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人体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四时阴阳的变化有哪些 天人合一的人体观

天人合一的人体观

2024-07-15 23: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与天地同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与天地同构。《素问·生气通天论》:“富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灵枢·邪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人与天地同道。《素问·厥论》:“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灵枢·营卫生会》言人身营卫之气的运行“与天地同纪”。

《黄帝内经》首先以人体为主,把人放在自然界,强调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体世界处于运动变化当中。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功能上相互协调,彼此为用。

(3)病理上相互影响。

(4)诊断上察外知内。

(5)治疗上相互联系 。

一旦发生疾病,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到全身,全身的病变也可以在某些细微的局部反映出来。所以,没有哪一个病是完全“独立”的,哪怕只是脸上长了几个“痘痘”,也是全身寒热虚实在小局部的表现。这就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

五行学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脏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经络以联系全身,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并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医学实践联系到五方、四时等,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医疗实践证明,怒可以伤肝,肝病患者有易怒、头晕、目眩、抽搐以及筋和眼的一些症候,采用治肝的方药或针灸肝经的穴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阴阳学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辩证论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专业术语。辨证,就是通过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辨清疾病的“证”。中医看病,都非常重视“辨证施治”。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诊断方法,就是著名的“辨证论治”观点。所以,同样的病,一人一证——同病异证;不同的病,同一个证——异病同证。

藏象学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对十二官在整体生命活动中分担不同的角色,以国家官制的形式进行了类比。“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中医启蒙三字经》

脏封官,保家邦,肝拜将,心称王;

肺为相,脾管仓,肾作强,最需藏。

(本文根据赵歆副教授在敬德书院秋季《黄帝内经》研读课程班讲授内容整理)

专 栏

敬德动态

供稿 | 赵 飞(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

责编 | 高 丹

静 静

美编 | 水芙蓉

HDJDSY

敬德书院以“进德为本,诚敬致用”为院训,秉承中华文化精髓,兼容古今治学之道,肩负人文教育使命,培育立身行道之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