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否定之否定规律简论(讲课提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有何现实意义 艾思奇:否定之否定规律简论(讲课提纲)

艾思奇:否定之否定规律简论(讲课提纲)

2024-07-10 10: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1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第三个基本规律是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这个规律的基本内容归根到底仍然是对立的统一规律,它是对立统一的规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普遍的形态。由于自己内部的矛盾,事物的某些特征、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向着自己的对立方面转化,这种转化过程的反复出现,就使过程采取了否定之否定的形态。这个发展形态的特点就在于:向对立方面的转化,在形式上就是对于原来事物的否定,而第二次再向对立方面的转化,在形式上就成为前一次否定的再否定,也就是使前一个否定所排除了的最初事物的某些特征、方面在外表上又好像得到了恢复。恩格斯论到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时,这样地指明了它的特点:“由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或是否定之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自然辩证法”中文本1页)否定之否定既是“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所以必须以对立统一的规律为依据,才能理解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概括了事物发展的这样一种普遍的情形:发展不仅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前进上升过程,而且是采取曲折道路或螺旋式的道路的前进上升过程,从某些方面看来仿佛是不断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过程。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里,这样说明否定规律的特点:“仿佛是向旧的东西的回复(否定之否定)”(“哲学笔记”中文本210页)。这就是说,向旧东西的复归,只是表现在外表形式上的某些方面的情形,而不是实质上回到了旧的事物,是在发展的更高基础上重现了某些旧的外表特征,而不是简单的循环。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在黑格尔哲学里被看做是制造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主要杠杆。他把否定之否定规律理解为理性构造的三段公式,并且力图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纳入“三段式”的理性结构中,因此也就免不了常常要用“削足适履”的方式牵强地这样做。黑格尔虽然是第一个猜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人,并且利用了他当时所能达到的最丰富的知识来证明这个辩证规律,但他使这个规律受到了唯心主义的——公式主义的严重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敌人在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候,硬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就是仅仅照样援用了黑格尔的三段法公式(德国的杜林,俄国的米海洛夫斯基等),这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无知和诬蔑。马克思、恩格斯论述这个规律时,只是援用了黑格尔的术语,而所阐明的内容,则具有完全相反的性质。黑格尔把否定之否定当做由思维所产生的强加在事物上的公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只是客观事物自己本身所固有的普遍的发展规律。这个普遍规律在不同的事物中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人的思维只应该依据客观事物本身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来揭发这个规律,而不应该预先设想一套死的三段公式,用来硬套到一切事物上。正如一切普遍真理一样,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的知识对于我们只可以作为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作为硬性的“证明的工具”。

02  辩证法的否定和形而上学的否定

  要了解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先要研究什么是否定——辩证法的否定。辩证逻辑所理解的否定和形而上学所理解的否定不同。从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来说,否定只是简单地否认某一事物的存在或简单的指示某一事物已经消失。在辩证逻辑上使用否定的名辞时所包含的意义则不是这样片面的,它是反映着事物发展的这样一种客观内容:在发展过程中,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或形式依一定的规律要转化为它的反面。所以否定并不是简单的否认或失去一件事物,而是指事物的发展和转化。转化的原因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它的内部条件发生了变化,使得原有的某些特征、特性或形式在发展过程上失去了积极的意义,也就是变成了阻碍发展的消极的东西,因此必须转化到它的反面,必须取得另外的,与它自己本身相对立的某些特证、特性或另外的形式,才有可能继续向前发展,否则发展就要受到障碍,就要成为错误或偏向。否定是指发展中的新事物、新阶段、新环节对于旧事物、旧阶段或旧环节的否定。一方面是否定了旧事物、旧阶段或旧环节中的某些消极的、过时的、不中用的东西,在发展过程上失去了积极意义的某些特征、特性或形式等东西,另一方面却又是旧事物、旧阶段或旧环节内部的一切积极因素的继承和发展。辩证法的否定指明发展中新旧事物(新旧阶段、新旧环节等)的辩证的联系,新的东西既否定又发展了通过否定的形式发展了旧的东西,这里的新的东西正是由旧的东西的内部矛盾中生长起来的。

