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的行军路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周武王百度百科 武王伐纣的行军路线

武王伐纣的行军路线

2023-03-27 01: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武王伐纣(历史事件)_百度百科

武王伐纣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历史事件

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

联军

起兵讨伐商王

帝辛

(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依据出土的

西周利簋

的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武王伐纣,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

朝歌

。西周利簋的铭文,澄清了武王伐纣具体日期,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

名    称

武王伐纣

发生时间

约公元前1046年

地    点

关中平原、黄河中下游

参战方

周联军、商王朝

结    果

周联军获胜、商王朝灭亡

参战方兵力

周联军约4.5万,商军17万

伤亡情况

约2万

主要指挥官

姬发、姜尚、帝辛

决战地点

牧野

商朝末期形势图

周部落源自

华夏

民族,其始祖

姬弃

就是被称为农神的“

后稷

”,为黄帝之后,因为遭到

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

古公亶父

率领

周人

迁移到岐山(今陕西

岐山

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诗经·

鲁颂·閟宫

》中有“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1]

[23]

说明周在古公亶父时期就有取代商朝的计划。

商纣王

在古公亶父与

季历

的治理下周部落逐渐强盛,商王

文丁

为拉拢周国,把女儿嫁给季历,并封他为“

牧师

”。

[2-3]

但周始终是商朝的隐患,日渐强大的周与日渐衰落的商相互猜疑,进而相互征伐。商王

文丁

为扼制周势力发展,杀了季历,

矛盾陡然加剧。

姬昌

继位后,国力不足与殷商对抗,固继续臣服于殷,为殷西伯。但殷商对周并不放心。

商纣

一度囚禁姬昌于

羑里

,并杀其子作为肉汤、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求得释放姬昌。姬昌归国后,谋商之心并无松懈。他一方面倡导发展生产,制定“

有亡荒阅

”之法律,大肆搜捕逃亡奴隶,防止劳动人口流失,增强周族实力,使周国附近一些部落归附。另一方面进行武力扩张,根据《

尚书

》记载,周国首先讨伐西方

犬戎

密须

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

耆国

(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又伐

(即孟,在今河南沁阳),最后伐

崇国

,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此时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姬昌便迁都于丰都(今陕西省

西安市

户县

沣河西岸),准备进取殷商。

[4]

姬昌在未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姬发以姜尚做他的师,周公做他的傅,

召公

、毕公一班人辅佐周武王,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

[5]

武王伐纣

孟津观兵

【主条目:孟津观兵】

孟津观兵

周武王九年(公元前1047年,

根据断代工程推断时间,下同

),姬发先在毕地祭祀姬昌,然后前往东方举行阅兵,到达盟津(今河南孟津)。设姬昌的木主,用车子运载置于军中。姬发自称太子发,表示是以周文王姬昌的名义征伐,自己不敢独断专行。然后向司马、司徒、司空、诸节告诫:“大家要小心谨慎,说到做到!我无知,全靠先祖们留下诸位有德之臣,我这晚辈才继承了祖先的功业,当致力于赏罚,以巩固他们的功业。”最终起兵。 姜尚下令说:“集合起你们的部下,带上你们的船只,迟到者斩首。”姬发渡黄河,船到河心,有白鱼跳进他的船中,姬发俯身拾起用来祭祀。渡过河之后,有一个火团从天而降,落在姬发的屋顶上,凝固成乌鸦状,它的颜色是红的,降落时声音轰隆隆的响。当时,不约而同前来盟津会盟的诸侯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伐纣了。”姬发说:“你们还未知天命,现在还不行。”所以班师回来。

[6]

武王伐纣

誓师伐纣

周武王姬发

帝辛日益昏乱暴虐,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5年),帝辛杀王叔

比干

,囚兄长

箕子

,大师疵、少师彊抱着他们的乐器去投奔周。这时武王姬发发觉攻打商的时机即将到来,向所有的诸侯宣告说:“殷犯下大罪,不可不合力讨伐。”

[7]

因而遵循文王的遗志,率领战车三百辆,

虎贲

三千人,穿戴甲胄的战士四万五千人,东进伐纣。十二月戊午日,军队全部渡过盟津,诸侯均到达,姬发说:“大家要勤勤恳恳,不可懈怠呀!”作《太誓》向众人宣告:“现在殷王纣竟然听信妻妾之言,自绝于上天,违背天理,疏远自己的同祖兄弟,废弃其先祖的音乐,敢采用淫乱的音乐去窜改典雅的音乐,以取悦于他的妻妾。所以现在我姬发要替天行道。这次要努力呀,男子汉们,机会难得,不会有第二次机会,更不会有第三次了!”

[7]

武王伐纣

牧野大战

牧野之战示意图

周武王十二年(公元前1044年)二月甲子日的凌晨,姬发一早就赶到商别都

朝歌

郊外的

牧野

(今河南

淇县

西南)举行誓师。姬发左手拄着黄钺,右手握着以白色旄牛尾为饰的旗帜指挥将士们说:“来自西方的人们,你们一路辛苦了!”又说:“啊!我的友好邻邦的君主,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彭、濮各族的人民,举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要宣誓了。”姬发说:“古人有句话‘母鸡是不打鸣的,如果母鸡打鸣,必定倾家荡产’。现在殷王纣什么都听女人的,自弃其先祖的祭祀不予回报,抛下自己的家族和国家,放着自己的同祖兄弟不用,反而听信谗言,对四方各国的奸佞逃犯那么推崇,那么看重,信任他们,重用他们,让他们对百姓横施暴虐,对商国大肆破坏。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今天的作战,每次前进不超出六、七步,就要停顿整齐一下,要努力呀,男子汉们!(每次刺击)不超出四、五、六、七下,就要停顿整齐一下,要努力呀,男子汉们!希望大家勇武,有如虎、罴、豺、离,我们不可迎击前来投降的人,而要让他们为我西方之人所使用,要努力呀,男子汉们!你们谁不努力,我将拿他问斩。”誓师完毕,诸侯派兵参加会盟者共有战车四千辆,列阵于牧野。

[8]

姜尚

帝辛听说姬发前来,发兵七十万抵御。姬发派姜尚和百夫长挑战,用大卒驰击帝辛的军队。帝辛的军队都是临时拉来的奴隶俘虏凑数,虽然人多,但都无心作战,只盼周武王赶快攻入。在周军强大威慑下,帝辛的军队丢盔弃甲转而攻击纣王,为姬发做内应。姬发顺势攻击帝辛的军队,帝辛的军队溃不成军。帝辛逃跑,退入城中,登上

鹿台

,把他的宝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姬发手持大白旗指挥诸侯,诸侯都向他拜手致敬,姬发也向诸侯拱手回礼,诸侯都听从他。

姬发来到朝歌,城中的百姓都在城郊迎候。于是姬发派群臣告诉商的百姓说:“上天将赐福给大家!”商人一齐拜手稽首共两次,姬发也还礼拜谢。于是进城,到了帝辛死的地方。姬发象征性的用箭射他,射了三发才下车,用轻剑刺他,用黄钺砍下帝辛的头,挂在大白旗上。然后又到帝辛的两个宠妾那里,发现这两个宠妾都已上吊自杀。姬发又射了三发,用剑刺她们,用黑钺砍下她们的头,把她们的头挂在小白旗上。武王做完这一切才出城,回到军中。

[9]

武王伐纣

日程表

一月癸巳(廿六日)武王自周兴师。

二月戊午(廿一日)周师渡盟津,武王作太誓。

二月癸亥(廿六日)夜,周师布阵于牧野。

二月甲子(廿七日)早,武王在牧野作牧誓,冲杀当即得胜。昏,周占有商都,殷王纣自焚死,俘殷臣一百人。

三月丁卯(初一日)吕望(姜尚)奉命战胜殷臣方来,归来献俘。

三月戊辰(初五日)武王在牧晴祭祀文王,宣布政令。

三月壬申(初六日)吕他奉命战胜越戏方,归来献俘。

三月辛巳(十五日)侯来奉命战胜殷臣靡集于陈,归来献俘。

三月甲申(十八日)百弇奉命率虎贲战胜卫(即豕韦),归来献俘。

四月庚子(初四日)武王命令陈本伐磿,百韦伐宣方,新荒伐蜀。

四月乙巳(初九日)陈本、新荒战胜磿、蜀归来,向武王报告擒霍侯、艾侯、佚侯、小臣等四十六人等。百韦战胜宣方归来,向武王报告擒获宣方之君等。百韦又奉命伐厉,后又归来献俘。

