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吃货”陈晓卿:最大的快乐就是一直做美食纪录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外有名的纪录片导演 “超级吃货”陈晓卿:最大的快乐就是一直做美食纪录片

“超级吃货”陈晓卿:最大的快乐就是一直做美食纪录片

2024-05-09 12: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美食系列纪录片实在是太火了!总导演陈晓卿已成为人们心中的“国民美食家”,其打造的纪录片把食物拍得汁鲜味美,让无数观众垂涎欲滴。更重要的是,片中讲述的一个个生动的人间故事,充满温情和暖意,让平日里忙碌的人们得以享受片刻的宁静。

2023年5月,步履不停的陈晓卿团队再度奔赴国外,开始了新的拍摄……

陈晓卿

离开央视,自行拍摄《风味人间》

今年五十八岁的陈晓卿,于1965年11月出生在安徽灵璧,父母都是老师。十七岁那年,他考入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学习摄影专业。在此之前,他连照相机都没有摸过。

北京好吃的特别多,从小嘴馋的陈晓卿乐此不疲地在大街小巷中觅食。齿轮厂餐厅的涮羊肉、王府井湘蜀餐厅的湘菜、西单四川饭店小吃部的荔枝肉片等,他都去吃过。1987年,首届中国美食节开幕,陈晓卿作为摄影助理,陪在央视工作的师兄拍片,全聚德、仿膳、建国饭店……一路拍,一路吃,他把这称为“开荤了”。

大学毕业后,陈晓卿进入央视工作,开始拍摄和制作纪录片,如《远在北京的家》《龙脊》等。几年后,陈晓卿成了很会说故事的纪录片导演,他当时的梦想是拍出BBC(英国广播公司)那种大视野、高水准的作品。2007年,陈晓卿扛着笨重的摄影机,去东北的深山老林拍纪录片《森林之歌》。该片制作精良,播出后意外带动了菌菇、松子等山货的销量。

青年陈晓卿

《森林之歌》的成功,让陈晓卿发现了自己拍美食的天赋,加上他本来就是个超级吃货,于是,2012年他领衔制作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该片把食物拍得非常诱人,同时讲述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拍出了中国美食的传承和意境。

《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首播后引起广泛关注,后来陆续在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地播出,影响遍及海内外。续作《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同样掀起了高潮,还带动了“雷山鱼酱”的热卖。但在创造了口碑和收视率双丰收的成绩后,陈晓卿由于个人原因离开了央视,开始自行拍摄。他成立了一家传媒公司,决心将美食纪录片拍摄进行到底。

陈晓卿打造的第一个作品就是如今颇受欢迎的《风味人间》。按理说,有了前作的成功经验,他底气应该更足,但他却变得小心翼翼,丝毫不敢松懈。《风味人间》第一季的制作期长达两年,仅前期收集资料和调研就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

陈晓卿很少能在家过年。因为春节是食物汇聚的高峰,对拍摄美食纪录片而言,这是最“出活儿”的黄金时间段。一次,他赶到皖南的小山村时已是深夜,那次他们要拍摄的主人公叫汪兆慧。春节前,汪兆慧和丈夫备好了年货,还精心腌制了两条火腿,与几百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庆祝新年的方式如出一辙。第二天一早,踩着深巷中鞭炮的碎屑,摄制组前往汪兆慧家。大年三十晚上,陈晓卿他们记录下了汪兆慧一家的团圆饭。

2018年,《风味人间》第一季正式上线。第一集末尾的镖鱼片段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一个年轻的渔民站在船头,手握鱼叉,追逐着一条旗鱼,任渔船在海浪和狂风中颠簸。为了能拍到这个画面,摄制组多次出海。一开始,他们连旗鱼的影子都没看见,在就要打算放弃之前,他们决定再搏一回。最终,渔民镖中了,还是极为罕见的逆浪鱼。《风味人间》在上线十二小时后,网络播放量便破亿,目前豆瓣评分九分。

因为在工作之余热衷搜寻平民美食,朋友们戏称陈晓卿为“扫街嘴”。曾经,陈晓卿和几个朋友——京城文化界人士张立宪、王小山等,有一个“老男人饭局”,每周至少聚餐一次。他们最喜欢去那种别具特色的“苍蝇小馆”,在深夜里一起品尝美食。那是陈晓卿十分怀念的一段时光。