    区别形而上学的否定和辩证法的否定,在方法上有很重要的意义。这意义就在于要我们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必须要进行具体分析的工夫,对旧事物的批判不要采取否定一切的态度,要了解新的东西总是旧的东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的东西总是低级的东西的发展的成果。应该坚决否定的是旧东西中的一切消极的因素,一切已经腐朽的,必然要归于消灭的那些方面,这一点是不能有丝毫动摇调和的态度的,而同时又应该坚决保护和继承过去的一切仍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因为新的东西本来就是继承了并且进一步发展了这些积极的东西才能建立起来的。不继承和发展这些东西,新的事物也不能真正建立和巩固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否定了过去一切企图创造包罗万象的体系的哲学形式,但如果没有过去全部哲学史的发展中所提供的积极因素,也不会产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不但哲学是如此,一切事物的发展也是如此。社会主义社会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但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社会里发展起来的大工业生产力,也不会产生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资产阶级,但资产阶级所掌握的文化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经验被我们当作民族遗产接受下来。旧文化的糟粕是应该坚决否定的,但其中有许多精华,许多具有人民性的和可以纳入科学的成就,是必须加以继承和发展的。在“百花齐放”的方针下我国民族艺术的蓬勃发展,批判王斌思想之后中医的无限丰富的宝贵经验得到发扬,就是很好的例子。批判任何旧事物,都要注意到这辩证的否定原则。正如列宁说的:“辩证法的特征和本质的东西并不是单纯的否定,并不是任意的否定,并不是怀疑的否定,动摇、疑惑(当然辩证法自己包含着否定的因素,并且这是它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这些,而是作为联系环节,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是保持肯定的东西的,即没有任何动摇,没有任何折衷的否定。”(“哲学笔记”中文本214页)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反对五四运动后所出现的一种资产阶级的形式主义的方法,“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就是违背了辩证法的否定原理的形而上学方法。

03  否定之否定

  了解了辩证法的否定的意义,也就可以了解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事物的发展由于内部的矛盾运动而有某些特征、特性或形式失去了它的积极意义,并因此向着自己的对立方面转化。向对立方面转化,是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或形式的消失,同时又是在它们自己的反面的特征、特性或形式之下的发展的继续,然而,这个另外的特征、特性或形式在发展的进一步继续前进过程中,又由于过程内部矛盾的发展而再失去积极的意义,于是又会再一次引导到向对立方面的转化。在事物的正常的有规律发展的条件下,事物向对立方面再一次的转化,会使发展的最初阶段或最初的环节上已被否定了的某些特征、特性或形式再一次重复出现,“仿佛是旧的东西的回复”。我们把最初的发展阶段或环节称为肯定的阶段或肯定的环节,把第一次向对立方面的转化叫做否定的阶段或否定的环节,把再一次的向对立方面的转化叫做否定之否定,这些转化过程总合起来就叫做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中普遍地存在着:在自然界,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的麦粒——植物——麦粒的例子;在人类社会,如原始公社——阶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在人类认识方面,如实践——认识——再实践;在哲学史上,如古代辩证法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普遍存在着:如工作——休息——工作,组织的发展——整顿——发展,在批评与自我批评问题上:由团结出发——通过批评——达到进一步的团结。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著作,特别指明了这个规律的意义,如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揭示了防御——进攻——防御和反围剿——围剿——反围剿的有规律的过程,就是很好的例子。

  前面说过,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的表现形态。它在发展过程上清楚地表现了列宁所指出的“发展是对立的统一”这个根本原理。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互相联系着的对立面。这些对立面之间,一方面有着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有着在一定条件之下的互相依赖的关系。由于这些对立面是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依赖的,它们在发展过程上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互相联系着,互相制约着,因此事物的发展不能只依赖其中的一个方面片面地单独向前发展,而必须经常有两个对立的互相联系着向前发展。就好像人们走路,不能单只依靠一只脚前进,而必须把左右脚联系着行动才能走路一样。但另一方面,由于两个对立面又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所以两者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必须经常互相联系着前进,但这种联系也是以斗争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联系,并不是完全调和的、平衡的联系,这就是说,对立的双方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同时成为前进的重点,或者不可能同时并进,而只能在发展过程的一定时候以两对立面中的一个方面作为前进的重点;就如像人的走路,一个时候只能有一只脚向前一样。所以,工作和休息必须联系起来,但工作和休息只能在生活过程中轮换出现,革命组织的发展和巩固必须联系起来,但不能同时用主要力量来兼顾发展和巩固的工作,而必须轮流的一方面为组织工作的重点。所以,由于发展是对立的统一,在发展过程上就必然出现向对立方面转化和否定之否定的形式,即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或形式在发展过程中被否定之后又在更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仿佛重复出现的形式。