四月辛亥(十五日)到乙卯(十九日) 武王在牧野筑室,向祖先举行献捷礼。

六月庚戌(十二日)武王在周庙向祖先举行献殷馘俘礼。

六月辛亥(十五日)武王祭祀天位。

六月乙卯(十九日)武王在周庙举行献殷属国的馘俘礼。

*以上武王克商日程表,是据王国维《

观堂集林

》卷一〈生霸死霸考〉排定的。六月的三个日子,

王国维

排定在四月,顾颉刚认为《世俘》记“四月”絭于周庙是“六月”之误。

周朝分封国

武王伐纣之后,姬发把殷商的遗民封给帝辛之子

武庚

。因天下初定,尚未和睦,所以周武王派他的弟弟

管叔鲜

蔡叔度

辅佐武庚治理殷国。然后又命

召公

放箕子出狱。命

毕公

放百姓出狱,在

商容

的闾门上设立标志以表彰他。命

南宫括

散发聚集在鹿台的钱财和巨桥的粮食,用来赈济贫苦的

野人

和贱民。命南宫括、史件搬走殷人的

九鼎

和宝玉。命

闳夭

为比干之墓培土为冢。命

宗祝

祭享于军中。然后撤兵回到西方。姬发巡狩,记录其政事,作《武成》篇。封诸侯,分赐殷的宗庙祭器,作《分殷之器物》篇。姬发追怀古代的圣王,因而嘉封

神农

的后代于焦,

黄帝

的后代于祝,帝尧的后代于蓟,帝舜的后代于陈,

大禹

的后代于杞。接着又封功臣谋士,姜尚是第一个被封的,被封于营丘,为齐;封周公旦于

曲阜

,为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其他人也都依次受封。

[10]

周武王召见

九州

之长,登上豳的高地,遥望商的都城。周武王回到周后彻夜不眠,周公旦来到他的住处,问:“为什么不睡?”王说:“告诉你,只因上天不接受殷的祭祀,从我没生下来的时候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年,远郊和远郊以外到处是麋鹿和飞虫。因为上天不接受殷的祭祀,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了殷国,殷国有贤人三百六十人,却不重用,所以会有今天的结果。我还没有真正得到上天的保佑,哪有功夫睡觉!”接着又说:“要想真正得到上天的保佑,我们必须应依靠

太室山

,把作恶的人统统找出来,加以贬黜,与殷王受同罪。日夜慰劳人民,安定我西方,我要提倡克尽职守,直到我们的德教弘扬四方。洛水拐弯处到伊水拐弯处,是人们定居在平坦之处,这是夏人的活动中心。这里南面可见三涂山,北面可见

太行山

,背靠黄河,还有洛水、伊水,距离太室山又近。”于是在雒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了周城离去。把马放于华山之南,把牛放于有桃林之野外,把武器收起来不用,整顿军队,解除武装,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11]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对推动中国历史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它标志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伐纣成功之后,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中国从此建立了长达800年的周朝,周朝的经济、文化、生产力水平比商代更高,并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12-13]

武王伐纣的五百多年后,作为商族后裔的孔子,面对辉煌的周朝,这样倾心表达对灭掉他祖宗之国的周朝的认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4]

对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有说是因为周武王讨伐商朝时有精密的讨伐策略,有说归功于以周部落为主的强大联盟军,也有说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是因为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但究其最主要的原因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呈现白炽化,民心涣散,商朝的将士无心恋战,倒戈相向。周武王、姜尚等人遂把握这一有利战机,乘虚蹈隙,大举伐纣,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

武王伐纣同时是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一个政治伦理的难题,《史记·

伯夷列传

》说:“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如果最高统治者残暴无道,下面的人可不可以用武力推翻他?如果不推翻,他会继续实行暴政;但如果要去推翻一个暴君,也会伤害许多人,还不一定能成功。或者说,这里有一个“度”:过了某个限度也许就可以采取行动了。但即便如此,也还有对暴力属性的恒定评价。对于政治伦理的讨论,不争有时或许是明智的,但难题自然不会因为不争论就消失。也许,我们可以同时观照武王、夷齐两方的各自意义,乃至同时保持两种不同的观点。

日常政治伦理中大家还是反对暴力,维护能够保障人们安全与和平的政治秩序;但在有些特殊和紧迫的政治形势下,政治家可能也会有因时制宜的“权”,还是不得不采取某种断然的、道德上一般不应采取的措施。但即便如此,也不要趾高气扬地去这样做,更不要号召人们为此大唱赞歌,尤其是涉及大规模暴力和战争的事情。故古人老子有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15]

关于牧野之战发生的年代有44种不同说法,从公元前115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

武王伐纣

文献记载

利簋铭文拓本

根据《

国语

》记载:“昔武王克商,

岁在鹑火

,月在天驷,日在

析木

之津,晨在斗柄,星在天”,

[18]

可推定为公元前1046年。历史学家

何炳棣

认为

鹑火

东周

的洛阳。

尸子

》记载:“武王伐纣,鱼辛谏曰:‘岁(木星)在北方不北征。’武王不从”。

[19]

荀子

·儒效篇》说:“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

[20]

淮南子

·兵略训》也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根据计算推算出公元前1045年12月3日。

利簋

》铭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早晨),岁鼎克昏辰,夙(日出)

有商

”,“岁鼎克昏”是指岁星、昏星(

水星

)位于

金星

的两侧,三星鼎足,可推断牧野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6、7点钟。

淮南子

.兵略训》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

[21]

根据公元1910年

哈雷彗星

的出现和回归地球的周期时间,逆推40次回归过近日点,发现在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正好回归地球,其天象恰好与《淮南子兵略训》记载符合。

武王伐纣

考据

明代

黄道周

有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53年(戊子岁)之说。

黄宗羲

的《

历代甲子考

》与《答朱康流论历代甲子书》记载武王克商发生在前1122年(己卯岁),并多次与

朱朝瑛

辩之。

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

1998年12月20日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上,

江晓原

结论,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4年1月9日。

武王伐纣

通行结论

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期,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管师,赐有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清晨)

[22]

参考资料

1

《诗经·鲁颂·閟宫》: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

2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羌传》

3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脩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

4

华中科大工科男网上连载《周朝兴亡史》

.长江网

[引用日期2016-03-16]

5

《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脩文王绪业。

6

《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乃告司马、司徒、司空、诸节:“齐栗,信哉!予无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毕立赏罚,以定其功。”遂兴师。师尚父号曰:“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後至者斩。”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7

《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饹周。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曰:“孳孳无怠!”武王乃作太誓,告于众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8

《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远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昬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今予发维共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勉哉!不过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勉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罴,如豺如离,于商郊,不御克饹,以役西土,勉哉夫子!尔所不勉,其于尔身有戮。”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9

《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於郊。於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

10

《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享祠于军。乃罢兵西归。行狩,记政事,作武成。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後於焦,黄帝之後於祝,帝尧之後於蓟,帝舜之後於陈,大禹之後於杞。於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於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鲁。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叔鲜於管,弟叔度於蔡。馀各以次受封。

11

《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於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日夜劳来定我西土,我维显服,及德方明。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雒邑而後去。纵马於华山之阳,放牛於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12

历史上的今天:武王伐纣

.新浪

[引用日期2016-03-04]

13

周朝的大功德

.光明网

[引用日期2016-03-05]

14

《论语》: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5

武王、夷齐的各自意义

.环球网

[引用日期2016-03-16]

16

《国语·武王伐殷》:武王伐殷,乘舟济河⑴,兵车出,坏船于河中。太公曰:“太子为父报仇,今死无生。”所过津梁⑵,皆悉烧之。 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⑶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于是武王左操黄钺⑷,右秉白旄⑸,瞋目⑹而撝⑺之,曰:“余任天下,谁敢害吾意者!”于是风济而波罢。 武王伐纣,到于邢丘⑻,楯⑼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楯折为三者,军当分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武王曰:“然何若矣?”太公曰:“爱其人及屋上乌;恶其人者,憎其胥余⑽;咸刘⑾厥⑿敌,靡⒀使有余。”

17

《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贵因》:“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末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谗慝胜良,命曰戮;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

18

《国语》:“昔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晨在斗柄,星在天”

19

《尸子》记载:“武王伐纣,鱼辛谏曰:‘岁(木星)在北方不北征。’武王不从”。

20

《荀子·儒效篇》说:“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

21

《淮南子.兵略训》: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

22

历史上真实的武王伐纣

.网易

[引用日期2016-03-05]

23

【文史博览】周人先祖在陇东的兴起

.澎湃新闻

[引用日期2023-02-08]

展开全部

收起

关于「武王伐纣」,有什么需要了解的? - 知乎

文王东征

出卖崇侯虎的负面效应很快就发酵了。

回到岐周的姬昌,俨然成了诸侯们眼中的国际秩序维护者,具有最高的公信力。产生矛盾纠纷的诸侯不约而同地来请他而不是纣王出面举行仲裁。

虞国和芮国的人在这时发生了纠纷,来请姬昌裁决。踏入周境,亲眼目睹了周人礼让谦退的风俗,为之深深震撼。不待求见西伯,便各自退步,达成协议。这一事件为姬昌带来了空前的政治声誉。

经过对民心与舆论的深刻观察,姬昌认为该是时候结束对殷商称臣的耻辱了。

于是就在这年,姬昌宣称自己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抛弃了纣王授予的西伯爵位,自称为王,公开与殷纣分庭抗礼。

正位为王以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积极的武力扩张。

在称王之后的三年里,姬昌每年都在对外用兵。

那么,西周的兵锋应该指向谁?要设计怎样的军事战略才能最终实现殷商鼎革的宏愿呢?

