有人类子孙都在虚空之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亚伯的名字的意思就是“虚空”。这种虚空代表了,亚伯的命运(当然也是全人类的)就如同蒸汽一般,飘忽不定,难以琢磨,短暂易逝,人人都无法避免渐渐衰老并走向死亡的现实。而且,谁也说不准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到。所以传道者所描述的是,在这个远离神的世代中,因着罪恶而产生的这种不完美的生命状态就是全人类生命的写照。

新约也支持这种看法,《罗马书》八20提到“因为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令人意外的是,《传道书》的结尾却总结到“智慧人的话就像赶牛的刺棒——让人刺痛却于人有益。他们收集的箴言如同带钉的棍子,是牧羊人用来赶羊的棍子……..总而言之,要敬畏上帝,遵守他的命令,这是每个人的本分。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隐秘的事,无论好坏,上帝都要审判”(新普及译本,传十二11-14)。

传道者所说的话,表明他前面所说的话是为点醒读者,其论述是对人有益的。他揭开了这个堕落世界的本质,告诉大家令人愉悦的星期天终究会过去,忙碌的星期一终究会到来。听见传道者所说话语的人需要明白三件事:第一,要在生活中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要敬畏神。第二,要谨守神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换句话来讲就是要以实际生活中的好行为来讨神的喜悦,这呼应了上面的内容,即以行动来维护与神之间的关系,过追求圣洁的生活。第三,将来有一天神会审判所有人,真信徒会被神亲自宣判为真子民,而不信者或假子民要受到公义的审判。

朗文指出这三件事呼应了希伯来圣经的三个部分的教导:1、敬畏神让人想起智慧书的教导,“《箴言》九10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2、叫人顺服神呼应了训诲书即摩西五经的教导,《申命记》四1“以色列人哪,现在我所教训你们的律例、典章,你们要听从遵行,好叫你们存活,得以进入耶和华你们列祖之神所赐给你们的地,承受为业。”3、最后神的审判呼应了先知书的教导,《以赛亚书》五十一5“我的公义临近,我的救恩发出,我的膀臂要审判万民;海岛都要等候我,倚赖我的膀臂。”《玛拉基书》三5“万军之耶和华说:我必临近你们,施行审判。我必速速作见证,警戒行邪术的、犯奸淫的、起假誓的、亏负人之工价的、欺压寡妇孤儿的、屈枉寄居的,和不敬畏我的。”[6]

传道者很清楚堕落之后的世界给人带来的是“劳苦愁烦,短暂易逝的生命”。但是他没有说人生的最终结局就只是如此,反而透过肯定希伯来圣经的权威给大家指明人生的方向。他仿佛在说:“要仔细察看圣经中所教导的一切,因为如此你的人生才会有出路!”

从新约的角度来看《传道书》,你就会发现,耶稣已经给虚空、短暂劳苦的人生带来了出路——祂给人类带来了永生,而所有的圣经都是给祂的救恩作见证(约五35)。《传道书》的作者是活在“日光之下”的 ,他因着身处旧约的时代,无法看见“基督来到了这个世界,并翻转了这个世界的虚空”。可是现代的读者能够透过“新约的视角”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即远离神之后,一切都是虚空的。同时人们又可以将信心放在耶稣那里,因为祂服在了死亡的咒诅之下,又借着祂的复活救人脱离了咒诅(加三13),翻转了虚空的本质,让人看见了人生的盼望,并能够活出生命的意义(腓一21)。而且《马太福音》不断地教导读者,要跟随和效法耶稣,虽然会面对逼迫,甚至有死亡的威胁,但是门徒终将会胜过死亡,得到做门徒的奖赏,即生命(太十六25)。

二、圣经的“死亡观”