  这里有一个问题,向对立方面的转化是不断出现的,也就是否定是不断出现的,为什么不把这规律叫做连续否定的规律而叫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呢?解释是这样的:在一般正常的条件下,发展过程通过两个否定,即可以看作完成一个段落,也就是可以看作是由发展的一个出发点进到另一的更高的出发点。因为通过两个否定,对立的两方面都轮番地作为前进的重点而发挥了它们的积极作用,也就是实现了对立面在发展过程上的相互依赖作用。就如走路,左右脚各前进一次,即可作为一步,再向前进,就成为新的一步了。工作和休息之后,一日即告一段落,第二天的工作,就是新的出发点了。恩格斯指出阶级社会否定了原始公社,阶级社会再被社会主义社会否定时,就结束了人类史的序幕,而开始真正人类的历史。“只在那时,人才在某种意义上,最后脱离了动物界;只在那时人才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转到真正的人的生存条件”(“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三章第九节)就是指的上述的意义。

  事物发展过程的否定之否定形式,被形而上学者曲解为一种简单的循环过程。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反驳了这种循环论,指出旧的东西在否定之否定阶段上的复归只是外表上的现象,只是“较低级的一定特征、特性等等之在较高阶段上的重复”。在实质上,否定之否定是向更高的发展出发点的上升,是螺旋形式或曲折形式的前进上升运动,而不是简单的循环。毛泽东同志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进攻与防御的不断的反复的规律时,说这是“战争和战斗形式的反复”,指出反复的现象只是就形式而言,“至于战争和战斗的内容,则不是简单的反复的,而是每次不同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2页)这就是对于否定之否定的曲折上升运动内容的肯定的论证,也是对于循环论的很好的反驳。

  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或环节否定了第一个阶段或环节的某些特征、特性和形式,并继承和发展了第一阶段或环节的积极内容。第三个阶段或环节对于第一个阶段环节也是如此。因此,第三个阶段或环节并不是仅仅在外表上重复了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或形式,这种外表形式决不是主要的东西,主要的是它继承和发展了以前两个阶段或环节上的一切积极成果。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第三个阶段或环节又可以算是综合了前两个发展的阶段或环节的一切积极内容。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论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几次战略上的变化时说:“第五次反围剿是人们错误地否定了以前本来是正确的方针,我们今天又正确地否定了第五次反‘围剿’时人们的错误方针,复活了从前的正确方针。然而不是否定第五次反‘围剿’时的一切,也不是复活从前的一切。复活的是从前优良的东西,否定的是第五次反‘围剿’时的错误的东西。”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全面应用的范例。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重要原理,即唯物辩证法指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上表现了对立面的统一,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发展是通过对立面的斗争的前进过程:每一次否定都是经过对立面的斗争克服了前一个发展阶段或环节上的消极的东西,并继承和发展了其中的积极的因素。因此,发展的第三阶段或第三环节,决不是简单地综合了或调和了前两阶段的内容,而克服了前两阶段的一切消极的东西,并把一切积极的因素提升到更高的阶段,使之成为更高级的新事物的内容的组成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和由量到质由质到量的互相转化规律是辩证法的两个不同的普遍规律。它们是对立的统一规律在事物发展过程上的两个不同方面的普遍表现形式,不能把这两个规律简单地混同起来。但两个规律既是同一事物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形式,因此它们又是密切地联系着和交错着的。它们的联系有几种情形:(1)由量到质,又由质到量的互相转化规律本身也可以看做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在发展过程上的交替出现:量变——质变——量变。不过,由量到质又由质到量的互相转化规律主要地只是表现了事物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特别是由渐进的量变到根本的质的飞跃的过程,而主要地不是表现事物发展的曲折上升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所以由量到质又由质到量互相转化的规律虽然也是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但并不能包括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切形式,所以也不能代替否定之否定的规律。(2)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也可以表现在连续出现的不同的质的阶段之间,如原始公社——阶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3)由于发展始终是通过对立面的斗争的,所以即使是在量的积累过程中,在质变之前,也常常要通过多次的否定之否定的反复过程,也就是要通过对立面的波浪式的交替起伏过程。如地球上无数次寒来暑往的反复过程积累成地质上的一次大变化。种子——植物——种子的反复过程要经过无数次才可能发生植物的显著的种的变化,革命战争中处于劣势的革命人民方面须经过长期的围剿与反围剿,防御与反攻的不断反复过程,才有可能把革命力量积蓄到足够的程度,使革命由战略防御阶段走上战略反攻的阶段,即引起战略上的由量到质的变化。(4)同样地由于发展始终要通过对立面的斗争的,所以在事物的质变的关节点上,也常常要出现新旧事物之间的波浪式的起伏现象,也就是要通过一定的否定之否定形式的振动过程,才实现质变。人民日报“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里说到:“新制度的巩固过程和旧影响的消失过程,都不是直线的,它的某种波浪式的起伏现象,在历史的转变时间是屡见不鲜时”。就是上述这一种情形的具体例证。

