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棠董事长为《采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都怎么画 赵建棠董事长为《采薇

赵建棠董事长为《采薇

2023-04-13 10: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书画叙事心愿

为淑玲出一本画册,是我多年来的心愿。大多原因是事业先于家事吧,但不管怎么说,今天总算是在做了,自己觉得有一种“有志者,事竟成”的欣喜。

偶然

淑玲本来不是一位画家,确切地说她的职业是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也是她十分乐意做的,总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此多年都被评为模范教师,桃李满天下。她的课程是数学,既教过小学,又教过中学,还教过中师,搞过数学教研,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数学教师。

淑玲学画,还是因为我。20世纪70年代,我下乡返城后,被分配到建筑公司,多年带队在北京等地搞古建工程。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接了很多古建工程的工作,恢复北京古都风貌,打开国门迎外宾。因工作原因,我吃住在工地,又经常搬家,可说是“颠沛流离,废寝忘食”。因此身体每况愈下,经常胃痛,完成“明苑宾馆”工程后,我的体重只有46公斤。

基于这种情况,淑玲决定辞去教师工作,来到工地照顾我的身体。

从1992年算起,整整30年了,三十年来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分不易。她除照顾我的生活外,还会有一些闲暇时间。我一生喜欢读书,家里书很多,其中也有一些画册,宋、元、明、清历代画家的都有一些,近现代的画家画册最多。我搞建筑艺术,各门类的艺术都会涉猎一些,有时还参加像荣宝斋、瀚海等一些大型拍卖会,这些拍卖公司也送一些拍卖图册,内容很丰富。由于画册最好打发时光,于是淑玲慢慢就有了另一个喜好——读画,看看画家作品,读读画家的经历。每个人的喜好其实都是培养出来的,看画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对画产生了兴趣,有时也会动手临摹一两幅,画画写字,丰富生活,这确实是一件大好事。好在家里笔墨纸砚都有,初学初练还能用,但专门学画,这些工具就不够专业、齐全了。要想培养兴趣,必须把工具备好,尤其是国画艺术,对工具要求十分考究,我想国画艺术之所以独树一帜,应手的工具是不可或缺的。国画名家所用的笔墨纸砚大多都很讲究,很多画家都是亲自寻纸寻笔,寻墨寻砚,甚至是让老字号厂家为其特制。历史上一些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妙趣横生的文房“寻宝”故事。

艺术的价值

在北京购买书画用具确是十分方便。最有名的文化街当数北京琉璃厂街,除荣宝斋老字号大店外,还有几家较为齐全的文品店和专营的宣纸店、湖笔店。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琉璃厂文化街作为重点修复修缮工程,我们公司承接了一大部分维修项目,所以我非常熟悉,于是琉璃厂各大店也是我们经常光顾之地。

中国书画艺术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源于中国的书画工具是由特殊材料、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的,笔墨纸砚都是选用特殊材料,经过非常复杂的工艺制造的,而这些不同的工艺,又往往是世代相传,因此就有了原创性、历史性和不可替代性。就拿一张宣纸来说,这种专门用于书画的纸,因产于安徽宣州(主要产地为泾县)而称之为宣纸。兴于宋,主要原料为青皮,适当加入些植物纤维,经过上百道工序,全部手工操作,时间往往要三年之久,方能成为可用的纸浆,然后经过专业的抄纸师傅抄捞加工,又是数道工序,才能做成可以使用的书画纸。工序十分复杂,工艺也十分精湛。就是这样的纸,一些书画大家还要亲自到名牌厂家,切磋研讨,按着自己的喜好要求,定制一些特需纸,包括历代皇家,有些纸也是要特制特作,由内务官亲临把关。宣纸又分生宣、熟宣、半熟宣等,尺寸大小、薄厚肌理、纤维粗细各有不同,因此其吸墨润墨效果各有不同,所以中国的书画,只要写出来,画出来,就是原创,着墨着色,润染收放,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中国书画家对用纸、用墨、用色要求十分严谨,一幅好的书画作品,当是画家与笔墨纸砚厂家共同创作,每一幅作品都具有唯一性。

