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84 例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结果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听力基因杂合突变gjb2 11684 例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结果分析

11684 例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结果分析

2024-07-16 05: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1684 例新生儿中共检出耳聋基因突变416例,基因突变携带率3.56%(416/11684),男女比例214/202,GJB2 突变携带率占比1.76%(206/11684),GJB3 突变携带率占比0.30%(30/11684),SLC26A4突变携带率占比1.28%(149 / 11684),线粒体12SrRNA 占比0.27%(31/11684);复合杂合突变与联合基因突变共5 例,其中3 例为SLC26A4 合并GJB2 联合基因突变,GJB2 c.235delC 与c.299_300delAT 突变复合1 例,SLC26A4 c. 1229C>T 与c.1975G>C突变复合1例,无纯合突变。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和听力筛查情况见表2、3。

耳聋基因筛查和听力初筛均未通过者31例,其中复筛未通过8例。3月龄诊断,发现其中1例双耳重、极重度感音神经聋伴GJB2(c.235delC、c. 299delAT)突变复合,右耳75dBnHL,左耳85dBnHL,给予佩戴助听器,患儿1岁随访,言语发育正常,对声音反应良好。3 月龄诊断时,2 例正常,5例轻度、中度听力下降,5例均为单耳或双耳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后均恢复正常。6月龄-1岁随访,行听力学随访,5例均对声音反应良好,言语发育正常。

3 讨论

新生儿听力筛查已在全国普遍开展,对防聋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某些基因突变引起的耳聋在传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中无法检出,因此我们运用微阵列芯片对常见耳聋突变的基因在新生儿中进行同步筛查。

2000年由Green最早提出将新生儿应该进行耳聋基因筛查[4],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微阵列芯片以其快速周转和低成本,使其广泛应用于听力筛查成为可能[5]。听力与耳聋易感基因联合筛查能够从分子水平发现可能存在听力损失的新生儿,分析易感基因突变的流行病学特点,明确遗传性聋高危人群[6]。

本研究中耳聋易感基因突变携带率为3.56%(416/11684),以GJB2基因突变为主(占49.52%),其次为SLC26A4 基因突变(占35.81%),然后是GJB3 基因突变(占8.41%)和线粒体12SrRNA 基因突变(占7.45%)与先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8]。

中国人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性听力丧失的最常见基因是GJB2[9],占一半以上病例[10],中国人群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高携带率是造成中国耳聋高发的重要原因[11]。本地区数据中GJB2 的携带率最高,常见突变类型是c.235delC,其次是c.299_300delAT,c.176del16,但c.35delG突变未见,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研究表明[12-15],GJB2 及SLC26A4突变耳聋患儿,及时佩戴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效果好。本组研究中,1 例GJB2(c.235delC、c.299_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在出生3月诊断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6月龄内佩戴助听器,后期行为测听及言语发育良好。因此,早期联合筛查对于明确病因的聋儿进行干预,有助聋儿言语正常发育。

GJB3 在国人的发病率较低,GJB3 中的杂合子c.538C> T变异与迟发性高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有关[16],GJB3 c.538C> T为不全外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7],本组研究中35例GJB3 突变基因携带者,随访1年,除6例失访外尚未发现听力下降。应该加强对携带者宣教,避免随年龄增大出现的中频听力下降。

本组研究中143例(143/149)SLC26A4基因杂合携带者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SLC26A4 突变基因携带者出生时可表现为听力正常或听力下降,感冒、摔倒、颅脑震荡等因素可诱发听力损失或进一步的听力下降。所以,对SLC26A4 基因杂合携带者必须长期随访,避免上述诱因,预防耳聋的发生,一旦出现耳聋,及时干预。在婚育指导方面,由于SLC26A4 基因片段较大,极具异质性,21 个外显子都有可能发生突变,基因芯片仅仅对部分位点进行筛查,很有可能同时存在其他外显子的突变,对于杂合突变携带者及父母中有生育二胎愿望,建议行全外显子检测。

耳聋基因与新生儿听力联合筛查,可以发现部分高危耳聋新生儿和迟发性耳聋新生儿[18]。我们的研究中线粒体12SrRNA 基因突变31 例(占比7.45%),为m.1555A>G异质突变2.40%,m.1555A>G 均质突变5.05%,未发现m.1494C>T 杂合突变。21例线粒体m.1555A>G均质突变者中19例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明确提示他们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极高,对这类人群进行基因筛查,可避免因耳毒性药物导致的听力损失,这是单纯听力筛查无法做到的。通过对患儿家长进行宣教,避免其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于联合筛查阳性线粒体12SrRNA 基因突变携带者随访1年,无药物性耳聋的发生。另外,线粒体12SrRNA 基因突变为母系遗传,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对于该家庭其他母系成员用药同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本研究中重度耳聋发生率相对较低,可能与随访中部分患儿失访有关,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迟发性听力下降,我们仍在继续进行随访。临床工作中,时常遇到家长因为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在生活中忽略对儿童听力的观察,导致迟发性耳聋患儿出现延迟就诊。实施新生儿听力和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对于部分听力筛查不能早期发现的迟发性耳聋患者被确立并做到目标性随访。

同时,基因筛查阳性结果能从病因上给家长解释耳聋,更加能被理解和接受,尤其在给予可避免耳聋发生或耳聋进一步发展的方案后,家长能更加积极主动参与随访,也加强耳聋基因携带者家长的主动观察患儿听力变化的意愿。携带者及其家属对于遗传风险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与理解,可使其有意识避免与致聋基因相同的异性谈婚论嫁,对于耳聋遗传高风险人群的耳聋预防与干预有重要意义。

因为目前仍有大量耳聋基因未被定位和克隆,并不是所有的新生儿听力损失都能通过基因筛查被发现。此外,传统听力筛查异常,也可能基因检测结果正常,说明两者不能相互取代。

4 结论

联合筛查,提高了高危聋儿的检出率, 扩大了耳聋的防治与干预范围。对于遗传性耳聋有关的基因突变在新生儿耳聋的早期发现和正确处理起着重要作用。对听力障碍的儿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减少因听力障碍造成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减少儿童受到校园霸凌、学习困难等问题,有利于聋儿融入社会。推动听力筛查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在新生儿中的广泛开展,使得临床耳聋遗传咨询、产前耳聋基因检查有依据,有益于耳聋的预防与治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