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商学院,到底学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商学院一般学什么内容的课程呢 读商学院,到底学什么?

读商学院,到底学什么?

2024-07-08 19: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引言

读商学院到底读什么?答案很多,但通常有三个:一是构建系统的管理学知识,二是结识优秀校友,三是提升个人学历。简单说,就是:学知识、交朋友、拿学位。这也是很多同学在申学面试时,都会提到的方面。上上周,学校正式开学上课,我们用了四整天,学完第一门课:刘刚教授讲的《企业战略管理》,内容多、信息密。那么,就从学知识这个角度(默认该前提成立),谈谈自己到底学了啥,以及读商学院到底读什么。课后放学,我走在校园路上,尝试回忆课上所听内容,但感觉脑中嗡嗡作响,各个知识点繁多,有概念定义,有模型工具,有案例分析,还有一些妙语金句。刘教授说,如果听完这四天课,自己能给他人讲上三两小时,这就学到了。但真要我合上课本讲义说说,以目前程度,似乎难以做到。这还是刚刚学完的状态,而一周、一月、乃至数月之后,还能记住多少?料想,十之八九又还给刘教授了。既然没能记住,那说读商学院学知识,似乎又不太站得住脚。那读商学院学所谓的知识,到底学啥?

学、忘、剩

我想起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于是,我搜刮脑中所剩,尝试寻找答案。留在我脑子里的,似乎还有以下不难忘记。首先,是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逐字逐句我说不上来,但结合课堂所学,我理解是,对企业管理与发展所做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相较战术的易变性而言,具有稳定性;相较于外在行动表现而言,具有内在的底层性。并且,做好战略设计,要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要从长期发展考虑,也就是所谓的全局性和长期性。最关键的是,企业战略制定后,要能落到实处,利于实施,发挥实际功用。王品宪法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很好说明了上述所有要点。其次,做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先做战略分析,然后战略制定,再做战略实施,最后战略控制。这个我还是稍微翻看了一下讲义,但因有内在顺序逻辑,因此即便回忆有偏差,但脑中留有这个整体框架。同时,这四天的授课,也是围绕这个次序讲授,因此,属于能留下来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企业战略制定,仅仅是企业战略管理其中一个环节。但我们做管理,我的体会是,通常只注重制定,关于制定前的分析、制定后的实施与控制,往往不足或被忽视。再次,每个环节中,有诸多可供分析使用的模型工具。耳熟能详的,有: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工具、波士顿矩阵、六顶思考帽等,其他,还有一些,但脑中留痕不深,不一一赘述。而关于如何使用工具模型,其实大有讲究,不仅有其特定适用条件,同时,各个模型工具之间,可以互相嵌套组合使用。印象较深的一幕是,刘刚教授在课上以SWOT工具为总框架,演示了一篇企业管理论文的谋篇布局,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最后,从对各个模型的学习中,进一步体会到模型可以提升思考与表达的质量。我们常说,这人想得清楚、说话有条理,其背后,往往就是有结构框架在做支撑。而模型,就是框架库。因此,有时问题想不清,话说不明,通常是缺乏结构框架。但是,模型再多,毕竟是有限的、历史的,新的问题,原有模型未必就适用。在课上,刘刚教授讲了多个矩阵式分析模型,其有一共同特性,均是利用二维指标划分四象限的方法来简化分析问题。因此提出,比框架更重要的,是框架式思维,或者说,构建自我思考框架的能力。好了,上述是脑中忘却所学具体知识后所留下的几个方面,相信,再过些时日,也还能有这番印象。而这,总结起来,我认为恰恰是这三样东西:概念、模型、方法。下面,分别说说。