当然,我国做笔制墨制砚的工艺,同样十分精湛,形成了端、歙、易、泥四大名砚,多种名笔名墨,笔墨纸砚用工用料“精、纯、柔、美”,被文人墨客尊称“四德”。

中国毛笔制作工艺丝毫不输于宣纸,亦十分考究。一得阁墨汁很有名,一得阁毛笔同样家喻户晓。浙江湖州更是毛笔之乡,善琏湖的毛笔品质优良,纯狼毫、羊毫、兼毫高端毛笔名扬四海,奉行“尖、圆、齐、健”为毛笔“四德”理念。淑玲用的毛笔大多以“一得阁”为主,品类多而便宜,也用一些“善琏湖”,主要用长羊毫、兼毫毛笔,笔锋齐健柔软,笔腰富有弹性,在生宣上运笔,收放自如,水墨润染,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人们作画,往往就用现成的墨汁,一得阁墨汁就十分受欢迎,我认为以“云头艳”为最佳,红星正品油烟墨汁宜书宜画,也很不错。但作小幅作品,或大画的精细部分,只有墨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亲自研墨。研墨也是一种学问,“墨分五色”,如何出五色,就要精选墨条墨锭。徽州也是制墨的主产地,不乏百年老店,胡开文的老墨就很有名,松烟墨表现力好,层次感强,作写意山水花卉,洇润效果远好于墨汁。而油烟墨层次变化少,墨色偏淡,多用于工笔勾线或书法,淑玲则很少用。

文房四宝之一的还有砚。中国古砚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始于春秋时期,以后汉、唐、宋、元、明、清愈做愈精,都留下了十分珍贵的精品,并逐步形成端、歙、易、泥四大名砚,并为皇家使用收藏。我也各有一些,它们各有所长,用起来润笔自如,含墨饱满匀称,作用不容小觑。

但文房四宝远非四宝,另外还有墨池、笔洗、水注、画案、毛毡、镇尺等等,须一应俱全,作起画来才会得心应手。而这些工具,其本身就是非常精到的艺术品,摆在画案上,给人以净心愉悦的感觉。

我觉得,这正是中国书画艺术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奥妙所在。一切艺术,皆源于它的历史性,源于在一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利用生长于那里的物产,进行一种特殊的劳动创作,而形成大众普遍认同的功能及对美的表达,就形成了艺术,而这种艺术是可流传、可复制的,从而形成了文化遗产。我们继承了它,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新的探索,不断地创作传播,发扬光大,就形成了劳动的价值,这应是艺术价值的所在。

艺术的价值永远在于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创作,对美的认识与升华。它永远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流入,一些人出现了拜金主义,一度把一些书画作品作为特殊商品,炒来炒去,进行泛商业化操作,助长了一批画家的浮躁心理,随波逐流,把自己的作品价格炒上天,动不动就是数万数十万一平尺,使中国的文化艺术走向极端。真的这样走下去,将会断送中国的古老文化,这是一条不归路,十分危险。不过还好,经过了一个时期的喧哗,如今又重归于平静,浮萍飘过,水仍是清的。

墨海耕耘

对于用笔用墨,淑玲最初临摹了一些《芥子园画谱》,开始是按梅兰竹菊分类的单册图谱学习,后来又寻到了清康熙年间出版的《芥子园画传》,由王概、王蓍、王臬等编著,倒是很精到清晰。《芥子园画谱》是学习中国画的工具书,后不断丰富编辑,历经数百年,流传广泛。这套画谱既是初学者可借鉴的工具书,又是入门后即须放弃的过桥书。对此,淑玲也颇有体会,此书用长了,必然成为匠人,禁锢手笔,让人失去灵感,也就失去了自我。

工具齐备了,于是淑玲静下心来读书习画,在工地那样的条件下,无师可拜,图书画册,有什么看什么,看着看着,就有了对画史画论的认知,唐、宋、元、明、清的一些经典作品图册渐渐齐全。古代书画,至宋代是一个巅峰时期,殿堂宗庙,达官贵人,市井街巷,黎民百姓,形成了书、画、茶、香四般雅事。九代帝王,都是文人,尤以宋徽宗赵佶留下了大量优秀书画作品,画面雅静,笔墨纯熟,造型较历代作品更为准确,多为后人所借鉴。但今人学古人,时间跨越千年,还是颇有难度。

淑玲业余学画,还是觉得清代创新画家如“扬州八怪”的作品是比较被大众接受的文人画。民国时期,思想逐渐解放,文化艺术出现了生机繁荣的景象,出现了如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傅抱石、林风眠、于非闇等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画界大师,既在艺术造诣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又得众人崇敬喜欢。当今学画者,还是更喜欢从他们的作品中吸取知识营养。

