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地名历史由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善道的意思是什么 盱眙地名历史由来

盱眙地名历史由来

2024-07-16 03: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晋朝人范宁在对《春秋谷梁传》集解中曰:“善稻吴地,《左氏》作善道。”可知善道等同于善稻,这个地方属于吴国。查《春秋谷梁传》,《经》曰:“仲孙蔑、卫孙林父会吴于善稻。”《传》曰:“吴謂善伊,謂稻缓,号从中国,名从主人。”前半句的意思是:根据吴国的方言,“善”音 读“伊”,“稻”音读“缓”;“善稻”这个地方被叫做“伊缓”。

另《春秋公羊传》所载与《春秋谷梁传》同。《资治通鉴》卷八胡三省②注“盱眙”曰:“阮胜之《南兖州记》 :盱眙,本春秋善道地。”清著名学者、翰林院侍读学士高士奇 在《春秋地名考略》“善道”条目下引阮胜之《南兖州记》云:“盱眙本吴善道也。”《大明一统志》,光绪《安徽通志》,清康熙《盱眙县志》,光绪版《盱眙县志稿》也有相似说法。这就将善道(善稻)与盱眙直接联系起来了。不过阮胜之没见史载,《南兖州记》亦未见成书,应该是名与书都佚失了。查有关南兖州的资料,知晋成帝时(326-342),改侨置于广陵(扬州)的兖州为南兖州,治京口(镇江)。宋文帝元嘉八年(431),改为实州,分江而治,南兖州割江淮为境,治广陵。辖11郡,其中就有盱眙郡。梁朝末年归北齐;推测阮胜之是南朝梁以前人。由此可知早在南朝时就有人将善道(善稻)与盱眙划等号了。

《太平御览》记载:又阮昇(胜)之记云:都梁山通锺离郡,广袤甚远,出桔梗、芫花等药。虽没有关于“盱眙本吴善道”的记载,但间接证明了阮胜之的存在。高士奇曾任《大清一统志》副总裁官,所引阮胜之的《南兖州记》不该是妄语,他虽没见过原本《南兖州记》,至少是见过相关摘录引用的资料的。《大清一统志》说:“盱眙故城在今县东北。春秋时吴善道邑。”显然与高士奇说法一致。由此可知《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书虽有“善道”与“善稻”之别,但其音可通,其地也都是指江苏盱眙。换一种说法就是盱眙在春秋时属吴国,地名叫做“善道”或“善稻”。

盱眙县城是一座秀丽的山城。三面是蜿蜒起伏的峰峦,一面是碧波荡漾的淮河,山上林木葱茏,山下滩涂芦苇密布,山光水色,景物宜人。城内有秀峰十座:第一山、上龟山、天台山、宝积山、斗笠山、慈氏山、戚家山、象山、清风山、风坡岭。其中第一山居中心位置,附近诸山环抱,犹如众星拱月。第一山原名都梁山,因在淮水之南,又名南山。相传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有一次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南航,一路都是平原,由汴入淮时初见南山,兴致勃勃地写了一首诗:“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并且手书“第一山”三个大家,勒之于石。从此,人们始称南山为“第一山”。如今,第一山还存有北宋以来历代名家题咏的摩崖石刻,苏东坡、米芾、贺铸、杨万里等在此留下了诗篇,也保存了正、草、隶、篆等各种字体和不同风格的书法艺术。古往今来,多少人将其拓片视为珍品,《书法》杂志曾设专版以影印介绍。因其珍贵,江苏省人民政府于1982年再次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予以保护。

盱眙县境内有一处省级铁山寺森林自然保护区,面积约35.7平方公里。该区至今尚保留着大片的珍贵树种黄檀为主的天然次生林。1985年查实,这里几乎集中分布着盱眙所有野生珍稀树种,共有乔木灌木树种64科234种。其中野生漆树、毛叶欧李、野生迎春花,皆为江苏新记录品种。野生动物有狼、狗獾、狐狸、黄鼠狼等。江苏一类保护的草獐出没其间。栖息于此的鸟类有10目23科51种。这个动植物资源区,林木参天,鸟语花香,湖光山色,小桥流水,还有寺庙,实为游览胜地、疗养佳境。近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在此先后建立了科普园和盱眙观测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