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唐朝的举人待遇 古代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古代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2024-07-11 18: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相反,唐朝的科举的考试科目很多,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据史料记载,在初唐时期,科举科目有五十多种。当然,唐朝的政府也没有过于苛刻的要求,非得五十科都精通,一般情况下会有所偏重,比如说,你可以主考几科,这就类似于文理科的划分,或者是专业的划分。

其中,最为常见的科目叫做秀才(在初唐时期,秀才是考试科目的名称)、明经、进士(同样,这也是科目之一)、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

后来,还加上了策论等内容,其中明经科、进士科、秀才科比较抢手,而明算、明法这些科目,比较偏门,就好像现在的高数和政治这类学科,会让很多人觉得困难枯燥。

也就是说,在科举开始之时,我们所说的秀才和进士,并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学科,到了盛唐以及后来的中唐晚唐时期,科举开始以明经、进士、策论三科为最主要的科目。

其中,进士科含金量最高,从进士科考中的人,人们都会非常敬重。而其余的科目,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渐没落。

而唐代科举,考生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生徒,一种是乡贡。这个怎么区分,如果按照现在的话来说,一个是全日制,一个是函授或者自考。

生徒是从书院里选送的,含金量比较高,乡贡则是州县考出来的,这个叫解试,这些考中的,叫做举人,然后进入尚书省进行考试,叫做省试。

由此可见,在唐朝时期,秀才、进士都是指考试的科目,只有举人试考生的身份,所以,在唐朝史书中,说举进士这样的字样,说的并不是这个人有了进士身份,而是他考的试进士科。

而如果有幸在进士科中得到录用,就会有状元、榜眼、探花一说,但这些人一般情况下,不会给太高的官职,只能从一些中层干部做起。比如柳宗元,他考进士科崭露头角,一下子声名鹊起,但他最初的官职,只是一个校书郎,相当于校对图书典籍的文员罢了。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九龄,进士及第之后,也不过是个校书郎而已。可见,考中进士,并不意味着飞黄腾达,只是开了一个门,然后自己得一步一步自己走。

而举人,只是一个考生的身份而已,不会给你官府的身份,当然,你如果真的很有本事,并且有足够的运气,可以找一些私人幕僚一类的工作。这些幕僚,没有正式编制,所以可大可小,就看老板的器重如何,但不是正式编制,想要往政治核心努力,就很难了。

唐朝的科举,是相当难的,录取率也低的可怜,到了宋朝时期,科举制再次进行改革,虽然宋朝延续了唐朝了大部分的考试科目,但考试渐渐频繁起来,一般情况下,三年就有一次科举,有时候两年,甚至一年就会有一次。

而且,宋朝的科举,录取率也提高很多,唐朝只有进士及第,宋朝多了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这两个等级。打个比方,录取分数线是九十分,九十分以上的是进士及第,八十到九十的就是进士出身,及格的都可以叫做同进士出身,这样录取率就大幅增加。

但进士出身的人在宋朝虽然多,却也没有一飞冲天的资格,就拿吕蒙正来说,这个人不但考了进士,而且是状元,这么厉害的人物,得到的第一个官职是升州通判,一个地方小官,随后就调回中央,当了左拾遗,也是一个七八品的小官而已,不过比起柳宗元,吕蒙正这个官,虽然也不大,但比起校书郎,还是有些实权的。

可见,像吕蒙正这样的状元,柳宗元这样的大才,即便中了进士,哪怕是状元,最初的官职,也不会很大。

二、说完举人和进士,再说说秀才和贡士

秀才的历史,要追溯到汉代,那时候讲究的是举孝廉和秀才,孝廉靠的是品德,秀才靠的是学问,而在汉朝时候,举孝廉成了平民当官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这种手段,也让社会风气变得淳朴友善,也让汉王朝长期处于稳定局面。

但这样的局面到了汉朝中后期(这里西汉和东汉末年差不多),所以在民间就有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说法,来讽刺这种情况。

但无论这种选官方法后面变得多么荒唐,开始的时候,还是很有效果的。通过举孝廉或者举秀才,是可以直接当官的,这比科举开始更加容易一些,比如刘备的爷爷刘雄,就曾经举孝廉入官,历史上并没有记录刘雄的最初官职,只记录了他最大官职只是一个县令罢了,可见举孝廉起步点也不会很高。

如果是通过秀才入士,相对来说,起点会高一些,因为这些人,往往在入士之前,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才学,这样才会被举荐秀才,因此这些人先有才名再当官,所以皇帝会更放心发一些重要工作交给他。

就比如西汉时期的贾谊,年轻时候就已经才名远洋,被选中秀才后,第一个工作就是博士,那一年他只有二十一岁,而只过了一年,就升为太中大夫,俸禄是一千石,而且有实权,这种升迁速度已经是飞快了。但绝大部分秀才,却没有贾谊这样的速度和运气。

但汉朝以后,秀才就没了原来的那些特权,唐朝只是出现了秀才科,但很快就废弃了,接下来的历朝历代,秀才变成了一种称呼,专门称那些读书人,却没有考上功名,他们在地方上虽然也有一定的名声,但无官可做,顶多是一个教书先生而已。

秀才到了东汉,叫做“茂才”,但性质是一样的,就不多说了。

最后再说说贡士。这个贡士,要是论起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和举人一样,贡士也是一个称呼,一般乡试中考中的,就可以成为贡士,但在唐朝时期,这种贡士和举人一样,有一定的名声,可以进一步考进士,从而走上仕途,但朝廷不会给这些人官职(当然,当私人幕僚,朝廷不限制)。

经过长久发展,贡士始终是一种称呼,没有哪些人因为贡士而当了朝廷任命的官员,但到了清朝贡士的地位有了一些提升,清朝规定:凡是经过会试晋级,都能成为贡士。这些贡士,可以参加殿试,然后才能称为进士(可见,这时候的进士,已经算是一种称呼了)。而进士的前三名,依然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这些贡士,在原则上讲,还是没有官可做的,但因为十分接近进士,所以在明清时期,贡士要比秀才和举人的地位都高,很可能还没有经过殿试,就已经被达官贵人拉到自己帐下,所以像范进这类只是中了举人,就被乡绅县令巴结,就不足为奇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