在看清了圣经中所描述的死亡的由来,以及该如何看待生命之后,笔者要来讨论圣经中的“死亡观”。在此之前,笔者先要指出,圣经认为“人类是由身体和灵魂构成的”,正如《创世记》二7讲述了耶和华将生气吹给亚当,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但有意思的是,旧约圣经中没有将身体和灵魂二元化,即强调“肉体”和“灵魂”之间的分离,反而更多强调“整全人论”,即“身体和灵魂的合一性”。可是旧约圣经也暗示了,人的身体和灵魂是可以相分离的。例如斯坦纳(Steiner)指出,《以西结书》十三18提到有妇女可以猎取人的灵魂(nepeš ,和合本为性命),而且在古近东有阿拉姆的葬礼铭文描述了有人的灵魂,阿拉姆语nbsh = 希伯来语nepeš ,从阴间上到地上的坟墓,并接受了随葬的供品。[7]

以色列人的邻居埃及,他们认为人不仅仅是由身体和灵魂组成的,而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其中包括代表生命力和活力的“卡”,人的个性和行为的“巴”,伴随着活人身体的“影子”,思想和意识的居住之所“心脏”,确立人身份的基础“名字”,人的形象和人的容器“肉体”,这些元素构成了一个整体。在人活着的时候,它们不能被分离。但是当人失去生命气息的时候,人的组成部分开始分离出来。虽然整体的人被解体了,但是这个组成身体各元素的命运仍然交织在一起,如果失去任何一个组成因素,人就会经历整体的第二次的死亡。《创世记》二十五8描述了亚伯拉罕死亡,归到他列祖那里;另外当雅各得知约瑟被害时,他说:“我必悲哀着下阴间(Sheol,创三十七35节,后面会讨论旧约所认为的阴间的含义)到我儿子那里”。很明显的,旧约圣经暗示了人的灵魂会在身体死亡后被分离,并且继续存在。[8]这些观念暗示着在古近东的文化中,人们认为人类有不同的组成部分,但这些部分也难舍难分。接下来笔者会继续讨论人死后灵魂的去处,以及人是否会永远以灵魂的形式存在。

旧约圣经并没有告诉读者们,当人类经历死亡后,人的生命就结束了。反而描述了人类死后的灵魂将继续存在,以及暗示了灵魂要去到何方。笔者前面提到,《创世记》三十七35中描述了雅各自称他要悲哀着下阴间,这里的阴间暗示了人死后所要去的地方。旧约圣经中的“阴间”(Sheol)一词并不同于中国文化的“阴间”。在圣经的观点中,Sheol(和合本为阴间)的含义要比人们想象的更丰富。首先它可以指代一个人进入到坟墓里面,形容死亡。但是,Sheol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种地型学的含义,“远离神的深渊”。更具体来讲,旧约圣经将神与人同住的伊甸园描绘为在伊甸山顶上的“圣殿”,也有赐生命同在的生命之水从山顶上流出。而在伊甸山的山脚是“空虚混沌的诸水”,诸水之下就是“远离神的深渊”(Sheol),这是死人之地。所以它既可以形容一个人身体的死亡,也可以暗示着一个人远离神,从与神同在的生活(伊甸园)堕落到远离神的不幸生活(Sheol),这是从生命到死亡的下降运动。[9]

旧约中有一个极明显的例子就是,圣经将“死亡之地”和以色列人进入埃及描述为“下到Sheol”。当然《诗篇》第十八篇和《约拿书》二章也将诗人自己描述为处于Sheol之中。所以,Sheol可以指活在神的同在以外的悲惨生活。[10]另外笔者要指出阴间(Sheol),亚巴顿(毁灭’ăbaddôn),深坑,坟墓,黑暗深处,忘记之地,这些词都可以交换使用,它们指代的是一处死人或阴魂(希伯来文为rĕpā’îm和(极少数)’ĕlôhîm)[11]所前往的幽暗绝望之地,那地方毫无生机,没有耶和华的同在,遍地是尘埃。[12]

所以《创世记》三十七35,雅各说的悲哀地下到阴间更多的是暗示他认为自己会悲哀地死去,形容自己悲惨的晚年,好像无人送终的悲哀一样。而且《创世记》四十九33描述了雅各气绝而死,归他列祖那里去了。雅各去往了列祖那里,而不是sheol(阴间),并且后面的第五十章还描述他死后归回到应许之地。经文似乎暗示读者,人死后的灵魂不止一个去处即阴间(Sheol),也有些人死后会去往列祖那里。此处的去往列祖那里大概是指人死后会和祖宗在一个地方重逢。但有些学者会认为这里的“去往列祖那里”和《列王纪》中“与列祖同睡”的意思相同,指的是人的灵魂昏睡过去,他们似乎在等一个时机被唤醒。[13]

