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08期《茶经》观影札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吴刚伐桂的故事的寓意看完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08期《茶经》观影札记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08期《茶经》观影札记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08期《茶经》观影札记|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〇、山话嵓语

        2023年3月5日晚,央视更新“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8期,这一期是关于唐代茶学家陆羽所著的《茶经》。 我这么晚才更新这一期札记,实非战之罪。期间过程之曲折实在令我哭笑不得,且待我慢慢道来。

1、扑朔迷离的下架疑云

        我原计划更新这一期札记专栏的时间是5月21日,之所以定在这一天,是因为看了本期节目方知,每年的5月21日是“国际茶日”,因此想在这一天发布对应札记,以应陆羽茶圣之名。而当时才三月份,时间充裕,于是我就先去图书馆借阅了《茶经》,这本书内容不多,一下午就浏览完了;之后去央妈的官网,准备结合原著仔细观赏视频,然后我发现竟然找不到视频。

        起初我以为是因为三月我国正在开会,央妈事繁,暂缓更新,于是我就打算先等几天,反正时间还早。但几天后依然没有更新,于是我有点忍不住了,就给央妈官网留个言,提醒一下,官网反应很快,当天就回复说:“需要等待栏目组重播录制。”我此时还没有看懂这句话的意思,真的以为节目出故障了,需要重录。虽然此时小破站已经有小伙伴搬运过来了,但我想既然有问题,那我就等央妈修改好后再整理札记。

        就这样等啊等,一日,按照惯例去逛了一圈,忽然看到更新了,赶紧点开,但发现更新的是第9期,而第8期依然没有踪迹,这就让我奇怪了,难道是第8期问题很严重,短时间根本改不过来,于是我在小破站将小伙伴偷偷搬运来的第8期看了一遍,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啊!于是就又留言央妈官网,又询问了一遍,而与上次一样,官网很快就回复,但是回复的内容也一样“需要等待栏目组重播录制”,再没有任何其他解释。

        就这样,不明所以的我满腹疑窦的继续等待,就这样等到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结束,又等到5月21日“国际茶日”的悄然溜过,还是没有等到央妈的更新。本来是打算再找央妈官网问一下,不过构思留言措辞时,信手点开了央妈的另一档节目“经典咏流传”。

        然后我霍然而起,我发现央妈官网中的“经典咏流传”第一季只有六篇,这和我的记忆出现了严重偏差,起初我怀疑是出现了“曼德拉效应”,赶紧查证,好在互联网还有些记忆,并且和我的记忆相符,而且网上可以找到“经典咏流传”第一季全部十一篇的信息记录,这才让我确信我的记忆没有问题。

        之后很快我就反应了过来,“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8期之所以看不到,可能并不是等待重录,而是直接下架了。要知道“经典咏流传”第一季距今已数年了,那消失的五篇如果要重录,早都完成了。直到此时我才反应过来,原来“需要等待栏目组重播录制”其实是“下架”的行业黑话……

【山注||  另外小破站中小伙伴保存下来的第8期,我鉴定了一下,其片源是官网回播版,还是比较可靠的。官网回播版是指,一般央妈在频道直播完后,会在官网直播区继续放7天,这7天中观众可以无限制重播,因此只用知晓节目播出的频道和时间段,就可以使用网络软件下载对应片段了。而小伙伴保存下的这些片源,我鉴定认为大多数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留存下来的,因此还是较为可靠的,小伙伴可以悄悄观看。当然我发现其中有一个小伙伴上传的片源没有结尾,估计是因为他看到广告,以为结束了,就停止下载了;其实广告结束后,还有个结尾。因此若有小伙伴想看这一期较为完整的内容,直接找那个时间长的,那个是最完整的,连广告都录进去了,当然我在札记末尾计算本期的节目时间是减去了最后的广告时间的(此减去的广告时间不包括主持人的广告口播时间)。】

2、节目对我的一些启发

        当我此时反应过来时,就打算参照小破站中小伙伴保存下来的版本整理札记,但是5月21日这个最佳时间点已经错过,于是我就打算再找一个有意义的时间点发布这期札记专栏。然后我就选择了今天,也就是2023年6月4日。

        之所以选择今天和这期节目给我的一个启发有很大关系。首先今天不是什么节日,而是我师门今年定下的同门聚会时间。上传完这篇札记后,我就要开始收拾行李了,准备下午出发坐火车去参会。本来这期节目和我的同门聚会也没有任何关系,不过这期节目,启发我顺利解决了此次聚会中我遇到的一个问题,从而就使两者产生了联系。

        当初,我一直发愁的事情是,此次同门聚会,我究竟应该送这届毕业师弟师妹什么见面礼呢。这个问题看似很容易,其实不然,首先礼物不能太贵重,否则可能会引起不好的示范效应;并且我的经济也未必能扛住,毕竟今年有四个同门毕业,四个礼物肯定要价值相当,那就是四份了,在如今的经济形式下,贵重×4的礼物我真未必能扛住。但是如果礼物太便宜,那就完全拿不出手了,到时岂不尴尬。

        因此当时我头疼的就是,如何给这届毕业的同门送一份价格不高但又能拿出手的小礼物。当时我为这件事头疼了许久,一有空就逛各种网购平台,网站中东西很多,且其中能拿出手的不少,价格不高的也不少,但我就是迟迟找不到价格不高还能拿出手的礼物,就这样一直找,一直苦思冥想……直到我看到这期节目!

        在本期节目中,主持人、演员、专家一遍遍的吟诵“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然后我忽然灵光一现,茶,不正是我所需的答案吗?于是立刻起身网购,果然,茶本身就带有高大上的气质光环,再装上礼盒,马上就有档次了。当然那种顶级茶叶,我过过眼瘾就行了,好在普通茶叶我还是没问题的,于是经过一番选择后,我挑出了一款适合年轻人的茶叶,价格也不贵,一罐茶叶30g约10元,四罐给配一个礼盒,还有折扣。虽然茶叶量少,但瓷罐精美,作为小礼物很合适,且正好此次毕业的同门一共四人,一人一罐,简直完美!

        陆羽先生的《茶经》一言就能解决我苦思数月而无果的棘手问题,实在令我叹服。于是乎,我决定就将本期札记的完成时间放到今天,以纪陆羽大师之神奇。陆羽先生在千年后,还能一言而决后世人的问题,“茶仙”“茶圣”“茶神”之名,实至名归矣!

3、节目对我的一些帮助

        本期节目对我有很多帮助,而其中有一个帮助我需要特别点出来。就是这期节目关于陆羽演示煮茶整个流程的安排,这实在是太重要了,必须给节目组点个赞!不要小看这个环节,如果不是有这一段,我估计现在还迷糊着呢!

        以前我曾经看过一篇小文章,其中猎奇了几个古时的奇特饮食,里面就有唐人的饮茶方式。但那一篇文章却将唐人饮茶描述成煮咸菜汤。就是像煮菜粥一样煮茶叶,然后要长盐,还要将茶叶连同茶水一起吃掉,这不就是咸菜汤吗。这篇文章将我看的是一愣一愣的,想一想就感觉难以下咽,当时我还以为茶水中长盐是不是会有一些今人不知的美妙滋味,于是后来有一次煮茶叶蛋时,忽然想到了这篇文章,遂改变了计划,准备试一试这古法茶饮。

        然后,喝第一口时就差点吐出来(好在茶水也没有浪费,直接煮鸡蛋,什么工序都省了),当时我还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在那一个劲感叹古人真生猛,这都能咽下去,还喝的有滋有味……好在我在本期节目中,看到了完整的古法茶饮制作流程,然后才恍然大悟,虽然也是长盐,也是连同茶叶一起喝掉,但这和煮咸菜汤完全是两回事,好伐!节目中演示的这个茶饮虽然我缺少复刻的工具,无法尝试,但看一眼成品就令人有饮尝之欲,故一眼就能识别出,这才是正确的古法茶饮。

        我现在是找不到那篇文章了,否则左右要去评论区跟作者友好的唠一唠,不然都对不起我当年喝的那口暗黑茶汤……因此节目组让陆羽亲自演示煮茶工艺的这个安排非常好,此正本清源之功,当大大点赞。当然我现在的确很好奇这种古法茶饮的味道究竟如何,不过其中很多工具我都搞不到,不知有没有类似的现代商业产品,可以直接重现此古法茶饮?

