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茶之西湖龙井(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名茶:龙井 中国名茶之西湖龙井(上)

中国名茶之西湖龙井(上)

#中国名茶之西湖龙井(上)|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

南宋,杭州成为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南宋《淳祜临安志》载:“上天竺山后,最高处谓之白云峰,于是寺僧建堂其下,谓之‘白云堂”山中出茶,因谓之‘白云茶’。”又记:“下天竺岩下,石洞深窈,可通往来,名曰‘香林洞’。慈云法师有诗‘天竺出草茶,因号香林茶’,其洞与香桂林相近。”此外,西湖北山宝云山也产茶,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说:“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又宝严院垂云亭亦产。”宋《图经》云:“杭州之茶,唯此(指宝云茶)与香林、白云所产入贡,馀不与焉。”西湖之茶至宋代已成为朝廷贡品。由此可见,宋代西湖产茶比唐代已有诸多发展:不仅茶区扩大,所产之茶各有其名,而且品质优异。宋时名僧辩才晚年从上天竺寺住持退居到龙井狮子峰下的寿圣院,他把白云茶移栽到狮子峰。他在寿圣院期间曾与赵抃、苏东坡、秦观等人品茶吟诗填词。如今,大家都认同辩才为西湖龙井“茶祖”。

元代,龙井茶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明代,西湖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西湖龙井茶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西湖龙井茶。明万历十九年时编撰的《事物绀珠》列出了当时中国各地的名茶90多种,其中龙井排于第21位。明末,彭孙贻所作的《采茶歌》写到:“龙井新茶品价高,杯中瓣瓣立周遭,不逢清客休轻试,辛苦担泉下虎跑。”

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西湖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在龙井村题下了“龙井八景”,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相传乾隆诗作《观采茶作歌》:“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朅览民艰晓。”是其在巡视杭州时,在龙井茶区的天竺时所作。可见清代龙井茶已是名满天下了。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

民国期间,西湖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龙井茶被列为国家外交礼品茶。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2011年6月28日“西湖龙井”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终于注册成功。

2014年4月3日,2014年西湖龙井明前茶拍卖会在杭州举行。

从2014年开始,杭州市西湖龙井茶管理协会将对全国各地的西湖龙井茶专卖店实行授牌许可。

二、种植养护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翁家山、虎跑、梅家坞、云栖、灵隐一带的群山之中。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漫射。土壤微酸,土层深厚,排水性好。林木茂盛,溪润常流,自然条件优越。

(一)生态环境

西湖龙井茶区地跨北纬30°04′~30°20′,东经119°59′~120°09′,东濒西湖,南临钱塘江,受“一湖一江”水气调节和东南季风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多雾。群山蜿蜒直下的山脉,由高向低伸向钱塘江和西子湖,形成多条水气山谷地带,吸纳南来的和风细雨。白云峰、白鹤峰、北高峰、南高峰形成自然屏障,挡住西北寒流的侵袭,林木参天,朝暮云雾缭绕,造成大量散射光和紫外线。

茶区年平均温度在16℃左右,年降雨量达1600mm,气候湿润,日照适宜。茶区土壤为丘陵砂岩强被积母质发育的黄红壤,其主要上种为黄泥砂土,质地疏松,多为微酸性的砂质壤上,主体土层厚度中等,下接半风化的母质层,土壤通透性较好,施肥效应显著。土壤有机质层深厚,养分充足,排水良好,茶树生长持续平稳。特别是茶区四周植被丰富,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地势条件。独特的茶树生长小环境,造就西湖龙井独特的品质与味道。

(二)栽培与管理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龙井茶区广大茶农根据龙井茶树品种的生长特性和当地的地理生态条件,积累了适用于本地的种茶经验,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茶园栽培管理技术。

选择的园地要规划设计,坡度15°以上的要修成水平梯级田地,15°以下的要划等高线,经初垦、复垦和施好基肥后即可划行种植。

龙井长叶和龙井43

(1)适制龙井茶的茶树品种

良种龙井种茶-龙井群体种,原产于龙井茶区,最适宜于炒制龙井茶;“龙井长叶、龙井43”系是从龙井茶群体中单株选育而成的,属次特早生和早生,育芽能力强,耐采,适制龙井茶。当前炒制西湖龙井茶的主栽品种仍为龙井群体种,辅栽品种是“龙井长叶和龙井43”。

(2)种植方式和密度

龙井茶区传统的种植方式多采用种子丛式穴播或青苗丛栽,上世纪60年代后开始推广密植条栽,80年代试种了部分密植速生茶园,其后发展的新茶园多采用合理密植的单条或双条种植方式、单行条裁的规格为:行距130~150cm,丛距33cm,每丛3株,每亩种植4000株左右;双行条栽的规格为:大行距150cm,小行距40cm,丛距33cm,每丛2~3株,每亩种植6000~8000株。