概念

当我们讲企业战略管理时,首先是在回答的什么是战略、什么不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包括做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与价值,这其实就是在对企业战略管理这一话题,先进行概念上的定义,然后进行意义上的延伸,再说做企业战略管理所涵盖的各个环节,以及谈到的各种战略类型: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集中化战略、蓝海战略等等,都是在回答企业战略管理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而概念,我认为是所有知识的基础,它是如此重要。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里也说道:“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不夸张地讲,任何一个学科的所有知识,都是由这些概念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他还有一个经验,我印象很深,说如何判断一个人聪不聪明,就看对方的脑子里有多少必要、清晰、正确的概念。课上,讨论“细节决定成败”与“抽身谋大计”时,引出如何理解“抓细节”与“谋大计”的两难问题,学委同学从概念入手,回答的非常精彩,他说:“在进行企业战略规划与管理时,抓细节与谋大计并不矛盾。因为,这里抓的细节,是指与战略有关的关键细节,而非执行实施层面的细节”,这是对“细节”概念重新合理定义,打破了思考的局限。概念,又颇具威力。课上,刘教授提到历史上的一位概念高手,就是邓小平,他开创性的定义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打破传统经济理论中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搞市场经济的固有偏见,以此确定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行了中国国家建设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并获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功。这是概念的威力。所以,学管理学知识,我想,首先要学好概念,尤其是那些特别基本的概念与定义。

模型

而模型,尤其课堂所讲这些,其实我未必能记住多少,但在脑中,听完先能有个念想,真要遇到问题时,能想到大概有个分析模型或工具可拿来用,而不是独自苦思冥想、闭门造车。学习模型,就好比上语文课时学查字典,你不必把整本厚厚的新华字典都背下来,只要学会如何使用即可,遇到陌生字,能根据读音或笔画,检索查询到这个字,也就知道有关这个字的解释与组词造句的用法了。提到模型,我自然想到查理芒格,被誉为投资界的智者,他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到让他受益一生的思考方式:多元思维模型,提倡不断学习众多学科的知识来形成一个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这里所说的模型其实更为复杂,但据他估计,他掌握这样的思维模型,大概有100来种。而正是积累如此海量模型,使他面对复杂问题,能多角度、全方位分析,看清问题本质、把握事情规律。相反,如果自己的思考模型少,或过于单一,就很容易造成思考的狭隘与片面,好似“手里拿着锤子,看啥都像钉子”。因此,学习积累模型,不仅仅积攒分析问题的框架和工具,更是避免思考盲区,提供多角度分析,提升思考的广度与深度。

方法

方法,我认为是运用模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光有模型,不会用,那是假把式。课上学习,这一点深有感触。随着课程推进,讲到的模型越来越多,但面对具体案例分析时,犹如小儿蹒跚学步,一边读着材料,一边翻看模型,对照着一个一个分析点位,试图弄个究竟。从这个角度而言,由知道、到熟悉,这是学模型使用方法的第一层境界。而熟悉模型,即便倒背如流,可能不见得会正确使用。从传统应试教育走过来的我们,习惯了填鸭式学习,总想把脑子里灌满书中种种,一旦提取使用,尤其同一问题有多个分析模型时,易陷入选择障碍。因此,把握每个模型背后的适用条件、应用场景、特性利弊,才能有的放矢的选用。这是学模型使用方法的第二层境界。如果说第一层学习方法的境界是在做加法,那么第二层境界,就是做减法的过程。可是,就如上面提到,模型再多,毕竟是有限的、历史的,新的问题,原有模型未必就适用。更何况,管理学中模型那么多,难以都学来。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我认为学习使用模型方法的第三层境界,其实是把握模型内在特性与规律,练就构建分析模型或工具的方法与能力。若将模型比喻武器,则拥有足够多武器,并熟练使用,这是前两层的境界。而第三层,则是如武林高手一般,信手捏起一样东西都能当武器用。正如课上刘教授利用构建二维指标划分四象限的矩阵法,推演为对各类问题分析的一般性方法,此所谓掌握构建模型工具的能力,亦为方法学习的第三层境界。因此,学习方法,是提升对模型的应用能力,一方面是了解熟悉模型,另一方面是掌握模型选用能力,再者是练就构建分析模型或工具的方法与能力。小结以上,小结一下,当我们说读商学院学管理学知识时,我想,其实是学这三样东西:概念、模型、方法。概念是知识的基础,是对研究问题所作的基本假设,弄清概念,才能夯实知识大厦的地基。而模型是对实践经验的提炼、对现象规律的总结,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框架工具,可以直接拿来用,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方法是掌握模型的使用能力,而更高层次的,是能逐步形成自我构建模型与分析框架的能力。

