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动与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唐朝蹴鞠介绍图 【文物鉴赏】动与静

【文物鉴赏】动与静

2024-07-14 00: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罗香林先生在《唐代波罗球戏考》一文中说:“国君嗜好于上,武臣效尤于外,而佳人宠俊竞相讲习,以投时好,百业浸废唯务击球。”唐人好马球,但作为一项激烈、极具危险性的竞技体育活动,必然伴随着损伤的发生,对参与者的驭马技术和身体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适用人群就不那么广泛了。为了满足更多的人能参与此项运动,人们通过改变马球的比赛规则及器械等,演化和创造出一种柔和版本的马球,也就是“步打球”。

彩绘打马球俑 · 唐

高8.5厘米,长14厘米

1981年陕西省临潼县关山出土

两位骑手头扎幞头,左手持缰,伏身马背,双膝紧夹马身,右手似挥球杖,马作疾驰状。打马球对马匹品种和骑手的骑术要求甚高,开元十五年(727年),西域的于阗国还曾向唐政府进贡过打球马匹。这两件打马球俑与长安县韦润墓出土的打马球俑以及章怀太子墓中的打马球壁画,都生动地说明了这项体育运动在唐代十分流行。(图文官网)

顾名思义,步打球只需要人在场上自己跑动击球即可,除了不用骑马之外,其它均与马球相似。比赛时挥动球杆击打比赛用球,以球进球门判定胜负,颇有点现代曲棍球运动的味道。

长沙窑青黄釉褐彩戏球坐俑 · 唐

高6.5厘米,底径4.6厘米

1978年江苏常州劳动中路出土

(常州博物馆 藏)

人物盘坐于圆座上,头戴小圆帽,耳部装饰三角形耳坠;右手握球贴于胸前,左手持弯曲球棍扛在肩上。全身施青黄釉,胸、背等处点褐色斑纹。塑造了唐代球类体育运动的形象,也是长沙窑雕塑小品中的珍品。(图文来源:常州博物馆官方网站)

据文献《新唐书·百官志三》载,按唐代习俗每年寒食节,由少府监在宫中组织献球的娱乐活动,包括各种球戏,其中就有步打球。唐代进士王建在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年)亲眼目睹了皇室宫廷于寒食节当日举办的“步打球”比赛盛况后,撰写了一首宫词。在这首词中,有“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之句[1]。诗中形象地描述了宫女们在寒食节那天,在宫殿前表演步打球供皇帝欣赏欢愉的情景。

步打球除了受到女子喜爱之外,男子也会参与步打球的活动。据文献《北梦琐言》记载:“洎僖宗皇帝好蹴球、斗鸡为乐,自以能于步打,谓俳优石野猪日:‘朕若作步打进士,亦合得一状元’。”[2]

除了具有徒步运动的诸多特点之外,为了烘托比赛的竞争态势和紧张气氛,唐代的步打球运动在比赛的过程当中还伴有专门的“打毬乐”舞。据明末清初人胡震亨编纂的《唐音癸籖[qiān]》中记载,唐代贞观年间,大臣魏征曾经尊奉皇帝诏书编创了一种名为“打毬乐”的步打球舞曲,起舞时要求“舞衣四色,窄袖罗襦,银带,簇花折上巾,顺风脚,执毬杖。”[3]这对于提高步打球参与者的比赛斗志和活跃观众的观赛热情都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步打球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流行。在唐代时期,一般儿童或女子在庭院中进行步打球运动时,以杖在奔跑中击球进门得筹,也有设穴为得筹的赛法,虽不如马球那么激烈,但仍属一种直接对抗性的竞技游戏。到了宋代,人们又泛称其为“步击”。《宋史・礼志》曰:“又有步击者、乘驴骡击者,时令供奉者朋戏以为乐云”[4]。这段文字记载了宫廷步打球和驴鞠等球赛的情形,文中的“供奉”一词,当指男子成员,而“朋戏”则指的是参与竞赛的两队,表明步打球在当时的宫廷中很是流行。