4、笺注安史之乱下的颜氏忠魂

        本期节目中最令我动容的仍然是颜真卿一门的忠肝义胆。由于本期节目的主角是陆羽,因此节目中关于颜真卿的事迹并未详述。不过央妈在其另一档节目“国家宝藏”的第三季第6期最后一件国宝“颜氏家庙碑”中对其事迹有动人的演绎,并且小破站收录有较完整的国家宝藏节目,因此小伙伴可前去观看以作补充了解。昔颜真卿一门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千古壮举彪炳史册,至今仍令人闻之动容。因此在本篇札记中我就为小伙伴们讲一讲颜真卿一门忠烈、肝胆相照的历史故事。

一、陆羽《茶经》

1、简介

        《茶经》共三卷十章,全书七千多字,由唐代陆羽撰著,被奉为茶文化之经典,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

        《茶经》系统性地总结了唐代以前茶叶生产的技术与经验,收集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了作者陆羽的实践调查,并首次将人的“品行”引入茶事之中,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

2、茶经卷目

        中国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茶经》,全书七千多字,有三卷、十章。内容包括与茶相关的历史文化,茶叶从生产、加工到消费各个环节的技术,以及由此而来的品饮艺术等。《茶经》不仅是一部茶学著作,同时也是茶文化交流传播的一个载体。吾辈当用心体悟茶文化的内涵,品茶、品味、品人生,从而为典籍传承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山注||  此处对十卷茶经的概述,是我参考中华书局“三全版”《茶经》的题解而补入】

(1)卷上: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

        “一之源”系统地介绍了茶的产地、植物的性状、种茶方式以及饮茶者的人格品性等内容。主要论述了茶树的形态、生长环境、栽培方法;“茶”字的构造及其名称;饮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以及劣质茶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等。

        “二之具”详细介绍了采茶、蒸茶、压制饼茶、封藏饼茶的十多种器具,并从形状、质地、尺寸到用法、功能等多个方面,一一进行详细说明。

        “三之造”论述了茶叶的采摘时间、采制方法以及成品茶的外形特征与鉴别方法。茶山丰收后,还需有正确的制茶之法,方能令茶业生意兴旺。

(2)卷二:四之器

        “四之器”详细介绍了风炉、灰承、筥、炭挝、火䇲、鍑、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 、鹾簋、揭、熟盂、碗、畚、纸帊、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等煮茶和饮茶用具;并且每种煮茶和饮茶用具都写明了制作原料、制作方法、规格及其用途。

(3)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五之煮”详细介绍了唐代煮茶程序。即先用火烤炙、再蒸捣成末、然后再用炭火择水烹煮取饮,如此方能令茶汤香气扑鼻。

        “六之饮”详细论述了饮茶的现实意义,以及斟茶饮茶的风俗和方式方法,并重点分析了“茶有九难”以及正确的品饮方法。从侧面体现了茶叶和茶文化在唐代发展的时代背景。

        “七之事”比较全面地收集了有史以来至初唐的有关茶的历史文献资料四十八则,按其内容分为医药、史料、诗词歌赋、神异、注释、地理和其他七大类,可谓是茶的盛宴。

        “八之出”论述了唐代全国名茶产地和茶叶品质高低。作者实地考察以及亲身体验的地区记之较详,而对未曾到过并进行实地考察的地区,则称“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由此体现作者客观诚实的科学态度。

        “九之略”论述了在一定条件下怎样省略茶叶采制工具和饮茶用具。在放松自由的山林里,运用茶具要讲求灵活性,器具足用即可风雅地饮茶品茶;“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说明王公贵族之家,只有完整使用全套茶具,茶道才能存而不废。

        “十之图”要求读者将全书内容在白绢上写录下来,挂在室内观看,以使其内容“陈诸座隅”“目击而存”,既便于记诵,又便于欣赏,实际上是指明《茶经》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另外也体现了作者对本书的强大自信,不愧为中国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

3、茶经典故

(1)精行俭德

        陆羽是第一个将茶的自然属性和“精行俭德”的人文精神结合到一块儿的人,从而为后世留下了这样一部宝贵的典籍。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书中留给世人的不仅是一份珍贵的茶叶史料,更重要的是他倡导的品茶理念和“精行俭德”的人格追求。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在后世被誉为茶学百科全书,意蕴丰厚。在《茶经》第一章“一之源”中陆羽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一之源》】千年前陆羽提倡的“精行俭德”之君子之风,已传至后世。这是有史以来首次把人的品行引入到茶事之中,将茶的功能从药用、食用、饮用提升到人文精神的高度。

        茶学百科全书《茶经》以“经”名茶。书中,陆羽认为茶其实是和品行相关的,陆羽对于一个人的品行,用四个字来高度概括,叫“精行俭德”。“精行俭德”是陆羽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可以理解为行为专诚、德行谦卑。只要做到了“精行俭德”才可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也是贯穿《茶经》的重要思想,是陆羽希望通过茶传递的美好品格。

(2)晏子饮茶

        晏子为齐国国相时,就以简单的茶饭规范自身,教导世人俭以养德。君子俭德,而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茶经·七之事》】春秋晏子身为齐国国相,遇内忧外患,更要以俭德要求自己,餐食力求简单解渴,有一碗茶即可。

(3)伊公羹,陆氏茶

        商朝伊尹与陆羽身世相仿,自小也是一个孤儿,《太史公书》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史记·殷本纪》】伊尹是个庖人,自言只善于调羹。商汤知其大才,遂长途跋涉,以求伊尹一碗羹。

        伊公羹鲜美至极,汤忙问其制法,伊尹遂以调羹之理教商汤治理天下。伊尹言治国之道与调羹之道想通。以鼎调羹最重要的无非两点——掌握好火候,调和好味道,只需做到这两点,就能调成一碗好羹。然掌握好火候,如同君子善于把握好时机;而调和好味道,就如同贤王善于调剂天下民生。

        之后伊尹为商汤辨析夏末时事——夏桀暴政,民不堪其苦,商地却在商汤的治理下民生安乐,可见天命已然在商。商汤只要善于把握时机,待时而动即可。欲成王道,须凝聚人心,要善用各种力量,如同善用五味,才能调好这一碗羹。最后只要商汤视民心为天命,则必能诛灭暴政,造福黎民。

        商汤确定伊尹实乃天下大贤,遂愿求为相,以为天下百姓。此是商汤第五次求访,诚心恳请,望伊尹勿再推辞。而伊尹亦感念商汤之诚,遂言愿为天下调羹。至此商汤为天下黎民求得了这碗伊公羹。故陆羽制煮茶风炉铭刻有【伊公羹,陆氏茶。——《茶经·四之器》】六字。以警煮茶之人:煮茶,用心最为重要,掌握好火候,可以成圣贤。而陆公煮茶就如伊公调羹一般,都是在调理百姓生计。【山录||《茶经·四之器》——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像古鼎的样子……炉的下方有三只脚……在三只脚间开三个窗口……三个窗口上书六个字的籕文,一个窗口上写"伊公"二字,一个窗口上写"羹陆"二字,一个窗口上写"氏茶" 二字,意思就是"伊公羹,陆氏茶"。】

(4)陆纳杖侄

        陆羽《茶经》第七章“七之事”中有一个“陆纳杖侄”的故事。东晋名士陆纳,性俭德。一日,谢安拜访,陆纳准备茶果待客,但其侄认为这样做会怠慢贵客,于是就偷偷地准备了一大桌丰肴盛馔。陆纳知道后大怒,命人打其四十大板。怒斥道“你不仅没有给我们陆家光耀门楣,还败坏了我的清俭之德”,陆羽的《茶经》正是推崇这样一种清俭的文人风范。【山录||《茶经·七之事》——《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柰何秽吾素业?】

二、陆羽传奇

1、陆羽之名

(1)鸿渐于陆

        陆羽字鸿渐,其姓名字皆乃智积禅师卜卦所取。陆羽的人生非常坎坷,其三岁成为孤儿,被智积禅师在湖边发现,收养在寺院中,禅师为其卜卦得《蹇》之《渐》卦,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遂以陆为氏,鸿渐为字,羽为名。陆羽小的时候,在寺院里面就经常给智积禅师煮茶,这就激发了他对茶的浓厚兴趣。

