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脱口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雨具蓑衣图片大全 历史脱口秀

历史脱口秀

2024-06-29 10: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出伏入秋,雨水还没有退意,俗话说一阵秋雨一阵凉,那么古人遇到雨天时出行都有哪些雨具?身披的有“袯襫”“油衣”,头戴的有“斗笠”“油帽”,脚穿的有“油靴”“油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蓑衣蓑衣最开始叫袯襫(bó shì),是中国古人较早使用的原始雨衣。 《国语·齐语》里提到:“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肢之敏,以从事于田野。”这是齐国农民遇雨天做农活时的装束,从所述来看,袯襫的防雨效果似乎不是太理想,农民虽然身着袯襫,但身体还是被雨水打湿了。袯襫后来被统称为蓑衣,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部》里说得更具体:“蓑草结衣,御雨之具。”当时的蓑衣多是用龙须草编制的,其质量和防雨效果都不是很好。明王圻《三才图绘》中标准制式的蓑与笠后来,蓑衣的制作更加细致讲究,做法和材料也更加多样,比如用一种柔软防水的草编制而成的雨衣,被称为玉针蓑。所谓“玉针”其实是指莎草,有的也用蔺草、白玉草编制蓑衣。油衣在古代,达官贵人穿的雨衣并不是用植物来制作的,而是用绢丝,外涂油脂,所以被称为“油衣”,也可涂刷桐油,甚至油漆。油衣避水性好,与现代雨衣功能十分接近。《大清会典》中高级雨衣“雨裳”款式插图随着时间的推移,油衣慢慢在民间普及,已是日杂店常销货。张子秋《都门竹枝词》称:“雨衣油纸家家卖,但看招牌只一家。你也窦家我也窦......”因为窦氏油衣好卖,出现很多冒牌油衣,当时不少商家都打出窦家招牌。在纸张发明以后,古人制作油衣的材料发生变化,开始选用成本低、防水效果好的油纸。随着国外塑料雨衣进入中国并成时髦货,老式油衣渐渐退出了中国人的生活。笠古人穿的雨衣没有帽子,所以雨天出行还要戴笠,笠是古人使用最广的遮雨帽。蒲松龄《日用俗字·庄农章》称:“蒲笠蓑衣防备雨。”笠又称笠帽,形状有方有圆。材料与制作蓑衣的材料差不多,用草编织的叫“草笠”,用蒲葵编的叫“蒲笠”,另外还有“竹笠”、“棕笠”、“藤笠”、“毡笠”等,都因制作材料得名。笠是晴雨两用帽,遮阳用的叫“凉笠”,防雨则称“雨笠”。中国人雨天戴笠,其年代与穿蓑衣一样久远。 戴笠是古代农夫、渔夫、樵夫这类劳动者的形象,但在唐朝,不少文人逸士也喜欢戴笠,并视其为超尘脱俗的“雅服”。油靴古人雨天出行除了身上披的、头上戴的,脚上还要有穿的,称为“油靴”。《都城纪胜·诸行》中便提到当年都城临安街头有卖油靴的商铺:“都下市肆,名家驰誉者……彭家油靴、南瓦宣家台衣、张家圆子、候潮门顾四笛、大瓦子丘家筚篥之类。”

油靴也称“油膀靴”,这种靴子一般不直接穿在脚上,功能相当于鞋套,分有筒和无筒两种款式,有筒称为“油靴”,无筒称“油鞋”:用木片做底,木底钉钉子以防滑。靴面用细绢制作,外面涂上桐油或蜡。

如今我们用的雨具正是由古代人发明的雨具演变而来,有了古代人的智慧才能有今日现代生活的便利,能在下雨时不被淋湿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不知未来的科技能否让雨具变得更便利呢?

来源:新华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