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海名媛群事件为例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暗访与偷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四川暗访节目有哪些 以上海名媛群事件为例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暗访与偷拍”

以上海名媛群事件为例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暗访与偷拍”

2024-07-07 08: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

今年10月份,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爆出的上海拼假名媛事件成为网络热点话题,随之而来的还有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评判和对“名媛”一词的污名化。而作为事件起点的公众号文章作者则是以潜入名媛的方式进行调查,并公布了多张群内聊天截图。本文以此事件作为突破口,旨在研讨新闻采访中的“偷拍与暗访”其价值、利弊和规范准则,并对比了相似案例,希望以此对此话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记者暗访;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偷拍

Abstract

In October, an article on a WeChat public account revealed that a Shanghai fake socialite had become a hot topic on the Internet, along with criticism of the lifestyle and the stigmatization of the term. The author of the article on the public account,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incident, conducted the investigation by sneaking into the celebrities and published several screenshots of group chats. This paper takes this event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aiming at discussing the valu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norms of "candid and secret interview" in news interview, and comparing similar cases, hoping to hav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topic.

Key words: unannounced interviews by reporters; professional ethics of journalists; sneak shots

一、案例简介

2020年10月12日 署名为“李中二”的作者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的文章,文章内详细介绍了他通过缴纳500元会费潜入所谓的“上海名媛微信群”,观察一众普通的上海女孩通过在微信群内拉人拼单的方式将自己包装成朋友圈里的“名媛”或是借以结交男友。文中爆出了多张刘中二潜伏微信群期间获取的微信聊天截图以佐证文章内容。

同日,“上海名媛群”登上微博热搜榜,引起公众热议,“上海名媛”甚至演变成一个含有玩笑意义的梗。

2020年10月13日 一名在上海名媛群内的女孩通过媒体回应了该话题,表示自己“拼高端下午茶,也用1元8个的发圈,很坦然”。

2020年10月14日 多家五星级酒店对“上海名媛事件”做出回应,表示未发现拼团订购多人入住现象。

二、案件原因分析

(一)“跨阶级式爱情”的幻想

女孩们之所以加入魔都名媛群,参与消费拼团,是因为其中存在着渴望走捷径实现阶层跃升的心态。这些所谓的'上海名媛',很多都是来自草根阶层,部分只是大都市里的普通中产阶层。她们渴望改变自身经济状况,渴望获得更多高收入阶层的关注,追捧甚至是爱慕,这样就能通过嫁给豪门来实现阶层的跃升。

(二)对奢华的盲目崇拜——消费主义和景观社会的影响

“名媛”女孩们对奢华的生活如此向往,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受了消费主义的影响。

消费主义把消费活动当作实现自我个性的主要形式和追求身份认同的主要方式,将消费等同于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消费成了人存在的目的和人生的支点,人为了消费而消费,为了消费而存在。

“名媛们”会通过穿名牌服装、戴名表、开豪车等方式包装自己,认为消费得起昂贵的奢侈品就代表自己有钱、自己的能力就高人一等;也有很多人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经常在高档酒店、豪华饭店等场所消费来获得他人的羡慕与尊敬。

这些女孩们也受到了居伊·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的强烈影响,即“世界已经被拍摄”, 景观已成为一种物化了的世界观。也就是说人际关系,以及人在社会中的存在形态在景观社会中,便均是可以人造的、可以被塑造的、可以是流水线式工业化量产的。所以她们的关注点往往只是外表上的光鲜亮丽,认为只要在社交网络上光彩夺目令人羡慕,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是同样的效果。她们甚至不惜通过拼团的方式来包装自己,伪造成自己是个有钱人,虚假地活在社交媒体中。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能力与地位,赢得他人的尊敬与崇拜。

(三)名媛的包装与炒作

此次事件首发于公众号“李中二”,“名媛”事件一夜爆火,这背后不乏新闻炒作。新闻炒作是指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新闻提供者或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预设或者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实现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本次事件在发酵的同时就有很多网友对“名媛”的真实身份存疑,事实上,这些女孩并不是所谓“名媛”,新闻提供者强化了名媛这一新闻要素来引起大众的热议,媒体和网民也加剧了这场炒作,使得此件事情成为了一些不良媒体追求“眼球效益”的手段。