(2)茶圣之名

        作为茶文化的开山者,茶圣陆羽写下了《茶经》。陆羽一生爱茶如命,他用一生撰著并修改世界首部茶学百科全书《茶经》,使天下饮茶之风更盛,故当世人尊称他为“茶仙”。《茶经》奠定了陆羽“茶圣”的地位,而陆羽也就成了茶的代言人。此后天下爱茶之人,谁没读过《茶经》;喝茶种茶的人,谁不感谢“茶圣”陆羽先生。

(3)盛名之累

        陆羽现在是以茶著称,但是在唐朝,说起陆羽的时候,他却是一个文人、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他写过方志,并且当时他的诗歌也是很出名的。《全唐诗》里就收录了他一个很有名的《六羡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六羡歌》】我不羡慕有钱,我也不羡慕别人做的官大,我只羡慕西江之水,他曾经在我的家乡竟陵城下萦绕。此可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个和《茶经》里所说的精行俭德的茶德相得益彰。【山注||《六羡歌》据传是陆羽悼念智积禅师所著】【山录||《唐国史补·卷中》唐李肇——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其略云:“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罍。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的一生,是为茶而奔走的一生,他为茶叶和茶文化的传播,做了很多的贡献,故被尊称为茶圣、茶仙、茶神等等,但对陆羽来说这是不公平的,因为在陆羽的所有成果中,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他不仅仅只著述了《茶经》,据推测他还曾经写下《吴兴志》《武林山记》等地方史志类书籍以及大量的历史文学作品,但这些都在其关于茶方面的丰硕成果遮蔽下,悄无踪迹了。

山笺||  陆羽化神后的苦恼

【山】陆羽以茶名扬天下,但其实茶只是陆羽众多成果中的一个而已,陆羽才华之高,放到盛唐也是极为罕见的,其一生著作颇丰,如《君臣契》三卷、《姓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潮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三卷……但由于其茶经盛名,致使历代大多只知其茶经,而其他著作反而因此遮光,逐渐散佚,如今所存已不多。

【山】而陆鸿渐羽化茶神后,虽被百姓传唱,如南山之寿,不朽于世;但同时亦遭市井中人肆意侮辱,时茶业人员多供奉陆羽之像,但供奉之法却极为功利:若有生意,则只给陆羽供薄茶一杯;而若无生意,就立刻用开水浇灌陆羽神像。市井中人刻薄如斯,实令人齿冷。可惜陆羽明明乃一代文豪,却反被茶名所累,非茶学领域的著作逐渐散佚不说,还要不断折辱于市井人之手。

【山录||《大唐传载》唐佚名——陆鸿渐嗜茶,撰《茶经》三卷,行于代。常见鬻茶邸烧瓦瓷为其形貌,置于灶釜上左右为茶神,有交易则茶祭之,无则以釜汤沃之。】

【山录||《茶余客话》清阮葵生——陆羽创煎茶法,在唐时鬻茶之家,皆陶为其像,供于炀器之间。】

【山录||《唐国史补·卷中》唐李肇——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

【山录||《唐才子传·卷三·陆羽》——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

【山录||《梁溪漫志·卷十·陆鸿渐为茶所累》南宋费衮——人不可偏有所好,往往为所嗜好掩其他长。如陆鸿渐,本唐之文人达士,特以好茶,人止称其能品泉别茶尔。所著书甚多,曰《君臣契》三卷、《姓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潮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三卷,然世所传者特《茶经》,他书皆不传,盖为《茶经》所掩也。巩县有瓷偶人号陆鸿渐,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鸿渐嗜茶,而终遭困辱。嗜好之弊至此,独不可笑乎?】

2、陆羽至朋

        根据陆羽在历史上的记载,其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他写出了《茶经》,把茶和茶文化都推向了一个发展的巅峰。而据说陆羽的饮茶朋友圈也是有非常多传奇的,其常常是以茶会友,以茶论道,交友非常广泛。

(1)狂僧怀素

        陆羽和唐朝大书法家、狂草的代表人物怀素是好朋友,他给怀素写过《僧怀素传》,那是我们现在了解怀素的第一手资料。而怀素也受陆羽的影响,很喜欢喝茶,而且留下了一个千古名作《苦笋帖》,一共十四个字【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苦笋和茶的味道太好了,赶紧来吧!这是怀素写给友人的邀请信,赞美了“茗”(也就是茶)的美味。这件传世书法作品也就成了我们中国茶文化园地的艺术瑰宝。

(2)崔国辅

        崔国辅本为礼部郎中,朝廷重臣,但因受牵连,被贬竟陵司马,得与陆羽相遇。之后陆羽便与崔国辅同游三年,两人忘年之交,情谊厚重,有很多生动的故事记载【初至竟陵,与处士陆鸿渐游,三岁,交情至厚,谑笑永日。又相与较定茶水之品……雅意高情,一时所尚。——《唐才子传·卷二·崔国辅》】两个人天天就像朋友一样开玩笑,让别人非常羡慕。崔国辅的出现让陆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孤独之感。

(3)李齐物

        陆羽一生当中遇到过不少像崔国辅一样的贵人,例如当初陆羽从寺院离开以后,偶然遇到了竟陵太守李齐物,李齐物见到少年陆羽之后,握着他的手,拍着他的背,亲自把自己的诗集传授给陆羽,还把他推荐到当时天门非常有名的邹夫子那里去学习。陆羽能被这么多人赏识,绝不只是因为幸运。陆羽虽然是一个孤儿,但是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学习诗文典籍,也从不放弃在社会中有所作为的理想。

(4)颜真卿

        陆羽一生爱茶,一生写茶,要感念的人太多了。从历史资料和《茶经》当中梳理出陆羽的人生脉络。可以看出,陆羽虽然是孤儿,但有幸遇到了很多因茶相聚、给予他巨大帮助的朋友,如崔国辅和颜真卿两位就在陆羽撰写《茶经》的人生故事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不久攻陷洛阳。而安禄山起兵反叛时,河北二十四郡,唯有颜氏一门敢与叛军抗战。昔玄宗闻河北郡县,统已附贼,尝长叹道:“二十四郡,乃无一义士么?”直至闻颜真卿举旗抗逆,方大喜道:“朕不识颜真卿作何状,独能为国效忠呢?”

        后安史乱平,颜真卿因得罪佞臣,而被贬为湖州刺史。但其并未因此而怨怼,依然心忧社稷,其在湖州任职时,为百姓造福,大兴茶业。期间用心扶助湖州贡茶院,为湖州茶扬名,带领当地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任上其与陆羽友善,不仅以茶会友,而且共论诗文。后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颜真卿奉旨回京赴任。此时颜真卿年近七旬,赴京是勉力为之,但玄、肃、代、德四任皇帝一个比一个昏庸,将偌大一个盛唐搞的风雨飘摇,因此颜真卿虽已年迈,但也不得不强扶社稷,以安黎民。

        离任之时,陆羽与湖州百姓,十里相送,众人知颜真卿品行高洁,遂聊以清茶一碗送行颜公。颜真卿大恸,与湖州百姓诀别时,依依不舍的约定道:“若以后告老还乡,必再来到这灵秀山水之间,与友共煮清茶!”百姓泪洒道:“父老乡亲时刻备好一碗清茶,以恭候使君回家!”

        饮下清茶,颜真卿便带着不舍之情,毅然上京赴任。后为国操劳,转眼就是七年。建中三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起兵谋反,在危难之际,朝廷遣七十五岁高龄的颜真卿前去招降叛贼。颜公为了大唐国家社稷,义无反顾地前往,但不幸遭叛贼羁押一年有余。期间叛贼李希烈,频频威逼利诱,而颜真卿宁死不屈,并为自己写下了遗表、墓志,以明心迹。兴元元年八月,颜真卿以七十七岁高龄,被害于蔡州龙兴寺。噩耗传来,敬仰颜公的百姓,家家都供了一碗清茶,缅怀颜公!