仕女图 · 明

纵30.5厘米,横168.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仕女图》卷分上、下两卷,是以宋摹五代周文矩《宫中图》卷为基础,经过画家的再创作而完成的。唐朝是一个思想开放的社会,女子可以参与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如:骑马、蹴(cù)鞠(jū)、舞剑、划船、弈棋、秋千和垂钓等。这些有趣的景象不仅反映在文学诗词之中,而且也被画家描绘在了画卷里。杜堇的《仕女图》描绘仕女们三五成群置身于庭园之中,透过树木、假山的掩映,可见到捶丸、蹴鞠、戏婴、写真、梳妆、弹奏等几个场景,画卷形象生动地展现9至10世纪唐代宫中仕女们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图文来源:上海博物馆官方网站)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上,步打球的竞赛形式和名字称谓都出现了—些变化,步打球由原来的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非对抗性比赛。取消了球门,改用球穴,球进穴得一分。竞赛形式变了,名称也随之改变了,叫“捶丸”。“捶”即击,“丸”即球。捶丸运动盛行于宋金元,延续至明代,衰没于清代。

马球比赛方法的改变,带动了步打球的兴盛。当步打球改变竞赛形式后捶丸运动便诞生了,它们彼此交融和影响。无论是马球、步打球还是捶丸,还是与之相似的现代运动,都是顺应时代发展逐渐演变,逐步形成出独具时代特色与艺术魅力的体育活动。

拓 展 阅 读

01

滑动查看更多

明皇击球图 · 南宋 佚名

纵32.1厘米 横230.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在《石渠宝笈》中著录为《宋李公麟画唐明皇击球图》,经研究认为与李公麟画风不同,故改为南宋人作。图绘唐玄宗李隆基和嫔妃骑马击球的场景。十一男五女共十六名骑者,以唐明皇为中心,左右前后九人,有的俯身击球,有的跃马持杖,有的注视滚动的小球,成功地再现了“俯身迎未落”的瞬间姿态。构图疏密有致,动中有静,富于变化;线条和谐流利,宛如行云流水,强烈的节奏感跃然纸上。(图文:辽宁省博物馆官方网站)

02

彩绘泥塑打马球俑 · 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这是人与马分别雕制的彩绘泥塑。人俑头戴黑色幞头,身着圆领绛色长袍,脚蹬高筒皮靴,右臂前伸内折,手握一木棍上扬作击球动作。骑于四蹄腾空作奔驰状的白色马匹上。“打马球”这项运动在唐代首都长安盛行。“马球”又称“波罗球”起源于波斯。经唐太宗提倡盛行成风,后又经我国先后传至日本和朝鲜等国。由此,该俑对研究古代西域和中原文化交流以及体育运动史均具重要价值。(图文:新疆数字博物馆 网站)

03

胡人打马球图·唐 开元十五年(727年)

2004年陕西省富平县李邕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李邕是李渊第十五子虢王李凤嫡孙,其墓葬位于陕西省富平县杜村镇北吕村西北,为献陵陪葬墓。马球图位于其墓葬前甬道西壁,画面中有四匹马和手持杖杆的骑者,两端的人和马残缺不全。画面中部两人骑马,左边人物身着红袍,满面虬髯,似胡人模样,胯下骏马四蹄翻腾,纵跃驰骋。右侧人物,袒右臂回首奋力挥杆,胯下骏马回首扬蹄,默契配合着准备击球的主人。文献记载李邕喜爱马球活动,该幅壁画生动记录了当时马上争球的一幕。整幅画面线条流畅,生动热烈,人物五官描绘细致精彩,是继乾陵陪葬墓之一的章怀太子墓发现马球壁画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图文: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

04

花毡 第3 号(左)

花毡 第4号(右)

花毡 第4号(局部)

据日本考古学家考证,这两条花毡是中国唐代制品。现保存于日本奈良东大寺佛殿西北的正仓院中。花毡各长236厘米,宽124厘米,中央各织一儿童,儿童周围织有花朵。

一条花毡上的儿童,左手拿着曲棍作接球状。儿童左侧,绘有一球,生动的体现了唐代儿童击球的画面。唐代步打球的形象,被织在这两条花毡上。这件文物,是中日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图:日本正仓院官方网站 文:张宝强.唐代中外体育文化交流及其历史意义[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4):454.)

注释:

[1](唐)王建《宫词一百首》,[清]彭定求等编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