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4季【青春课堂】刘艳红:《春望》课堂实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名师阅读课课堂实录 第2734季【青春课堂】刘艳红:《春望》课堂实录

第2734季【青春课堂】刘艳红:《春望》课堂实录

2024-07-09 22: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国都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他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春望》,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学生朗读诗歌。

师:谁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站起来读诗?

生1:国破山河在……浑欲不胜簪

师:谁能点评一下?说说优点,找找不足。

生2:他读的很好,字音准确,节奏也很恰当。值得我学习。

师:读的确实不错。老师补充一点,对于五言诗的节奏可以是“国破/山河/在”式停顿,也可以是“烽火/连/三月”式停顿,请同学们做一下笔记。这首诗中有几个字的字音需要特别关注,请大家齐读下列词语。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抵(dǐ) 搔(sāo)浑(hún) 簪(zān)

师:读诗须解其意,方能感受其魅力。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意思。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要求合作学习。

(屏幕显示)

1.小组合作探究,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

2.将组内疑难点写到黑板上,其他小组帮助解答。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哪个小组派个代表展示一下?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大体内容。

生3:长安城沦陷了,虽然山河依旧,但长安一片荒凉;春天来了,原本繁华的长安城变得一片死寂,长安城里草木茂密,荒凉芜杂。诗人站在荒芜的长安城,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听到鸟鸣,也心惊胆战。唉,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已经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多渴望得到一封家书,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啊。愁啊,愁啊,白头发越搔越短,简直快要插不住簪子了。

师:语言简洁,描述的画面感也很强。小组合作的效果不错。下面请允许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大家配乐朗读,不过老师提一个小要求:等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最后给每句诗定格一张照片,并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给四句诗来个四连拍。

学生闭上眼睛,老师配乐深情诵读。

师:睁开眼睛,请同学们给你的四连拍取一下有诗意的名字吧!可以是一个字,可以是一个词。

生4:我的四连拍:满目疮痍;花鸟泪惊;烽火连天;愁眉不展 。

师:同学们拍的照片很有画面感,也能极强地概括诗歌的内容,非常精彩。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为什么你们的照片那么有表现力呢?

生5:这要感谢杜甫的生花妙笔。

师:是啊,杜甫的诗歌语言太有表现力了。下面我们就与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个亲密大接触,触摸杜甫高贵的灵魂吧。请同学们当一回导演,把你刚才拍的照片转化成微电影,让静止的照片灵动起来。

(屏幕显示)

我拍到了_______ 画面,拍摄过程中(哪一个字)给我感触最深,因为……。我拍到了一个_______的杜甫。

学生自主完成。

师:我们先共同品析第一句,谁说说你拍的微电影内容。

生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拍到了国破城荒的画面,拍摄过程中“破”给我感触最深,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当时长安城破败不堪的景象。曾经繁华的长安城,仿佛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现在这幅模样,真是令人唏嘘不已,我拍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师:“破”字震撼了你!好一幅凄凉的国破城荒图!是啊,阳春三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本该是一幅山河俊秀的模样,本该是草木葱荣的景象,本该是鸟语花香的季节,全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采访一下你,“国破山河在”,“国破”的“破”你还可以怎么理解?

生6:“破”还可以理解为破败不堪。繁华的长安城被叛军烧杀抢掠之后一片破败不堪之景。虽然山河还在,但是国都长安城已经被叛军占领了。眼前的景象是一片凄凉,破败不堪。

师:谁能给老师解读一下“深”呢?

生:6:杂草丛生,荒凉萧瑟。

师:你想象一下,曾经繁华一时的国都长安城以前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生6: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的物品是琳琅满目,街上的行人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片繁荣的景象。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看到的却只有丛生的杂草。

师:只看到草木,看不到人呀,人到哪里去了?

生6:死的死,逃的逃,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

师: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中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花似锦的城市,因为一场战争,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 无人”的境地,是何等可悲啊!一向爱国的杜甫看到这样的景象,他会怎么吟出这句诗?请同学们试着把杜甫的感情读出来。

生7:语调高昂地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师:看到这样凄惨的景象,心里是无比的悲痛。语调要低沉一些,速度要慢一点。

学生再读。

生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拍到了花凋零鸟惊心的画面,拍摄过程中“惊”给我感触最深。感叹世事纷乱,花儿也留下了泪水,痛恨亲人离别,听到战争的声音,鸟儿也心惊肉跳。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美丽,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婉转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但一切都变了,变得陌生,变得模糊。我拍到了一个苦闷沉痛的杜甫。

师:“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感时伤怀,痛恨别离的忧愁。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大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以乐景反衬哀情,使愁情更加浓郁。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学生做笔记。

师:老师采访一下你,恨别鸟惊心的“别”,他跟谁分别?

生8:跟亲人分别。

师:和亲人分别忿恨到什么程度?

生8:鸟儿惊心,其实是诗人感到心惊肉跳,心惊胆战。

师:跟亲人分别不是很平常的吗,怎么跟亲人分别,听到鸟叫都会心惊肉跳呢?

生8:可能是生离死别。

师:是啊,就仿佛像永别!战乱当中,不知道哪一天诗人杜甫就会被叛军杀害,这里的别可不是一般的分别,有可能是生离死别,有可能就是永别,所以诗人才产生了这样的感情。在这样动荡的年代,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东西,但在诗人的眼中却是触目惊心啊。清代诗人沈德潜评论此句说:“乐处皆可悲”。这就是以乐写悲啊!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对花落泪,落的是什么泪?

