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种田?从《齐民要术》说北魏以前的农业生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唐朝时出现的农业生产工具是什么 古人如何种田?从《齐民要术》说北魏以前的农业生产

古人如何种田?从《齐民要术》说北魏以前的农业生产

2023-11-20 23: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病虫害不会自己消失,只会越来越猖狂,直到地里的庄稼绝收。所以,古人很早就开始预防,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目的科学种田就已经开始产生。北魏末年,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卷第一·收种第二》中引汉朝氾胜之的农书《氾胜之书》

中是这样说的:

取禾种,择高大者,斩一节下,把悬高燥处,苗则不败。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的经验和智慧。也有人感觉奇怪,既然是贾思勰引的汉朝《

氾胜之书》

,为什么不直接用

《氾生之书》

呢?主要是这本成书于汉朝的农书已经佚亡,也幸好是贾思勰的引用才能让我们知道汉朝时是如何种植和生产的。

所以,我们今天说的主要就是古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三个主要方面:

他们如何收种、如何耕田和如何防治病虫害。

另外下面凡是出现

《齐民要术》

的,皆是引用自

《氾胜之书》

,后面不再重复解释。

一、古人如何收种

农业生产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留种,这是从远古时代就流传下来的经验,在人类进入穴居时代后,就已经开始有意识的给作物留种,这样才能循环生产,而在一代代的留种中,古人总结出了很多的经验,但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字语言,都是口口相传的经验。这种现象到了秦汉时得到了改变。秦汉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已经成为主流,农业产量大大提高,人们在方便耕种的同时,会想着如何把前人的留种经验总结下来,这就有了我国第一本农书

《氾胜之书》

中的留种法。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卷第一·收种第二》

中,全篇介绍了各种留种法,而且全部是引用的汉朝时候经验。在介绍留麦种时是这样说的:

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彊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无令有白鱼,有辄扬治之。

这里说的主要是留大穗做种,其实也就是留长势强壮的麦穗以做来年的种子,而且要将里面不好的给筛出去。我们看这些记载时就会感觉这全是经验而不是什么科学种田。但其实这样说是片面的,所谓的科学种田,就是系统而有规则的去种植某种作物,并不是说非要现代化生产就是科学种田,我们要明白时代的局限性,在我们看来非常落后的选种方法,在那个时候其实就是最先进的。我们不能拿出现年年用培育种子来想古代,这在古代是不现实的。

也并不是所有留下种子的作物都会种,他们会有选择的种,适合什么就种什么。那他们怎么会知道适合什么呢?比如我们现在仍然不能确定今年种什么就会丰收,毕竟谁也不能准确预测,古代人的方法是提前观察和实践。

《齐民要术·卷第一·收种第二》

中是这样说的:

欲知岁所宜,以布囊盛粟等诸物种,平量之,埋阴地。冬至后五十日,发取量之,息最多者,岁所宜也。

这种试验法在我们现在看来毫无科学可言,前面试验一下,什么出芽多今年就适合种什么,这让我们感觉很可笑。可还是那句话,要知道时代的局限性。在留种和选种后,就是耕田和种植了。

二、古人对耕田的重视

古代人耕田时会添加粪当成作物底肥,这种方法现在仍然还在用,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底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田劳作一年后,也需要补充能量和营养,而这些能量和营养又转而回到了种下的种子和长出的庄稼身上。很多人对于肥料的概念并不是很足,其实这个东西其实全部都是微量元素,说白了,就是提供作物需要的营养,比如某种作物喜钾肥,但一直得不到补充,就会生长缓慢并且减产。

不过,在古代是没有这样的复合肥料的,但人们对于肥料的作用却是明白的。所以,在耕田时,底肥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了,古代耕田重视的绝不止是上粪用肥一项这么简单,对于时间上的掌握和锄地松土管理都有具体的对应方法。

《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

中记载:

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不同的田地,在耕田准备上是不一样的,古代人种的不止是五谷这些,也有蔬菜和果树,但大致种类上,大类别上,还是以五谷为主,果树和桑树这些也都非常受重视。我们如果看古籍农书就会发现,古代整理出了很多方法,多集中在人们的必需作物上,五谷的重要性就不要说了,重视种桑是为了养蚕,养蚕是为了抽丝织布,这说明在那个时候,纺织业已经很发达。而果树的种植说明在当时,某些果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比如杏、枣这些果子已经非常受重视。

但我们在这里仍然要说明,五谷的种植在秦汉时是单独成章记载的,而果树这些都是捎带着记载,这说明五谷的重要性还是要比这些果村高。其实这并不难理解,五谷是基本所需品,果树是盘活经济品,人们吃饱了才能说经济发展,吃不饱说啥也白搭。而早在秦汉时期,麦已经是很重要的五谷之一。

《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

中写种麦前的耕田准备是这样说的:

凡麦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谨摩平以待种时。五月耕,一当三。六月耕,一当再。若七月耕,五不当一。

这里说的是大麦,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小麦。小麦在秦汉时并没有普及,一直到了唐朝后期和宋朝时,小麦才正式成为北方的主流。耕田过后,就是种植,而从种植开始,人们跟病虫害的斗争就开始了。

三、古人和病虫害的斗争

古人的预防,其实是从种子就开始的。他们留下的种子就开始防治病虫害。也就是说,他们从储藏种子时,就已经想出相对应的办法来应对病虫害。这很科学,我们知道种子的重要性,古人当然也非常清楚,既然是留种的,自然要多加注意,如果留的种子生虫子,那连种都没有办法种,谈何丰收?

《齐民要术·卷第一·收种第二》

中说小麦种子储藏法:

取干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顺时种之,则收常倍。

我们知道艾是一味药,这里说留的麦种一石中放一把艾草,为的就是预防生虫子。等到了种前几天,他们有另一种除虫法,不过这个方法在我们现在看来会感觉莫名其妙,他们会让马在种子上踩几天,这个实在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完全不懂原理是什么。

牵马令就谷堆食数X,以马践过为种,无XX,厌XX虫也。

这里的X代表未知,因为在

《齐民要术》

引用时就没有写出字来,连异体字也没有,我们看到这里写的是马踩过后,无什么这个应该是选种的方法,而后面的这个虫估计现在也已经绝了,我们现在没有听说过种子中有这样一种虫子。其实我们看记载就会发现,

古代虽然没有化学药物,但他们对于一些药理知识还是懂得的,比如用草木灰和减少病虫害,用生石灰等等。

不过,这些方法在现在已经完全不使用了,另外古人的有些方法也让我们现在想来无法理解,比如

《齐民要术》引《氾胜之书》

中的

防治蝗虫和耐旱法主要是用骨头汤和粪汤。

这个粪汤我们还能理解一点,这个骨头汤如何防治却是我们想不明白的。

《齐民要术·卷第一·种谷第三》

中记载:

骨汁、粪汁:锉马骨、牛、羊、猪、麋、鹿骨一斗,以雪汁三斗,煮之三沸……此言马、蚕,皆虫之先也,及附子,令稼不蝗虫,骨汁及缲蛹汁皆肥,使稼耐旱,终岁不失于获。

所以,看古人种植时会发现有的带有一定的科学性,有的则是经验的组合。一定要学会辨认,不能认为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就一定有着当时的科学性,他们也有失误的犯错的时候。

当然了,科学种田是个现代概念,这是一个现代词汇。

但我们的农业其实是从一代代的古人经验中总结出来,并且在现代发扬光大的,不能迷信他们的方法,但也不能抹杀他们的成就,正是他们的这些笨经验,养育了一代代的古代先民,供养出了一个又一个古代王朝。

他们从刀耕火种到以字传法,这里面有着我们这个民族不屈的精神和不懈的追求。我们说古人种田方法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追忆我们这个民族伟大的进步史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