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让语文课堂回归理性 | 避难所笔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回归文本解读的常态 文本解读:让语文课堂回归理性 | 避难所笔记

文本解读:让语文课堂回归理性 | 避难所笔记

2024-07-13 10: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文本解读感兴趣,源于毕飞宇老师的一堂小说课,他深入文本,解读了《水浒传》中林冲这个人物在山神庙里的一系列遭遇,结合草料场前后发生的事,林冲的个人选择,再到其社会性的分析,听完只能是拍案叫绝。

毕飞宇老师算是我在文学课上的入门老师,不论是作品《小说课》还是音频课《毕飞宇解读中外经典》,抑或是有幸听过的他的讲座《解读德国当代作家施林克的》,包括他自己的小说《推拿》《玉米》等,都对我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也是毕飞宇老师让我认识到作者与其笔下文字之间的关系(后续再谈)。他的解读都非常踏实,从来不用“感受”“体会”这种抓不见的词,结合今天想分享的《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我想谈谈读毕后对我阅读和写作乃至于教学的一些启发。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此书一共五讲,第一讲是对文本解读这个词做了分析,作者批判了阅读教学中的若干问题,比如,教师对文本的感性体验大于理性认知,整个课堂空而泛之不知所云,教师只会教授“语”而忽略了“文”。第二个问题是教师对文本对解读并不充分,没有完整对“证据链”,只会站在教参的肩膀上说空话,我认为这就是陈思和老师所说的要绝对相信你的文本的反面了。为什么要相信文本呢?如果教师不充分相信文本,那么讲课必然不能形成一个逻辑闭环,说自己都不信的东西,怎么能说得真实生动?怎么能把语言的魅力释放到学生面前呢?作者还写到第三个问题,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低下,把教参奉为圭臬,文本反而成为了教参的论据,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这当然有应试教育制度下教师不敢有个性化解读的原因,但我也赞同作者但观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弱,教师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作者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当教师缺乏思考,要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思考过程是很难的。

第一讲中的许多观点颠覆了我对语文课堂的认知,作者的两个核心观点,可以以一言以蔽之:文本解读是对作家理性思考构造后的作品中的信息的理性推理。不论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然像一部好电影一样,是有拍摄和剪辑手法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技法。

我之前上《石壕吏》,有很深的体悟。这本身是一首不难理解的叙事诗,但是过程中却又有很多值得分析的细节。比如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结合我的引导之后,学生们都给了方向比较正确的思考成果。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思索:

1.为什么是有吏“夜”捉人?为什么要用“捉”字?

生1:百姓不愿参军,是被迫参军,所以要“捉”。百姓夜里放松警惕,方便官兵捉人。

生2:“捉”字也体现了民间已经无壮男可征的情形,作为一个国家,如果有个征兵启事,必然是有男子愿意参军报效祖国的,但是到现在竟然要“捉”人,可见当时的战事吃紧,国力衰微。

2.官吏是来捉男丁充军的,为什么是“老妇出门看”?

生1:就是因为要捉老翁,所以让老翁翻墙跑了,老妇来周旋。

生2:想侥幸躲过去,老妇可以去跟官兵诉苦,博取同情。

生3:可能是当时的封建思想,以保下家中的男子为重。

3.老妇为何要跟官吏诉苦?

生1:博取同情。

生2:争取老翁的逃跑时间。

4.最终是老妇充了军,为何老翁没有站出来?

生:老妇已经跟官吏说了家里没有别人了,如果老翁站出来帮助老妇,就成了说谎,说不定俩人都被带走了。

5.为什么杜甫作为华州司功参军没有站出来帮助这一家人?

生1:诗人也苦于久战,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

生2:帮得了这一家,帮不了所有人。

生3:诗人作为参军的话,肯定也是有职责的,职责所在不能帮。

生4:诗人当时被贬,心情苦闷,也顾不得别人了。

6.为什么这一家人不逃离石壕村?

生1:到任何地方都是战乱。

生2:年老体弱,走不了。

生2:没钱。

这些问题都非常具体,我原本是很担心课堂上问得太过于具体可能会让学生不知道问题的目的和定位,但是还是我多虑了。正是因为问题提得足够具体,学生才能把自己代入到具体的情境中,他们最终都真正的感悟到了当时晚唐的衰败,社会的动荡,也体味到了诗人当时被贬的苦闷心情。这些都是我们进入文本建构出来的真实世界去体验了石壕村这一遭,共同挖掘和论证出来的。今天读完这本书也再次证明了我的想法是正确的,书中作者提到——文本解读要讲理性,讲分析,反对以“感受”“感悟”替代分析。读到这里我还觉得挺骄傲的。

再说回毕飞宇老师的那堂启蒙课程,林冲在山神庙的一系列遭遇,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作者有意为之。从林冲到草料场,再到沽酒归来发现草屋已经被风雪压垮,便上古庙去听到陆虞候三个的奸计,都是有着缜密的逻辑推演的。如果感兴趣可以听一听毕飞宇老师的解读,真是将文本细读兹事做了个最好的示范。(真的特别推荐)

本书后四讲是关于散文、小说、古典诗歌、文言文的解读与教学的讲谈,也许以后会写具体的文章的文本解读,结合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总之,获益颇多。

说句题外话,《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实是我高中的时候课本上的文章,当时不知道是没有认真听讲还是老师没解读清楚,总之学生时代真是对《水浒传》乃至于四大名著都产生了憎恶,当时大概满脑子“毁灭吧,赶紧的”。就像余华说自己学生时代特别讨厌鲁迅一样,我想,当时的余华的语文老师可能也并不擅长文本解读,也并不将此作为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不得不感慨,如果学生时代能遇到带学生“求甚解”的语文老师,该有多幸运。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