姬昌把对外征讨的首要敌人锁定为了犬戎。

犬戎的聚居地应该在岐周的东南方向(参见钱穆《国史大纲》),攻击犬戎,意味着西周的势力越过渭水,从渭北的岐山一路延展到了渭南。

在征伐犬戎的第二年,姬昌向密须国用兵。

密须国在今天的安定阴密县,它地处泾水上游的陇西高原上,对立国于岐山的西周形成了高屋建瓴的俯冲之势。

西周要向东与殷商争夺天下,必须首先解决自己侧后方的这个巨大威胁。

在解决了后顾之忧以后,姬昌踏上了东征的旅程。

依照常人的思维,姬昌从陕西眉县西北的岐山出兵,往东扩张,最终要进攻地处豫北的殷都安阳,他应该沿渭水东进,从今天的潼关一线出豫西,在洛阳北面的孟津渡过黄河,然后一路扑向东北方的安阳。

但实际上姬昌并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一条迂曲得多的攻击路线

:从陕西渡过黄河进入山西,灭掉了位于上党地区(今山西长治)的耆国,然后翻越太行山南下,攻击河内地区(今河南沁阳)的邗国。

这一规划显示出了姬昌高瞻远瞩的战略素养。

从军事学上说,从陕西华县出潼关,直取洛阳,是内线作战。距离短,但是战略意图容易暴露。

而当山西控制在殷商手中的时候,走这条路线将把自己的侧翼长时间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

这么长距离的侧敌行军绝对是兵家大忌。春秋时期的秦国之所以在崤之战中一败涂地,原因正在于此。

更何况攻入河南之后,位于登封的崇国在崇侯虎的治下必将成为藩屏商朝最坚强的屏障。

而选择外线作战,绕道山西,攻入上党,不但便于隐藏己方的战略意图,麻痹殷纣,还可以藉助山西的高原地利,居高临下地威胁殷商的王畿。

我们从后来楚汉战争的发展也可以看出外线作战的优势。

在楚汉战争当中,刘邦率领的主力走内线,结果与项羽相持在荥阳、成皋一线,长期无法打破僵局。而韩信率领偏师走外线,一路破魏降代,服赵灭齐,短短三年便一举扭转了楚强汉弱的战略态势。

事实上,当姬昌灭掉耆国以后,殷商的有识之士已经感到了亡国的隐忧。

大臣祖尹惊慌之余,去向纣王报警。

但纣王的小心脏早在“囚羑里事件”中便被姬昌揉碎了。这时的他就像暮年颓废的隋炀帝一样,雄心壮志早已烟消云散,一味地逃避于醇酒美色当中,完全没有警觉到他的对手已是枕戈待旦。

到邗国被降服以后,殷商的王畿已经直接暴露在了姬昌的兵锋之下,而势单力孤的崇国也再无力抵御周人强大的战略攻势。

就在邗国被征服的次年,崇国也灰飞烟灭了。

武王伐纣

正当灭商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姬昌却一病不起。大业未竟,中道崩殂,伐纣的重任落在太子姬发的肩上。

姬昌死后,西周对殷商的进攻因为他的驾崩而停滞了整整九年。

在这九年里,年轻的姬发在太公吕尚和周公旦的辅佐之下逐步巩固权力,稳定了政局。

九年之后,太子姬发以文王的遗誉为号召,在洛阳以北的孟津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联合军演,前来助阵的诸侯达到八百之多。

不期而来的诸侯们劝说姬发应该乘势进攻,一举消灭殷纣。

但奇怪的是姬发居然否决了这个提议,“你们不理解天命的启示,时机还不成熟。”

用今天的眼光来观察发生在孟津的那场军演,不得不说是非常奇怪的。因为举行这场军演的目的和意义让人费解。

我们很难说举行这场军演是为了威慑对手,就像今天美国人在波罗的海沿岸组织的对俄联合军演那样。因为美国人很清楚,面对着手握核弹又不怕玩儿命的俄罗斯,真正挑起战争是不可想象的。

但西周最终的战略目的就是要消灭殷商,并且灭商战争就发生在孟津观兵的两年之后。

如果当时身在孟津的姬发坚持认为时机不成熟,他为什么还要举行这场军演?这不等于主动把自己的战略意图暴露给纣王,失去了发起进攻的突然性么?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军事外交的逻辑运用取决于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

如果国际政治的格局是一家独大,那么解决国际纷争的手段就会倾向于强权与暴力。就像2003年的美国那样,拿着一小瓶洗衣粉当证据就对伊拉克动手了。

但如果国际政治的格局是多方制衡,那么占据道义的制高点,运用外交手段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将成为更加明智和务实的选择。

因此当2011年美国再度插手中东,企图像推翻萨达姆那样推翻巴沙尔的时候,俄罗斯和伊朗的强势介入便会迫使已经抡起大棒的美国人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来。

从孟津观兵的情况看,与会诸侯多达八百,说明当时中国的政治势力版图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

而由各部落组成联盟推举共主的国体又太过松散。共主对诸侯缺乏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强制手段,更多地依靠道义的号召和外交的拉拢。

姬发要想消灭殷纣,改朝换代,仅仅依靠西周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而要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行动,推翻殷纣,并拥戴他为新的天下共主,他必须从敌我两方面解释发动战争的合法性。

事实上,就算姬发已经如此慎重地为西周的讨伐战争寻找法理依据,灭商战争的合法性仍有后世学者提出质疑。

最著名的便是汉景帝时期辕固与黄生关于“汤武革命”的激辩。黄生非常不客气地将武王伐纣定义为“篡弒”。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姬发在法理依据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开战,即便消灭了纣王,天下诸侯也不见得会心悦诚服地拥戴他成为新的共主。

而“篡弒”的国际形象一旦定格,局面会比现在更难收拾。

因此,孟津观兵的举行,更多是出于政治、外交而非纯军事的考虑。

姬发在孟津观兵的当时并没有计划将它直接演变为商周之间的决战。举行这场军演是为了检验西周对天下诸侯的号召力是否足够强大。

八百诸侯不期而至,他的目的就已经达成了。这时他还不能对纣王动手,因为他还需要从君权神授的角度揭露对方也就是殷商政权的非法性。

实现这一目的是需要时机的。而机会在两年之后便真的来了。

两年以后,暴虐的殷纣王接连杀死比干,囚禁箕子。

朝中贤臣们的悲惨遭遇让太师疵、少师强对殷商王朝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他们抱着祭祀的乐器投奔了西周。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礼乐祭祀是天子与上天沟通的桥梁。失去了祭祀的乐器,象征着殷纣与上天的联系中断。天命已经不再眷顾这个荒淫的弃子。现在他已不再是君临万邦的天子,而是人神共愤的独夫。

到这时,国祚绵延四个半世纪的殷商王朝即将随着殷纣的覆灭而黯然落幕,一个文质彬彬的崭新时代——西周即将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

节录自“知乎”专栏——《晋公子读史记》

古史舆地图说--西周篇(2) - 知乎

第二节

伐灭殷商

一、武王灭商之战

周武王十一年,武王趁殷商王朝的主力远征东夷、商都空虚的机会,率师大举伐商。据《史记·周本纪》称,周武王率领的军队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其中的虎贲是周师的精锐,而这里所说的“甲士”,应该指的是徒卒,也就是伴随战车作战的步兵。

由此可知武王伐纣的军队接近五万人,现在我们据此来推测一下周的人口数量。周以小邦伐灭大国,必定倾以举国之力,以五口之家出一人计算,周的户口数大约为五万户,这样算下来周的人口约为二十五万人。考虑到周师远征,国内还会留下少量的戍守人员,所以周的户口数应该不止五万,若是按六万计,则周的人口约在三十万左右。

另外还有一种根据《孙子·用间篇》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孙子·用间篇》上说:“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也就是说,维持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出征作战,将影响七十万家的农户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因为武王伐纣的军队接近五万人,据此推算,受此影响不能从事正常生产活动的就有三十五万家。同样地,考虑到周师远征,国内还会留下少量的戍守人员,为了维持国家的日常运转,也需要有少数农户能够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据此推算,周的户口数应该在四十万户左右,按照每户平均五口人计算,周的人口数可达二百万。