        陆羽孑然一身来到世上,一生无儿无女,最终也要孤独地离开。但他有幸能与良师益友共度此生,却是一个享受人间温情的孤儿。感觉陆羽的一生正像一碗茶汤,淡泊、凝香、悠远。他能通过一碗茶和人生中的伯乐知己再度相会,同恩师友人一道品茶之至味,共同吟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一之源》】这应该就是对茶“和而不同”理念的最好诠释。

山笺||  安史之乱下的颜氏忠魂

【山】本期节目中最令我动容的仍然是颜真卿一门的忠肝义胆。由于本期节目的主角是陆羽,因此节目中关于颜真卿的事迹并未详述。不过央妈在其另一档节目“国家宝藏”的第三季第6期最后一件国宝“颜氏家庙碑”中对其事迹有动人的演绎,并且小破站收录有较完整的国家宝藏节目,因此小伙伴可前去观看以作补充了解。昔颜真卿一门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千古壮举彪炳史册,至今仍令人闻之动容。因此在本篇札记中我就为小伙伴们讲一讲颜真卿一门忠烈、肝胆相照的历史故事。

1、安史之乱

【山】开始讲述之前我先辨析一下“安史之乱”。很多小伙伴认为“安史之乱”是一场战乱,其实非也,安史之乱是安禄山之乱与史思明之乱两场战乱的总称。其中史思明虽然也参与了安禄山之乱,但当时只是下属,且安禄山死后不久,史思明就投降归顺了。只不过玄、肃、代、德四任皇帝是一个比一个昏庸,结果史思明投降之后,感觉自己很有机会取而代之,就又用安禄山的余党,搞出了史思明之乱。而因两乱是同一班逆贼,且相距时间不远,这才合称为“安史之乱”。

(1)天宝十四年

【山】安禄山本是一胡人小兵,体胖貌丑,无才无能,但据说有猪龙命格,故能得昏君唐玄宗青睐,最终一路升擢为三节度使。此时安禄山兼领三大藩镇,兵强马壮;又见唐玄宗昏庸无能,却有绝色相陪,自然就欲取而代之。本来,安禄山并没有打算在天宝十四年反叛,并且恰恰相反,安禄山还想在这一年好好的给玄宗表表孝心,以图进一步博得玄宗欢心,以为将来谋反作准备。

【山】这一年,安禄山为玄宗精心准备了一件大礼物——三千匹宝马良驹以及一场盛大空前的马术表演。为了这次表演,安禄山亲自带队,不仅为每匹骏马配备执鞚夫二人,并安排二十二个骁勇悍将负责指挥。

【山】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玄宗十分爱惜安禄山,不愿其大动干戈过于破费,于是就下旨安禄山,只用将三千匹宝马交给相关部门就行了,将领军士和表演就不用了。但玄宗依然被安禄山的孝心感动,不仅诚心邀请安禄山在十月份是入京,还亲自监督,命能工巧匠在华清宫再特凿汤池,以与安禄山洗尘。

【山】从后来的种种迹象可以判断,唐玄宗是真心实意的,并没有任何防备安禄山的意思。但可惜做贼心虚的安禄山却认为是唐玄宗已查知自己的反义,准备将自己诓骗到京师,然后一网成擒。这可就将安禄山吓个半死,于是思虑再三决定率先动手。

(2)安禄山之乱

【山】同年十一月,准备妥当的安禄山发兵反叛,刚开始安禄山没有公然造反,而是诈言奉玄宗密敕清君侧,入朝讨伐奸相杨国忠。因天下皆以为安禄山与唐玄宗关系匪浅,因此初时河北二十四郡大多遭到蒙蔽,各州郡纷纷跟随出征,外加安禄山嫡系以及契丹人马,安禄山此时共有十五万大军。而因唐各地承平已久,毫无准备,以致于安禄山连战连捷,很快就攻破中原,拿下东都洛阳,兵锋直指潼关。

【山】直到此时唐玄宗才反应过来,立刻动员大军平叛,但由于初时唐玄宗一直不信警讯,不仅不备战,反而对报信人横加质疑,以致于错过了最佳的平叛时间,等唐军出关时,安禄山已经定都洛阳,在中原站稳了脚跟,结果平叛不顺频频失利。

(3)玄宗的死亡微操

【山】好在很快高仙芝等唐将搞明白了局势,立刻率大军退守潼关,以求先将安禄山控制在潼关之外。而这的确受到了奇效,安禄山久攻潼关不下,只能在周围逡巡,空耗粮草。而更令安禄山不安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当时撒的密诏之谎已被戳破,后方郡县得知安禄山是在造反后,立刻开始拨乱反正,而如郭子仪、颜真卿等将则是屡战屡胜,迫使安禄山不得不分兵压制后方,眼看着局势越来越好,只待郭子仪、颜真卿等人抄了安禄山的老巢,然后就可以西进勤王,联合潼关唐军将安禄山聚歼在东都平原。

【山】但是玄宗却开始作妖了,唐玄宗感觉局势已经稳定,已经开始思考叛乱结束时怎么挽回自己面子的问题了。于是竟然在安禄山还全须全尾下的情况下,就开始迫不及待的大刷存在感。其先是追究高仙芝无令退守潼关的责任,直接处死了包括高仙芝在内的一批高级将领;然后强令剩下的潼关守将哥舒翰立刻带领守军出关收复失土。

【山】这一下就给哥舒翰整不会了,潼关守军以步兵为主,而安禄山作为塞外悍将,手底下一堆骑兵,结果现在玄宗竟然让守军离开堡垒要塞,跟骑兵进行野战,这不是白白送死吗?于是几次上书请求玄宗慎重,但玄宗坚持认为此时安禄山已经是强弩之末,其骑兵也都是土鸡瓦狗,只需轻轻一推就能扫清寰宇。

【山】玄宗见哥舒翰屡不受命,于是便以死要挟。而正巧哥舒翰的确贪生怕死,且高仙芝等人的惨状还历历在目,于是就只能率兵出关,出关之前大军已自知必败,可能再也不能返回潼关,遂与潼关剩余守军相望而泣。果不其然,安禄山很轻松就灭掉了出关唐军,哥舒翰畏死投降,叛军趁机再次破关,很快潼关大破。

(4)马嵬坡惨变

【山】安禄山攻破潼关后,一举扭转了颓势。郭子仪、颜真卿等率领的勤王之师,因受阻于潼关,不得不退兵自守。而潼关一失,长安就无屏可依了,安禄山可以直捣唐玄宗老巢。由于攻破潼关过于突然,长安根本没有做任何准备,此时再传命勤王已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了,刚刚还在苦思冥想平叛后如何挽回颜面的唐玄宗立刻就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山】于是唐玄宗也顾不上太多,趁夜带领杨贵妃及各自家小仓皇逃命,此时唐玄宗欲效汉高祖之故事,退据蜀地,火烧栈道,以阻叛军。待勤王之师除掉安禄山后,自己再返回长安复位。本来设想的很完美,可惜当将士们走到马嵬坡时,就再也不走了。很简单,一旦按照原计划进入蜀地、火烧栈道就意味着将士们很难再回家了,于是就欲逼玄宗改道。

【山】奸相杨国忠试图仗着相位强令将士,但他们连天子的面子都不给了,还会给一个败相面子,结果杨国忠不仅没有摆平,还被士卒诛杀,之后更是顺势诛杀了杨国忠的兄妹族人。冷静下来后的军士一见杀了这么多权贵,为求自保,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逼宫,要求玄宗宣布杨国忠的罪行,下命诛其九族,并处死杨氏余孽杨贵妃。这样大家就是奉天子命诛杀杨氏九族,不仅无罪而且有功。

【山】没奈何,咎由自取的唐玄宗苦求将士无果,只得舍掉爱妻杨贵妃,于是马嵬坡下一匹白绫,结束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这段千古孽缘。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此处就不详述了,央妈节目国家宝藏第一季第4期中第一件国宝“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讲述的就是这段故事,不熟悉的小伙伴可以前去观赏。

(5)玄宗入蜀,肃宗即位

【山】表面上马嵬坡兵变就这样以杨玉环的被迫自尽而结束,但其实哪有这么简单,兵变将士岂能不知,虽然名义上变成了,众将听从玄宗令诛杀杨氏九族。但都知道怎么回事,谁能保证玄宗复位后,不会为了给爱妻复仇,另找由头反攻倒算。

【山】于是众人就又起了新的念头。在玄宗继续带人西进入蜀的路上,忽有将士带领百姓扯住太子的车马,众人哗然道:“至尊既不肯留,小民等愿率子弟,从殿下东行破贼,若殿下与至尊,一同西去,试问偌大中原,何人作主?”

