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馆长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同济李峥嵘 听馆长说

听馆长说

2024-01-11 22: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学习领会同济大学百年校史中的党史,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第九、第十八、第二党支部党员、星火宣讲团成员联合研究生第六党章学习小组成员,一同前往校史馆现场聆听章华明馆长对同济大学校史中党史的讲解。

章馆长从同济大学校史讲起,深刻讲述同济大学校史与两次世界大战的联系,随后又结合校史中的党史部分,讲述同济地下党组织的三次重建过程,最后结合党史中的同济校友为我们讲述同济人英勇抗战、志愿报国的情怀与担当!

同济大学校史与两次世界大战

章老师讲到,同济大学作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的代表,其校史与两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因为德国在日德战争中的失利,青岛德华大学被迫停办、解散,多名学生并入同济,同济土木工程教育就此开始,并终成世界知名品牌。时至今日,青岛人还为同济土木学科源自青岛感到骄傲和自豪。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作为淞沪会战的主战场,同济校园遭到了日军毁灭性的轰炸,终成一片废墟。伴随着日军的步步紧逼,同济从吴淞一迁上海市区,二迁浙江金华,三迁江西赣州和吉安,四迁广西八步,五迁云南昆明,六迁四川宜宾李庄,行程万余公里,六易校址才算放下了一张平静的书桌,在李庄度过了清贫但安全的6年(1941-1946)。在此期间,中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但同济却秩序稳定,规模稳中有升,成为医、工、理、法兼具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同济地下党组织的三次重建

章老师谈到,爱国是同济的优良传统,在迁校途中,同济学子响应党的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一边读书,一边宣传抗日救亡; 有的还改变行进方向,选择“逆行”,直接走向抗日战场,部分辗转到达延安的同济学子还成立了“国立同济大学延安校友会”。中共同济地下党组织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建过程,是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共同济大学特别支部在浙江(1937—1945)

抗战全面爆发后,随校迁至浙江金华的同济大学共产党员和部分进步青年,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毅然告别西迁队伍,留在金华,就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们冲锋在前,动员、带领众多爱国青年走向抗日战场,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昆明时期同济大学地下党组织(1939—1940)

1938 年7 月,同济迁至广西八步,未及复课即于当年冬迁往昆明。从1939 年春在昆明办学到1940 年10 月开始迁校四川宜宾李庄,同济在昆明办学两个春秋。虽然形势险恶,但在当地地下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以西迁以来相对稳定的办学环境为基础,同济地下党组织得以重建,确保火种不灭,并为学校迁至李庄后的组织建设创造了条件。

从宜宾到上海的中共同济大学地下组织( 1940-1947)

1940 年10 月,同济从昆明迁往四川李庄。1941 年暑假,中共同济地下组织重新建立了和上级党组织的联系。随着部分新党员的加盟及中共中央南方局秘密外围组织“同济秘密小组”的成立,同济学生中的进步思想和力量重新集聚、成长。但根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支部并没有发展党员,并随着党员的相继毕业宣告结束。“复员”上海后,1946年底,同济支部恢复重建。在中共同济地下组织尤其是乔石的领导下,以川沪两地进步力量融合为基础,同济爱国学生运动风起云涌,高潮迭起,同济也因此成为上海爱国民主运动的堡垒。

演员大陶虹(左二)之父陶文琼(右一)是同济校友,后离开母校,参加新四军

中共党史中的同济烈士

此外,章馆长还结合了一些党史上的小故事,介绍了几位英勇的同济烈士,比如:以诗歌为武器的革命青年殷夫,从昆明迁至李庄的同济大学双胞胎地下党员宋鸿鼎、宋鸿鼐,2014年入选民政部300名抗日英烈和集体名录的秘密战线上的郑文道,川藏公路上的同济英雄李桦等。章馆长的讲解生动有趣、感人肺腑,在场的同学们无不为烈士们的英雄事迹所打动。

郑文道(左)宋鸿鼐(右)

“吃在同济”的历史渊源

最后,章老师又结合校史馆展示的内容,为支部的同学们进行了细节上的补充。在提问环节,有同学提及“吃在同济”的由来及渊源。章馆长讲到,上世纪80年代,同济伙食就办得非常好,“吃在同济”非常有名。但同济的“吃”可是有历史的,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大学生的关心、培养密不可分。

如今同济的老校友都认为当年同济的伙食的确办得不错,他们甚至都还记得食堂里有道菜:底菜是鸡毛菜,上面有一块大肉或者鱼之类的,很受欢迎。他们都认为,伙食好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党的政策好,另一方面就是学校肯动脑筋,食堂师傅的烹饪水平也较高。实际上,当年同济食堂还实行“帮厨制”,组织各系各班学生轮流去帮厨。这些学生一般在上课前和开饭前半小时去食堂劳动,帮助拣菜洗菜,做好开饭的准备工作。这个做法也很受学生的欢迎。当然同济食堂还有一个绝招,就是每个星期总有一天的菜特别“实惠”,青菜是青菜、肉丝是肉丝的,荤菜比平日要多一些,同学们称之为“打牙祭”。这一天上海很多高校学生通过“中学同学”、“老乡”等途径被吸引到了同济,同济食堂往往供不应求,“吃在同济”的名头也就不胫而走。

最后,研究生第九党支部书记郭李恒同志代表环境学院向章老师赠送了“垃圾分类”特色玩偶纪念品“济小桶”,章老师也勉励环境学子不忘环境学院前辈走过的路,传承红色基因、补足精神之钙,不断书写同济环境人新的精神史诗!

同学感想

张瀛予:章馆长对同济校史的回顾,带我们感受到了同济建校以来的红色底蕴。从抗战时期,同济人在抗战烽火中一路西行,虽然战火纷飞,物资匮乏,但是还有大批同济青年为了国家挺身而出。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六次迁校,同济人在“一寸山河一滴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中挺身而出,正是有了前人披荆斩棘,才有而今的和平年代! 从章馆长的讲解中,从同济青年的足迹和选择中,我也更明白了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同时,我也认识到,时代在飞速发展,我们也要更关注对历史文化的追寻和保护。铭记历史,砥砺奋进!

徐晨翱:百年同济的历史,既是新中国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也是党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从最早的德文医学堂到国立同济大学,从抗战时期的整体西迁到抗战胜利后重回故地。无数同济先辈或在前线斗争,或在后方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再从工科学校到综合性大学,同济始终顺应国家要求,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需要。如今,正值我们党建党一百周年,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如我们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同舟共济”以及“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所说的那样,我们更应当传承百年同济的精神,与民族同命运,以科教兴事业,用发展馈社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