  事物的向对立方面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只在一定的现实条件之下才能实现某种转化过程。因此,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在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需要在这一事物发展的一定的客观条件之下才能在一定方面表现出来,不能主观地任意把连续出现的三件事物都装进否定之否定的公式里。蛋变鸡,鸡又生蛋,这是否定之否定,这是在蛋的生命发展的正常客观条件之下才能实现的。如果人把蛋吃了或打碎了,下一变化过程即不可能重复出现蛋的特征。革命人民的力量在战争中可以不断地反复表现为进攻与防御的过程,并且这反复性的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又可能转入反攻。反革命的势力由进攻转入防御和退却之后,到最后就不可能再恢复进攻的力量。又,在社会主义国家内的原始民族不必经过阶级社会即达到共产主义。这里应该指出:我们说要在一定条件之下来寻找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这并不是说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不是普遍的规律,它在特殊条件下就不起作用。应该肯定,否定之否定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事物发展的特殊条件下它也会特殊地表现它的作用。例如生物的进化由鱼类变两栖类再变为爬虫类,兽类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把连续出现的三阶段安排在否定之否定的公式里,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否定之否定仍然特殊地起作它的作用。首先由鱼类变两栖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的飞跃的过程,而由量变到质变的相互转化就是否定之否定的一段特殊形式。此外,生物由水中的鱼类进化为陆地上的爬虫和兽类之后,在进化的长久过程中又屡次出现再度为水中生物的发展过程,如兽类中的鲸鱼就是,这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这些特殊表现形式都要通过事物发展过程的具体研究去具体地加以揭发。所以,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由于它是普遍规律,因此就可能作为我们研究具体事物的一般的方法。但是,又由于它在具体事物中的作用是具体的,因此我们决不能把它当做从外部公式主义地强加到事物发展过程上的硬性证明工具。这就是说,我们只能在依据客观存在的实际条件对某一事物进行了各方面研究之后,来揭发这个事物发展过程是在什么条件下和在那些方面表现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的作用,而不能在未曾做具体研究之前,就拿否定之否定的公式来硬套到某些事物上面去,硬说它的发展过程是一定要符合于三段式的发展规律的。

  研究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的实践意义,就在于要我们认识到一切发展过程(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或人类思维)的曲折性、反复性或非直线性;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和实际行动。既然事物的发展过程是要常常在一定条件之下,一定时期之内和在某些方面采取否定的、向自己的对立方面转化的、或曲折倒退的形式,才有可能继续前进,那么我们在研究问题指导行动的时候,就应该努力(依据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具体研究)预见到这个发展的曲折过程,并主动地及时地循着这样的曲折道路走去,而不要把事情的发展看做片面的直线式的发展,不要主观地只想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如果我们看不见事物发展的这个曲折的规律性,并一定要违反着这条规律去行动,那么就可能最后在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前面碰到绝路,那时仍然要被迫地再绕弯路。这里就有着两种相反的对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态度:前一种是使主观的思想和客观规律努力求得一致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可以保证我们避免能够避免的一切困难和损失,顺利地实现工作和斗争的任务。后一种是使主观思想与客观规律相分裂的态度,那样的态度一定要使我们碰很多本来可以不必去碰的钉子,要绕更大的弯路,甚至于遭受失败。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者在敌人大举进攻的时候不肯采取暂时主动退却诱敌深入的正确战略,结果招来了一个大的退却。“曲则全,枉则直”中国“老子”书中的这句话在发展的一定情形下是正确的。为着更有力地向前跳跃就先向后退一下,为着达到更好的团结就必须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就是我们在行动上常常需要注意的辩证的曲折过程的明显的例子。