【山】玄宗见此,为求脱身,只得传谕太子,令其暂留此地宣慰众人。然后玄宗才被放行,得以继续赶路。当玄宗快走到蜀地时,太子派人传讯,说当地百姓和将士强行劝进,要自己继位登基,自己无法只得请示玄宗。此时玄宗已是丧家之犬,虽不情愿,还是同意了传位,并且索性好人做到底,直接将手下不愿继续西行的两千人顺势拨给太子,以壮声威。就这样玄宗经过一路波折成功逃入了蜀地,而太子则在众人的劝进下,勉为其难的继位登基,是为唐肃宗。

(6)史思明之乱

【山】安禄山之乱后,玄宗逃入蜀地,太子继位是为肃宗,虽然唐肃宗的水平还不如唐玄宗,但好歹有个领导人,而唐朝的势力也不是盖的,之后在郭子仪等一干猛将的扶助下,安禄山遭到了多方打击,之后安禄山因为内斗被杀,而其部下史思明也在权衡利弊后,决定归降唐廷。

【山】而肃宗也是草包,吓破胆的唐肃宗立刻就答应了,不仅如此还重赏提拔史思明,先封史思明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然后又破格将史思明的七个儿子全都封赏为高官显贵。真不知道那些无数死于史思明屠刀下的军民可能瞑目否?

【山】若说玄宗是不知小人险恶造成了安禄山之乱,但肃宗明明见识到了这帮畜生的诚信水平,竟然还能搞出这一套,真不得不说,肃宗连玄宗都还不如。果不其然几年后,消化完安禄山残余势力的史思明站稳脚跟后立刻造反。

(7)肃宗骚操作

【山】其实史思明这次造反成功率并不高,最多守住范阳老巢就不错了。因为经过安禄山之乱的洗礼,此时大唐已淬炼出了大量的强兵勇将,如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皆是当世人杰,若是让这些人放手平叛,估计史思明都不够塞牙缝。但可惜唐肃宗却不放心,于是硬要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统一行动,光这就算了,肃宗竟然还不放心,居然派了一名心腹宦官担任总指挥。军国大事竟然直接委于一个久居深宫的太监,那此次平叛会搞成什么样还用多想。

【山】就这样,史思明在唐军的多番围剿下,竟然亦能入中原据东都。不过好在此时唐帝国的底蕴还在,最后经过肃宗与其子代宗一番血压高升的操作后,唐帝国还是基本平息了史思明之乱,至此安史之乱才算是基本结束,但不过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而已,之后大唐又会迎来一轮又一轮的战乱,直至最后唐帝国彻底灭亡,华夏步入五代乱世。

2、颜氏忠烈

【词曰】流光盛,庙貌融。永不祧,垂无穷!

(1)壮烈颜杲卿

【山】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谋反,起初,安禄山矫玄宗诏,入京勤王。由于玄宗一直宠信安禄山,以致于很多人都以为以安禄山与玄宗的关系,肯定不会有假。故当时河北二十四郡中大部分都相信了安禄山。但其中有一人却及时识破了安禄山的诡计,此人乃是常山太守颜杲卿。

【山】颜杲卿乃是颜真卿的从兄,而二人皆是大唐鸿儒颜师古的五世孙。身为先贤之后,颜氏一门自是皆忠肝义胆。但颜杲卿也深知,此时己方实力低微,直接反抗安禄山不仅难以成功,反而会打草惊蛇,于是其一面与安禄山虚与委蛇,一面联络颜真卿等忠贞义士,打算趁安禄山不注意,直接狠抽个冷子,争取能一举消灭叛逆。

【山】时颜真卿为平原太守,得信后遂与颜杲卿互为犄角,二人兄弟齐心,很快就使河北二十四郡中的十七郡拨乱反正,重附唐廷。安禄山闻讯大怒,立刻分兵命手下大将史思明率大军围杀颜杲卿。此时颜杲卿身处敌后,仅有常山一郡之兵,根部无力与安禄山的虎狼大军对抗,但颜杲卿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率领常山军民奋勇抵抗,后史思明破常山城,大势已去的颜杲卿依然继续率领军民与贼寇进行巷战,直至最后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巷战力尽,相继被执,被史思明押送至洛阳。

【山】安禄山抓到颜杲卿后怒骂道:“汝前为范阳功曹,我荐汝为判官,不到几年,超至太守,何事负汝,乃敢造反?”颜杲卿闻言大怒,张目斥道:“汝本营州牧羊奴,天子擢汝为三道节度使,恩幸无比,何事负汝,乃敢造反?我世为唐臣,禄位皆为唐有,岂因汝奏荐,便从汝反么?今日为国讨贼,不幸被执,恨不能生啖汝肉,怎得谓反?臊羯狗,要杀便杀,毋庸多言。”

【山】安禄山闻言大怒,命将颜杲卿、袁履谦等义士,缚在柱上,一并磔死。然二人毫无惧色,依然怒骂安禄山,直至二人舌被割,胫被截,到死方休。常山之役颜氏一门,死义三十余人。后唐军收复故土后,颜真卿亲赴收尸,可无论如何找寻,这颜氏三十余人的尸首,竟连一个棺材都凑不齐。颜氏一门,惨烈至斯!

(2)壮烈颜真卿

【山】安史之乱结束后,颜真卿作为辅弼大臣自然得到了重用,但颜真卿为人刚正不阿,不被奸臣所容,常遭诋毁弹劾,后德宗时,朝中有一奸相名为卢杞,相貌丑陋、无才无德,但偏偏受德宗宠信,故卢杞常喜弄权,于朝堂之上专擅排除异己。固常视颜真卿为眼中钉肉中刺,但颜真卿老成望重,卢杞一时难以得手。正逢此时遇到了李希烈之乱。

【山】安史之乱后,唐势衰微,藩镇尾大不掉,皆有不臣之心;但安史二人的失败也使当时的藩镇悍将意识到,大唐人心还在,自己的势力又远逊于安史,起兵造反难得善终。于是就出现了四个小天才,想出了一个骚操作,既然大唐威势还在,那就不反唐,而不反唐,却可以效仿春秋诸侯尊王之故事,即不仅不反唐,而且还尊唐,只不过虽奉唐朝正朔,但各自却能如春秋诸侯一般称孤道寡。

【山】然后这四个小机灵鬼,又效仿战国秦齐会盟约帝之故事,四人搞了一个唐朝的诸侯会盟,会盟之时范阳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魏博节度使田悦称魏王,兵马使王武俊称赵王,且推李纳为齐王,列成四国。之后四人仿春秋故例筑坛告天,歃血为盟。朱滔作盟主执牛耳,对众称孤,田悦、李纳、王武俊称寡人,妻曰妃,长子曰世子,四人相约仍奉唐朝正朔,各以所治州为府,自置官属。

【山】会后不久这场春秋复古运动的消息就传到了京师,朝野都被惊呆了,还有这种骚操作。而德宗是直接破了防,你造反就好好造反,搞这么一处尊王攘夷是恶心谁呢,于是暴怒的德宗立刻命人平乱,但好死不死,其下命平叛的人中竟然有李希烈。

【山】李希烈本为辽西凶狡,安史之乱后,跟随唐军立了些功劳,后遂升任节度使。此人凶贪之名早已人尽皆知,但偏偏德宗将其当成宝,不仅封王,还擢升其兼数镇节度使。此时德宗欲平叛,自然先想到了李希烈。

【山】李希烈的确兵强马壮,但却是一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李希烈先奉命讨伐这四个叛逆,但不承想这四个奇葩直接要求改奉李希烈为正朔,李希烈本就有不臣之心,如今一看还有这好事,遂自号建兴王,扭头反攻唐廷,兵锋直指东都。

【山】然后德宗就麻爪了,本来想平叛,但却越平越叛,于是急招奸相卢杞。而卢杞此人卑鄙无耻,身为国相,值此生死存亡之际,想的不是如何平叛,却是如何借刀杀人、排除异己。于是卢杞就提议道“四镇不臣,又加希烈,几乎讨不胜讨,不如令儒雅重臣,往宣上德,为陈顺逆祸福,或可不战而胜。”

【山】德宗也是昏聩,这么离谱的注意,竟然当成安国妙计,疾问何人可担此重任,卢杞立刻对曰:“莫如颜真卿。”仓皇无措的唐德宗一听,就忙不迭的下旨颜真卿宣慰李希烈。此令一下,举朝失色。因为是个人都知道,李希烈是个什么玩意,安抚?这要是能安抚成,太阳都能从西边出来了!