如果只从旧约圣经来看,关于死人去往何处的教导,并不是特别地清晰。但从新约圣经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耶稣声明了那些非信徒死后,灵魂会前往欣嫩子谷,就是暂时等候复活接受终极审判的地方;而那些信徒则与耶稣同住在乐园里面,等候将来的复活以及新天新地(路二十三43)。[14]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五6-9也暗示了信徒在死亡的时候,灵魂会离开身体与主同在,处于一种居间的状态。而且保罗也多次用“睡去”隐喻人的死亡,在他看来基督徒的睡去并非是处于一种昏睡或无意识的状态,而是灵魂与主同活的有意识的状态(帖前五10)。在《启示录》中殉道者的灵魂呼求主伸冤(六9-11)似乎也暗示了一种灵魂的居间状态。[15]所以在新约的作者们看来,无论住在身体内还是离开身外,都是好得无比,要得主的喜悦(林后五6-9)。

旧约圣经不只认为人的死只是灵性上的死亡和身体上的死亡,而且还暗示了另一种死亡,即“死后无人纪念”或者是没有产业的继承人。古希伯来人似乎认为人死后被人遗忘(即没有人为他“留名”,参撒下六2,,十八18)或没有产业的继承人要比人身体上的死亡更为可怕。

例如,《利未记》二十20-21中有一项十分严厉的刑罚就是“无子女”的咒诅,耶利米也用过这项咒诅来咒骂约雅斤。这项刑罚的重点是犯罪者没有子嗣来延续他们的血脉,死后无人纪念。另外《利未记》不时强调犯了某样罪行的犯罪者“必从民中被剪除”,被剪除意味着失去产业以及失去以色列民的地位(名字从以色列民中被除去),甚至还面临着比死亡更严重的不幸,就是“无子女终老”或者是“儿女早死”。[16]而且在旧约圣经中,存在“叔娶寡嫂制”的婚姻制度(参《创世记》和《路得记》),即在一个家族中,若出现了一个男人在婚后死亡而且并无子嗣的情况,那么这个人的未婚至近亲属,要负责迎娶对方的孀妻。所生下的孩子就要过继到死者的名下,以此为那人留名,来保留那人名下的产业。这种婚姻制暗示了古希伯来人对“产业继承人的重视”。

换个角度说:“当一个家庭没有子嗣时,这个家庭也就死了”;当有了子嗣,这个家庭就会充满生机(申二十五5-10)。[17]所以当有子嗣继承产业时,这人的名字就不会被遗忘,他的子嗣会延续他的一部分生命。[18]在《利未记》二十六22,《申命记》二十八54-58所描述的背约的咒诅中,都提及当以色列人背弃神的约时,神的儿女会被野兽吞吃,或是他们食自己的骨肉。这种刑罚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在宣告以色列民族进入到了“死亡”之中,这是一种属灵层面的“群体性的死亡”。

《寻梦环游记》所反映的就是墨西哥的死亡文化和古希伯来的死亡文化的对比。电影中描述了死亡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停止呼吸的时候;第二阶段是入土为安的时候;第三阶段是被人永远遗忘的时候,而被人遗忘是最终的、绝对的死亡。但是古希伯来文化中的被纪念和墨西哥文化中的被纪念最大的不同是,当信靠耶和华的人专心依靠神时,他们的名会在耶和华那里蒙纪念,使他们的“生命”得到延续。例如《利未记》二2说到素祭是“特别的礼物,是上主喜悦的馨香之祭”(新普及译本)。由于“气味”能够唤醒人深层的记忆,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回忆并激起人内心最深层的情感。所以献祭者献上富含“怡神香气的祭物”,会使献祭的人唤醒神的记忆,被神纪念,神也会对那人施行恩慈的行动。[19]