陈晓卿在《风味人间》拍摄现场

风餐露宿,拍片跋涉几十国

陈晓卿觉得美食纪录片导演是一个特殊职业,外表光鲜,实际上甘苦自知。因为拍摄纪录片的人就像行脚僧,镜头前出现的任何情况都有可能改变原有的摄制计划。拍片还打乱了陈晓卿的饮食规律,有时候他会一日多餐,他曾经一天吃过六顿“正餐”,也曾经一顿“品鉴”过五十七道菜。“发自内心说,这都是很累的事情。当然,在工作忙碌的时候,也有连续三四天吃盒饭的经历,饿肚子拍摄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陈晓卿说:“食物是人类认知世界最好的通道。”有一次,大年初一一早,他从徽州一个小山村出发,到潮州山区拍摄。当时由于气温偏暖,五址村茶叶采摘提前。茶农们无心过年,梯田上经常能看到一家老小都在忙碌。大人采茶,老人带着孩子用土块砌好一个小小的土窑,燃上火,把玉米、红薯和腌好的鸡放进去。烧炙片刻,孩子开心地把土窑踩塌,让余温把食物煨熟。陈晓卿觉得很有趣。他的另一个摄制组在安第斯山拍摄的印加人的大地之锅,和眼前这个场景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这里放的是鸡,印加人放的是豚鼠。

陈晓卿说,一个小小的烹饪行为,能展现出太平洋两端的人们共同的生活智慧,从食物的角度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孤岛,人类本身就生活在同一个家园。

与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不同的是,这次,陈晓卿团队走出了国门,遍访法国、日本、新加坡、西班牙等国家,寻求食物与人、世界的联系。而且根据每一集的主题曲在全球寻找相同的味道,让观众有一种更为直接和全面的体验。

拍摄美食纪录片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而且花费时间长,《风味人间》第二季就拍摄制作了一年多。陈晓卿解释说:“这不仅取决于工作量,也取决于食材的自然生长周期。有很多食物,它只有在固定的季节才有,就只能在那个时节去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三十多人跋涉了二十五个国家和地区,拍摄了三百多种美食。

《风味人间》第二季拍摄现场

时间和空间的大跨度加重了拍摄的难度。前期筹备的时候,团队总共拟定了十七个选题,最终从中挑选了八个主题进行拍摄。一个主题里,拍摄不同的食材常常需要跨越天南海北,上到二百米高的悬崖,下到深海,食材的踪迹飘忽不定。

这一季拍摄下来,陈晓卿瘦了十六斤。有时,凌晨两三点,他还在熬夜加班。他说:“你想把一个片子做好,其实是没有尽头的。”

2020年4月26日,《风味人间》第二季正式上线。在第一集《甜蜜缥缈录》里,首个场景是尼泊尔“蜂蜜猎人”在悬崖险境采蜜。他们遵循最原始的猎蜜手法,几乎毫无防护地在陡峭的悬崖上与蜜蜂“搏斗”,以获取崖蜜这一珍贵食材。为了拍摄这一场景,摄影师同样要爬上去,还要扛着摄影机,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猎蜜过程惊险得让人倒吸口冷气,但随后出现的一家人细品蜂蜜时的满足和幸福的画面,令人颇感温暖。

接着是以螃蟹为主题的《螃蟹横行记》。当时他们在挪威取景拍摄,在极夜时出海捕捞螃蟹,零下二十摄氏度的气温,大风大浪的天气,以及生理上面临的晕船都曾一度让拍摄中止,但摄制组还是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完成了拍摄任务。

《风味人间》第二季中,那冒油的手抓羊肉,那剔透的美味火腿,让无数人的味蕾被挑起。有网友说,“我的减肥计划又失败了”“深夜外卖走起”。

陈晓卿说:“最好吃的食物,都藏在冒着烟火气的地方。”一座城市便是一个美食江湖,陈晓卿仿佛天生有“美食雷达”,总能发现最地道的风味。节目中出现的美食,他更是用一张“扫街嘴”,吃了其中的一半之多。此外,陈晓卿还通过真实记录,为观众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人间故事。比如那个来自土耳其的甜点学徒,在伊斯坦布尔一家特色甜点店潜心学习制作“巴克拉瓦”七年,才刚窥到门径……

最大的快乐就是一直做美食纪录片

陈晓卿非常看重食材。他说,美味的食材都有它们独特的生长地域、环境、气候,有着它们的天时、地利、人和,有着它们的日月精华。比如龙须笋炖鸡中的笋,必须来自丛林茂密的四川瓦屋山;比如新疆库尔勒的羔羊,在清水中炖煮,指缝间便游走着最原始的醇香;比如像木耳一般怪异的巴楚蘑菇,充满缝隙的构造很大程度地吸纳了浓郁的羊肉汤汁,咬一口满满汁鲜肉香……

《风味人间》始终强调“在地美食”的概念,强调食物是当地生活的一部分,任何一种食物离开那一方水土,便不再是最初的味道。在某个节目中,陈晓卿曾风趣地透露过他“勾引”观众的小诀窍:第一是脂肪,比如火腿;第二是食物的汁水;第三是动态的冒泡,比如烹煮时沸腾的水,食材下锅时油和水不断的崩裂,都能让食物活起来。

