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教科书”上寻找“沙漠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图集书籍 在“沙漠教科书”上寻找“沙漠史”

在“沙漠教科书”上寻找“沙漠史”

2023-12-27 03: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测绘学会

可快速关注我们

本文内容摘自《中国测绘》2020年第11期

沙子虽然细小,却可聚沙成山;普通一捧黄沙,在一抹一撒间,便可秒成一幅沙画。沙漠在王维笔下展现的是“大漠孤烟直”的景象,也正是这“大漠孤烟”,让不少旅游者倾囊,前往辽阔荒漠,寻找那风卷黄沙腾空直上的“孤烟”。

我国的沙漠见证着历史,古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商贾云集,孕育了灿烂的沙漠古代文明。一方面,我国的沙漠给人们带来过灾难,流动的沙丘、频发的沙尘暴,埋没了农田、房屋和道路,给沙区百姓生产生活带来直接危害。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有4亿多人直接或间接受到荒漠化影响;另一方面,沙漠是我国内陆干旱的重要地貌类型,沙漠就是干旱环境的产物,也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及国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所以,对我国沙漠形成的地质环境、沙物质来源、自然条件、风沙地貌类型、沙丘移动方向及沙漠演化进行探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2020年10月28日,在中国测绘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上,由原国家林业局编制的《中国沙漠图集》荣获2020年全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金奖。该图集主要参编人员之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王军厚教授带着这本图集来领奖了。审图评议专家表示,该图集的出版,展示了我国在沙漠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及多年防治荒漠化成就、凝聚了防治力量、推动了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发展。

亮点纷呈

著名土地资源学家石玉林院士评价该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和解读沙漠的方式和思考。”

时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评价该图集:“这是一部全面解读沙漠的大型学术文献,也是一部关于沙漠的教科书。”

王军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沙漠图集》是迄今为止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全景展示我国沙漠的大型科学参考图集。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林业部门对北方内陆的沙漠展开了深入调查,积累了大量监测基础数据。基于监测成果,在充分参考沙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丰富的表达手段,结合全数字计算机地图制印工艺编制的《中国沙漠图集》,全方位、多维度地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沙漠。

数字⾼程地貌图

“地球上的沙子是怎么来的?我国的沙漠是怎么形成的?中国目前有多少沙漠?又有多少沙地?这些沙漠沙地分布在哪里?沙漠分布区的地质地貌是怎样的?这些问题读者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王军厚打开图集介绍说,这本书我们用了十余年时间才得以完成出版,有上百人为这本书付出了心血,该图集不仅可以作为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生产管理与教学科研中的工具书,也可作为沙漠研究人员、地理地质研究者、生态环保研究者、沙漠爱好者了解沙漠知识、获知沙漠演化的科普类参考书,其为国内外读者搭建了一个全面了解我国沙漠状况的平台。

“该图集的一大亮点就是数据准确。”王军厚介绍说,我国沙漠沙地总面积68.78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7.16%。我们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地面调查,对全国沙漠进行了全面监测,书中除收录了传统认识上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外,还增加了3个沙漠和3个沙地,如鄯善库木塔格沙漠、狼山以西的沙漠、库木库里盆地沙漠以及共和盆地沙地、乌珠穆沁沙地、河东沙地等。“这是目前比较准确的沙漠统计数据,实现了‘三个准确’,即沙漠的空间分布准确、面积计算准确、分类体系和判别标准准确。”

图集的第二大亮点就是图文并茂。记者翻开图集看到,无论是高清卫星遥感影像图,还是一幅幅精美的照片,无不在诠释着沙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沙漠的“述说”和文字解读,让每个沙漠都形成了从地质地貌、沙物质来源、自然条件,到沙漠演化的一条主线。除了高清晰的卫星遥感图外,针对沙漠特点量身定制的数字高程地貌图,将构造运动及自然侵

遥感影像图

蚀形成的地表起伏形态和刻蚀痕迹完美地在每一幅图中清晰呈现,为深入揭示和分析沙漠地质构造与地貌、区域地理环境、地形对气流的影响、沙漠成因、沙物质来源及沙丘的排列方式和移动方向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正如石玉林院士在为该图集作序中所言,“让人惊喜的是,我在图集中看到了这样的地貌图。编者基于数字高程模型为每个沙漠制作的数字高程地貌图,其地表形态的细微变化及营力侵蚀在地表刻划的细小痕迹,甚或沙垄排列与走向都跃然图上,清晰可见。其空前丰富的图面信息及恢弘的场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让你觉得单凭这幅数字高程地貌图,就对该沙漠形成的地理环境、沙物质来源、沙丘类型分布及移动方向有了十之八九的了解。”

图集的第三大亮点是为配合对沙漠的深入解读和描述,首次完整呈现了一套全国各个沙漠的手绘彩色沙丘形态类型图,可谓为图集增光添色。业界专家告诉《中国测绘》记者,这一手绘沙丘形态类型图是以专有符号表达沙丘形态的经典方式,为沙漠学界所推崇,以往多见于一些专著,且大多为黑白两色。这次为彩色图,弥足珍贵。王军厚也告诉记者,可以手绘地图的老专家全国已经不多了,随着计算机制图的发展,这类手艺有可能会失传。