另外《以赛亚书》五十六5还提到那些谨守安息日,持守圣约的“阉人”会被神纪念,有名号,要比有儿女的更美,神会赐给他们永远的名,不会被剪除。神向无法生育的人保证他们因为信靠神会得到永远的延续,即使无人纪念他们,但是神会亲自纪念他们,使他们超越身体的死亡,永远存活。[20]可以肯定的是,圣经从来没有认为神的百姓要永远地处于死亡中,而是一直在强调“睡着的人要醒来”,人要从死里复活。

三、死亡的尽头是死里复活

埃及《亡灵书》记载了一段话,“你睡着了,你会醒来;你死了,你会活过来。”,这暗示了古代埃及人对来生复活的信念。古埃及人想象着死者进入来世之后每天随着太阳神晨升日落,即不断地完成起死回生的转世过程。但是埃及人也表明了一种对永久生命的执念,例如《亡灵书》中还记载这段话,“啊,奥西里斯,你是我的父亲,你是努特的儿子,我是你的儿子荷鲁斯,我见过你的秘密,我了解你的秘密。我作为众神之主来到这里,我决不会在冥界第二次死亡。”此处的第二次死亡就是指死者在冥界错过重生的机会,即被审判的神明剥夺死而复活的权利。

《亡灵书》的这段话表明,死者将自己说成是荷鲁斯,试图以此来说服执行审判的神明“奥西里斯”接纳他进入来世,古埃及人往往希望复活后的人能像恒星一样长生不老。[21]在古凯尔特的神话中,死者会进入美好的异世界中,这个异世界是一场永远不会散场的派对。包括筵席,狩猎和游戏竞赛,但是也存在着充满敌意的精灵和怪物,并且如果有活人胆敢穿越到异世界,那么就会面临极大的危险。似乎古凯尔特关于“来生”的神话中并没有身体复活的概念,他们崇尚着彼岸的世界,那里是神奇的国度,处处充满财富和奢华的盛宴没有人变老,但也充满着敌意。[22]

在古苏美尔的泥版中,记载了一篇关于复活的神话,描述了苏美尔神话的天空女王,光明与爱情以及生命的女神伊南娜,为了取代她姐姐厄里斯基迦勒的地位而下到冥府的故事。但是当她穿越冥府的最后一扇门时,却被“死亡之目”牢牢地锁住了,成了一具尸体,被吊到了刑柱上。三天三夜之后,到了第四天,基恩就为伊南娜造出了两个无性的生物,带着生命之食和生命之水前往冥府,并将食物与水分六十次撒到了伊南娜被吊着的尸体上,于是她就复活了。当伊南娜离开冥府时,她身边伴随着死亡的阴影,以及居住于冥府的妖怪们。[23]总之这篇神话讲述了代表光明,生命以及爱情的女神企图消灭死亡,但是却失败了。其结果就是人类和某些生命都要接受“生死的轮回”,即不断的演绎生/死,混乱/秩序,贫瘠/丰产的过程,所以就产生了迦南宗教崇拜中的“生殖崇拜仪式”。[24]

但是基督教的“复活观”既没有像古埃及神话那样要讨好审判的神明才能迎接来世的复活,也没有像古凯尔特神话那样充满了对异世界生活的想象,更没有像迦南神话那样,暗示着死亡永远不可以打败,只能周而复始着“生死的轮回”。下面笔者要梳理一下圣经的复活观。

正如笔者前面所讲到的,从与神同在的伊甸下降到“远离神的深渊-死人之地”的Sheol(阴间),暗示了从生命到死亡的下降运动。但是圣经也不断地暗示了从Sheol(阴间)重返伊甸园,从死亡回归生命的上升运动。例如神呼召亚伯拉罕以及其后裔继承迦南地业,就暗示了他们要摸索着重返伊甸园的路线前进。而且如果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当亚当和夏娃及其后裔渐渐往东走的时候,预示着远离神的同在。那么亚伯拉罕从吾珥向西迈向“应许之地-迦南地”的路线,其实也暗示着神要拯救一群人类重返伊甸园,并回转归向神。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从埃及上到迦南地,就等于从sheol(阴间)重返充满生命的伊甸园。