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原因何在?因为《孙子》诞生于春秋末期,第二种计算方法自然是按照春秋末期的情况得出的结论,这与西周初期已经相距500多年,所以第二种计算方法的结论肯定是有问题的。考虑到周人常常自称“小邦周”或“我小国”(《尚书·大诰》,《尚书·多士》),所以,第一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应该更为准确一些。

有人可能会问,会不会是武王伐纣的军队数量有问题呢?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据甲骨文记载,在距武王伐商前约300年的商代中期,商王朝在征伐古羌族部落时,一次出兵的最大规模就已达一万三千人。到了300年后的西周初期,周人要伐灭他们眼中的“大邦殷”(《尚书·顾命》)、大邑商,伐灭一个庞大的商王朝,出兵五万人无论如何都不能算多。

现在我们来看武王伐纣的行军路线(取学者们普遍采纳的说法),周师从镐京出发,沿渭水河谷南岸向东进发,抵达渭水与黄河汇合点附近的潼关位置,再进入桃林塞(潼关——灵宝老城段),之后进入崤函通道(由崤山古道和函谷组成),经灵宝老城(秦函谷关位置)——陕县——渑池,出崤函通道后再前行到义马,经过新安抵达洛阳,再向北到达黄河南岸的盟津渡口。周师在盟津与赶来参战的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个方国(部族)的军队会师,然后渡过黄河,北上至邢丘(今河南温县东15公里之北平皋村),再到达怀(今河南武陟县古怀城),之后勒兵于宁(今河南获嘉县),前进到共山头(今河南辉县北九里),然后选马而进,全军在戚(今河南辉县境内)吃了早饭,晚上在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宿营,然后于甲子日早晨在商纣王所在的别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一说在今鹤壁市)郊外的牧野列好了阵式。得到消息的纣王急忙拼凑了身边仅有的军队,并把大批服劳役的奴隶武装起来,合计约有十七万人开赴牧野迎战(《史记·周本纪》上说有七十万,这个数字明显夸大了)。周武王在大战前向全军发表了著名的《牧誓》,历数纣王的罪恶,并训诫全军将士奋勇杀敌、不得违令。誓师完毕,周武王即命令吕尚为先锋率先冲向商军,随后率领着大军紧跟在后面向前冲杀,商军中的奴隶毫无斗志、阵前倒戈,商军大败,纣王返身逃回朝歌城中的鹿台上,把珍宝围在自己身上,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由于奴隶倒戈,周武王击败商军似乎没有费太大的劲,但是从这场战争打了一整天的时长(《韩非子·初见秦》:“

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

”)以及“

血流漂杵

”的记载(《尚书·周书·武成》),说明战况十分惨烈,很可能奴隶倒戈与纣王亲随的部分军队拼死顽抗的场景同时并存。

图五  周灭商进军路线图

武王伐商的进军路线从镐京到洛阳一段大致与今天的310国道路线相吻合,后续路段大部分与S309省道、107国道吻合,全程经测算大约在650公里左右。据学者们研究,周师从镐京出发到抵达牧野战场,花费的时间大约为40——60天,由此可算出武王的军队日行军速度为11——16公里左右。这与文献中记载的西周和春秋时期军队的日行军里程为一舍(30里)的数据基本上吻合(周代一里约合416米,30里合12.48公里)。

当时,商王朝的主力正在远征东夷,但是如果能够及时回师救援,还是有希望挽救商王朝一命的,而且这支远征军回师经过的地理障碍远比周师要小,行军速度有望快于周师,但是这样的事却并没有发生。那么,是不是商王朝一直蒙在鼓里,不知道周人伐商的消息呢?这不大可能,一支近五万人的庞大队伍在商王国势力控制影响了六百年之久的地域范围内风餐露宿、行军上千里,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到保密的。据《吕氏春秋·贵因》记载,在周师渡过黄河、走到距北岸不远的鲔水旁时,纣王派了大臣胶鬲来迎接周师,武王会见了他。胶鬲问:“西伯要到哪里去?您不要对我说假话。”武王说:“我不欺骗你,我们将到殷去。”胶鬲说:“哪一天到达?”武王说:“我们将在甲子日那天到达殷都郊外,你就用这话回去汇报。”胶鬲回去了。当武王于甲子日那天抵达殷都郊外时,商军已经先摆好了阵势。这个典故的本意是想要说武王行的是仁义之事,其中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商王朝能够提前探听到周伐商的消息是确凿无疑的。

那么,为什么纣王不预作准备,而是直到最后一刻才匆忙组织军队进行抵抗呢?这或许要从纣王个人的性格上去找原因。据《史记·殷本纪》上说:“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也就是说,纣王这个人,文武全才,聪明绝顶,论打架没人干得过他,辩论起来你也不是他的对手。就是这么个骄傲得不得了的人,任何人的意见都听不进去,既然如此,他又怎会相信那支传说中的来自千里之外的军队,能够颠覆他的天授王朝呢?所以,纣王以鄙夷的心理无视一切臣属的警告和劝谏,就是很自然的了。

因此,我们不难想象,周武王率领的这样一支跋山涉水、穿越各种地理障碍长途跋涉近两个月之久的劳师远征的军队,竟然在商人的国都门前把商军打得大败,显然,商王朝的确是气数已尽、命该灭亡了。

图六 记载武王克商的西周青铜器利簋(guĭ,轨)

图七 利簋铭文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推定,周灭商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那是一个冬天,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了3064年之久。

二、灭商后的征伐:

据《遗周书·世俘篇》记载,灭商之战结束后,为肃清商王朝残余势力的顽抗,武王还下令展开了多路征讨:

1.太公望受命率部迎击商朝将领方来。

2.吕他受命率部征讨商朝属国越戏方(在今河南巩义东南)。

3.侯来率部征伐驻守于陈(今河南卫辉,一说在今河南淮阳)的商朝将领靡集。

4.百弇率虎贲精锐誓师伐卫(殷墟卫地,在今河南淇县东)。

5.陈本率部征伐磿(在今河南濮阳南之历山,一说在今河南禹县)。

6.新荒率部征伐蜀(在今河南修武北,一说在今新郑西南、禹县东北)。

7.百韦率部征伐宣方(在今山西垣曲东南),擒获宣方君主。百韦又受命攻打厉国(在今河南鹿邑东十里)。

这七路出征之师均取得了胜利,斩获甚众,为新生的周王朝政权的稳固奠定了基础。

(待续)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武王伐纣路线图? - 知乎

武王在二月癸亥黄昏驻扎在牧野,还下着雨,第二日甲子清早天气清明,武王以区区战车三百乘士甲三千人向北进发,应战十七万商军,交战未久商军全部倒戈,商纣王悲愤交加逃回朝歌并于晚上在鹿台摘星楼自焚身亡。武王军队也于夜晚到达100多里外的朝歌。战斗一天就结束了,一个朝代也终结了。

封神演义中武王伐纣路线示意图

武王伐纣路线示意图

西岐城

西岐城是西周的国都。主要事件:晁田、晁雷西岐探视;张桂芳征讨西岐;九龙岛四圣西岐大战;魔家四将征讨西岐;闻仲征讨西岐;金鳌岛十天君摆十绝阵;赵公明西岐大战;

三霄

娘娘摆九曲黄河阵;邓九公征讨西岐;苏护征讨西岐;吕岳西岐撒瘟丹;殷洪西岐大战;马元西岐大战;张山征讨西岐;罗宣火烧西岐城;殷郊西岐大战;羽翼仙西岐大战;洪锦征讨西岐。

西岐山

西岐山也称岐山。主要事件:建造封神台;鲁雄驻兵西岐山;姜子牙冰冻岐山;陆压射杀赵公明;殷郊岐山受犁锄;姜子牙金台拜将;姜子牙封神。

桃花岭

桃花岭可以从西岐山到达佳梦关。主要事件:魔家四将走桃花岭到达西岐城北门;广成子在桃花岭阻拦闻仲退回佳梦关。

燕山

燕山在西岐山和首阳山中间。主要事件:姬昌燕山收子;赤精子在燕山阻拦闻仲退回五关。

首阳山

首阳山在燕山和金鸡岭中间。主要事件:伯夷、叔齐首阳山阻拦武王伐纣;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

