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图书馆规模划分 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2024-04-23 22: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汉成帝、哀帝的时候,有一对父子刘向和刘歆,是不是对他俩人名字感觉很熟悉?在《鲁壁藏书》中讲过,正是这对父子受前后两任皇帝的指派对皇家藏书进行校勘整理的时候,得到机会看到鲁壁里的藏书,从而引起近两千年的古今文之辩。这对父子还有一个重大的贡献,儿子在父亲著述《别录》的基础上写成了《七略》,把书目分成“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类,成为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编辑书目规律、原则和模式有重要影响,标志着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真正产生。到了东汉,班固将《七略》改编为《汉书·艺文志》,成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研究的重要文献,在我国历史文献学上有重要地位,在《别录》与《七略》皆失传的情况下,它就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最有价值的图书目录。

这种图书六部分类法延用了二百年之久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当政者对于藏书的重视、官府藏书的增多、文人辈出著述繁多以及道教、佛教等宗教藏书的出现,原来的图书六部分类法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实际需求,从“甲乙丙丁”到“经史子集”的图书四部分类法就初步形成了。到了唐朝初期时,唐初魏征编撰的《隋书·经籍志》,将图书按照经、史、子、集进行分类,将图书分为四部四十类,另附佛道二经,十五类。由此,中国图书分类法完成了从六分法向四分法的过渡,从此“经史子集”的图书四部分类法成为以后千年来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永制”。即便是到现在当我们在网络平台上选购古籍图书的时候,也还是按照“经史子集”进行分类的。

那么按照“经史子集” 的图书分类法图书又是怎么分的呢?经部是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十三经”。史部是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史书,也就是所说的“正史”。我们一般以司马迁的《史纪》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子部是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等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集部指凡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所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即使四部分类法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也不是说没有任何新的图书分类出现的。南宋郑樵就曾作过书目十二部分法的大胆创新。到了明代也出现了一批不采用四部分共的目录。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国两个时期,西方文化分两次集中传入中国,带来了很多的西方翻译过来的书籍和西方科学技术很多分支的书籍,清末张之洞撰《书目答问》、民国梁启超编《西学书目表》都对当时西方科学类书籍尝试进行书目分类。

图书分类法经过一段的过渡时期,到1971年我国开始编制符合社会知识结构的《中国图书分类法》,先后出版了五版,目前全国的各类图书馆以及书目检索等数据库都是以这部分类法为标准。它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用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大类,以字母顺序反映大类的次序,大类下细分的学科门类用阿拉伯数字组成。比如你要到河北省图书馆借阅《中国图书馆史》这本书,在检索机上输入书名,查找到索书号是G259.29/44:1,是因为《中国图书分类法》中,G类是“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在这个类别下的第三类即G2子类为“信息与知识传播”,这个子类下第六类即G25为“ 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类,以此类推。根据索书号到相应的书架上按照次序就可以很快找到这本书了。

从古代到近现代,图书分类法的演进过程是每个时代知识积累演进的过程,只要社会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图书分类法就不会停止演变的脚步。

周一到周五18:50—19:00

周六日18:20—18:30

欢迎锁定FM107.9 收听《图书馆史话》

供稿:罗乔乔

编辑:田蕾

责编:王玉倩

监制:杨美楷

hbgsgb1079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