(四)女孩们的表演人生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戈夫曼提出“我所面对的也不是社会生活的结构,而是个人在他们社会生活的任一时刻所拥有的经验结构。”这种主观的经验结构就是所谓表演框架,人们是依据这种主观的经验结构来表演的。

在此次事情中表演框架即是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白富美,一个“名媛”的做法,女孩们经乔装打扮以后表演“自我”,进行了理想化的表演,即她们会掩盖或部分地掩盖与她自己理想的形象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以便集中的在她们的受众群体中展示自己理想化的形象,她们将普通的女孩包装成有钱人,穿戴各种奢侈品,住各种奢华酒店,使得她们的受众群体对她们产生误解,这也就是误解表演。

此件事情的发酵也体现了所谓“名媛”们对享乐主义的盲目追捧,她们向往自己所表演出来的生活,向往不劳而获,企图通过一些奢侈品把自己伪装成名媛,让他人羡慕和追捧。更有甚者会通过以上方式实施诈骗,她们在微信朋友圈炫富并且展示自己的虚假投资收益,从而给目标对象下套,使目标对象防不胜防。

三、案件利弊分析

(一)弊

1.违反法律法规,侵害公民隐私

按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隐私权。隐私在法律上的定义为:1.)隐私是公民个人的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和利益无关的事项和信息;2.)这些私人事项和信息公民不愿意为他人所知悉和干涉,有权要求他人不打听、不搜集、不传播,也有权要求新闻媒介不非法获取及不报道。3.)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人生活,有权要求他人不得非法干涉包括自己的住宅和其他生活空间区域不受侵入、窥探。只有负有特定职务的国家机关如公安、检查机关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程序知晓、介入公民的隐私,但这些知晓、介入者同样负有保密责任。

在此案例中,公众号作者在当事人没有任何违法行为的情况下以个人身份公开了他人不愿意透露的隐私聊天记录,用于负面娱乐化的新闻报道,不管是从法律角度还是从人文关怀角度都存在问题。

2.不符合人权,使被暗访者成为大众娱乐消费的对象

被曝光者的行为可能并没有违反法律规定,也没有对他人的利益造成实际损害,暗访者随意曝光偷拍内容、录音内容或者聊天记录可能会侵犯被暗访人的隐私。使得被暗访者的“后台“被强行搬至”前台“,遭受道德评判,因而可能对被暗访者的心理健康和名誉造成损害。

在此案例中,所谓“名媛群”内的用户行为合法甚至没有违反社会默认的道德准则,仅仅是因为其对虚荣的过分追求满足了社会大众对“后台”的窥探欲对“有钱人”的负面幻想而饱受攻击,对其群成员的心理甚至是现实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戈夫曼早已理论性地说明过,向“观众“展示光鲜亮丽的“前台”,追求虚荣是大部分不愿承认的人之常情。嘲笑“上海名媛”的看客未必不会做出相同的举动。而此公众号的作者恶意披露他人敏感的后台场景,并用言语诱导公众对当事人进行语言消遣和攻击,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判他人隐秘而正常的人性。看客嘲弄“上海名媛”的行为深层是在打压社会贫富差距造成的心理落差,是对人生不如意的自我安慰,更是对自己人性中同样存在的虚荣心的否认和回避,大众并不愿意接受自己拥有同样的“道德污点”。

或许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预言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娱乐时代的消费品。

3.低素养的暗访者损害新闻道德

在暗访的情景下,由于采访在私下进行,暗访者成了唯一的道德尺标,若暗访者缺乏相应的职业素养则可能导致被暗访对象遭受公众的言论暴力。

在此案例中,暗访者可以随意地在自己运营的公众号中公布群内成员的私下聊天记录,这些内容的发出者并没有意图使得这些文字公开。

值得深思的是,在当今数字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此类的“暗访”。私下的交谈随时都有可能变成大众公开谈论的对象,相关的头像、昵称、账号等联通大量个人隐私的信息更是可以被轻易地开诚布公,可以说每个人都随时随地地生活在“被监视”的环境下。