总而言之,旧约不断地告诉大家神要解决死亡的问题。[25]但是,只有到了新约耶稣基督的到来,“从Sheol(阴间)重返伊甸园的运动”才完全地成就,《约翰福音》十四6耶稣说祂自己“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籍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这句话表明只有耶稣才能将人带回到天父赐生命的同在中。并且《约翰福音》一51暗示了这种从Sheol(阴间)上升到伊甸园的模式,经文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借用莫拉莱斯的观点来看就是耶稣身为道成肉身的人子,必须先带着祂自己的人性做成祂自己的旅途,进入圣父的居所中。然后,祂开辟完了这条永生的道路,祂将要回来,好带着门徒在基督里与祂同去,一同踏上前往圣父居所的旅途。[26]

莫拉莱斯在《谁能登耶和华的山》中,绘制了这种“从Sheol(阴间)上升到伊甸园的模式”[27]

耶稣的道路

目的地=   圣父的居所 =   终点(伊甸式的同在)

   A            B                A`

升高的运动     降临的运动    升高的运动

↑               ↓             ↑

我要去       我要来       我要带着门徒

( poreuomai)    (erchomai)   (paralepsomai)

笔者在前面还提到,当亚当和夏娃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时,全人类就进入到了灵性的死亡中。而且也提及了当以色列民族集体背约时,也意味着他们属灵层面的“群体性死亡”。但是神对以色列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不是永远的灭亡,而是充满了复活的盼望。在《以西结书》三十七3-10中记载了,耶和华将“气息”(ruw’ach)吹向了象征着“灵性死亡的以色列民族”的枯干骸骨,于是这些骸骨就活了成为极大的军队。很明显,枯干骸骨复活的景象并非展望个人性的肉体复活,而是表明神的百姓因着反叛神悖逆圣约,遭受到灭绝净尽的审判之后,他们会经历到耶和华的新的创造(耶和华将气息吹向骸骨对应了《创世记》的创造叙事),使以色列百姓经历到被掳归回,以及属灵生命的复兴。

新约的作者也使用了《以西结书》的异象描述神的百姓(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要先经历到属灵生命的死而复活,当然终末还会经历到肉体的复活(之后还要再提及)。正如《约翰福音》三3中提到“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此处的水和圣灵暗示了《以西结书》三十六章,所记载的耶和华更新人的属灵生命,以肉心代替石心的内容。同样,《约翰福音》三7又讲到“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对应了《以西结书》耶和华将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气息”。

简单来讲就是《约翰福音》的作者引用《以西结书》枯干骸骨的复活景象和圣灵更新生命的景象,[28]暗示了神的百姓要经历圣灵的洁净以及圣灵的新创造,并且强调只有被圣灵更新经历到属灵生命复活的人才能够进入神的国,进入到神国之中。《约翰福音》第十章也提到了耶稣是好牧人,要招聚以色列和外邦的信徒合而为一。这正好应验了《耶利米书》二十三3“我要将我羊群中所余剩的,从我赶他们到的各国内招聚出来,领他们归回本圈;他们也必生养众多”。

耶稣的到来无疑使神的百姓恢复了生命力,起死回生。并且他们生养众多的方式,并不意味着要多生儿育女,而是进行属灵的生养众多,多结福音的果子。并且保罗也使用了“生养子嗣延续生命”的异象来描述基督徒属灵的生养众多,以及基督徒群体的灵性复活的生命。例如,《歌罗西书》一6提到“这福音传到…..也传到普天之下,并且结果增长……”第10节又说“在一切善事上多结果子,渐渐地…..”,毕尔指出这段暗引了《创世记》一28“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的景象。[29]简单来讲就是,基督徒要离开旧亚当里的生命,迎接属灵的新生,他们会重新反映神荣耀的形象,并要在耶稣基督里进行“属灵的生养众多”(即传福音,拓展教会),将神的荣耀形象遍满全地面。[30]