金鸡岭

金鸡岭在西岐境内,过了金鸡岭就出了西岐地界。主要事件:姜子牙送朝歌难民至金鸡岭,哪吒送黄飞虎至金鸡岭;孔宣兵阻金鸡岭;韩升、韩变用万刃车追赶姜子牙至金鸡岭下。

佳梦关

佳梦关在西岐的东北方,能够直达朝歌。第一任守将是魔家四将(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魔礼寿),征讨西岐丧命。第二任守将胡升、胡雷、徐坤、胡云鹏,西岐征讨佳梦关丧命。主要事件:魔家四将追寻黄飞虎;洪锦征讨佳梦关;火灵圣母火龙兵伤敌。

青龙关

青龙关在西岐的东南方,能够直达朝歌。第一任守将是张桂芳,命丧西岐城;第二任守将是丘引,命丧青龙关。主要事件:张桂芳追寻黄飞虎;黄飞虎征讨青龙关;哼哈二将青龙关大战。

汜水关

汜水关是东进朝歌的第一关,负责向朝廷报告西岐消息。汜水关守将韩荣,西岐征讨汜水关坠楼自杀。主要事件:黄飞虎汜水关大战;余元、余化师徒助纣;韩升、韩变万刃车伤敌。

界牌关

界牌关是东进朝歌第二关。第一任守将是黄滚,跟随黄飞虎投奔西岐。第二守将徐盖,西岐征讨界牌关投降。主要事件:界牌关下诛仙阵;准提道人收法戒。

穿云关

穿云关是东进朝歌的第三关。第一任守将是陈梧,黄飞虎出五关斩陈梧;第二任守将是徐芳,西岐攻取穿云关斩首。主要事件:吕岳摆下瘟癀阵。

潼关

潼关是东进朝歌的第四关。第一任守将是陈桐,潼关命丧黄天化之手;第二任守将是余化龙,潼关持剑自刎。主要事件:黄天化潼关救父;余德周营撒毒痘。

临潼关

临潼关是东进朝歌的第五关。第一任守将是张凤,临潼关遭部将杀害。第二任守将是欧阳淳,临潼关死于芮吉之手。主要事件:临潼关下万仙阵;卞吉立下白骨幡;邓昆、芮吉归西岐。

渑池县

渑池县在黄河边,渡过黄河就是孟津。渑池县守将是张奎,西岐攻取渑池县,将张奎追到黄河边取了性命。主要事件:渑池县五岳归天。

三山关

三山关在南面,由南

伯候

鄂顺领兵攻打。第一任守将邓九公,征讨西岐归周;第二任守张山,征讨西岐丧命;第三任守将洪锦,征讨西岐归周;第四任守将孔宣,金鸡岭拦住西岐兵马,准提道人收服带往西方。主要事件:鄂顺攻破三山关。

游魂关

游魂关在东面,由东伯侯姜文焕领兵攻打,守将窦融死于姜文焕之手。主要事件:金吒、木吒智取游魂关。

野马岭

野马岭是东都前往陈塘关的必经之路,姜文焕打不下游魂关,就多次分兵野马岭去攻打陈塘关。主要事件:李靖野马岭练兵; 姜文焕分兵野马岭;鲁雄驻守野马岭。

陈塘关

陈塘关在北面,由北伯候崇黑虎攻打。李靖曾任陈塘关总兵,弃官修行。主要事件:哪吒出世、崇黑虎攻破陈塘关。

孟津

孟津是天下诸侯会盟之地。主要事件:梅山七怪逞强、邬文化半夜劫营、棋盘山二鬼显能。

朝歌

朝歌是商朝的国都。主要事件:八百镇诸侯攻入朝歌、纣王摘星楼自焚、周武王鹿台散财。

各位老爷,通过这样简单的介绍能帮助您了解封神演义中的地名和主要事件嘛?对于封神演义中的地名和事件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历史花月夜,欢迎点赞、关注及评论!

封神演义中武王伐纣线路示意图|姜子牙|李靖|西岐_网易订阅

纣王三十年三月二十四日,即大周十三年,武王姬发领六十万兵马出岐山,在孟津联合天下诸侯,八百镇诸侯攻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上摘星楼自焚,这便是武王伐纣的故事。那么武王伐纣经过哪些地方呢?在这些地方又发生过哪些事件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这张武王伐纣线路示意图来全面了解武王伐纣经过的地点和时间。

武王伐纣线路示意图

西岐城

西岐城是西周的国都。主要事件:晁田、晁雷西岐探视;张桂芳征讨西岐;九龙岛四圣西岐大战;魔家四将征讨西岐;闻仲征讨西岐;金鳌岛十天君摆十绝阵;赵公明西岐大战;三宵娘娘摆九曲黄河阵;邓九公征讨西岐;苏护征讨西岐;吕岳西岐撒瘟丹;殷洪西岐大战;马元西岐大战;张山征讨西岐;罗宣火烧西岐城;殷郊西岐大战;羽翼仙西岐大战;洪锦征讨西岐。

西岐山

西岐山也称岐山。主要事件:建造封神台;鲁雄驻兵西岐山;姜子牙冰冻岐山;陆压射杀赵公明;殷郊岐山受犁锄;姜子牙金台拜将;姜子牙封神。

桃花岭

桃花岭可以从西岐山到达佳梦关。主要事件:魔家四将走桃花岭到达西岐城北门;广成子在桃花岭阻拦闻仲退回佳梦关。

燕山

燕山在西岐山和首阳山中间。主要事件:姬昌燕山收子;赤精子在燕山阻拦闻仲退回五关。

首阳山

首阳山在燕山和金鸡岭中间。主要事件:伯夷、叔齐首阳山阻拦武王伐纣;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

金鸡岭

金鸡岭在西岐境内,过了金鸡岭就出了西岐地界。主要事件:姜子牙送朝歌难民至金鸡岭,哪吒送黄飞虎至金鸡岭;孔宣兵阻金鸡岭;韩升、韩变用万刃车追赶姜子牙至金鸡岭下。

佳梦关

佳梦关在西岐的东北方,能够直达朝歌。第一任守将是魔家四将(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魔礼寿),征讨西岐丧命。第二任守将胡升、胡雷、徐坤、胡云鹏,西岐征讨佳梦关丧命。主要事件:魔家四将追寻黄飞虎;洪锦征讨佳梦关;火灵圣母火龙兵伤敌。

青龙关

青龙关在西岐的东南方,能够直达朝歌。第一任守将是张桂芳,命丧西岐城;第二任守将是丘引,命丧青龙关。主要事件:张桂芳追寻黄飞虎;黄飞虎征讨青龙关;哼哈二将青龙关大战。

汜水关

汜水关是东进朝歌的第一关,负责向朝廷报告西岐消息。汜水关守将韩荣,西岐征讨汜水关坠楼自杀。主要事件:黄飞虎汜水关大战;余元、余化师徒助纣;韩升、韩变万刃车伤敌。

界牌关

界牌关是东进朝歌第二关。第一任守将是黄滚,跟随黄飞虎投奔西岐。第二守将徐盖,西岐征讨界牌关投降。主要事件:界牌关下诛仙阵;准提道人收法戒。

穿云关

穿云关是东进朝歌的第三关。第一任守将是陈梧,黄飞虎出五关斩陈梧;第二任守将是徐芳,西岐攻取穿云关斩首。主要事件:吕岳摆下瘟癀阵。

潼关

潼关是东进朝歌的第四关。第一任守将是陈桐,潼关命丧黄天化之手;第二任守将是余化龙,潼关持剑自刎。主要事件:黄天化潼关救父;余德周营撒毒痘。

临潼关

临潼关是东进朝歌的第五关。第一任守将是张凤,临潼关遭部将杀害。第二任守将是欧阳淳,临潼关死于芮吉之手。主要事件:临潼关下万仙阵;卞吉立下白骨幡;邓昆、芮吉归西岐。

渑池县

渑池县在黄河边,渡过黄河就是孟津。渑池县守将是张奎,西岐攻取渑池县,将张奎追到黄河边取了性命。主要事件:渑池县五岳归天。

三山关

三山关在南面,由南伯候鄂顺领兵攻打。第一任守将邓九公,征讨西岐归周;第二任守张山,征讨西岐丧命;第三任守将洪锦,征讨西岐归周;第四任守将孔宣,金鸡岭拦住西岐兵马,准提道人收服带往西方。主要事件:鄂顺攻破三山关。

