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龙门山断裂带及在汉中的分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四川龙门山在哪里 第四节 龙门山断裂带及在汉中的分布

第四节 龙门山断裂带及在汉中的分布

2024-07-09 22: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龙门山断裂带综述

  龙门山断裂带地处四川省龙门山区,因古今中强地震频发,被国家圈定为"龙门山地震带"。该带位于我国青藏块体东缘,不但是我国西部幔拗区与中部深层次构造的过渡带,而且是地磁梯度变化带和重力梯度变化带。在构造成分上,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北西侧属于青藏高原厚壳厚幔区,东南部为四川盆地薄壳薄幔区。在平面展布上,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南西端起于四川省泸定,与南北向大渡河断裂斜接,向北途经四川省广元、陕西省宁强,穿过米仓山后进入陕西省汉中断陷盆地西部,与东西向秦岭南缘断裂斜接。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全长约500公里,宽约30-70 公里,走向北东30°~50°,倾向北西,倾角45°~70°(图1-1-6)。

 

 

  在内部结构上,龙门山断裂带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叠瓦状压扭性逆冲断裂构成,具有典型的逆冲推覆兼右旋走滑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该带由3条骨干断裂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后山(又称汶川-茂县)断裂、中央(又称映秀-北川)断裂、前山(又称彭县-灌县)断裂(图1-1-7、图1-1-8)。这3条断裂在走向上不太连续,呈舒缓波状延伸,断裂之间的间隔也差异较大,向北逐渐靠拢,变得较为狭窄。

 

  龙门山活动断裂带3条骨干断裂的空间展布区域是:  

  1.龙门山后山(汶川-茂县)断裂:该断裂西南端在泸定冷碛附近与大渡河断裂斜接,向北东方向途经四川省陇东、耿达、草坡、汶川、茂汶、平武后,进入陕西省宁强、勉县,北东端在勉县城北与东西向秦岭南缘断裂斜接。该断裂自北而南,分别由北段勉县-青川-平武断裂(F1-3)、中段茂县-汶川断裂(F1-2)和南段耿达-陇东断裂(F1-1)组成。总体走向为北东30°~50°,倾向北西,倾角50°~70°。该断裂在空间展布和活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其中南段茂汶-汶川段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强烈,北段勉县-青川 平武断裂仅在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有过活动,但晚更新世以来趋于稳定,不再活动。

  2.龙门山中央(映秀-北川)断裂:该断裂西南端也起于泸定附近,向北东方向途经四川省盐井、映秀、北川、茶坝后,进入陕西省宁强、勉县,北东端在勉县城北与东西向秦岭南缘断裂斜交。中央断裂自北而南,由北段勉县-林庵寺-南坝-北川断裂(F2-3)、中段北川-映秀断裂(F2-2)和南段盐井-五龙断裂(F2-1)组成。总体走向为北东45°,倾向北西,倾角60°左右。中央断裂为汶川特大地震的发震断裂,是晚三叠纪印支造山运动期间形成的逆冲活动断裂,活动时间南段(北川以南)为晚更新世;北段(北川以北)为早-中更新世。活动方式南段为垂直逆冲推覆兼水平右旋走滑运动,北段为水平右旋走向兼垂直逆冲推覆。

  3.龙门山前山(彭县-灌县)断裂:该断裂西南端仍起于四川省泸定附近,向北东方向延伸经四川省灌县、江油、广元及陕西省宁强、南郑、汉台后进入城固,北端在城固老庄附近与东西向秦岭南缘断裂斜接。该断裂自北而南,由北段城固-广元-江油断裂(F3-3)、中段江油-灌县断裂(F3-2)和南段双石-大川断裂(F3-1)组成,总体走向为北东35°~45°,倾向北西,倾角50°~70°。前山断裂中南段的深部与中央断裂会合,为汶川地震的同震断裂。该断裂主要发育在中生代地层中,不但在第三纪末和第四纪早更新世有过明显的活动,而且第四纪中晚更新世以来仍有活动。因此,属于第四纪中晚更新世活动的断裂。其断裂活动性质总体为垂直逆冲推覆兼水平右旋走滑,北段从宁强县大竹坝开始,向东偏离,并被北东东向舒家坝—阜川断裂错断东移后,在汉中盆地又被第四纪晚更新世- 全新世地层覆盖。   

 

  历史上,在龙门山断裂带上曾发生4.7级以上地震66次,其中南段发生4.7~5.9级地震19次,6~6.5级地震4次(图1-1-9);而北段即北川-汉中盆地段从无6级地震出现(汉中盆地内发生的最大地震仅为5.5级)。但汶川地震后在龙门山地震带北段的青川附近已发生6级以上地震4次,说明龙门山断裂带在北川以南历史上已发生深度破裂,形成了通道;在北川以北历史上没有发生过深度破裂比较紧闭。因此,汶川地震发震断层势如破竹、自南而北深度破裂从北川开始,作为大幅度、高速率破裂点的北川,释放能量多,县城建筑物损毁大。汶川地震的发生,不但改写了龙门山活动断裂带无7级以上地震的历史,而且打破了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北段无6级以上地震的格局,并对汉中市西部的地震活动趋势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汉中市的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后山、中央、前山三条骨干断裂向北东方向沿入汉中市中西部后,分别为阳平关、宽川、新集断裂。具体特征为(图1-1-10):