在《创世记》太古时期的家谱中,有一个叙述家谱的模式就是“xxx活到xxx岁,就生了xxx,又活了xxx,并且生儿养女,就死了”。但是中间出现以诺,打破了太古时期家谱的叙述模式,他与神同行,神将他去取,他就不在世上了。以诺的出现无疑是在黑暗之中,闪烁出生命之光。《创世记》暗示了人类有希望能够打破死亡的枷锁,远离永死的厄运。圣经坦白地承认肉体上的死亡无疑是给人类带来了生离死别的伤痛,死亡是人类的宿敌。直到后来的先知书卷揭示了战胜死亡的复活盼望。例如《以赛亚书》二十六19描述到“死人要复活,尸首要兴起。睡在尘埃的阿,要兴起歌唱。因你的甘露好像菜蔬上的甘露,地也要交出死人来。”这段经文不是在描述“灵性上的复活”,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人复活的盼望。紧接着,《以赛亚书》二十七1也描述了神圣战士耶和华要打败敌对祂的邪恶势力,就是那上古时期的大蛇,以及蛇的党羽——“死亡”,终有一日被神圣的战士击败。

《何西阿》六1-2也提及了复活的盼望“来吧,我们归向耶和华!祂撕裂我们,也必医治,祂打伤我们,也必缠裹。过两天祂也必使我们苏醒,第三天,祂必使我们兴起,我们就在祂面前得以存活。”后面十三14又说到“我必救赎他们脱离阴间,救赎他们脱离死亡。死亡啊,你的灾害在哪里呢。阴间哪,你的毁灭在哪里呢。在我眼前绝无后悔之事。”《但以理书》十二2-3节更强调了“睡在尘埃中的,必有多人复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远被憎恶的,智慧人必发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归义的,必发光如星,直到永永远远。”如前所述,旧约常拿睡着比喻死亡,人睡着又醒来就是在表明人身体的复活,死亡终将会被神废除。被神宣告为“义”的忠信之人在复活后,将会被神委派来治理大地,他们要将神救恩之光带给世界,正如星辰发光照耀黑暗一样。

虽然《但以理书》暗示有仇敌攻击忠信的百姓,逼迫他们,羞辱神以及神的百姓。但是经文强调神的百姓要持守圣约的忠诚,最后神必然会使他们经历到做王得胜。[31]有意思的是,圣经将人的死里复活比作从睡梦中醒来。如此看来,基督徒每天都会经历到“死里复活的预尝”,人在象征着危险与死亡的黑夜中睡去,又在象征着神救恩的黎明中醒来。这种复活的预尝提醒着基督徒:虽然疾病,岁月,意外会夺去人的性命。但人死如睡,终有一日,耶和华使熟睡之人苏醒,并且再也不会睡去。

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中,保罗也使用了“睡着”和“起来”的意象来暗示人死如睡,人复活如同睡醒“起来”。并且保罗在十五23中使用军队排列军队的术语来解释复活分为两波。[32]第一波就是耶稣作为冲锋陷阵的先锋首先从死里复活了,其余跟随祂的基督徒要随在祂后面复活,这里只是提醒基督徒复活的盼望,但并没有考虑到那些没有信主的人。并且这里又复述了基督是死人复活的“初熟果子”。初熟的果子是旧约的概念,在旧约中,以色列百姓要将庄稼和果树中最先成熟的献给神,后面神会赐给大量的收成。保罗暗示读者,耶稣的复活预示着后面会迎来“复活的大丰收”。后面第35-49节,保罗用各种的比喻来强调,基督徒复活后的身体不再是属土的,会朽坏的,羞辱的,软弱的;而是属天的,不能朽坏的,荣耀,强壮的。

总之,基督用复活的大能逆转了众人必死的命运,祂填补了因罪和死亡而给神与人所带来的鸿沟。祂用创造世界的圣灵,开启了“新创造的末世”。基督徒现在已经经历到了灵性的复活,在基督第二次再临时会迎来身体上的复活。也正如赖特所说:“现今的身体会败坏,逐渐衰退,必定要死;但死亡,是在美善的造物之神脸上吐一口唾沫的死亡,不可能是最后定论。因此,造物者将造出一个新世界,以及和那新世代相称的身体。从一个角度来看,那新世界和新身体是旧世界和旧身体的补救和重造。”[33]

总结

圣经并没有掩盖死亡或避而不谈死亡这件事。反而一再强调,死亡是神的仇敌,祂终将会打败死亡。作为旁观者可能会很容易地说出“死亡终将被打败,基督徒也会迎来复活”。但是死亡给经历到家属离世,或者是正在经历到绝症折磨的病人,所带来的伤痛,局外人又怎能会有切身的体会呢?