游魂关

游魂关在东面,由东伯侯姜文焕领兵攻打,守将窦融死于姜文焕之手。主要事件:金吒、木吒智取游魂关。

野马岭

野马岭是东都前往陈塘关的必经之路,姜文焕打不下游魂关,就多次分兵野马岭去攻打陈塘关。主要事件:李靖野马岭练兵; 姜文焕分兵野马岭;鲁雄驻守野马岭。

陈塘关

陈塘关在北面,由北伯候崇黑虎攻打。李靖曾任陈塘关总兵,弃官修行。主要事件:哪吒出世、崇黑虎攻破陈塘关。

孟津

孟津是天下诸侯会盟之地。主要事件:梅山七怪逞强、邬文化半夜劫营、棋盘山二鬼显能。

朝歌

朝歌是商朝的国都。主要事件:八百镇诸侯攻入朝歌、纣王摘星楼自焚、周武王鹿台散财。

各位老爷,通过这样简单的介绍能帮助您了解封神演义中的地名和主要事件嘛?对于封神演义中的地名和事件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历史花月夜,欢迎点赞、关注及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再谈武王伐纣进军路线|姬发|括地志|朝歌_网易订阅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笔者在《从〈利簋〉谈有关武王伐纣的几个问题》(《河南师大学报》1980年第4期)一文中,对武王伐纣的进军路线作了初步探索。今再根据《荀子·儒效篇》:“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至汜而泛,至怀而坏,至共头而山隧。霍叔惧曰:出三日而五灾至,无乃不可乎?周公曰:刳比干而囚箕子,飞廉、恶来知政,夫又恶有不可焉?遂选马而进,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厌旦于牧之野”和《韩诗外传》:“武王伐纣,到于邢丘,楣折为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楣折为三者,军当分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又曰“乃修武勒兵于宁,更名邢丘曰怀,宁曰修武,行克纣于牧之野”的这二条记载说明武王伐纣的具体进军路线。

“至汜而泛”(《荀子·儒效篇》)。

笔者认为武王伐纣的进军路线是从汜渡河。所谓周师从孟津渡河是属汉人之说,不足为信,可是近来仍有人沿袭这一旧说,认为古代许多历史文献对此都有记载,其根据是:

1.《尚书·泰誓序》曰:“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日戊午,师渡孟津。”

2.《尚书·泰誓上》云:“惟十有三年(即武王十一年),春,大会于孟津。”

3.《尚书·泰誓中》云:“惟戊午,王次于河朔。”

4.《越书》曰:“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盟津之上,······欲从伐纣。”

5.《史记·周本纪》曰:“武王”十一年十二月(盖用夏正,即殷正一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成会,“以东伐纣。”《淮南子·览冥训》曰“武王伐纣,渡于孟津。“

首先应该指出《尚书序》大约是西汉时代讲授《尚书》的学者所写的,它只用几句话来简单地说明某篇文献是某人因为某事而作的,一些研究《尚书》的学者都认为:“《尚书序》对一些篇文献的说明显然不十分准确。《尚书序》不仅未必可靠,而《书序》本身的含义有时也是不大清楚”。因此,仅仅根据《尚书序》来作为历史的真实根据,显然是不够确切的。而《尚书·泰誓》也没有说明是师渡孟津,只是说大会诸侯于孟津。《泰誓》三篇今已亡,汉初《尚书》惟有28篇,无《泰誓》,后得伪《泰誓》3篇,诸儒多疑之,感到八百诸侯不召自来,不期同时,不谋同辞,在古代实属不可能。因此,曾运乾先生认为:“此晚出古文所传之伪《泰誓》,均非孔壁真本”。不足为信。至于《越书》,也同样说:“会于孟津。”“欲从伐纣。”说明周师并未渡孟津已伐纣。《史记·周本纪》和《淮南子》所记师渡孟津,仅是汉人之说。值得注意的是,《淮南子》也有周师从汜渡河之说,《淮南子·兵略训》曰:“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

从汉代直到现在的一些论著,大都采用周师渡孟津之说,可是对武王伐纣的进军路线这一关键性问题从没有论及,所以笔者曾指出,九年,武王曾观兵于孟津,诸侯皆曰可伐,而武王没有出兵,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孟津渡口河身较窄,水流湍急,风大没有渡过黄河,并不是什么“女(汝)未知天命,未可,乃还师归。”所以第二次才从汜渡河。

“至汜而泛,”杨倞注曰:“汜,水名,谓至汜而适遇水汛涨。”于省吾先生说:“汜有南汜、东汜、西汜之别。······《左》僖三十年《传》‘秦军汜南’,杜注此东汜也。在《左》成四年《传》取汜祭,杜注,汜祭郑地,成皋县东有汜水,《正义》:杜注荥阳中牟县有东汜,襄城县有南汜,知此汜祭非彼二汜,而以成皋县东有汜水者,以《传》为晋伐郑,取汜祭,既为晋人所取,当是郑之西北即今之汜水也。”又说“东汜水在今中牟县南,久湮,南汜水在今襄城县南,均去大河甚远,惟西汜水北流入河,西距雒汭甚近。由西汜水北渡河抵怀亦相符合,然则周师所至必西汜水也”。

可是有的论者对《荀子·儒效篇》“至汜而泛”的“汜”是否就是汜水的“汜”,还直接提出怀疑,认为“汜”是“河”字传讹而来的。如果把《括地志》卷三“汜水”的“汜”改为“河”,那上下文意怎么能解释得通呢?注意“其源重发,而东南流为汜水。”根据贺次君先生《括地志辑校》,按上下文意“汜”应订正为“泲”。“兖水出怀州王屋县北十里王屋山顶崖下,石泉亭不流,其深不测,既见而伏,至济源县西北二里平地其源重发,而东南流为泲(汜)水。”《史记·夏本记》‘道(导)兖水东为济’《正义》引。按兖水无汜水之名,“汜”当作“泲”形近致误。今据《水经》济水注改。”古济水上游称为兖水,出怀州王屋山顶崖下,向东南流后称为济(泲)水。

主张“汜”为“河”的同志为考订“汜”为“河”之传讹而来,同时又引《水经注·济水》云:“(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兖水。······孔安国曰:“泉源为兖,流去为济。’······今济水重源,出温(城)西北平地,水有二源。······济水又东迳原城南,东合北水,乱流东南注,分为二水。一水东南流,俗谓之为衍水,即兖水(也),······南流注于溴,······溴水又南注于河也。”《读史方舆纪要》也记载:济水(即兖水)“在县(温县)南,自济源县流入,经县西南虢公台下,又南注于河。”其他如《温县志》,《汜水县志》亦有如此的记载。从而断定认为《据地志》所载兖水至温县东南而流为“汜水”的“汜”,应订正为“河。”在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注于河”与“为汜(泲水”,一个“为”,一个“注”,一字之差,含义绝对不同,文意怎能相混淆呢?

有的认为武王伐纣,从汜渡河“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缺乏根据的”。我曾举出三条材料来证实从汜渡河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吕氏春秋·贵因篇》所记载武王伐纣曾至鲔水。“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侯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朅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于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今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吕氏春秋》是与《荀子·儒效篇》、《韩诗外传》所记武王伐纣“出三日而五灾至。”“天雨三日不休”是一致的,同时说明甲子日赶到的原因。这与《利簋》所记“珷(武王)征商,住(唯)甲子朝岁鼎(贞)克(昏)夙又(有)商”是相符的。武王伐纣至鲔水,据《水经注·河水》曰:“又东过巩县北。”郦道元注《水经》曰“县北有山临河,谓之崟原丘,其下有穴,谓之巩穴。言潜通淮浦,北达于河直,穴有渚,谓之鲔渚,成公子安大河赋曰,鳣鲤王鲔,春暮来游,《周礼》春荐鲔,然非时及,它处则无,故河自鲔穴已上,又兼鲔称。《吕氏春秋》称武王伐纣至鲔水,纣使胶鬲侯周师,即是处矣。”由此可见武王伐纣是从孟津向东越过偃师、巩县而至汜渡河。《吕氏春秋》所记武王伐纣至鲔水,是有关武王伐纣从汜渡河至关重要的材料,其他二条材料是偃师与扣马镇名称的由来、含义问题,只是作为旁证,在此不赘述。

“到于邢丘”(《韩诗外传》)。“至怀而坏”(《荀子》)。

“邢丘”与“怀”在什么地方?有的论者提出由孟津渡河,“东向邢丘,只有六七十里,比汜水渡河至邢丘要近得多”。从而提出“怀”就是“邢丘。”所据《荀子》杨倞注曰:怀,地名。《书》曰:覃怀底绩。孔安国曰,覃怀底河,地名。那么,覃怀之地究竟位于何处呢?唐代孔颖达在《尚书正义》疏曰:《地理志》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盖覃怀二字共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而河内郡的怀县又在何地呢?据《水经注·沁水》云:沁水‘又东过邢丘。《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到邢丘,更名邢丘曰怀。春秋时,赤狄伐晋围怀是也。王莽以河内,故河内郡治也。’可见河内郡的怀县位于古邢丘。由此可知,《荀子》所谓“至怀而坏”的“怀”,即邢丘,非为武陟县西的古怀城。