淑玲也不例外,她学画花鸟画,就十分喜欢齐白石的画,认为更加纯朴自然,花草虫鸟跃然纸上,更让人想到农舍田园。林风眠的画恬静禅意,于非闇的工笔画造型也有独到之处。中国的文化宝库,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良田沃土,我们中华民族根植于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文脉源长,造就了中华文化璀璨的今天。当今的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有时间耕耘我们民族的文化,欣赏那广袤浩瀚的艺河文海,习练那点滴的文墨,吸取精华,陶冶情操,既是一件乐事,又是一件美事,把读书习画融于日常生活,享受耕作播种的过程,真的非常开心。

悟道

中国画论有两句最朴素最深刻的话,耳熟能详,一句是“师法自然”,画的艺术之根,源于大自然,对此淑玲亦有深刻的体会。在自然界,花草树木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百亩之园,找不到一株树、一枝花是重复的,细心观察,其形变化多端,其色变幻无穷,如果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下来,是很难实现的。那么如何师法自然呢?齐白石说了一句很精到的话,即“画在似与不似之间”。而这句深入浅出的话,却解决了中国画从师承先贤到师法自然的难题,找到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自然的存在是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而艺术的再现又是对自然的理解与升华。“似”即是求真,“不似”即是求华;“似”是自然的存在,“不似”是把事物最好的那一面展现给众人。而这个过程就是艺术的创作。画者怀着一颗把自然之美奉献给大众的心,通过辛勤的劳作,挥洒汗水,把自然之妙、微观之趣奉献给读者,求其本真,表达善意,呈现大美,这不就是“真善美”么?“真善美”应为文学艺术创作的本源与逻辑。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自然界的演变是无穷尽的,我们对自然的认知也是无穷尽的。未知永远多于已知,而已知也是不同历史、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各有不同的表达。正如老子所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而这就是众妙之门,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艺术灵感。

淑玲习画,以书为鉴,以万物为宗。笔墨耕耘,画出心境,勾皴点染,并无常法,用墨求淡,用色大胆,希望表达生机张力,画面倒也活泼自由,颇有一种浓郁的田园景象,深得众人喜欢。虽因生活工作,时有断断续续,但从始至今,时间跨度已有三十余载。有位哲人曾说,凡专注一事,坚持不懈,只要达到一万小时,则定会成功。淑玲是否达到了一万小时,我无从计算,但经数十载而不言放弃,不断求索,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淑玲虽然专注坚持,但只是出于个人爱好,这种作业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既无求名之欲,又无酬人之累,倒也自由自在,乐在其中。

对淑玲的画,并没有专门的评论,偶尔朋友相聚,也有专家教授指点迷津。张静伯院长说:“这种画法独出心裁,有独到之处,一些学院派画家是画不出来,恐怕也不敢画,因为大脑里的画论画法太多,反倒是跳不出圈来。而袁老师的画,用笔用墨,自成章法,有抱拙厚重之感,画面更多了一些个性。” 而真广法师则送了八个字:“天真烂漫,纯净自然。”我觉得很贴切,这正是真善美的自然表达,年过七旬而不怠不惑,无私无欲,生活、生态、生命有机融在一起,其乐无穷。一个人有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人生之幸,平常之心,生活之趣。

仅以这些琐事感言,写于出书之前,送给淑玲及家人,以资纪念。

关于书名

2022年12月12日,淑玲画集样本送到我办公室,让我定书名。这时我心情很不平静,一本画册承载着许多往事的回顾,三十年风雨征程,八千里日月星辰。为事业奔波一生,淑玲也陪伴我一生,因为这多年的画,承载着这多年的情。我想到了好多名字,最终选择用“采薇”二字。

一是因为在涞源华中小镇,我们亲手建了一个采薇园,瓜果蔬菜,十分丰富,绿篱柴门,田园风光,让人思乡。园子虽然不大,业主客户却十分喜欢,逢年过节,点起土灶柴锅,炖鸡烤羊,烟火气很旺,红红火火,传承着千年文明。淑玲也特别喜欢这里,经常来这里采风。她画中的牵牛花、长颈葫芦、大南瓜、山柿子都和这里有关。

二是采薇园的名字出自《诗经·小雅·采薇》一诗,诗云: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不正是我们数十载风雨奔波、思念家乡、归心悠然的写照吗?借古人《采薇》一诗以寄思乡之情,并感谢陈平先生为画册题写书名。感谢对我们的事业关心爱护支持的广大业主、各界朋友们,感谢为出此书而辛勤劳作的编辑的公司同志们!

谢谢所有爱我们的人,

谢谢所有我们所爱的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