【山】颜真卿得令后,周围人都劝道:“此去恐必不免,不如留待后命。”但颜真卿却慨然道:“君命难违,怎得避死?”遂毅然身赴险地,去时亦知难以幸免,于是写了家书,与子诀别。果然,李希烈,豺狼也,怎会因为唐使宣慰而放弃反叛。并且颜真卿的到来,反让李希烈看到希望,产生了更大的野望。

【山】李希烈竟然产生了收服颜真卿的野望,如此就可凭借颜真卿的威望获得更多的支持,于是李希烈便立刻软禁颜真卿,并想尽各种办法威逼利诱。但颜真卿丝毫不为所动,常怒目相视道:“汝等亦知有颜杲卿么?杲卿就是我兄,曾骂贼死节,我年八十,但亦知守节死义之理!汝受国家委任,不能致命,我恨无力戮汝,反敢来劝诱我!”

【山】李希烈见颜真卿软硬不吃,暴怒之下就将其押往后方的蔡州软禁。之后又是几轮恐吓威胁,但颜真卿毫不畏死,又如何会被死吓住。如此又僵持数月,李希烈见颜真卿不受胁迫,本就焦怒,又正逢亲弟李希倩被唐军斩杀,遂下令杀颜真卿还以颜色。面对死亡,颜真卿毫无惧色,斥贼不休,贼匪大怒,将颜真卿缢死于蔡州孤柏树下。颜真卿堂堂君子,铁骨震世;颜氏一族,忠烈之风出于一门,壮哉!颜氏一族,忠义无双,报国捐躯,风骨永存!

3、宵小末路

(1)奸贼安禄山之死

【山】安禄山占据洛阳后,纵情酒色,以致两目昏眊,不能视物,故喜怒无常,对于左右之人非打即骂,而其有一名近侍名为李猪儿,常被鞭笞,几次险死,因此衔恨于心。而安禄山都已经这模样了,竟然还想折腾,准备趁着身体还行,来个废长立幼。

【山】安禄山僭越称帝后,封子庆绪为太子,但其有一美妾段氏,美貌艳丽,深受宠爱。而安禄山起兵时,过于仓促,以致于尚有亲子质于长安;起兵后被唐军阻于潼关,玄宗感觉自己又行了,就直接杀了该名质子。而这名质子正是段氏所生。因此安禄山欲补偿段氏,起意废长立幼,改立段氏幼子庆恩为太子。

【山】本来安禄山是计划安排原太子庆绪去前线,借唐军之手铲除庆绪,但不知是庆绪命不该绝,还是唐军不给力,庆绪竟然生龙活虎的活到了现在,反而是安禄山自己被酒色掏空了身体,已经体弱多病,日薄西山了。于是有点等不及的安禄山决定亲自下手,废长立幼!

【山】但可惜,此时的安禄山已经远不如从前了,计划还没有开始,就被伪太子庆绪查知,权衡再三后决定先下手为强。但应如何下手呢?这时李猪儿就出现在庆绪的视线中。庆绪立刻暗召李猪儿,将弑父计划和盘托出,并许以重利。李猪儿早已欲杀安禄山以泄私愤,立刻答应,不久之后,李猪儿趁着夜晚摸入安禄山寝宫,一刀攮死了安禄山。就这样,一个令大唐恨得牙根痒痒,欲杀而不可得的大奸贼就这样死于一区区内侍之手,莫非猪龙命格注定要死于猪儿之手乎?

(2)匪徒史思明之死

【山】史思明原是安禄山部下,安禄山死后不久,在唐军的围剿下,史思明选择投降效忠,但等到其站稳脚跟后,立刻反叛大唐,再次掀起大乱。而这样一个悍匪最后的死因竟然和老东家安禄山一模一样,也是因欲废长立幼而被亲子弑杀。

【山】史思明微贱时,有一富家女辛氏对其暗生情愫,其家人以史思明卑贱且已有儿子为由,就欲另择女婿。但不承想辛氏情根深种,不在乎其已有儿子的事情,寻死觅活,硬要嫁给史思明。最终辛氏家妥协,同意了女儿与史思明的婚事。而史思明靠着自己的实力与这位老丈人的财力,外加运气,竟能一路升迁,直至起兵造反裂土称皇。

【山】而史思明也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对自己这位命中的贵人辛氏宠爱有加,但此时辛氏子尚幼,而其前子朝义已经有一定威望,因此造反后,只能封朝义为太子。而随着辛氏子逐渐长大,史思明自然也起了废长立幼的想法。

【山】然后剧情大差不差,史思明废长立幼的计划泄露,伪太子朝义先发制人,派人闯入寝宫擒拿史思明,史思明欲趁黑逃脱,但不想宫外还有伏兵,很快就被擒拿,然后朝义假装不知,让手下缢死史思明,然后史思明这个被大唐恨得牙根痒痒的悍匪就这样稀里糊涂的一命归西了!

【山】不知是不是安禄山史思明二人命格相近的缘故,此二人竟然从出生到死因都很相似,史思明除夕生,禄山元日生,两人生年,只隔一日,又是同种同乡,同投军伍。而死因竟然也都一样,就是僭越称尊后,有了嫡庶纷争,而两人都想废长立幼,然后就被长子先下手为强给除掉了!

(3)佞相卢杞之死

【山】佞相卢杞无才无德,但偏偏深受德宗信任。而卢杞也是不负众望,在李希烈之乱中,骚操作不断,硬是在叛军困守无法西进的情况下,成功将德宗作死出长安。嗯,唐德宗和其榜样唐玄宗一样,一手好牌打得稀碎,然后就逃离长安了。可就这样德宗还是对卢杞信任有加,甚至被逼罢卢杞相后,还一个劲而想在伺机启用,好在群臣严防死守,甚至拒不拟旨,并联名弹劾,最后德宗与群臣达成妥协,只让卢杞任澧州别驾以养老送终,最后卢杞病死于澧州。卢杞一代奸佞,陷害忠良,危国社稷,如颜真卿等无数义士被其害死,但最后卢杞却反能善终,由此可见德宗之昏庸!

(4)人间之屑李希烈之死

【山】李希烈与其父李忠臣一样皆是卑鄙无耻之徒,但二人却均深受昏君青睐,不仅加官进爵,而且被倚为臂助。之后李希烈称尊造反,糜烂唐廷。但不承想这样一个让唐廷无可奈何的凶顽最后竟然是死到了一位奇女子手中。

【山】这名奇女子名为窦桂娘,乃是汴州户曹参军窦良之女,品貌端正,能文能武。凭其才貌本因能许个好人家,但可惜李希烈打入汴州,强娶为妾。窦良欲以死抗争,却不想窦桂娘反安抚其父,阴语道:“阿父无戚,儿此去必能灭贼!”

【山】之后窦桂娘入侍李希烈,毫无怨言,而李希烈喜其才貌,立刻封其为妃,日夜寻欢。而窦桂娘并没有动手,而是虚与委蛇。这是因为窦桂娘很清楚,自己是要为大唐平服整个叛军,此时虽然很容易就能得手,但之后叛军无主暴动,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祸乱,于是窦桂娘只能继续隐忍。

【山】终于机会来了,李希烈因战事不顺,退守蔡州。此时李希烈的部下陈光奇获得了出头机会。而陈光奇的爱妻窦氏与窦桂娘有旧,于是窦桂娘便借机劝谏陈光奇道:“蔡州一隅,怎敌全国?迟晚总不免败亡,故应早自为计,毋致绝种。”陈光奇早已不满李希烈行径,遂谋诛李希烈,归顺唐廷。

【山】待窦桂娘与陈光奇商议妥当之后,窦桂娘趁着李希烈不备,将剧毒下入李希烈药中,直接送这位人间之屑去了西天。之后李希烈之子不明所以,但知道此时军中老部下群狼环伺,一旦知道李希烈身亡必会发难,于是李希烈之子严密封锁消息,秘不发丧,准备先剪除这些悍将。但此时陈光奇得不到消息,还以为窦桂娘尚没有得手,继续等待。而眼看李希烈之子即将行动,矫其父之命,对李希烈部下动手,窦桂娘只得冒险将李希烈已死的消息传达给陈光奇。

【山】陈光奇及时得到消息,立刻带兵攻入李希烈营帐,李希烈之子仓皇出拜道:“愿去帝号!”陈光奇大怒道:“尔父悖逆,天子有命,令我诛贼。”遂将李希烈之子杀死,连同李希烈亲族,共斩头颅七颗,一并献入唐廷。德宗见大敌已死,大喜之下陈光奇为封淮西节度使。但可惜在窦桂娘灭杀李希烈之后,此事传出,李希烈部下吴少诚寻机残忍杀害了窦桂娘。但德宗昏庸,打着以大局为重的旗号,不仅没有处理吴少诚,反封起为留后,这就为之后唐宪宗时期的淮蔡之乱埋好了炸药。

【山】窦桂娘本一女流之辈,但却能在群狼环伺下,灭杀凶徒李希烈。其心忠义无双,其行高洁无瑕。唐廷上衮衮诸公费劲无数心力都无法解决的李希烈之乱,竟然被窦桂娘这一弱女子用计化解。此女智勇,不弱大唐须眉。而反观德宗,虽贵为大唐天子,但昏聩无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真真的是连窦桂娘这样的女子都不如。无怪乎盛世大唐仅用短短几十年就变成了如此模样!