令人惊讶的是,《约翰福音》第十一章记载了,当耶稣看见拉撒路的坟墓时,耶稣就哭了,很多人会费解耶稣为什么会哭?笔者在此推测耶稣因为亲身感受到了死亡所带来的锥心之痛祂才会哭。耶稣知道一切,知道人类经历到的痛苦,所以祂才会哭。并且祂在客西马尼园即将面临死亡时做出了挣扎,并在被钉上十字架时深深地体会到了死亡的痛苦。所以这位造访人间的神不会冷眼旁观人世间的苦难和生离死别,而会擦干所有基督徒的眼泪,用祂的救恩安慰一切信靠祂的(启二十一4)。耶稣也对死亡发出了怒吼,死亡不要得意,虽然你会暂时胜过人类,但是终将有一天,从死里面复活的耶稣会将你扔进硫磺火湖里,死亡你终究会死(启二十14)。

脚注

[1] 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02),285。

[2] 钱穆,《论语新解》,237。

[3]  Meredith G. Kline,《kingdom prologue:Genesis foundations for a covenantal worldview》,(USA:Wipf and Stock,2006),85.

[4]  约翰·华尔顿,《国际释经应用-创世记》,吴伟强译(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15),192。

[5]  吴仲诚,《蒸汽人生》,(台湾:校园书房,2018),77。

[6] 川普·朗文,《房角石圣经注释-传道书、雅歌书》,(香港:恩道书房,2016),100。

[7] Paul R.Williamson,《death and the afterlife》,(USA:Wipf and Stock,2018),35.

[8]  加里·J.肖,《埃及神话》,袁指挥(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145。

[9] 莫拉莱斯,《谁能登耶和华的山》,第二章。

[10] 凯文·J.麦甘迪、乔恩·D.列文森,《复活概念的由来及其演变》,(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15),84。

[11]  Paul R.Williamson,《death and the afterlife》,45.

[12]  NT.赖特,《神儿子的复活》,120。

[13]  同上。

[14]  迈克·何顿,《基督徒的信仰》,麦种翻译小组(美国:麦种传道会,2016),918。

[15]  Paul R.Williamson,《death and the afterlife》,48.

[16]  夏德黎《圣道圣经注释—利未记》,史佑名译(英国:贤理出版社,预计2023),第二十章注释部分。

[17]  凯文·J.麦甘迪、乔恩·D.列文森,《复活概念的由来及其演变》,84。

[18]  同上。

[19]  夏德黎《圣道圣经注释—利未记》,第二章注释部分。

[20]  凯文·J.麦甘迪、乔恩·D.列文森,《复活概念的由来及其演变》,84。

[21] 《古埃及亡灵书》,金寿福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130。

[22] 米兰达·阿尔德豪斯-格林,《凯尔特神话》,刘漪(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85。

[23] 撒缪尔·诺亚·克拉莫尔,《苏美尔神话》,(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109-110。

[24] 米尔恰·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吴晓群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60。

[25] 莫拉莱斯,《谁能登耶和华的山》,第八章。

[26] 同上。

[27] 同上。

[28] 毕尔《新约的圣经神学》,陈志文译(美国:麦种传道会,2018),351。

[29] G.K.Beale,《the tmple and church`s mission》,(USA:Wipf and Stock,2004),289.

[30] 同上。

[31] NT.赖特,《神儿子的复活》,389。

[32] 威廉·贝克、拉尔夫·马丁、卡尔·托尼,《房角石圣经注释-哥林多前后书》,崔晓雄(香港:恩道书房,2018),343。

[33] NT.赖特,《神儿子的复活》,478。

评论0 /login.html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