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主旋律献礼片,为什么《我和我的祖国》能脱颖而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 同样是主旋律献礼片,为什么《我和我的祖国》能脱颖而出

同样是主旋律献礼片,为什么《我和我的祖国》能脱颖而出

#同样是主旋律献礼片,为什么《我和我的祖国》能脱颖而出|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经历了疫情的影视寒冬,国庆终于迎来大爆发。

《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夺冠》占据票房的主要贡献。

其中最突出的要属《我和我的家乡》,18.7亿的成绩,稳居c位。

长假8天,创下总票房近40亿的高成绩。

这份答卷,让不少忙碌的影院松了一口气。

也让电影公司下半年更有底气去出品好的电影。

《我和我的家乡》的成功,是延续了《我和我的祖国》的模式。

把视角放在小人物身上,把每一个观众中的“我”和国家联系起来。

产生共情。

那么,《我和我的祖国》是如何塑造小人物形象的呢。

中国国庆档的主旋律献礼片从2009年的《建国大业》正式开启。

到现在走过了11个年头,也沉淀了11个年头。

献礼片不仅要用宏观的角度展现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

更要注重表现普通老百姓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

这样才能让题材更加丰富,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更现实。

但回望前十年的献礼片,基本都是以伟人的视角为主。

跟观众的距离太远,每部影片都千篇一律。

观众在进步,电影也必须跟着进步。

大数据让电影创作人员明白,新时代的电影观众群体,是一群年轻人。

是一群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人,有着互联网的观影思维和观影方式。

如果献礼片还按照以前的内容、故事背景、人物形象来创作。

显然,新一代的年轻观众是不会买账的。

直到2019年的《我和我的祖国》。

打通了献礼片和现代年轻观众的情感连接。

重构影片叙事方式、人物塑造是关键因素。

不再一味追求伟人的故事,而是把视角放在普通人身上。

那些离我们最近、最亲的人,拉近了观众的距离。

《我和我的祖国》上映仅三天就突破10亿票房大关。

最终票房成为国庆档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献礼片。

影片堪称“眼泪收割机”,由七个普通人的“小故事”组成。

对应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中的七个“大事件”。

七个故事分别是:《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

对应中国历史事件分别为:

开国大典。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上第一次夺冠。

97香港回归。

鸟巢奥运会开幕仪式。

神州十一号成功返回着陆。

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

七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光时刻,串联起无数个“我”心中的爱国情怀。

每一个伟大的时刻都是由无数个细小的平凡时刻组成。

把电影中的“我”和观众连接起来,让每一个观众产生共情 。

释放每一个观众对祖国热爱的情感,是这部电影努力的方向,也是成功的关键。

不仅在中国,影片在海外上映也受到热烈欢迎。

在海外的华侨华人表示,看过影片后,深受感动。

人物塑造

之前的献礼片,人物比较单一刻板,基本都是同一种人物。

他们高大、伟岸、身上散发着民族精神。

但缺点是,缺乏生活层面的东西。

《我和我的祖国》弥补了这个空白,人物是多维度的,有血有肉的。

《北京,你好》。

葛优葛大爷的形象就非常平民化,在《北京,你好》中饰演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

他没有高大的形象,没有帅气的外表,甚至连一个小小的理想都没有。

他会随手抢过孩子们的足球,会不小心打翻儿子做义工的水瓶。

给儿子买了双鞋当生日礼物,结果还买小了。

随后又被开罚单。

这些细节都表现了,他是一个普通人,一个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周围的小人物。

不仅如此,从和儿子的对话中可以得知,他和儿子的关系并不好。

和老婆分开了,虽然没有交代离婚这一信息。

但,他的家庭并不美满,这是实锤的。

故事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小人物的普通生活。

并没有什么爱国情怀,他连一个小小的理想都没有,更不要谈什么爱国了。

然而从他回到公司开始,人物开始转变。

因为运气太好,得到了奥运开幕式的门票。

此刻开始,人物又有了多面性的呈现。

他不停地到处炫耀,跟我们生活中一样,遇到好事,总喜欢跟人分享。

甚至他的炫耀略带一丝丝狂妄。

在儿子的生日聚会上,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平时是一个爱吹牛的人。

事情发生重大改变的是他拉一个四川来的小孩,跟小孩炫耀门票的事。

结果票被掉包了,留下八百块钱。

经过一番折腾,票找回来了。

当时所有人,包括我,都以为到此结束。

但此刻,人物形象再次出现转折。

当他知道四川小孩的父亲在汶川地震中去世。

而小孩父亲是一个平凡的鸟巢建筑工人时。

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放弃给儿子的生日礼物。

让男孩去现场,亲手摸一下父亲参与建设的栏杆。

当男孩出现在大屏幕时,他露出了喜悦的表情。

相信在电视机前的妻子和儿子,也会为他感到骄傲。

最后场外观众一起大喊奥运加油,北京加油。

一个鲜活的人物,外在油腻,内在善良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另外,男孩掉包,留下钱,并不是直接把票拿走的这一举动非常关键。

即使他是天灾中的受害者,但他并没有因此怨天尤人。

心里只为完成一个小小的愿望,亲手摸一下父亲建设的栏杆。

实现愿望的手段也是通过兑换的方式,他看到票的价格是800元。

于是留下800元,“买下”这张票。

男孩具有人性中应该有的品德,这也成为司机送他票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京,你好》短短的20分钟,司机的内心经过了三次变化。

第一次拿到票开始炫耀,第二次为了儿子去“抢”票,第三次为了成全他人,“送”票。

司机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他的态度和行为,创造了一个多面性的人物角色。

他爱炫耀、爱面子、爱儿子、不会跟儿子和妻子沟通,但同时他也有爱心。

这才是真实丰满的人物。

《前夜》中的人物矛盾

在日常生活中,人是复杂的、有血有肉的。

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自己的矛盾性,对别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有自己的态度。

