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喝酒的杯子,为什么上面有两根小柱子,难道不怕戳到嘴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喝酒的杯子古代叫什么 古代喝酒的杯子,为什么上面有两根小柱子,难道不怕戳到嘴吗?

古代喝酒的杯子,为什么上面有两根小柱子,难道不怕戳到嘴吗?

2023-06-08 00: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明宣宗在《酒戒》中有言:“非酒不以成礼”。酒不仅是一种刺激性饮品,更是与华夏文明相融相生。无论是礼仪交际,或者是人情往来,哪能不饮上两杯,且助兴呢。

然而小酌怡情,偶有意外时,总不免被“劝酒”激得贪杯,忘形而醉。不过,论劝酒一事,那非孙权莫属。有次孙权在高台上宴请文武百官,声明一醉方休,一文臣不愿喝酒,孙权就命人往他身上泼酒,并且下令必饮。还有另外一名文臣假装喝醉,孙权竟要将其刺死。

难道孙权也以酗酒为乐?其实不然,古人饮酒自有度量,这一点,我们从酒令和酒器两方面就可看出。

监管豪饮而设的行政法令也称酒令。早在周朝之时,就颁布了第一个禁酒令《酒诰》,要求有官职者,只能在祭祀或重要时刻饮酒,切不可过量失态。

春秋卫武公开始在宴席上设立监佐史,这是有文字记载最早的酒席令官了。彼时,通过射礼行酒令,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注意是输者罚酒,而不是赢者嘉奖)。

而后,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觞令,对不和礼法之人进行某种处罚。随着时间发展,专职令官逐渐转换为临时的“裁判”身份低微之人,只要‘铁面无私’不偏袒任何人,都可以当这个“裁判”。酒令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并非完全归功于令官的权威,主要归功于------罚酒。

如今看来,酗酒何罪之有?但在古代不然,战场上喝酒耽误战事。不少帝王‘因噎废食’周禁群饮、汉戒“牛饮”,曹操下过戒酒令。张飞被害,刘备甚至下令斩”杜康“们的头。所以士大夫与贵族淑女们遇上罚酒,等于在酒席上打了败仗,羞愧难当。

用罚酒来节制畅饮,这是一种哲学,比强制性禁酒,乃至罚款,打板子示众更见成效。酒令不仅使宴会秩序有仪,品饮适度。某种角度上可以避免自斟自酌,喝闷酒伤身,或是像石延年一言不发对饮终日,越饮越消沉。可以减少社交场合没话找话的尴尬,消除平日的疲劳等。在酒令中可以增广智识,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良化社会风气,令消极颓唐‘一醉方休’变成积极向上的友谊互动。

为了控制饮酒,古人没少下功夫,连士大夫喝酒用的酒器也别有一番讲究。爵,就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的容器。三足,有流,有柱。以不同的配套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

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的。可以说是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分酒器或温酒壶。流行于夏、商、周。爵的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此为各时期爵的共同特点。青铜器爵实际上就是相当于现今的酒壶。其形状为“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把手,当属最早期的酒杯。

清代学者程瑶田。在他的《通艺录·述爵》里有言:

两柱盖节饮酒之容,而验梓人之巧拙也……饮酒之礼,必头容直也,经立之容固宜正视,则不能昂其首矣。今余试举是爵饮之,爵之两柱,适至于眉,首不昂而实自尽;衡指眉言,两柱乡之,固得谓之乡衡也。

他的大致意思是,爵柱是用来端正喝酒人的礼仪的。柱子戳在眉毛那里,好让人喝酒的姿态不过于放肆。另外,傅晔先生给了一个可能的解释:两手持用两根筷子夹卡两柱的茎,筷子托住柱帽的平底面,从而将受热后的爵器稳稳地提持而起,加热后以便拾起。

清代学者吴荣光在《筠清馆金文》里有“虑饮酒之饕也,为之二柱。”就是说,是防止人喝酒喝的太多,这种说法为人所信服。古人明白酒的威力,也了解它的隐患。在设计酒器时就考虑到滥饮这一问题,从而在酒器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所以,才有了尊的出现。它不仅造型优雅,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古代饮酒礼仪,可以大致总结为尊卑有序,这一点其实与“三纲五常”息息相关。简而言之就是在饮酒的时候,一定要先向身份地位或者说辈分较高的人敬酒。身份较低或辈分、年纪较小的人群,在入席之前还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在长辈的许可之下才能坐入次席,在饮酒的时候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能够举起酒杯一言而尽。而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则叫作“侍饮”,而且长辈酒杯中的酒如果没有喝干净,那么作为晚辈就不能先饮尽。在侍奉长辈或者是上级,喝酒得掌控分寸。侧重点在侍,而不在酒。

从酒令和酒器中可窥见,古人并不提倡酗酒。饮酒理想状态应当是微醺。微醺时,似乎半离人境,一切都变得迷幻。此时,头脑尚且还算清醒,但人往往显得活跃率真,神游寰宇,种种繁文缛节抛之脑后。正如辛弃疾在微醺时,才会‘醉里挑灯看剑’,这才是饮酒的最佳状态。

若是大醉,变得神魂不知,岂不无趣?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