3、陆羽茶道

        陆羽是一个很有使命感的人,今人把握陆羽的精神脉络当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很单纯的东西,就是陆羽对茶的精神追求。陆羽一生爱茶,且富有实践精神,故多年考察茶事;同时陆羽又有着自己的高洁理想和抱负,故希望以茶济世,让天下百姓受益。

(1)自幼爱茶

        陆羽一生爱茶如命,似乎与茶有不解之缘。陆羽本是一个孤儿,自幼被父母弃养,智积禅师在湖边捡到陆羽,便收到寺院抚养长大,而禅师每日不可少茶,因此自打陆羽记事起,每日必和禅师学茶煮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陆羽心慕孔圣之文,便离开了寺院进了参军戏班,以做伶人为生。直到在一次集会上遇到了李齐物,李大人是陆羽生命中的恩人和伯乐,陆羽有幸与其煮茶相谈,李公不嫌弃陆羽身世卑微,对其茶技和诗文大加赏识,遂推荐其到声名远播的火门山书院求学。

        唐玄宗天宝年间,陆羽得李齐物引荐,在复州竟陵火门山书院求学,在那里陆羽遇到了恩师邹夫子。邹夫子乃是一方大儒,怜悯陆羽出身孤苦,爱惜陆羽求学若渴,遂教其百家之言。而同时邹夫子也是一个爱茶如命之人,每日必饮陆羽为他煮的茶,后来陆羽就在其鼓励和启发之下,开始对茶深加钻研,乃至更加挚爱。

(2)为茶著经

        陆羽一生与茶有缘,经过游历,发现人世间爱茶之人愈多,饮茶之风日盛,以茶为生的人不止万千,可是这世上却没有一部茶的专著。故陆羽想要为茶著书,分若干个篇目,从茶之源头到茶之栽培,从茶之制造到茶之饮用,凡茶叶所涉及的知识,尽量包罗,与茶相关之文化,广为收纳。

        陆羽有如此抱负后,正遇到被贬为竟陵司马的崔国辅,二人立刻成为忘年交。崔国辅心系民生,想在竟陵发展茶业,不仅考察了竟陵的水土,还到其他州县的茶山走访,一路上收获颇丰。而陆羽就跟着崔国辅游历访茶,积累整理种茶制茶的知识,沿途将所思所想记在纸上,以资国计民生。

        陆羽将种茶制茶等知识总结成文字,力求直白浅显,不做过多的修饰,希望人人都能懂,之后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斗胆为未来的这部茶学专著取名《茶经》。而此书以《茶经》为名很容易,然当得《茶经》之名却很艰难。但陆羽愿以一生研习撰著《茶经》;愿以一生践行传播《茶经》,以求己所见所学能利益世人。

(3)乱世著经

        大唐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起兵,很快占领了洛阳,直逼潼关,这场祸乱后世称为“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这样一个盛世大唐,转眼之间已是人心惶惶,狼藉遍地。时北方之地,百姓流离失所,繁华的市镇转为萧条,天下各行各业皆遭战火摧残。之后陆羽颠沛流离,回到了竟陵。但到了竟陵却惊闻噩耗——挚友崔国辅逝世。

        安史之乱发生时,崔国辅已卧床不起,但惊闻乱讯后,愤然起身,竟欲提剑而出,却力不能支,遂席地痛哭:“贼子安禄山,起兵反叛,坏我山河,可叹,可恨!老朽病夫,不能提剑上阵杀敌!不能还我大唐山河重光!”言罢气绝而亡【山注||  崔国辅卒年不详,更无死时境况记载,因此此处应该是节目组根据剧情进行的演绎】。

        崔国辅的逝世、安史之乱的爆发让陆羽陷入了人生低谷,唐朝的国势在持续八年的战乱中由盛而衰,特别是北方地区受到的打击更为严重。那么南方地区的茶叶生产就成为当时恢复社会经济的重要选项。安史之乱后陆羽到南方更加深入地了解茶事,希望能够用所知所学造福百姓,有益民生。

        陆羽遭逢乱世,又失去了生命当中重要的伯乐也是恩师崔国辅。重重打击令其痛苦不堪,但他并未就此沉沦。“安史之乱”时,他跟随逃避战乱的流民一起往南方迁徙,当时江南产茶地区的百姓多以种茶为业,陆羽得以一路考察茶事,做了大量与茶有关的记述,经过十余年,陆羽考察了当时产茶的三十二个州郡,之后在如今浙江湖州一带隐居,开始其对茶的研究和各种著述。

        《茶经》初稿就是陆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在安史之乱这样一个动荡的时局之下,陆羽有着匡时济世的心愿,而其也将这份愿景融入了《茶经》之中,以留传后世。就这样陆羽面对着挚友的离世、国家的动荡,强忍悲痛,完成了《茶经》这部著作的初稿。

(4)茶经终成

        《茶经》写就后,陆公精益求精、殚精竭虑,不断修改。唐德宗贞元年间,古稀之年的陆羽在湖州居住,教当地百姓种茶制茶,弘扬茶文化,以造福一方。后陆羽在湖州结识了被贬为湖州刺史的颜真卿,二人意气相投,引为知己。之后陆羽随颜真卿修撰《韵海镜源》,期间遍阅典籍颇有感悟,随即又对《茶经》细加修改,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补了“七之事”篇,追溯茶的起源,探寻茶的文化精髓。

        自从安禄山、史思明作乱以来,大量难民从北方来到湖州开垦荒山以种茶树。而后朝廷为了节省粮食,又颁布了禁酒令,因此世人多以茶代酒,这茶的销路就逐渐好了起来。待朝廷平定叛乱,打通了南北商路,买茶的客人就会越来越多。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官军收复洛阳。待叛乱平定以后,国家恢复了稳定,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南北商路再次被打通,使得茶叶贸易需求大增,各个茶产区的茶农们都在努力地扩大生产。陆羽不仅去了杭州、苏州、常州、越州等地考察,而且还在常州、湖州推动紫笋茶成为了贡茶,促成了历史上第一座官办贡茶院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翻开《茶经》可以看到许多陆羽外出考察茶事的踪迹,比如在《茶经·八之出》当中就提到浙西以湖州上,这里面详细列举了湖州的许多茶产区,比如长兴的顾渚山、安吉还有武康等地。而在后世湖州市安吉县还发现了一种茶,形如兰蕙,叶白脉翠,滋味鲜醇,可谓茶叶一绝,这个就是鼎鼎有名的安吉白茶。足以见得,当年陆羽所记述的这些地区直到今天仍然是重要的茶产区。

(5)茶经传世

        《茶经》推动了唐代以及后世茶叶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茶经》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茶经》问世之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唐才子传·卷三·陆羽》】《茶经》一问世,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喝茶了,这让茶文化立刻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茶能成为中国的名片,就有《茶经》的很大功劳。

        《茶经》问世以后,被奉为茶文化的经典,一千两百多年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广泛地流传到海外,促进了中外文化、经济的交流。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以及近代以来在东南亚和欧美盛行的茶文化,无一不是在陆羽《茶经》的初始影响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6)茶圣不朽

        陆羽以这部茶书引导世人成为一个精行俭德的君子,此堪为《茶经》之精髓,陆羽悟明此义,方觉《茶经》完成。若天下大唐之人都能像陆羽一样,为一部书一件事倾尽全力,补益大唐民生,则大唐重兴有望。若世人能以先贤为楷模,精于行持,俭以养德,则中华复兴有望。

        千百年来,陆羽的《茶经》以及他所倡导的茶文化也深远地影响着后世人的社会生活、思想精神,还有艺术审美。后世人用自己的方式在诠释着心目中的茶圣陆羽,当代画家范曾先生就以“茶圣”陆羽为题,创作过许多幅画作,而这些画作也成为了陆羽形象的经典,而时至今日,陆羽与茶的故事仍然被不断地演绎传诵。

三、千古茶道

        茶起源于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画卷,每一卷都飘荡着清幽的茶香,而在我们如今这个新的时代,茶也成为了中国人最时尚的传统饮品。因此,应让我们在传承中不断发挥民族创造力,共品茶香茶韵,共创美好生活!

