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灭蜀国?30年后司马昭道破缘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死后的视频是真的吗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灭蜀国?30年后司马昭道破缘由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灭蜀国?30年后司马昭道破缘由

2024-07-01 04: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公元223年,先主刘备病逝。丞相诸葛亮被委以重任,扶持幼主,光复汉室,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与司马懿斗得热火朝天。

虽然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对战中吃了不少亏,但还是熬死了诸葛亮,成为了这场斗争的最终赢家。

按理来说,能够抵御司马家铁蹄的最大阻力已经消失。若此时司马懿一举进攻,乘胜追击,说不定势如破竹,甚至可以灭掉蜀汉,完成自己多年心愿。但司马懿却没有这么做。

个中原因纷繁复杂,多少人百思不得其解。30年以后,司马昭在一场晚宴上,一语道出缘由。

冢虎与卧龙的较量

公元223年,诸葛亮受托孤之重,辅佐刘禅,蜀汉国力慢慢恢复。同年,蜀国主动派人修复与吴国的关系,吴与季汉重新结盟。

此后,诸葛亮平定南方,率领大军驻扎汉中,操练三军,静待战争时机。

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春,诸葛亮上呈《出师表》,请求北伐。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之谋,而更加稳妥地选择先攻占陇右,并以此作为攻取魏国都城的跳板。

战争初期,诸葛亮声东击西,出其不意,从而占尽先机,并且收服大将姜维。蜀军一鼓作气,迅速先后拿下冀城以及南安、天水等郡。

只可惜面对着魏都督曹真的对峙,诸葛亮“违众拔谡”,派马谡前出街亭,接应魏延。

结果,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被魏军大败。蜀军战况就此急转直下,被魏军抢得主动权,已成被围之势。诸葛亮不肯弄险,放弃已经得到的三郡,退回汉中。

蜀军的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三次蜀军北伐均是为了配合吴军的攻势,双方打成平手。

汉建兴六年(公元231年),魏大司马曹真病故,诸葛亮随即发起第四次北伐。魏文帝曹叡加司马懿为陇右大都督,以防蜀汉。

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吸取了前几次的经验,使用了著名的“木牛流马”,运送粮食,以保后勤。

司马懿在这场战争中有点轻敌,不听将领劝阻,执意带兵前往祁山以北,与诸葛亮对峙。诸葛亮再次“声东击西”大败司马懿,卧龙占了上风。

但结束后又因粮草不足,诸葛亮只得再次退回汉中。

汉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冬,诸葛亮向刘禅呈递《后出师表》,在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流传千古的名句后,率大军十万,进行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屯兵五丈原,驻扎渭水南岸,为这场战役全力以赴。可谁知,经过上次卤城一战,司马懿已经极为忌惮与军事能力高超的诸葛亮直面对抗。

于是他按兵不动,一直不肯与蜀军主力决战,长久地消耗着蜀军的粮草。哪怕诸葛亮派人向司马懿送去妇人的衣服以作羞辱,司马懿也含笑收下,任凭挑衅,坚守不出。

秋八月,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病笃,言:“诸葛命不久矣。”

是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中。众人依照他的遗愿,将他埋于山下,着常服入殓,整个墓葬极尽节俭。

一代枭雄总是这样悲情地湮没在命运之中。

司马懿曾在军中向自己的同胞弟弟司马孚写信:“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以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司马懿的龟缩大法就这样活活拖死了诸葛亮,让他在这场冢虎与卧龙的战争中抢到了最终的胜利。

蜀汉的命数

诸葛亮在临死前依然在为蜀汉苦心规划,把国家和军队托付给了姜维和费祎等人。几人不负所托,苦苦支撑着将倾的蜀汉王朝。

公元263年,魏国伐蜀,姜维退守剑阁,阻挡魏军。魏军将领邓艾偷袭成都,后主刘禅投降。

姜维不肯如此轻易地认输。于是他先假意投降,后起兵反叛。可惜事情暴露,兵败被捕。

临死前,他仰天长叹:“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

后世人评价:姜维死,汉室亡。

公元263年,魏国终于灭掉蜀汉。为了庆祝胜利,司马昭大摆筵席,并邀请后主刘禅以及各位蜀汉要员。旁人皆悲戚,只有刘禅言笑自若,说:“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哈哈大笑:“即使诸葛亮在,都不能辅佐刘禅保蜀汉长久,更何况是姜维呢?”

这句话在对蜀汉极尽嘲讽的同时,也一语道出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一生并没有再攻蜀的原因。

蜀汉位于四川境内,山高林立,地势复杂。这样的地貌环境的确让人易守难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蜀地经贸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物质生产。

再加上蜀汉人才的不断流失与缺乏和统治者的不作为,即使是诸葛亮在世,也是忙得“鞠躬尽瘁”,拖垮了身体也没有实现蜀汉复兴。

诸葛亮一死,蜀汉已然没有大才可用,即使姜维深得诸葛亮赏识,也不能做到带着蜀汉继续走下去。

精明如司马懿,早已经看透了蜀汉的情况。既然对手注定要慢慢消减颓废,何必早早进攻,浪费物资财力。等待对方腐烂透顶,再用一骑轻兵直捣黄龙不是妙哉?

事实也正如司马懿所期盼的那样,诸葛亮死后,蜀汉王室的气数一点点走到尽头,甚至还出现宦官黄皓专权的局面,让残破的蜀汉雪上加霜。

魏国趁机派大将偷渡阴平,打进成都,蜀汉自此走下历史舞台。

帝王权衡与朝堂漩涡

历史线索自来细密巧妙,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一件事情的爆发必然是多个事情共同促进的结果。

蜀国的自我倾覆的确让司马懿安心地把攻蜀的事情往后放。但最终导致他终身没有对蜀汉再次发动战争的原因却还有很多。

首先,史料方面曾有记载:“懿欲趁隙而近,有诏不许。”可以看出,司马懿是动过要继续进攻的心思的,但魏明帝曹叡却下诏让他撤兵。

关中连年征战,兵疲民困,本地的生产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若是司马懿真的要一心伐蜀,恐怕国家将会承担非常大的负担,甚至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所以倒不如休养几年,等国家从战争中恢复几年,再做打算,反正蜀汉已不堪一击,早就是魏国的囊中之物。

其次,曹叡去世前把自己的儿子曹芳托付给司马懿,并且为了牵制司马懿的势力,还找了曹爽一同辅佐。

司马懿天生有反骨,曹操在世时就评价他是一个“鹰视狼顾之徒”。这些年他隐忍多时,曹叡的去世让他意识到自己夺取大权在握的时机已经到了。

自此,司马懿再也没有出征过,转而一头扎进权力的漩涡,在朝堂上与曹爽明争暗斗,你来我往。曹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于高平陵一战被陷害身亡。

这么多年过去,这些浸染无数人血泪的经历已经变成了故事,又变成了历史,变成了书页上一行行轻飘飘的铅字。今天的我们提起他们当年的风流往事,只当是在谈论传奇小说的主人公们。

这倒是真应了《三国演义》开头那首临江仙。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