图集的第四个亮点是多方位多视觉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相关专题图和兼具沙漠风光的实景照片,这为深刻认识和解读沙漠、感受祖国大漠风情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该图集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蕴含的功能,在采用卫星影像传统表现方式的同时,更多地发掘或借助于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尽力把一个不同方位、不同视野、不同俯仰角度看到的沙漠或沙漠的局部呈现给读者。

实景照片——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与沙山(诺敏·何摄)

资料宝贵

图集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沙漠概况,简要介绍了中国沙漠的分布特征、分布格局、自然环境、沙漠形成及演化;第二部分是中国主要沙漠,分别从地质构造与地貌、沙物质来源及风沙地貌特征、沙漠的自然条件、沙漠环境演化等4个层面依次对11个沙漠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三部分是中国的主要沙地,按照与沙漠相同的4个层面依次对7个沙地进行了简要介绍;第四部分是其他零散分布的沙漠沙地,主要介绍分布相对零散,面积相对较小,在以往全国性文献中常不被录入,但有独立名称的沙漠沙地,包括雅鲁藏布江河谷沙地、青海湖滨沙地、阿克别勒沙漠、黑河中游的沙地和塔克莫乎尔沙漠。

“该图集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插图的创新,一个是制图工艺上的创新。”王军厚介绍说,图集不仅包括数字地貌图、遥感影像图、沙丘形态图,还包括与沙漠形成、演化有关的各类专题图,以及表现沙丘形态、沙漠土壤、沙漠植被的实景照片,总图件共300余幅。其中不乏摄影行业的专业大家作品。

为了获得高品质的沙漠照片,王军厚不知道费了多少劲,找了多少人。王军厚说,照片来源有3个途径,第一是专业摄影师;第二是书中作者,也就是搞沙漠化研究的专家;第三是本系统的业务同行。王军厚说,插图上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是其他图集无法比拟的。气候、水文、土壤与植被、沙漠环境的演变等这些因素都对沙漠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图集中无一例外对这些自然条件因素进行了介绍,有的图上还标注了代表风向的箭头,让人一目了然地知道这一地区的气候环境状况对沙漠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王军厚坦言,在图上标注地理信息是一门技术活。如何表达,如何取舍,需要标注到什么程度,标注到哪一级,哪些地理信息要标注,文字标注在哪个地方?这些是要有编辑思想在里面,包括地图学、美学、色彩学等。比如山脉的标注,昆仑山也好,祁连山也罢,大山下有小山,小山里又有小山包,哪个需要标在图上,这要看与沙漠的关系,如山下的垭口,当风吹过来,形成风口,就会对沙漠产生影响,那么这个垭口所在的地名再小也要标注在图上。就是说,和沙漠形成机理有联系的任何地理信息,一个都不能少。“我们这本图集上,有时三级小河流都会标上去,反而有些大河却不会标注。”

说到编辑图集的难点,王军厚直言,一个是历史脉络上的,一个是文字表述上的,一个是地图工艺与美学上的。每一个沙漠,从它的沙物质来源、地形地貌特征,到演变过程,基本都是经过了上千万年才形成的。为了搞清这些地质构造,在图集编撰中,他们查阅了与沙漠相关的重要专著及相关学术论文达数百篇,这些文献为图集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支持。

图集在编撰时,在充分吸取沙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方位、视野和角度来认识和解读、述说“沙漠故事”,以提示其丰富的外在和内涵信息。特别是在文字处理上,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修改、打磨,既要在表述上通俗易懂,也要保持更多的信息量。在编排上,如何让整体看起来协调,图文得体大方,也是一道难题。

印制工艺有创新

“在图集工艺设计中,我们采用了多软件集成全数字计算机地图制印工艺,为图集量身打造设计方案。”中煤地西安地图制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利在中国测绘学会2020学术年会上告诉记者,在图集的色彩及工艺设计中,煤航地图制印将传统地图设计的理论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法相结合,在整本图集的版式及色彩处理方面做了大胆尝试,特别是在手绘沙漠地图的色彩、影像图色调协调以及地图色彩还原方面,以及对精美的沙漠符号、色彩系统的清晰层次表现上具有独到的专业功底。在印刷环节,图集制版采用多软件集成处理,全数字计算机制图新技术、新工艺,印刷版应用CTP技术。比如高保真加网技术,保证了图集连续调影像的色彩丰富及层次的细腻还原,保证了其中单色加网极细线的光滑细腻程度,多色极细线的套印精度≤0.05mm,满足了地图的精品印刷要求,充分体现了当今我国印刷科技的先进水平。

王军厚表示,此次《中国沙漠图集》获得裴秀奖金奖,是对参加图集编著全体人员的鼓励与肯定,也希望图集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使受众能提高对沙漠的认知,认识到沙漠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国土资源,是自然存在的地貌,消灭不了。通过图集来了解它、认识它,顺应自然规律,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它,为人类造福。李军利也表示,将继续秉持和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专题地图集编制与印刷领域稳步前行。

文 / 本刊特邀记者 徐红 图 / 受访者提供

声明:本文为《中国测绘》原创文章,授权合作请在本公众号留言,或致电:010-63881401。

《中国测绘》期待您的来稿

《中国测绘》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变迁的

记录者、思考者、传播者

自然资源部主管

中国测绘学会主办

面向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全国性综合刊物

投稿信箱(只接受电子投稿):

[email protected]

《中国测绘》全年征订中,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可在线订阅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在“沙漠教科书”上寻找“沙漠史”——走近《中国沙漠图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