 

  1.阳平关(后山)断裂:该断裂从四川省青川县延入汉中市内,自西南向北东,经宁强县金山寺、阳平关、大安驿,至勉县城北的水磨湾,与汉中盆地北西缘的东西向秦岭南缘断裂斜接。市内展布长度约120公里,走向55°~65°,倾向北西,倾角50°~80°。该段断裂在地貌上表现的线状构造,和断层三角面明显。沿走向在千丘镇-阳平关段追踪嘉陵江河谷,在代家坝-老城段又追踪汉江河谷,并在汉江河Ⅳ级阶地上形成一条长达47公里的线状深大断层沟槽。市内后山断裂的上盘(西盘)为中元古代蓟县纪的千枚岩、砂质板岩,下盘(东盘)为晚古生代震旦纪和早古生代寒武-志留纪变质砂岩、片岩、白云岩,断裂垂直错断汉江Ⅳ级河床阶地5米,但汉江Ⅱ、Ⅲ级年轻河床阶地仍很完整,表明晚更新世以来阳平关断裂未曾活动,比较稳定。历史上阳平关断裂未曾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仅于1610年在平武县附近发生5.5级地震1次。1882年在阳平关断裂北端的勉县发生4.5级地震1次。汶川地震后,截至2008年12月,在阳平关断裂附近的1.0级以上余震活动200多次,但隶属于龙门山中央断裂上盘岩块上的余震,对汉中市影响不大。

  2.宽川(中央)断裂:该断裂从四川省青川县延入市内,自西南向北东,经宁强县竹坝河、宽川、勉县熊家坪,至勉县城北的水磨湾东,与东西向秦岭南缘断裂斜接,全长约88公里。走向55°~65°,倾向北西、倾角50°~80°。断层在走向上连续性差,从南往北,先后在竹坝河、宽川、驿坝附近被3条北西向断裂依次切断,并一一向西位移,使整个宽川断裂突然靠近阳平关断裂,靠近后的直线距离只有8~10公里,北端附近靠得更近,直线距离只有4公里左右。宽川断裂与阳平关断裂的产状、力学性质基本一致。仍为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垂直逆冲推覆兼水平右旋走滑断裂。断层上盘(西盘)为晚古生代震旦纪和早古生代寒武 志留纪的变质砂岩、片岩及白云岩;下盘(东盘)的岩性与上盘(西盘)基本一致。在地貌上,宽川断裂在宁强段有追踪水系的沟槽及错断山脊情况。同时,沿断层线的Ⅳ级、Ⅴ级山间河床阶地被错断后又被Ⅲ级河床阶地所覆盖,表明宽川断裂段在新生代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时曾有过活动。汶川地震后,截至2008年12月,沿宽川断裂及附近的1.0级以上余震活动达300多次,且在宁强县青木川-金山寺先后发生2008年5月27日5.7级、7月24日5.6级、2009年9月19日5.1级地震。表明汶川地震后宽川断裂的宁强县南段活动明显,对汉中市西部潜存一定威胁。

  3.新集(前山)断裂:该断裂从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延入市内,自西南向北东,经宁强县巴山、大竹坝、元坝子及南郑县新集,在梁山北侧被北东东向舒家坝-阜川断裂切断并东移,进入汉中盆地第四纪覆盖层后,再经汉中城西、汉台老君乡,向北东方向延入到城固老庄附近,与东西向秦岭南缘断裂斜交,全长约110公里。新集断裂不但连续性较差、北段覆盖层下的具体位置不够准确,而且走向变化较大,在宁强段为北东东65°,在南郑段以北为北东东50°左右。但倾向仍为北西、倾角介于44°~55°之间。断层上盘(西盘)地层岩性为早古生代寒武-奥陶纪砂质板岩、干枚状片岩、泥质灰岩;下盘(东盘)为早古生代奥陶-志留纪泥质灰岩、页岩。由于该断裂在走向和倾向上均呈舒缓波状,易于产生闭锁段、积累能量,较小的位移都有可能引起地应力集中,发生地震。因此,历史上于1568年、1636年、1653年曾在汉中城西依次发生5.0级、5.0级和5.5级地震各1次,并于1967年在南郑钢厂发生4.8级地震1次。汶川地震后,截至2008年12月,在宁强县、南郑县境内的新集断裂附近小震活动达30多次。其中2008年9月7日在该断裂的南郑县濂水发生ML4.0级地震及1-2级小震群。且沿断裂带线状震害分布明显,说明新集断裂活动频繁,第四纪全新世以来仍在活动,汶川地震后具有较弱的同震现象,对汉中盆地尤其是对汉中城区的潜在威胁较大,其危险性要高于阳平关、宽川两条断裂。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