人无完人,有优点,就必然会有缺点,因此就会产生性格中的矛盾。

因此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塑造需要一些不可预知但又合情合理的品德。

最后人物完成蜕变成长,才有说服力,观众才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并认可。

《前夜》中,电动旗杆设计者林治远。

影片一开始就描写了,他是一个非常恐高的科学家。

站在几米高的木箱子上,都害怕得不行。

助手说他恐高,他还死不承认。

结果升旗前,广场上的旗杆出现问题。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爬到旗杆顶端,用电焊换配件。

而拥有这一手艺的人,只有林治远。

此时人物的矛盾就出来了,恐高,但必须爬到高处完成任务。

赶到现场,面对22米的旗杆,他毫不犹豫地爬了上去。

但爬到一半的时候,开始犹豫、紧张、害怕。

此时如果他放弃任务,在人物塑造上来说,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他天生具有恐高症。

但他还是克服了心魔,坚持往上爬,最后完成任务。

这种人物的设计就把人身上具有的矛盾性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

林治远天生恐高,但为了工作,为了升旗仪式能顺利进行。

他克服了生理恐惧,展现出明显的生理反差。

在他爬行的过程中,观众才会如此紧张,完成任务的时候,才能展现他的“伟大”。

《夺冠》——个体,也可以成为英雄

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

是岳飞、霍元甲、梁启超、袁隆平、钟南山等等。

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一部英雄的发展史,所以我们从小脑海里的英雄,都是伟大的人物。

但没有想到,平凡人有一天也能成为爱国英雄。

《夺冠》,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

冬冬有了心仪的小女孩——小美。

可是小美马上就要出国了,从此天各一方。

冬冬想要在小美临走前,送她一个有纪念价值的礼物。

一盒《我的中国心》磁带里夹着小美的画像。

那个年代,街坊邻居一起看电视是常态,因为不是每家都买得起电视。

在街坊的期待中,冬冬把自己家的电视搬下楼,大家一起看奥运女排的比赛。

条线不好,电视信号总是受到天线的干扰。

冬冬只能爬到楼顶,稳定天线,才能保持信号正常。

结果就是一边要保持信号,让邻居看最精彩的女排比赛。

一边小美将要离开,冬冬左右为难。

他放下手中的天线,狂奔下楼,朝小美离开的方向追去。

但女排进入最紧张刺激的时刻了,冬冬面对邻居们的期待,选择了回去。

回去时冬冬衣服上的挂钩把床单勾在了背上,于是他就像一个小超人一样。

稳稳地扶着天线,坚持让邻居们看完女排的比赛。

当邻居们把他高高举起时,他成了邻居们的英雄。

小小的身体,也有一颗炙热的爱国心,也能成为人们眼中的英雄。

这种塑造英雄的方式打破常规。

英雄不一定是大人物,身边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成为英雄。

甚至一个小孩,也能成为邻居们的英雄。

一直以来,我们对英雄的概念产生于好莱坞大片。

英雄必须和邪恶斗争,并且战胜邪恶,拯救苍生。

一个拥有正常生活的人都不算一个合格的英雄。

《夺冠》打破了固定的英雄模式,将英雄平民化、个体化,是一种突破且成功的创新。

另外还有冬冬和小美的爱情。

终于在国产片里看到描写两小无猜的爱情了。

虽然没有重点刻画,但看到这一情节设计的时候,还是为中国电影的进步感到骄傲。

配角一样出色

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不是靠一两个大明星能完成的。

就像鲜花一样,没了绿叶,鲜花还有它原本的魅力么。

立体的配角可以为故事增色。

不仅可以帮助主角显现自己的光环,还能传达故事的主题,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

在《前夜》中,林治远和自己的助手说,人工组的组长不愿意帮助他,等着看他的笑话。

组长听到这些话,并没有作任何反应。

而是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派人去帮助林治远。

下达命令一定要帮助林治远完成任务。

这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在民族大义面前,不会因为个人情感,影响大局。

《相遇》中,高远身患重病。

在医院治疗之后,院长对高远的领导说:

“应该通知他的家人了,虽然知道你们的工作是机密,但都这个时候了”。

院长是一个遵守规矩的人,但同时他也是普通人,充满人情味。

在国家大事面前,那些为国牺牲的人,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家庭,一样的重要。

《回归》里的上司,西装革履。

一看就是特别严肃的人,对英国方面绝不做进一步的退让,坚决捍卫国家利益。

领导再三叮嘱,交接任务一定不能出错。

但在交接前夕,又特别温和幽默的说:“交接之后给你们每人发个媳妇”。

他就像交接士兵的父亲一样,严肃又充满慈祥的父爱。

《护航》中,飞行员说:“这架飞机也是我男朋友”。

这句话说出一个女孩对爱情的渴望。

英姿飒爽的背后,她也是一个希望获得爱情的普通女孩。

《我和我的祖国》中的七个故事,每一个都有独特的魅力。

每一个人物的细节都处理得完整。

特别要说的是《相遇》中的张译。

喜欢这个故事不是因为人物塑造,这个故事的重点不在人物,而是表演。

重头戏是通过一场公交车相遇完成的。

极简的场景,两个人,张译戴着口罩,所有的表演都靠眼神来完成。

中国有这样的好演员,是幸运的。

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观众审美的进步,观影需求在不断提高。

电影对新鲜事物的探索、人物塑造的创新,必须要走在观众前面。

《我和我的祖国》把人物下沉到生活中,引导观众去感受“自己”的故事。

既贴近了生活,又不失艺术的水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