(3)苗木质量规格

现在,龙井茶品种都采用无性繁殖,出圃的茶苗,要求苗高在25cm。以上,主茎粗在3mm左右,生长健壮,根系正常,无检疫性病虫害。

(4)茶苗移栽时期和技术

晚秋(秋分至霜降)或早春(雨水至惊蛰)是移栽茶苗的适期。在用情好的年份,晚秋移栽的茶苗,秋冬季先发根.开春后早发芽,要比早春移栽的茶苗早成园。移栽茶苗要十分注重种植质量,起苗时要少伤根,出圃茶苗要及时种植,定植时将根系舒展平铺在种植沟底部,覆疏松细主人成,踏实,再覆土至“泥门”上,压实,浇透定根水。对粗壮且多数高于30cm的苗苗,定植后应及时定剪,剪口高度15~20cm。

茶苗移栽后还要做好抗旱、防冻等保苗措施,主要有土壤铺草,适施薄肥,及时治虫除草,缺株补植等工作,保证新种茶园壮苗、全苗。

2.土壤管理

龙井茶区群众根据茶树的生长特性,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茶园土壤管理积累了一套“三讲四削”的宝贵技术经验。“三耕”就是春耕、伏耕、秋耕。春耕宜浅,目的是松土与切断草根,在“立夏”至“小满”期间进行;伏耕在“大暑”至“立秋”期间进行,比春耕深,主要是疏松土壤,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下层水分蒸发,增加雨水渗入量;秋耕在“寒露”至“霜降”期间进行,要求深度达到20~25cm,即把底土捆起,翻转打碎,表土埋入底层,耙平,既可熟化土壤、深理杂草与虫蛹,又可提高土壤肥力。“四削”就是削春草、梅草、伏草和秋草。主要能解决杂草与茶树争水争肥的矛盾,并变杂草为肥料。“四削”一般掌握在与“三耕”时间交错进行,质量要求严格,除春草外,均要先削单后掘地,即先把杂草削除归堆行间,等晒干后埋入土中,做到“丛内清,四边光”。

龙井茶区部分坡地茶园的土壤管理,结合耕锄,还采用了茶园铺草措施,即利用作物秸秆、山草等有机物料铺入茶行土表,这不仅可以起到水土保持、稳定土温的作用,又可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增加土壤有机质。

3.茶园平衡施肥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没有化肥,龙井茶区茶园均施用农家土杂肥和茶饼。60年代开始施用少量化肥。以后逐年增多,并根据茶树生长季节特点和需肥特性,采取重施有机肥和配施氮、磷、钾等化肥相结合的方法,以满足茶树对养分的需求,形成“施足基肥,多次追肥”的茶园平衡施肥经验。

基肥在“立冬”前施,一般都用茶饼或农家肥,特别重视施用茶饼,每亩开沟施200~300kg。近年茶饼供应不足,部分茶园用三元复混肥,如“中茶1号”专用肥作基肥,每亩施75kg左右。追肥每年施3次:第1次在“惊蛰”前后施,称催芽肥;第2次在“立夏”后施,称接力肥;第3次在“小暑”前施,称脱力肥。追肥均用速效氮肥,如每次每亩用尿素30~40kg或用硫酸铵60~80kg。同时在采茶季节还多次用浓度为0.5%的尿素或0.3%的硫酸铵溶液喷施叶面,多数采取采1批鲜叶喷施1次,可以增产和提高茶叶品质。龙井茶区群众还有“看树、看土、看天”巧施肥的经验。例如,看茶树的生长情况和土壤肥瘦及吸肥能力来决定施肥量和次数,遇雨天不施肥,在雨前雨后巧施肥,干旱天气接水施薄肥。实践证明这样才是经济、有效的施肥方法。

4.茶树病虫害防治

黑刺粉虱、茶尺蛾、茶橙瘿螨和茶白星病是西湖龙井茶树上重要病虫害,分布普遍,直接引起茶叶减产和品质下降。针对这些病虫害,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龙井茶区建立了病虫测报站,根据茶园虫情预报,有的放矢地选用农药,适时防治,防效大大提高。近年龙井茶区根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化学农药防治相结合,同时在秋茶结束后来用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封园,减少次年茶园病虫发生量。这样既可控制农药残留量,又能有效控制害虫的蔓延,减少损失。

三、采 摘

西湖龙井茶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茶芽不停萌发,采摘时间长。一般春茶前期天天采或隔天采,中后期隔几天采一次,全年采摘在30批左右。