  毛泽东同志指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善于在反攻敌人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主动地转入防御,因此就有可能找到足够的时机来准备力量,打破敌人再一次的围剿。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停下来整顿一下,这就可以保证再进一步的健康的发展。研究问题在进行调查掌握材料之后,必须转入应用思考和分析综合的工夫,才能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才有可能回过来把现实材料贯串起来,并具体解决问题。

  只有肯定,不懂得否定,只知道向一条直线前进,不知道在一定条件之下必要的曲折或后退,这是“左”的冒险主义。冒险主义由于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必然要碰得头破血流。不肯走曲折的道路,结果却被迫走更大的弯路。党史中三次左倾冒险主义领导的失败结局就是证明。只知发展,不知整顿,就难于巩固。只知收集事实材料,不知道运用思考和分析综合工夫,被大堆的材料压得不能透气,认识就不能真正前进。

  另一方面,片面的了解否定,把客观事物辩证法的否定。误认为形而上学的“否定一切”,不懂得在否定中发展积极的因素并准备进一步的否定,即进一步的发展,这又会走到另一方面的错误。如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坚决“收缩”的方针,就是一个例子。在“左”的冒险主义遭到碰壁之后往往又会走到一个右的极端。如过去反对国民党五次围剿时左倾冒险主义转变为单纯防御的以致于退却逃跑主义,这也是“否定一切”的片面观点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对旧事物的批判采取“否定一切”的态度,也是一种“左”的机会主义。不论片面地肯定或片面地否定,都是违反辩证法的。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要求我们在实际行动中善于具体应用对立方面的互相依赖和互相排斥的原理,不要把工作的前进重点永远只放在一只脚上(虽然也要看到,两个脚中间,终归有一个脚是始终比较有力的),放在对立的一个方面,而要善于依据具体情况,把两次否定正确地结合起来,使对立面的双方正确地建立起互相依赖关系,以便使双方都能把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及时克服双方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消极因素。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首先必须看到要把重工业建设始终作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点部门,否定那种把轻工业作为重点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看法。但如果因此只重视重工业,完全轻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作用,那就会使人民生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归根到底也就会要对于重工业本身发生消极破坏的作用。因此又要否定片面地只重视重工业的观点,把轻工业农业的发展相应地提到一定重要的地位上来,这样就使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建立起正确的相互依赖关系,使双方都能充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片面地重视重工业或轻工业的消极作用都可以被克服了。又例如在镇反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否定麻痹思想,提出“提高警惕,不放松一个特务分子”的口号,但接着又要注意到由于片面地注意提高警惕而发生过左的做法,因此接着又要提出“防止偏差,不冤枉任何一个好人”的口号。这样就能使运动健康地积极地推向前进。

  把否定之否定的法则作为研究问题和指导行动的向导,依据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的具体条件,预见到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曲折道路,在前进运动的适当时机主动地把斗争过程引到必要的曲折方向,引到某些特征、特点和形式的“否定“方面,使事物的积极因素能够顺利地继续向前发展,防止一味走直线所必然要产生的消极倾向;在“否定”的进程中又进行再一次否定的斗争准备,以便到了适当的时机,及时地把运动提高到更高的出发点。在肯定和前进的时候注意防止无止境地盲目前进的主观主义倾向,在否定和转折的时候防止否定一切和完全消极倒退的主观主义倾向。这就是研究否定之否定规律时在实际应用方面所必须掌握的根本要点。

(原文刊载于1957年2月6日哲学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