1、茶之为名

        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琴棋书画诗酒茶,嘉木一叶,蕴藏着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经·一之源》】茶这个字很有意思——人在草木间。直到陆羽《茶经》的出现,茶这个名称才被确定下来。而“荼”可以说是古代对茶最早的称谓之一【山录||《茶经·七之事》——《本草·菜部》: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其他的还有像“槚”“茗”“荈”等多种称谓【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经·一之源》】。

2、茶之一道

(1)种茶

        古代茶农每逢惊蛰常会集体到茶山上高喊:“茶山醒了,茶发芽了!”惊蛰日喊山,寓意唤醒过冬的茶树,祝茶业丰收,同时也提醒茶农,茶山醒喽,要打理茶山了!

        茶树种植的一大优点就是不与稻谷争良田:因为适合稻谷生长的黄土中长出的茶树是下等;而一半砂砾一半泥土的粗砾沙土中长出的茶树才算是中等;反而是高山烂石中长出的茶树是最上等【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茶经·一之源》】。陆羽的家乡竟陵多沙土烂石,因此非常适合种茶。故崔国辅、陆羽等人希望让竟陵的荒山遍植茶树,以为百姓谋福。

(2)采茶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经·三之造》】采茶时不能专挑个大的揪,因为边缘平展、体形硕大者品质不佳。而要挑芽边反卷,肥壮抱团的茶叶,此茶味甚香。另外向阳山坡的茶树,茶叶以紫色的好,绿色的就稍差。【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茶经·一之源》】陆羽以竹笋之状描述紧致的新发茶芽,甚是传神。

(3)制茶

        唐代茶叶贸易日渐繁盛,江南产茶之地的农家十有二三都种茶,而且茶种得越来越好,但不仅是采茶,制茶的要领也很多【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茶经·三之造》】从采摘到封装要经过七道工序,茶也可分成八个等级。其中胡靴指的是茶饼像胡人靴子上的褶皱;霜荷指的是如同被霜打过的衰败荷叶。【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经·三之造》】制茶要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等七经目,才能制出好茶。

(4)煮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因此中国人有句老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来买茶的客商都会先品茶再选择,故茶煮的好自然可以卖个好价钱。如今喝茶的器具方法更加多样化,而在唐代饮茶常煮着喝,其煮茶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道工序:

        ①炙茶、碎茶、碾茶、罗茶——用火微灼茶饼;将茶饼敲碎;将敲下的茶碎碾成粉末;用茶罗过滤茶末,筛出细腻均匀的茶粉。

        ②一沸加盐——烧水时,第一次水开时下盐适量。

        ③二沸出水一瓢,环激汤心,投茶——水再次沸腾时,先从锅中舀出一勺水备用,然后搅拌锅中沸水,待锅中搅出旋涡后,将已准备好的茶粉倒入旋涡中,让茶粉随旋涡平复时均匀混入水中。

        ④茶汤沸腾时回添水,止沸育华——再次沸腾时,将刚才舀出的那勺水再倒入锅中,以止沸,待水中现出茶华时即成。

3、茶道溯源

        我国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史前时代,中华民族就开始对茶进行发现和使用了,最开始是药用和食用。《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经》】此处荼就是茶。【《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茶经·七之事》】神农氏走遍神州,遍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后得茶而解之,茶,食之,使人精力饱满,心情愉悦。

        陆羽《茶经》中总结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经·六之饮》】神农氏距离现在至少有五千多年,《神农食经》所记,使茶的历史推到了上古时期。而2001年浙江萧山考古发现了八千年前煮茶的陶釜。即意味着中国茶的历史比神农尝百草这个传说还要久远。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秦在灭六国之前,我国的巴蜀地区便有了饮茶风俗。到三国时,茶已经成为饮食疗养的珍品,神医华佗曾经说过【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茶经·七之事》】茶是个好东西,可作食疗,有益于精神,故后来陆羽在《茶经》中详细记下了饮茶的好处。

        到了西汉时期,茶叶已经成为商品市场中的货物之一。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到了唐代社会空前繁荣,交通也非常便捷,使南北的贸易,特别是茶叶贸易也不断地发展,饮茶逐渐就成为全国性的一种风俗。

4、陆羽著茶

        而即使只从神农氏算起,到陆羽生活的唐代,中华饮茶的历史就已超过三千年,但陆羽却是为茶著书的第一人。自周秦以来,茶在文献典籍当中只有零星的记载,直到陆羽才把茶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为陆羽写成《茶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陆羽发现当时在跟茶相关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问题,比如说【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茶经·一之源》】在采制方面,如果不合时节,制造不够精细,夹杂枯枝败叶,人喝了就会生病。所以陆羽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需要,将自己有关茶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出来,写成了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5、茶道传承

(1)湖州贡茶

        公元八五一年,唐朝湖州,刚来一年的杜牧即将回京。据说当年茶仙陆羽就是在湖州著《茶经》传《茶经》。于是这位钦慕陆羽、熟读《茶经》的唐代大诗人杜牧,就在任上亲身经历了湖州百姓一齐采春茶的过程。之后待制成贡茶后,亲验其味,只觉茶香清雅,汤色上佳。此贡茶是按照茶仙陆羽生前留下的技艺制作而成,虽然陆公此时仙逝已数十年,但杜牧品尝之后,确认此贡茶的味道,醇香如前。

        偶感微恙的杜牧在品茶之后,立觉身心大悦,故欲追随陆公饮茶之道、君子之风,遂作出了一首脍炙人口,尽人皆知的著名诗篇【欲开未开花,半阴半晴天。谁知病太守,犹得作茶仙。——《春日茶山病不饮酒因呈宾客》】这位病太守杜牧在后世与杜甫并称二杜,其诗能与杜工部相提并论,绝非后世人谬赞。而当年陆羽推行湖州之茶为贡茶,推动建立了大唐贡茶院,并亲自教导制作贡茶,方使湖州制出此等好茶,从而令湖州贡茶名扬天下,自此茶叶大行,惠泽芸芸众生!

(2)大唐贡茶院

        陆羽推动建立的大唐贡茶院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当中损毁了。并且当年的贡茶院,虽名为大唐,虽确能惠及大唐百姓,利益茶农,但也只是一家一姓的贡茶院。在那贡茶院中,进贡朝廷的皇家贡茶,先经官衙验收,清点封装完毕后,再宣告走茶,之后贡茶千里呈运至京师,以供达官贵人消遣品尝,贡茶虽鲜,却与百姓无关。

        而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大唐贡茶院又重建了起来。而且重建起的贡茶院是属于我们人民的贡茶院。在浙江湖州长兴的大唐贡茶院举办的新茶品鉴会上,各种茶品,种类繁多,有安吉白茶、顾渚紫笋茶、宜兴阳羡茶、莫干黄芽;还有苏州的碧螺春、剑南的彭州茶、浙东越州的瀑布泉岭仙茗等等等等。会后这些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茶叶名品便会分装呈运,最终流入各个百姓家的茶罐之中。

        茶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如今小小的茶叶成为乡村振兴拉动民生的大产业,不止是湖州,当下全国有一千多个县,三千多万名茶农靠一片叶子来发家致富。而这后世之茶,不仅种类丰富,且产量惊人。唐代时湖州产的贡茶只有一万多斤,而现在湖州一年的茶产量就已达两千多万斤,纵使是普罗大众也能一品鲜茗,这才是真正的天下贡茶院!

(3)世界茶兴

        千百年来,茶不仅仅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在走向世界,成为包括咖啡、可可在内的全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南方嘉木,却不仅可以沟通中国的古往今来,也可以连接世界的东南西北。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它是承载历史和文化的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2019年联合国将每年的5月21日定为“国际茶日”。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申遗成功。茶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中,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四、附录

主持人:王嘉宁、撒贝宁

访谈间:

        雷    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沈冬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蒙    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演员:          

        陆羽——王劲松(这位是曾经在《孙武》中扮演要离的王劲松老师,不是那位扮演蒋介石的特型演员王劲松先生)

        崔国辅——卢勇

        颜真卿——马文忠

(20230305——1:27:17)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