商学院VS知识付费平台

然而,我又扪心自问,在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学这些商学知识,也完全可以在各大知识付费平台学到,比如:得到APP、混沌APP、樊登读书等。事实上,在过去,我也购买学过其中的一些相关课程。在这些平台上,汇集了很多不同风格的讲师,想学谁的,就买谁的,可选余地多。同时,因为课是提前录制,一些优质的课程,在课时与内容上都做过精心设计,使之易学易懂,后续,还能反复观听。这些优势,是线下面授课所不能及的。暂且抛开读商学院能结交优秀校友、拿学位不说,就学知识而言,似乎,其独特与不可替代性又不是那么的强。换句话说,上文所提的商业管理中的概念、模型、方法,在现有各大知识付费平台,都有涉及并能学到,而从可选性、易学性、可重复性上而言,知识付费平台又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我们在反思这个问题时,其实是在进一步探讨:读商学院除了学商学知识中的概念、模型、方法,还有哪些东西(知识),是只能通过读商学院才能获得的?或者说其效果与收益会更好。这就谈到读商学院学知识与从知识付费平台学的区别。前者是线下教学,与老师是面对面的双向交流,后者是线上,以自己主动观听、单向式学习为主。为此,我想从老师、同学、课堂三个角度谈下我的思考。关于老师先说老师方面。在商学院听老师的讲课,不是简单的灌输式教学,也不是生硬的背记各种理论知识,而是很大程度上,参与问题的反思、案例的讨论,在思辨的过程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尤其刘教授,启发我们联系自己所在行业或企业,探讨对问题的思考和看法,不泛泛空谈,而是实际具体,这样一来的好处,是将战略管理中的知识,与自己脑中原有碎片化的认知、经验和感悟等,进行链接、缝合,这就形成一个杠杆效应,以此撬动更多知识的整合与优化,逐步充盈丰实每个人对战略管理的学习与掌握。将现代战略管理学与中国国学互相链接缝合,就是体现之一。刘教授在谈到战略管理中的思想时,经常旁征博引古文典籍与成语俗语。比如,在讨论战略定义时,谈到“撇捺人生”这幅对联,“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用在企业战略管理上,就是要先明确好企业做什么、不做什么。在谈到战略分析时,提到“顺势而为”,指通过分析外部环境找风口。在讨论战略制定时,引用韩非子的“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眼莫如小”,以平衡第二经验曲线的转换成本。在战略实施时,谈到通过“诛大赏小”以形成示范效应。在战略控制时,谈到通过“抓大放小”,关注关键要点,不纠结次要细节。又如,在企业管理与个人修身方面,提到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将古人智慧,缝合至现代战略管理学中,用通俗易懂的词句,赋予企业战略管理角度与意义。知识存量没变,但结构却大有不同。这就是现场听老师讲课,将新旧知识进行链接缝合效果。当然,要达到这个效果,不仅取决于课堂老师的一家之言,更是受益于现场讲授的感染性、互动性,将自己置身于其中,启发思考、讨论陈述,主动链接缝合原有认知。这是纯线上学习录制课程所不能比拟的。关于同学而同学,则是学习知识的另一重要途径。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身边每位同学都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更何况,大家所处行业领域各异,对同一问题往往有着很多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尤其,对于长期深耕一个行业的我来说,听听不同行业的看法,大有裨益。事实上,很多创新,都是跨行业思考所带来的结果。不同行业领域企业,所处环境不同、商业模式不同,因此思考与处事方式也不尽相同,在某个行业惯用的方式,对另一行业来说,可能就是创新突破。从这个角度而言,同学间的交流学习,本质上就是提高知识的多样性。而多样性,往往就容易带来创新,这与生物多样性促进物种生存繁衍的逻辑是相似的。关于课堂而课堂,是将老师、同学汇集一起的场所。与纯线上学习方式不同,线下课堂,将每个人实实在在的摁在教室,接受连续几天全天封闭式学习,期间关闭手机或静音,暂时性屏蔽外界打扰,完全沉浸在课堂的学习氛围之中。