(二)利

揭示了社会过度推崇的消费主义。《上海名媛群》一文中提到的情况,其实折射了目前社会风气中对消费主义的过度崇尚。文章中的“名媛”,其目的不在于消费一顿下午茶或一晚酒店,目的可能包括炫耀、寻找更好的配偶,或者是商业目的。在网络平台越来越发达的时代,这样的门槛变得更低了。消费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消费主义是不值得被崇尚的,名媛拼团行为没有违法,但扭转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风气是社会所需。

四、自身体会与启示

(一)暗访者的角度

1.遵守职业法规与伦理道德

在新媒体时代下,由于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媒体的一员,公众号作者是目前常见的新媒体成员之一。伴随着调查暗访手段的运用,微信、微博等各类媒体更容易攫取侵犯个人隐私的机会。隐私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不少暗访者为了个人利益,特别是为了在竞争环境下博眼球、获得关注,常常侵犯他人的隐私,忽略新闻传播的伦理规范与法规。

因此,作为暗访者,首先要遵守法律对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在发布涉及他人隐私的聊天记录或其他内容,势必要提前征求当事人的许可。其次,就此案例而言,暗访者实际上并未对“名媛”实际情况调查清楚就发表了文章。就最终结果而言,多家五星级酒店对“上海名媛事件”做出回应,表示未发现拼团订购多人入住现象。这也证明了暗访者并未做到对新闻事件的求真求实。在媒介传播中,我们必须要保证新闻事件报道的真实性,需要对其百般调查,确认可靠性后才加以传播。

2.彰显人文关怀

在此案例中,暗访者并没有尊重被暗访者的尊严,相反,是将上海“名媛”视作博人眼球的工具。公众号文章透露的仅仅是对“名媛”的轻视与偏见,从而使得被暗访者成为大众娱乐消费的对象。

作为媒体的一员,我们必须要在媒介传播中彰显人文关怀,要对被暗访者的行为举止表示理解,并剖析他们的问题来源由此加以解决。虚荣的“名媛”背后是悬殊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对于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推崇,这才是暗访者需要呼吁、引起社会关注的话题,而不是对于“名媛”的打压和嘲讽。在媒介传播中,暗访者需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呼吁大众关注社会问题。

(二)普通群众的角度

1.形象的重要性

你想接近谁或你想成为谁?首先你要在形象上变成他的样子。这几个姑娘连高档丝袜都要拼一下,可见行头和装扮的重要,是混进圈的基本要求,配置低了进不了富人圈。这个世上除了时间一去不回,还有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成功的人不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越普通的人越要抓住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过了这关才有可能继续沟通。

2.应该多些宽容和包容

在一地鸡毛的背后,大多数人只愿意观看那些自己想看到的内容。在众多讨论声中,上海“名媛”们被直接等同于一群爱慕虚荣的女性。而将她们刻板化的人正对其进行大肆的指责。尽管她们的行为有爱慕虚荣的表现,而且与主流价值观不符合,但这不应该被拿到公众层面上来讨论对错,甚至大肆嘲笑的程度。

我们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别人一个表达不同观点的空间,即便与你争论之人观点有失偏驳,也要给予他们一个说话的机会。尊重他人的隐私权,适当的放下成见,对类似“上海名媛”等被爆料之人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我们对别人更宽容一点,社会的善意就会更多一点。

3.避免固化群体印象

网民把这些伪名媛变成了一个特别负面的形象,并给他们冠以“上海名媛”这一头衔,成上海很多女性的代名词,最终导致人们对那些有能力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上海女性的歧视。对于沈老师的观点,我其实有一点是不赞同的,虽然作为独立的个体,这些伪名媛没有做错什么,做的都是合法的事情,但是她们作为社会成员而且广泛活跃在互联网上,她们拥有大批粉丝,相应的也拥有社会责任,不去分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这就是我认为的她们的问题所在。但是揭示这种现象的过程中污名化了某一社会群体这个过程也是有问题的。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创造一个名词去形容某些极少数的群体,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去保护那些具有积极意义、正面含义的称呼或概念不被污名化。