作为视觉动物,人们吃饭都是看“色”的。一种食材,一道菜肴,能不能成功刺激起大家的食欲,“颜值”非常重要。《风味人间》从第二季开始,不仅美食升级了,画面的“高级感”也扑面而来。陈晓卿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美丽科学”团队合作,加入了超微摄影和显微摄影,通过这些前所未有的手段,让人们发现食物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如瑞典人擅长在欧白鲑鱼子中加入少许盐,制作成味道咸鲜的鱼子酱,盐在橘黄的鱼子表面渐渐溶化,甚至鱼子内部溶液中大量游离的氨基酸,都在显微摄影的镜头下呈现得清清楚楚。经过腌渍的鱼子,不仅色泽更加通透莹润,味道也鲜美异常。

此外,陈晓卿还首次尝试使用CG动画方式,直观还原了高邮鸭蛋腌制变化的全过程:盐抑制了霉菌的生长,被分解后的离子进入蛋壳内,让液体形态的蛋黄逐渐凝固,最终得到如沙如绵般的口感体验。

陈晓卿对色彩心理学颇有心得。他说,美食的色彩很重要,它能成功激起你的食欲。比如看着火辣辣的火锅,很多人已经在默默咽口水了。这些其实都是有原因的。红橙黄等暖色调,让人有活力、香甜、快乐和温馨的感觉。于是,当看到橙黄的蟹膏,你就会被吸引,能闻到一股莫名的香味,随即便充满了饥饿感。什么色的食物,就能带来什么样的食欲。用对了色彩,分分钟喜提“最美味”头衔。

鲜为人知的是,由于拍片充满艰辛,剪片对摄影师来说堪比“割肉”,摄制组的成员常常心疼得直哭。因为每两百分钟的拍摄素材,最终可能只有一分钟是最精彩的,而只有这最精彩的一分钟会被呈现给观众。这就是《风味人间》画面异常精良的原因。

有人说,除了专业、有趣之外,陈晓卿身上还带有一份人文的温暖,正是这种“人间温情”,支撑起了他的美食世界。比如在2023年春天播出的《风味人间》第四季《麦浪涌万年》里有一段“杏花做莜面”的画面。杏花住在山西朔州一个小山村里,是村里最会做莜面的主妇,无须借助任何工具,仅靠一双巧手,就能将莜面变换出多样的造型。恰逢她的外孙女从县城回来过周末,一家人在一起吃饭,陈晓卿特意在这里保留了一个长长的镜头——杏花夹起一个莜面窝窝送给外孙女,外孙女又把窝窝送到杏花嘴里。陈晓卿觉得,美食固然重要,但它背后承载的情感是更加动人的。这种温暖,会一下击中观众的心扉。

其实,陈晓卿至今依然很喜欢拍人文纪录片,他的作品《龙脊》曾获得四川国际电视节“妇女儿童题材纪录片特别奖”。但由于人文纪录片很“小众”,很少有商家愿意提供赞助,这让他颇感头疼。

有一年,雅克·贝汉夫妇拍《迁徙的鸟》来到中国,陈晓卿好奇地问对方:“你们有没有拍纪录片还很有钱的朋友?”雅克说,还真有一对拍片的夫妻是千万富豪。陈晓卿听了以后很激动,问他们是靠拍什么成为富豪的。雅克说,他们家原来是亿万富翁,后来拍成了千万富翁。说完就忍不住笑了起来。虽然后来陈晓卿没有继续拍人文纪录片,但他还是将最核心的东西——一种人文的温暖,带到了美食纪录片里。

如今,《风味人间》第四季已经播完,陈晓卿还准备继续拍下去。虽然吃遍了大半个中国,但他的“美食清单”依旧有遗憾。他说想去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广西梧州、甘肃天水、贵州毕节、四川内江……

陈晓卿和美食家蔡澜(左)

美食家蔡澜说,陈晓卿爱吃、懂吃、会吃,也只有对美食爱得深沉的人,镜头下的美食才能有如此热腾腾的灵魂。不只满足于口腹之欲,陈晓卿眼中的美食还包含着人情、乡愁和记忆。对他来说,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拍出受亿万中国人和外国人喜欢的美食纪录片。

(原文《“扫街嘴”陈晓卿:一直做美食纪录片》刊于《名人传记》2023年第9期 文/王新同)

责编丨王苑 责校丨张静祎

排版丨王苑 审核丨许华伟

原标题:《“超级吃货”陈晓卿:最大的快乐就是一直做美食纪录片》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