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界︱2019年秋季学期起,哈佛大学实行新通识教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哈弗大学官网课程网址 教育视界︱2019年秋季学期起,哈佛大学实行新通识教育

教育视界︱2019年秋季学期起,哈佛大学实行新通识教育

2024-07-09 12: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哈佛大学2009年起实行的现行通识教育课程,是由2007年经文理学院(Faculty of Arts & Sciences,FAS)投票通过实行的,旨在实现四大主要目标,包括把学生培养成公民、对变革做出反应、理解自身的言行举止所带来的伦理后果,以及教会学生理解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观念与价值等。

哈佛大学希望经由通识教育,让学生能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过一种有意义的公民生活,并负责任地参与到世界的变化中。通过通识教育项目,哈佛大学帮助学生理解学术工作和校内外生活之间深层次的关系,并且产生实践性的智慧。这是哈佛大学的本科教育区别于其他大学本科教育的地方。

新通识教育项目中理工课程有所增加

按照新通识教育项目要求,学生不需再在八大领域中各选一门课程学习,而是需在通识教育课程(Gen Ed courses)的四大领域——美学与文化(Aesthetics & Culture)、伦理学与公民(Ethics & Civics)、历史与社会及个体(Histories, Societies, Individuals)、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Science & Technology in Society)中各选一门课程学习。

而且,学生还必须同时要在文理学院(Faculty of Arts & Sciences,FAS)的艺术与人文(Arts & Humanities)、科学与工程(Science & Engineering)、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三大学部的课程中各选一门分布式课程(Distribution courses)学习,以及选修一门展示定量能力(Quantitative Facility)的课程。

其中,工程类课程由鲍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Pauls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EAS)具体负责开设,其他课程由文理学院具体负责开设。

同时,学生还必须要选修一门“实证与数学推理”(Empirical & Mathematical Reasoning)课程(如表2所示)。

此外,学生还需要满足“说明性写作”(Expository Writing)课程和外语语言要求才能毕业。

过渡期的转化

那些正好处于过渡阶段的学生,在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之前完成的通识教育课程,其中一部分可以被算作满足新分布式要求。

在新的“定量能力”(Quantitative Facility)要求设计完成和实行前,所有学生都将继续完成现有的实证与数学推理要求。

在新的一套要求下,这些课程学分的获得没有时间限制,但须在毕业前拿到。学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选择一门以“通过或未通过”(pass-fail,即课程成绩单上只显示通过即及格或未通过即不及格,不写具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分布式课程”也可以选择这种评价方式。也就是说,学生在理论上可以在八门“通识教育项目”课程中最多选择四门即一半以“通过或未通过”作为评价标准。

某些在哈佛校内上7周课的“哈佛夏令营”(Harvard Summer School)和“哈佛夏令营海外研习”(Harvard Summer School Study Abroad)课程,也可以算作是新分布式课程。

新一套要求规定不能被免修(Advanced Standing),而且转校学生(Transfer Students)和上学期海外学习(Term Time Study Abroad)的学生也必须满足这些要求才能毕业。

不过,在2019年秋季学期前完成上学期海外学习的学生,允许一学期减免一门哈佛学院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而那些被校方允许延长一学期毕业(亦即有第9个学期)的学生则不享受该政策。

此外,2019年秋季学期前的哪些课程能被算作满足新一套要求中的什么类型要求,文理学院也有详细规定。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全面了解新旧通识教育项目的过渡,确保学生达到要求,不延误正常毕业,哈佛学院“通识教育”项目在其官方网站“问题与回答”和“对学生的建议”(Advice for Students)上,以及《哈佛学院学生手册》(Harvard College Handbook for Students)上,都有详细回答、建议与说明。

在2019年秋季之前入读哈佛的本科生依然按原本计划学习,但是为让这些学生也能受益于新方案,哈佛大学允许他们用新方案的部分课程替代旧方案课程(如表3所示)。

举例来说。2019年之前入学的学生需要从“八大类”课程中各选择一门修读。如果要满足生命系统科学(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SLS)和物理宇宙科学(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SPU)这两个门类课程的要求,除按传统方式从两个门类中各选修一门外,还可选择一门在新方案中标记为“科学与工程”的分布式课程,用来替代其中一门SLS或SPU课程。

再比如,如果学生想要按照旧方案要求,选修一门实证与数学推理(Empirical & Mathematical Resoning,EMR)类别课程,就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参加一门新方案中的EMR课程,另一种则是选修任意属于EMR类别的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课程。

当然,新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并非都能和原来八大分类相对应。如果能对应起来,就会被校方标记出来,以帮助学生选课。而且,在每个学期开始之前,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办公室还会更新对每个学生的学业建议报告,明确告诉他们已选修过哪些符合新一套要求的课程。

此次改革的要义

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或者Liberal Arts Education,又译为“博雅教育”)。其核心精神是倡导人的自由和谐发展,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完整的人”(holistic man)。“自由教育”是许多美国著名高校本科教育的核心思想。

自从1914年推行通识教育以来,哈佛大学就一直顺应时代发展与变迁,对通识教育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实践创新,积极探索最能有效实施的通识教育项目方案,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将课堂知识与毕业离开哈佛后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更好地面对和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从而适应各种变化。

按照旧方案,每一个哈佛本科生均可以从自身兴趣出发,在通识教育八大门类的每个分类中,各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这种课程体系的课程范围比较广泛,基本涵盖了各个领域,但整个体系的内在逻辑不是特别清晰,缺乏明确的定位和边界。例如,由于并未明确区分通识课程和分布式课程,所以导致学生面对八大类、数以百计的课程不容易做出最佳选择。

对此,哈佛大学在最新出台的通识教育新方案中就做出改变——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对课程类别做了进一步调整,将原来通识教育计划的“八大领域”改为“4+3+1”的新课程模式,即4门必修通识课程、3门分布式课程和1门实证与数学推理课程。

这解决了课程范围广泛但内在逻辑不清晰、内容混杂的问题,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将通识课程和分布式课程区分开来,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实证与数学推理”作为单独的课程类别独立出来,体现出对学生量化分析能力的重视。

改革前,哈佛本科生所选课程的成绩均会计入他们的平均学分绩点(GPA),这导致部分学生因过于看重成绩而只选择比较容易获得高分而缺乏挑战度的课程,即使自己特别喜欢某一门课程,也可能会因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给学生打分过严、判分过低而望而却步。

改革后,学生就可以放心选择自己感兴趣但又比较有挑战度的必修通识课,因为课程成绩只会是通过或未通过,不影响他们的GPA。虽然这样的机会只能在四门必修通识课程中使用一次,不过在分布式课程的使用机会则无限制——只要老师同意,三门分布式课程均可以是“通过或未通过”的。

由此可见,通过这次通识教育项目改革,哈佛大学想方设法全力消除限制本科生充分参与通识教育的各种因素,让他们可以更加自由、自主地选择通识课程,自由探索,发展兴趣和能力,从而扩展知识领域边界,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目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哈佛大学一再强调,这次改革并不是完全抛弃现行(第三版即3.0版)“通识教育项目”,推出一个全新的“通识教育项目”,而是对2009年起实行的现行“通识教育项目”的一个修订(3.1版),校方并未启动新版(第四版即4.0版)“通识教育项目”的讨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