把古怀与邢丘混淆在一起,邢丘与怀应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二个地名。

我们承认《荀子·儒效篇》所说“至怀而坏”的怀是古怀地,应在今河南武陟县的古怀城。《荀子》杨倞注曰:“怀,地名。《书》覃怀底绩,孔安国曰覃怀近河地名,谓至汜而适遇水汛涨,至怀又河水汛溢也。”“覃怀有三说:一以覃怀共为一地之名,二为覃乃状况之词,沃壤平衍之意,三则云覃即导”。可是金履祥《通鉴前编》云:“覃,大也,怀地名。太行为河北脊,脊上诸州并山险,至太行山尽头地始平广,田皆腴美,似称小江南,即古覃怀也。”其义解释甚确,此怀就是《汉书·地理志》所记河内郡的怀县,河内郡的郡治所在,在大河之北。故《水经·河水》注曰:“又东经怀县南,济水故道之入,与成皋分河。”这个怀县就是河内郡的郡治,这是无庸怀疑的。如果将此怀县说成是古邢丘,那就错了。因为河内郡的郡治是在今河南武陟县西的古怀城,即古之覃怀地,绝对不是古邢丘。杨守敬在《水经注图》中就绘的是二个地方。《元和郡县志》卷16曰:“武陟县,本汉怀县地。”“故怀城在县西十一里。两汉河内郡并理,晋移郡理野王。”《大清一统志》又曰:“怀县故城,在武陟县西南,《禹贡》、覃怀底绩。孔安国传,覃怀近河地名,郑元曰,怀即河南怀县。《左传》隐公十一年,王与郑田有怀,后属晋。《史记》赵成侯四年,魏败我怀,又魏安厘王九年,秦拔我怀,汉置怀县,为河内郡治,后汉建武元年,幸怀,晋建兴后,不复为郡治。东魏改属武德郡,隋大业初,省入安昌,唐武德初复置,属怀州,贞观元年,省入武陟。《据地志》怀县故城,在怀州武陟县西十一里。今据县地名办公室同志调查,怀县故城其治所当在今武陟县城土城村附近。

由上可知古怀县,为河内郡治,并不是古邢丘。由《韩诗外传》所记“更名邢丘曰怀。”也就说明当时武王伐纣至“怀”与“邢丘”应是二个地名。故《左传》宣公六年曰:“赤狄伐晋,围怀及邢丘。”

那么“邢丘”的地理位置在何处呢?

《史记·魏世家》曰:“秦固有怀,茅,邢丘。”《集解》徐广曰“在平皋。”《正义》曰《据地志》云:“平皋故城在怀州武德县东南二十里,本邢丘邑,以其在河之皋地也。”

由上可知,邢丘邑,即汉置平皋县。故《清一统志》曰:“平皋故城,在温县东,本晋邢邱邑。《左传》宣公六年,赤狄伐晋围邢邱,今河内平皋县,战国属魏,《史记》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取魏取邢邱。《汉书·地理志》河内郡平皋注,应劭括曰,晋号曰邢邱,以其在河之皋,处势平夷,故曰平皋。后汉晋之,东魏改属武德郡,北齐废,《括地志》平皋故城,在武德县东南二十里。《寰宇记》平皋城,在武德县西,《府志》平皋在温县东二十里,邢城在平皋东北隅。”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宣公六年注也说:“邢丘即今河南温县东二十里之平皋故城,怀与邢丘仅相近。”

王国维先生认为:“邢丘即邢虚,犹言商邱殷虚,祖乙所迁。”“《尚书序》祖乙迁于耿,《史记·殷本纪》作邢。”“当即此地。”其“地近河内怀。”“正滨大河,故祖乙圯于此也”。

从上可知,平皋城即古之邢丘,应在今河南温县东20里,即今之北平皋村。在今温县东南北平皋村外围尚存古垣周长4000余米,从夯土内包含物和附近地层可以看出城墙曾屡经修补,据考古工作者判断,其始建期或可早到春秋之时。在城内东南部,有一高出周围地面3—4米,现存面积约380×390平方米的大台地,台周边被破坏的断崖上,到处可以见到东周至汉代的陶片,发现数十件戮有陶文“邢公。”可知邢公乃晋国封于邢地而后称公者。此邢为晋国地名这是毫无疑问。其遗址所在地既是台地,亦可谓之土丘,《史记·魏世家》引《正义》《括地志》谓“以其在河之皋地。”其在春秋时曰邢,故合而曰邢丘,这样看来晋国“地近河内怀”之“邢丘,”就是在今河南温县城东的北平皋村,考古材料与史书记载正相符合更证实这一点。

“怀”与“邢丘”既然是两个地名。古怀,绝对不是春秋之邢丘。邢丘在汜水北,古怀在邢丘东面。从汜水渡河对岸就是邢丘,只有近卄里地。如果从孟津渡河东向到邢丘,那就远了。该论者还质问既然“怀”是邢丘,武王伐纣怎么能由汜水渡河西向邢丘呢?这样,岂不南辕北辙?在这里他根本没有搞清楚邢丘的地理位置在何处?怎么由汜水渡河西向邢丘,武王伐纣从汜水渡河北上邢丘,东向怀,是里程最近,最方便的交通线。那种认为周师只有从孟津渡河,才能到邢丘,是符合其进军路线,里程最近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勒兵于宁”(《韩诗外传》)。

武王伐纣率领的周师,从汜水渡河北上邢丘(今河南温县北平皋村),然后东向至怀县(今河南武陟县城西土城村),至怀后继续北上宁(今河南修武县)。而修武之名在历史上命名较早,武陟县名较晚。《隋书·地理志》曰:“隋文帝分修武县置武陟县。”修武之名与武王伐纣经过此有关系。《水经》《清水注》曰:“应劭《地理风俗记》云,河内,殷国也。周名之为南阳,又曰晋始启南阳,今南阳城也。秦始皇改曰修武,徐广王隐,并言始皇改,瓒注《汉书》云,案韩非书秦昭王越赵长平,西伐修武时,秦末兼天下,修武之名久矣。余案《韩诗外传》言,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更名宁曰修武矣。”修武,商时为宁邑。修武之名实与武王伐纣经过此为纪念武王有关。

《修武县志》曰:“修武县有待王,承恩镇。”《修武县志》又曰:文案村“在县东南八里,相传武王载木主东征文案奉安于此。”由此可知武王伐纣进军路线是由南向北到待王镇而后至共头的。

“至共头而山隧”(《荀子》)。唐杨倞《荀子》注曰:“共,河内县名。共头盖共县之山名。隧谓山石崩摧也。隧读为坠。”顾炎武曰:“《左传》郑大叔出奔共,注,‘共国今汲县共县。’《唐书·地理志》卫州共城县,武德元年置,共州,即今卫辉府辉县”。《吕氏春秋·诚廉篇》曰:“又使保召公就微子于共头之下。高诱注曰:“共头即共首,山名,在汉之河内共县。”《庄子·让王篇》曰:“故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郭象注曰:“共山之首共丘山,今在河内共县西,鲁连子云,共伯后归于国,得意共山之首。”王念孙《读书杂志》卷十也谓“共头即共首。”《辉县县志》曰:“共山,在方山东南,名共山首,一名共头,俗呼为共山头。因卫世子共伯封地得名,相传共伯葬此。一云共伯和逍遥于此。”其名实与共工氏相关。《清一统志》曰:“共山在辉县北九里。”顾颉刚先生也谓共山:“在今河南省辉县北九里,亦谓之九峰山,为苏门山之别阜”。今辉县东北,方山东南还有共山头水库,其共山犹在。说明当时武王伐纣的军队企图从辉县东北进军朝歌,可是周师到共头后,山石崩摧不能前进,于是折回从百泉,绕辉县,从南进军牧野。周师急于想摧毁殷纣王的统治,克服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一切困难,遂选马而进,并没有停顿进军朝歌。

“厌旦于牧野”(《荀子·儒效篇》)。

唐、杨倞《荀子》注曰:“厌,掩也。夜掩于旦,谓未明已前也。”厌旦即黎明到达牧野。

“牧野”究竟在何地,有的说牧野不是地名,是指邑郊之外谓之牧野,有的说是牧地之野。到底历史上有名的牧野大战的战场在何地?相当于今天什么地方,这是牧野大战非常重要的问题。