生8:难过的泪,悲伤的泪。

师:想到原来的长安城曾是那么繁华昌盛,可是今日,一夜之间,长安城竟变得这样破败不堪,草木丛生,他流下了伤心的、痛苦的、感伤的泪水。我们再读这句诗,读出杜甫的痛苦,感伤,伤心。

学生齐读。

生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拍到了烽火连天的画面,拍摄过程中“抵”给我感触最深,因为这一句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两黄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我拍到了一个思家念亲的杜甫。

师:是啊,杜甫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最牵挂的家人啊。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身处战乱,烽火连天,漂泊在外的杜甫最为挂念的是什么?

生9:家。

师:对,可是,他会有家的消息吗?

生9:不会。

师:为什么呢?

生9:“烽火连三月”,战争持续不断,收不到家人的任何信息。

师:谁能告诉老师“家书抵万金”的“抵”是什么意思?

生10:值。

师:值,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说值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说一下。

生10:一封家信可以让亲人知道自己还平安,还健在,也可以知道亲人是否平安、健康。亲人的生命是胜过万两黄金的。

师:对啊,亲人的平安、健康最重要。诗人在此道出了身处战乱中千万人的共同心声啊。然而就是这样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啊!郁达夫曾在《奉赠》一诗中说: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哪位同学再读,读出战争的持续不断,读出家书的珍贵。可以试着加一个语气词“唉”。

学生齐读。

生1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我拍到了杜甫唉声叹气的画面,拍摄过程中“胜”给我感触最深,因为烽火连天,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亲人,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忧愁之间,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已经掉落许多,几不胜簪了。“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了一层悲愁。这句诗用动作描写写诗人忧愁之深广。我拍到了一个忧愁深重的杜甫。

师:是啊,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能早日平息,他多么希望能够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盼得不停地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连发簪都别不住头发和帽子了,诗人忧国思家到了这种程度。根据你的理解,你猜猜此时的杜甫多大年纪?

生11:60多岁

师:同学们,我告诉你们,杜甫当时只有45岁,人到壮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忧愁到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地步。加上动作,再读“白头搔更短,唉,浑欲不胜簪。”。

学生齐读。

师:这首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愁和忧国思家。

学生齐诵。

师:我们学完了这首诗,但是那字字血,声声泪的文字,让我们铭刻在了心里。下面我们就有感情地背诵这首情最浓意最深的绝唱吧!

学生配乐合作诵读。

(屏幕显示)

(男独)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女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诗人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亲人的平安担忧,他朝也盼,晚也盼,哪一天叛军能平定呢?哪一天亲人能团聚呢?哪一天能回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家乡呢?值得高兴的是7年之后,杜甫逃离了长安城,暂时定居在四川成都。有一天,他突然听到了一个惊天的喜讯,叛军被消灭了,叛军的老巢被倾覆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他挥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老师用山东快板的方式给大家朗诵这首诗。

(屏幕显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你听出老师做了哪些特殊处理吗?

生12:老师的语速较快,且按照223节奏,第四句后三个字重复了一遍,第八句后三个字重复了一遍。

师:对,请大家也用这种形式齐诵诗歌。

学生用山东快板的方式齐诵诗歌。

师:这首诗当中有一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听到这个喜讯之后的情感,哪一个字?

生13:喜

师:这个喜讯来得太快了,听到这个喜讯,诗人有哪些表现?

生13: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诗人流的是什么泪呢?

生14:兴奋的、激动的、喜悦的泪。

师:“感时花溅泪”中的泪是感伤的、痛苦的、哀怨的、忧愁的泪。原来此时是兴奋的、激动的、喜悦的泪花呀,是喜极而泣啊!还有哪些表现呢?

生15:“漫卷诗书喜欲狂”。

师:请你告诉老师,诗人为什么要喜狂欲?他喜什么?

生15:他一喜叛军得到平定;二喜国家得以安宁;三喜亲人能够团聚;四喜回乡得偿所愿,他怎么能不喜欲狂呢?

师:诗人喜得想要发狂,他不仅漫卷诗书,他还想干什么?

生16:闻喜讯流喜泪,流喜泪而呈喜态,呈喜态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归,喜始喜终。欢喜雀跃地回老家。

师:同学们,这是诗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感觉杜甫瞬间返老还童了,那份喜不自禁的形象,着实让人难以忘怀。请同学们怀着和诗人狂喜极乐一样的感情,用山东快书的形式,自己拍着桌子,打着节拍,一起再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让我们全班同学都打起节拍,一起体味杜甫的狂喜。

学生齐诵。

师:老师补充一下“安史之乱”的资料。

(屏幕显示)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原本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的经济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但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受到重创,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师: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却永在巍峨的巅峰!请同学们课下继续品读杜甫的其他作品,阅读“诗史”篇章,品味 “诗圣”人生 。

作者简介

刘艳红,高级教师,滨州市名师,曾获山东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一等奖、山东省“优课”一等奖。

策划:青春课堂编辑部@语文湿地

编辑:刘文文冯培妮

卷首:冯培妮

美编:刘文文

终审:周忠玉

【语文湿地2021寒假教师专业成长公益大讲堂第8期】 我把我讲给你听 陈海亮·魏志强:成长的坚守与突围 【湿地讲座】陈海亮:今天我们怎么当班主任——基于成长型思维的“共生”德育探索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向我的天空致敬:奇人海亮 【山海温岭】陈海亮:当山海邂逅语文湿地,你说温岭能不创造奇迹吗?

点个 在看你最好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