五、案例对策与建议

(一)对自媒体暗访行为的规制

新闻暗访不是毫无约束任意而为的,而是有底线有限制的,“暗访上海名媛群”事件中自媒体公众号“李中二”潜入名媛群,进行截屏,在公众号推文中对聊天内容进行戏谑、讥讽,并把风向引向指责名媛群成员拜金,文章传播范围广、影响大,“名媛群”并没有违背公序良俗,却被“李中二”讽刺羞辱,是侵犯了群内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的行为;公众号文章中的截图直接曝光了其中两家酒店名称,一定程度上对酒店名誉权造成损害。

为避免自媒体暗访中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应当对自媒体暗访行为进行法律规制:

1.自媒体进行暗访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各国新闻法,没有一个国家明文规定偷拍偷录是新闻媒体的正当权利。媒体越来越多地采用暗访这种方式,主要问题还在于自媒体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淡薄。新闻暗访应当遵循尊重人格尊严的原则,不能肆意践踏受访者人格尊严,新闻自媒体应当树立起维护公民合法隐私权和尊严权的意识,把握好揭秘的尺度。同时在价值导向上应该避免对当事人价值观、人生价值和个人形象的无差别攻击。

2.明确规定暗访侵权的责任

应当明确媒体暗访的监督机构,现有的对媒体活动进行监督的部门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法律应该明确该部门对自媒体暗访的监管职能,设置对媒体暗访的审批制度,自媒体进行暗访报备,当出现侵权行为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当介入,为受害者维权提供有效渠道。同时应当立法提高媒体暗访侵权的成本。

(二)自媒体暗访文章中女性污名化倾向的对策

戈夫曼1963年提出污名的概念,认为污名会令其拥有者“在其他人眼中丧失其社会信誉或社会价值”。林克和费伦定义了污名化的五个要素:贴标签、刻板印象、地位损失、社会隔离和社会歧视。《上海名媛群》一文中,对事件有明显的夸大和加工的迹象,对群内成员扣上拜金的帽子,使她们成为被凝视和被消费的对象,显然存在对微信群成员的侮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污名化行为。且他的微信推文报道视角“男性化”,用男权思维对女性的凝视明显。

1.主流媒体应加强引导

网络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应当用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应该刻意夸大,应当提高媒体从业者的素质,应当多报道女性正面形象,传递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舆论覆盖面广的新闻媒体面对例如“李中二”的推文引发的女性污名化舆情,应当进行正面引导,对其中夸大和歪曲的部分进行纠正,避免一些受众被诱导。

2.女性群体对污名化现象应勇敢发声

女性在媒介机构组织中的地位低,新闻领域的女性从业者比例大,但位于高层岗位的女性却不多,女性群体遭遇污名化时,发声也很难。鉴于合作,女性发声的困难和单薄,女性在发声时应当讲究策略,注意方式方法,应当加强彼此的合作,多利用媒体来宣传女性正面形象。对于被污名化的女性,应当利用法律武器进行斗争。

3.加强对女性问题的传播理论研究

在传播理论研究中关注女性问题,批判借鉴西方女权主义思想,为消除新闻传播领域虚拟社会女性污名化现象提供分析框架和方向引领。

(三)网络新闻炒作背后的传媒思考

1.监督新闻媒体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制定的与这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非常少,无法充分发挥法律职能,有效地对中国网络媒介进行全面约束;在这种恶性网络新闻发展形势下,我们必须建立监督管理部门,对这种产生副作用的媒体进行全面监督与关注。而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才能充分发挥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职能,对新闻炒作等不良行为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同时,相关传媒也应加大自身的监管力度, 尤其是对受众较多、影响较大、话题较多的娱乐新闻监管。此外,在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之外,有关部门还应加强把关意识,将网络信息中的不良思想因素进行规避,最大限度地整合民意,从而使大众舆论走向被引导到一个积极、健康的方向。