此种方式,在时间上,有助静心学习,在空间上,将自己从平时的工作与生活场所抽身开来,更利于打破过去形成的思考惯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务虚会,选择到离公司较远的外面酒店开的原因。此外,课堂上的互动性是学习过程中的最大特点。老师一问一答,同学思辨讨论,在接收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即时反馈,思想的充分交换。此乃课堂学习的好处。小结到这里,回到我们上面提的第二个问题,即:哪些东西(知识),是只能通过读商学院才能获得的?我想,通过刚才的论述,可以看出,在商学院学习独特价值还在于,通过与商学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互动学习,实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效链接缝合,形象说,就是打通知识的任督二脉。而通过与各行精英同学互动学习,可以在单一理论知识的背后,了解不同行业领域丰富的实践与思考,以此提升知识的多样性。而课堂的互动与相对长时沉浸式学习,为这两方面,提供了环境基础,并不断强化提升。而这,又能进一步实现的,我想是,有助于构建系统化知识,形成所学领域的知识体系。对,关键词是:系统化、成体系。因为,将知识链接、缝合,其实就是在将自己碎片化的知识与认识,编织成结构化的网络。而提升知识多样性,其实就是在充实各个网络节点所构成的面,用各行丰富的实践经验,丰盈理论的框架。反观在知识付费平台学习,则难以满足上述各个要素,因此,对所学领域,也就不易构建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通过四天课堂上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课程学习,并不意味着自己就完成构建该领域的知识体系。毕竟来讲,一门独立学科,知识体系庞大,短暂四天,难以充分吸收,若是基础欠缺,更甚如此。但是,它提供了一种实现路径,并且,可能是达成目标的最短实现路径,通过这个方式,一点点形成,一步步强化,一段段提升。此外,课堂上学习是一方面,由课堂学习所引发的思考,进而延伸至课后对相关书籍或课程的补充学习、同学小组的沙龙交流、企业参访交流、自我反思总结等(我现在写的,就是反思总结的一种输出形式)。这些课后学习,是课堂学习重要、且必要的补充,也是,读商学院特有的延伸。

全文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通过回顾自己这四天学习《企业战略管理》这门课程,试图回答:读商学院,到底学什么?从学知识这个角度而言(默认该前提成立),其实,是在学每一学科中的三样东西:概念、模型、方法。概念是根基,模型是分析框架工具,方法则是对模型的运用。进一步,反思在商学院读书与在知识付费平台线上学习的区别,引出全文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哪些东西(知识),是只能通过读商学院才能获得的?通过引入“老师、同学、课堂”三个分析角度,得出:在商学院学习,能够更好的实现知识间的有效链接、缝合,了解不同行业领域丰富的实践与思考,从而构建自身系统化知识,形成所学领域的知识体系。而概念、模型、方法的学习,又是为构建系统化知识提供全面的理论基础。诚然,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分析探讨那么多,最终,也还要落到实践运用才有意义。本文的分析,仅仅是自己在初读商学院时,在学习方法上的一点反思拙见,旨在抛砖引玉,从不同角度,理解现代商学教育的价值,启发大家共同思考探讨,并在实际学习与实践中,用对方法,管好预期,并最终,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最后,用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作为全文结尾: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上匆匆,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作者:童松巍

编辑:温玖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启示录007,作者:童松巍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交流与合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