(一)采摘时间

历来龙井茶的采摘以早为贵,但也不是越早越好,需要看嫩芽的生长状态及当年的气候条件,有俗语称“早采三天是宝,迟采三天是草”之说。

其中以清明前采制的西湖龙井品质为最佳,称为“明前茶”,“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堪称西湖明前龙井茶的绝妙写照。谷雨前采制,称为“雨前茶”。西湖龙井的采摘也十分强调细嫩和完整,一般一公斤极品明前西湖龙井,需要采摘至少八万个细嫩芽叶,故极为名贵。

根据西湖龙井茶产区的气候条件,春茶在3月下旬茶树吐露新芽尖时即有开采的,茶农称之为“摸黑丛”,即从一芽一叶初展开始,每天或隔天采一次,到立夏前结束。

夏茶一般是立夏后开采,6月中旬结束。秋茶6月下旬开采,10月上旬结束。

全面采摘期长达190天至200天。不同茶园不同品种不同气候条件等影响因素下,采摘时间都会提前或者延后,一般遵循早发早采,迟发迟采。

(二)鲜叶等级

传统龙井茶采摘精细,级别不同,采摘标准也不同。从春茶开始,由茶芽萌发到新梢形成的不同时期,对鲜叶有不同的称呼。

1、高档茶(特一、特二、特三)应于清明前采摘,只采龙牙(单芽)和雀舌(一芽一叶初展,芽长于叶,长度1.5~2.0cm)。

2、中档茶(1级、2级、3级茶)于谷雨前采摘,采下的鲜叶称旗枪(一芽一叶半开展)和糙旗枪(一芽一叶开展和一芽二叶初展,长度2.3~2.7cm)。

3、低档茶(4级茶以下)于谷雨后采摘,采下的鲜叶称象大(一芽二三叶和同等嫩度的对夹叶,长度2.8~3.5cm)。

要求芽叶成朵,大小均匀,不能采碎,不带蒂头,尤其是春茶,采摘要求更加严格。

现代西湖龙井鲜叶分五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特级:一芽一叶初展,芽叶夹角度小,芽长于叶,芽叶匀齐肥壮,芽叶长度不超过2.5cm。

一级: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以一芽一叶为主,一芽二叶初展在10%以下,芽稍长于叶,芽叶完整、匀净,芽叶长度不超过3cm。

二级: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一芽二叶在30%以下,芽与叶长度基本相等,芽叶完整,芽叶长度不超过3.5cm。

三级:一芽二叶至一芽三叶初展,以一芽二叶为主,一芽三叶不超过30%,叶长于芽,芽叶完整,芽叶长度不超过4cm。

四级:一芽二叶至一芽三叶,一芽三叶不超过50%,叶长于芽,有部分嫩的对夹叶,长度不超过4.5cm。

(三)采摘特点

不管哪种等级的鲜叶质料,都应是手采,要求芽叶成朵,巨细均匀,不能采碎,不带带头,尤其是春茶,采摘要求愈加严格。鲜叶要轻采轻放,用竹篓盛装、竹筐贮运,避免重力揉捏鲜叶,确保鲜叶质量。

很早以前,西湖龙井采摘更细嫩,清明前茶蓬上只露出芽头时就开采,采下的满是芽头。“谷雨茶,满把抓”,对于一贯以采摘精密、质料细嫩著称的西湖龙井茶采说,谷雨后的鲜叶已属粗老质料。

因而,那时的头茶(春茶)一定要在立夏前完毕,前后才1个多月时刻,采摘期短,这与西湖龙井茶见芽就采有联络。二茶在小满挖掘,到芒种后几天完毕;三茶在夏至挖掘,到大暑前几天完毕;四茶又称小春茶,于立秋前10天左右挖掘,到白露时完毕并封园。其时茶农认为,白露后还采茶,茶蓬容易受冻。

西湖龙井茶在考究采摘的一起,也十分注重养蓬,并且两者有着亲近的联络。除了头茶采摘完毕后要抓住洗蓬(将当季留下采的鲜叶全部采净),以促使茶芽早发外,二茶、三茶和四茶都要留叶采,留下不符合质料嫩度要求的叶片。

假如某块茶园茶树叶片特别少,就可留养二茶,只打须采摘。假如留叶太多,认为也是不好的。会使第2年初茶推延几天发芽,这对西湖龙井茶采说是最犯忌的,由于西湖龙井茶历采都是“以早为贵”,人们说的“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情况下,留叶的多少,以茶树刚好不露枝干为宜。

总之,西湖龙井茶的采摘从春季到秋季都可以,在采摘过程中的标准也非常重要。采摘的时候要采摘细嫩的茶叶,注意分批分时采摘。另外为了保障茶叶的状况一定要注意手工采摘时不要用指甲去掐芽叶,采摘之后放置到竹篓中避免芽叶损伤。当然,为了后续芽叶的生长,整个采摘过程要保证留叶采摘,让茶树在之后也可以很好的生长。

(资料与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润物真味微信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