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1.14学而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君子有所求,有所不求 一起学《论语》1.14学而篇

一起学《论语》1.14学而篇

2024-06-29 11: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论语注疏》曰:此章述好学之事。学者之志,乐道忘饥,故不暇求其安饱也;当敏疾于所学事业,则有成功,《说命》曰:“敬逊务时敏,厥修乃来”是也;学有所得,又当慎言说之;学业有所未晓,当就有道德之人,正定其是之与非,《易·文言》曰:“问以辨之”是也。

李炳南曰:此章要义在讲好学。君子是求学求道的人。君子所求者,比食居更重要。所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专心求学。君子做事要敏捷,但事先要审虑周详。君子说话谨慎,是为慎于言。慎言可使其守信合义。有道,是有道德而学有专长之人。君子所学如有疑问,则去请问有道德有专学的人,求其指正。

朱子曰: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康有为曰:事者难成,故必时敏而后有功;言者易尽,故必慎出而后寡过。大道多歧,行义易偏,自是冥行,愈去愈远,当问以辨之,必得有道德之士,正定其是非,乃不致误也。《儒行》曰:博学以知服。(服:敬服前贤)

尹氏曰: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然不取正于有道,未免有差,如杨墨学仁义而差者也,其流至于无父无君,谓之好学可乎?(学习儒学,方向性问题很重要。)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曰:尹氏言杨墨之学者,悲哉其学之异也!孟子所以忧天下之无学也。如其异学,合杨墨以行天下,害于其事,蔽于其言,非笃乎正学者,鲜不惑矣。而况其为志安饱中人也?

胡炳文曰:必无求饱安,然后见其好之之志;必敏事慎言,然后见其有好之之实;必取正有道,然后不差夫好之之路。(志,实,路)

张栻曰:又孜孜焉就有道以求正,则是人也,物欲不行而惟理之是趋耳。斯不谓之好学乎?然必终之以就有道而正焉。……同世而亲其人,异世而求之书,皆为就有道也。

蕅益大师曰:就正有道,是慕道集义。

《论语正义》曰:无求饱,无求安,若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者也。“就有道而正焉者”,《学记》“就贤体远”注“就,谓躬下之”。《荀子·性恶篇》,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

《韩李笔解》李曰:凡人事政事皆谓之事迹,若“道”则圣贤德行,非记诵文辞之学而已。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此称为好学。

《四书参注》曰:道者,事物当行之理。大而伦常,小而日用,莫不各有其理,犹行者各有其路,故名之曰“道”。其原出于天,根于性,而具于心,无一时一物不有此理,一一由性中自然而出之,故《中庸》曰“率性”,曰“不可须臾离”,从来言道者,莫明切于此。

《四书反身录》曰:宋王曾乡会试并殿试皆居首。贺者谓曰:“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着不尽。”曾正色答曰:“曾生平志不在温饱。”其后立朝不苟,事业卓然。今人生平志在温饱,是以居官多苟,事业无闻;甚至播恶遗臭,子孙蒙羞,讳言不敢认以为祖。故人品定于所志,事业本乎生平。

徐英曰:此非教人饥其腹而危其居,特勿使专其志意于饱与安,语曰“饱暖思淫欲”,又曰“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若曰存戒慎恐惧之心,敏事慎言而就正于有道,则可谓好学也已。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韩李笔解》、《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补疏》、《论语会笺》、《癸巳论语解》、《论语点睛》、《论语集注补正述疏》、《论语注》、《石渠意见》、《四书参注》、《四书反身录》

本课完,获得全套《论语》讲义及荐读资料(“《论语》的文化传统”系列文章及《孔子家语》等),请关注文化传统平台(微信公号:wenhuact)。免费加入线上公益学习社群,和我们一起研修经典,请点击如下链接:

我们倡导的学习方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学而时习;尊重文化道统(荐读《论语》的文化传统系列文章);多措并举,解悟经典,感应圣贤气质:诵读原文、抄写原文、了解基础字意词意、领会先贤精义、品味原文并尝试自己解读、了解相关故事、旁通相关经典、与学友交流讨论、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日课,就近参加线下活动……

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背后一以贯之的精神链条,即道统

解悟经典,修身治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 |

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背后一以贯之的精神链条,即道统

解悟经典,修身治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