探讨牧野战场在何地?其中讨论纣都朝歌距离牧野多少里,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有的讨论“牧之野”在商都朝歌多少里时,引用《水经注》云:清水“又东县过汲北,······清水又东经石梁下,······与仓水合,······其水东南流,潜行地下,又东南复出,俗谓之雹水,东南《郡国志》曰:“朝歌县南(十七里)有牧野。”由此可知,牧之野距朝歌县南17里。到底在朝歌县南什么地方,没有具体回答。以上所引用的《水经注》有几点需得说明,如“又东县过汲北,”应为“又东过汲县北。”这句话是郦道元所注《水经》的内容,《水经》是三国时人桑钦所写。因此,引用时不能作为《水经注》的内容来引:“清水又东经石梁下,······与仓水合,······其水东南流,潜行地下,又东南复出,郡谓之雹水,东南《郡国志》曰:朝歌县南(十七里)有牧野。”这是郦道元注《水经》的内容,“东南《郡国志》曰朝歌县南(十七里)有牧野。”其“东南以下应有删节号······才是《郡国志》曰:“朝歌县南(十七里)有牧野。”可是“《郡国志》曰朝歌县南(十七里)有牧野。”查阅几种有关《水经注》的版本,都没有十七里的内容,因此,他不应是郦道元注《水经》的内容,而袁山松《郡国志》现在所辑的版本也没有十七里的内容,看来是有的论者加上的,不加说明放在引文内这是不恰当的。

“牧野”到底相当于今何地?一般都认为在朝歌或淇县之南。袁山松《郡国志》曰:“朝歌南有牧野”。清《一统志》曰牧野“在淇县南。”《通鉴地理今释》说牧野在“纣之南郊,在今河南淇县南。”这些书只是说明在淇县南,朝歌南,到底在何地?没有具体的说明。具体说明距朝歌多少里有以下的记载:

《后汉志·郡国》曰:“朝歌,纣所都居,南有牧野。”刘昭注:“去县十七里。”《后汉书》没有志,梁刘昭给《后汉书》作注,把司马彪《续汉书》的志抽出来加以注释,补入《后汉书》作注。因此,刘昭注,是晚出,今有的论者采用,不足为信。

其次《尚书·牧誓》孔传曰:“牧野,纣近郊三十里地名牧。”《通典·州郡》曰:“郊野之地,纣都近郊三十里即也。”这说明牧野离纣都30里。

其实早于刘昭、孔传的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坶,朝歌南七十里地。《周书》武王与纣战于坶野。”坶即牧。这是牧野离纣都朝歌南70里的说法。朱熹《诗集传》也采用此说。《诗经·大雅·大明》曰:“矢于牧野。”朱熹《诗集传》曰:“牧野在朝歌南七十里。”

许慎的说法比较可信。他是河南人,对河南地理了解。宋人夏僎《尚书详解》予以肯定。而陆德明《音义》引《说文》作坶野,云:“地名,在朝歌南七十里,又似专属商郊地名。”在宋人这个论断里,透露出牧野这个地名的形成。本来“牧野”不是一个地名,这是肯定的。《尔雅·释地》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故《尚书·牧誓》曰武王伐纣,“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应读为商郊,牧野。指商邑外的四周,自郊至牧而野。由于历史上武王伐纣的战争是在殷都南70里的牧野发生的。所以,经过这次战争之后,这个战场也就成为一个固定地名,称为牧野,成为商郊地名。这个商郊地名应在何地呢?它距朝歌城南七十里,今新乡市牧野村北一带。

据《括地志》记载:“卫州(今河南汲县)城,故老云周武王伐纣至于商郊牧野,乃筑此城。”此说明商郊牧野是在卫州城附近,今汲县城南一带,统统被称为商郊牧野。《括地志》又说:“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此条材料又说明卫州(今河南汲县)离纣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只有73里。如果这个数字是可以肯定的,那么武王伐纣牧野大战应在离卫州(今河南汲县)城不远之处。今新乡市是隋开皇六年(586年)析获嘉县新乐城和汲县新中乡置县曰新乡。今新乡市郊牧村正是属于汲县之新中乡,其范围很广,有东牧村,西牧村,新牧村,牧村乡包括27个生产大队,属新乡市郊区。靠北正是当年牧野之战的战场。故《新乡县志》指出:“牧野在县东北八里,即古牧野,武王伐纣陈师之地,今太公庙尚在。”今值得注意这里的一些村名,围绕着武王伐纣大战牧野这一中心形成许多地名,牧村的西南有古龙岗(今杨岗)、古凤岗(今茹岗)、古龟岗(今畅岗)统称,“三岗。”传说当年武王伐纣,王后和姜子牙兵临牧野时,便分别驻扎在这三个村落。周军已到,殷纣王仓惶起兵迎战,率领商军17万(一说70),南下至牧村东北扎下营寨,后称“御寨”(今御河)、周武王前锋军队在北帐门(今北张门)随后大军驻南帐门(今南张门)、殷纣王在牧野大战战败溃逃后,周武王将所俘商军中的顽固将领,押到共国(今辉县)杀掉。故现今新乡、辉县交界处留下“斩将屯”的村名。周武王姜子牙继续挥军北上,在凤凰山前分兵两路围逼朝歌,分兵处今有“分将池”的村名为证。这些从地名学上值得注意研究,它为我们寻找牧野大战的战场提供重要线索。

有的论者提出如果说今之新乡市东北的牧野一带,是当年武王与纣交战处,那么,武王“勒兵于宁”为什么不从宁地挥戈东向,直指汲县新中乡之牧野,反而舍近求远,由宁地率军北上共山头?难道周军能从共山头回师西向百泉,旋由百泉南下辉县城,然后才至汲县新中乡之牧野吗?

要回答上述问题,必须对该地区的地理形势要有所了解。

当时周武王伐纣的军队,既然从汜水渡河北上到邢丘,然后东向至怀,到怀后又继续北上。这时武王的军队并没有由怀东向朝歌,那是因为古代的黄河是从今天的武陟县境内向北流,如果从怀东向朝歌,那就必然还要渡一次黄河,这对进军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周师至怀后只有北行。北行至宁(今河南修武县),周师在宁修整一会仍然继续北上共头,为什么武王的军队“勒兵于宁”后,并没有从宁地挥戈东向,直指汲县的新中乡之牧野,反而舍近求远,由宁地率军北上共山头呢?

武王伐纣进军的目标是纣都朝歌,并不是汲县的新中乡牧野。既然是这样,所以周师北上共山头,企图从共山头向纣都朝歌进军。为什么没有从宁地挥戈东向进军纣都朝歌呢?那是因为从宁(今河南修武)东向牧野,其间有许多小河,行军是很不方便,如现在新乡市西边的合河村这个地名,就是因为有几条河在此汇合而得名。加之这个地区的地形、沟、岗很多,洼地也很多,尤其是武王伐纣时“天雨,日夜不休”,遇上雨天,山洪暴发,在这地区行军是极不方便。所以这时周师北上共山头,避开难进的路程,准备从共山头东向直接进军纣都朝歌。可是到共山头后,荀子说:“至共头而山隧”。并不是什么山石崩摧,而是因为山路不平车行实在难走。在那里著名的山有九山,“在辉县北十里,”“孤峰耸山,府视群山”。有方山,“在辉县东北,’黑麓山,“在辉县东北五十里。”“两崖壁立,交通极不方便”。所以由共山头直至朝歌其间都是山地丘陵地区,一般高度都在200至500米,有的达到875米。但从百泉以下是属于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当时周师到共山头后,由于地理上山路阻隔,武王并没有了解清楚,所以周师不得不旋转百泉,从辉县南部南下到牧野,然后北上朝歌。可是有论者提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所记齐侯攻晋,就是由朝歌经过孟门,登太行,进军晋国。武断的认为古代从朝歌到孟门是古代的军事交通要道,那么,在商周之际,此古道岂能不通?所以武王伐纣大概是沿这条古道由共山头进军牧之野的。要问,如果在古代由共山头至朝歌有古道,在商周之际是畅通的,那么为什么周师,从东到共山头后,又何必西向回到百泉,然后才直达牧野呢?这种军事行动又作何解释呢?

我们说从朝歌到共山头在商周之际并没有什么古道,如果有古道畅通,春秋时齐桓公伐白狄到西河,不会“悬车束马”踰太行前途的。

由于纣都朝歌的地理位置,东边是黄河,西边是太行山丘陵地区,中间是属于华北大平原的开阔地带。而牧野正是纣都朝歌的南大门口。所以周武王伐纣的军队“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殷纣王早已在那里摆好阵势等候周武王军队的到来。如果按有的论者认为在邻殷都朝歌南17里,在那里是没有办法摆好阵势等候周武王军队的,这个仗也是没有办法打的的。正是由于周师从百泉南下很快到达牧野,这时殷纣王早已摆好阵势,在那里等候,所以在历史上才发生有名的牧野大战。由于殷纣王不得人心,前途倒戈,纣军失败,无法可守,“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文章作者:陈昌远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学报》1998年 第4期

选稿:甄艺涵

编辑:刘言

校对:周辰

审订:吴雪菲

责编:罗舒平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往期精彩推送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武王伐纣路线图,武王伐纣路线示意图(第3页)_大山谷图库

武王伐纣路线图

》的相关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06-2020

大山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9116号-1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