2.遵守职业操守

在这个人情复杂的社会当中,温暖与真情的共鸣才是受众心灵的真正归处。 然而,有很多受众都比较自私、冷漠, 而且有部分网络媒体还一味迎合这些受众的畸形需求,使得网络环境中出现了大量的网络炒作新闻,并且以不断揭露他人隐私或缺点的方式,通过不断增多的点击率与阅读率来谋取利益。

在对新闻进行报道时,传媒不应只看眼前利益,还应承担起提高大众社会素质的责任,以及弘扬正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责。要将民生大计与国家大事作为新闻报道的重心,从而把握媒体的发展方向与定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网络媒体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六、相似案例比较——朋友圈晒图产业链

中新经纬客户端调查发现,“朋友圈炫富”素材买卖已形成产业链,只需支付低廉的价格,就可拥有大量视频及照片,不仅可以打造“土豪”生活,头像也可以随便换。在电商平台搜索页打出“朋友圈”,便自动跳出“朋友圈展示面”、“朋友圈转发神器”、“朋友圈生活素照”等关键词,就会出现大量商家售卖朋友圈展示面素材,包括图片及视频等,部分商品还支持“私人订制”,而大部分朋友圈素材库价格在1-30元之间。

其实这种朋友圈炫富行为不仅仅存在于女性“名媛圈”中,网友潜伏在“上海名媛群”,爆料所谓的“名媛”们拼团购买奢侈包、入住豪华酒店、开豪华超跑之后,发现了“男版名媛群”。与女版名媛群相似,申请者只需付19.8元(远低于上海名媛群的500元会费),就可以每天从群主更新的朋友圈拿到高端背景图,例如美食、健身、奢侈品、工作、夜生活、旅游等。而与女版名媛群不同的是,男版名媛群的产业链更加简单直接,拍图——晒图——盗图——倒卖图——二手晒图。不仅是图片,连文案都提供,群成员只需要动动手指,复制粘贴,就能把自己包装成上流人士。豪车美食、名人明星……这些“高大上”的朋友圈内容, 它们也许只是通过几元钱购买的炫富素材而已。

从以上案例中不难发现,朋友圈晒图产业链的上游,也就是素材收集者,把握住了用户渴求圈层认同的心理,并且进行个性化的推广和营销,在商品介绍页面中大力凸显“个性”等关键词语,不断凸显客户在社会比较中力求脱颖而出的焦虑神经,鼓吹类似于“高端朋友圈塑造”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客户产生“购买素材”可以免除压抑感的错觉。其实微信朋友圈炫富素材产业链中并不仅仅是炫富素材,还包括了炫地位、炫文化、炫人脉、炫品味等一系列能够彰显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符号,以满足不同用户自我表演的个性化需求。在符号化消费时代中,人们似乎太过于在意别人看自己的眼光,在圈层化的诱导下,或按照别人的期许,或依据自己被扭曲的价值观在微信中塑造着自己的形象,试图通过虚假的努力保持住自己现有的圈层,抑或是突破自己所在圈层,实现地位的跃升。

参考文献:

1.赵语涵.花钱改定位、买炫富视频…… 炫朋友圈催生“精装修”产业链[J].决策探索(上),2019(11):32-33.

2.刘晗静,潘莉.中国虚拟社会中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及对策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02):16-20.

3.兰悦.网络传播时代女性群体污名化扩大趋势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4.马晓彤.媒体暗访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8.

5.胡顺越.浅析新闻炒作的危害及 对策[J].新闻世界,2011(6).

6.朱敏.双刃之剑——新闻炒作的 善恶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9(5).

7.鲍金.揭开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面纱[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 000(11):108-113.

8.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顾仁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0.鲍曼.自由[M].杨光、蒋焕新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1.张熊.通往伦理乌托邦的“景观社会”批判[J].宜宾学院学报. 2020, 20(07):53-60.

12.雍俊.新闻策划中的炒作现象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0):161-162.

13.莫静.论记者暗访的职业道德底线[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5):90+99.

14.成亚林.论新闻暗访与法律禁止性规定[J].科技创业月刊,2006(03):144-145.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