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古代科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织布机上的梭子叫什么 成语中的古代科技

成语中的古代科技

2024-07-12 06: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型景观雕塑《东方之光》唐花纹锦鞋

  岁末年初,年代更迭,人们在感慨时光飞逝的同时会用到一些成语。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有些吉利话也是用惯了的成语。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的戴吾三博士最近发现:有些成语反映古代的科学认识活动,依托古代器物的发明、应用或技术工艺,还原出来也有一段历史的精彩和生动。而且有些知识在今天看来也是有科学道理的。

  本版文字即摘自他的新作《成语中的古代科技》一书。原来在日常用语中也有诸多

的科技来联通古今。

  锦上添花―――

  古代织锦技术

  “锦上添花”今常用于赞誉那些好上加好、美中更美的事物。

  锦是以彩色的经纬丝线织成各种花纹的织品,其花纹精致古雅,色泽瑰丽多彩。锦已经很美丽了,再在上面加织花朵,就叫“锦上添花”。文献记载,我国在殷商时代已有织锦生产。工艺不断发展,到唐代时织锦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唐时的晕锏提花锦给人以层次浮凸的感觉,是名副其实的“锦上添花”织作。

  吐故纳新―――古代养生之道

  “吐故纳新”本指人体呼吸,人通过口、鼻吐出浊气,吸进新鲜氧气。现在也常用来比喻机构或组织扬弃旧的、不好的成分,吸收新的、好的成分。

  “吐故纳新”语出《庄子・刻意》:“‘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吐故纳新”是说通过深长的呼吸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加强新陈代谢的作用。全句指通过这些动作和锻炼,可以使人健康长寿。

  沧海桑田―――

  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沧海桑田”指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沧海桑田”也常写作“沧桑”。这一说法出自晋葛洪《神仙传》,讲一对神话人物王方平和麻姑见到的地质变迁景象。

  虽是神话,但并非没有依据。故事说王方平是东海人,东海相当于今江苏省连云港地区,位于黄海沿岸。这里为上升海岸区,又由于黄河多次在此入海,故称黄水洋,暗沙浅滩分布很广,海岸不断向海洋推进,沧海桑田的变化十分明显。

  唐代时,学者们对沧海桑田已经形成普遍认识。沈括还在《梦溪笔谈》中谈到对浙江雁荡山的考察,分析其成因。沈括说,雁荡山峰“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然而一进入谷地,就见到山峰耸立,直冲云霄。他指出这种现象的成因“当时为谷中大水所激,泥土尽去,为巨石岿然挺立尔”。沈括明确提出了流水的侵蚀作用和岩石不如泥土容易被冲蚀,是形成雁荡诸峰的原因。而直到3世纪以后,欧洲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

  一刻千金―――“刻”是怎样的单位?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漏刻”中的“漏”指漏壶;“刻”指刻剑。漏刻是一种比日晷用途更大的计时器,它可以用来计时、守时,而且不受夜晚和天气变化的限制。

  最早的漏壶很简单,就是一把带提梁的壶,在壶的下边留一小孔,箭秆上有刻度。看水退到哪一刻度就知道是什么时间。

  经过不断改进,漏刻的结构日臻完善。我国目前现存最完整的一件古代计时漏刻,是元代所造,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套漏刻由四个漏壶组成,安放在阶梯式的坐架上,高2.64米。由上而下,最上层的漏壶叫做日壶,第二层的叫做月壶,第三层的叫做星壶,最下层的叫做受水壶。日、月、星壶的下部都有一个滴水龙头,水依次沿龙头下滴。在受水壶铜盖中央,插着一把固定的铜尺,自上而下刻有子到亥时,共十二时辰。另外还有一个木质的浮箭,固定在浮舟上,紧靠铜尺,指向时辰刻度。

  漏刻在中国古代计时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到近代西方钟表传入并在中国推广,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日月如梭―――古代纺织技术

  “日月如梭”,是指太阳和月亮像梭子似的来去,比喻时间过得很快。也说“岁月如梭”,与梭子有关的词语又如“穿梭”、“梭巡”等,古代梭子的出现丰富了汉语的形容词。

  梭子是织布机上的重要机件,牵引纬线用。它的出现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

  梭子和机织相联系,而机织是从编织演变来的。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编织物已很精细。早期编织中,要把纱线一根根地编入,速度很慢,随着编织技术的发展,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步制成了原始织机,原来编织的经向纱线,就成为织机上的经纱,骨针和用骨针穿引的纱线,就成为织机上的杼子和纬纱,骨匕则成为织机的打纬刀。

  梭子刚出现时,名称并不明确,常叫为杼。江苏泗洪曹庄出土的汉画像石有“慈母投杼图”,图中坐于机内者为曾母,转身一手做训示状,机后有一杼(梭)落地,拱手而跪者是曾子。这可证明汉以前已经有梭,但名称仍然用杼。这种梭就是由刀杼演化来的。

  梭子两头尖、外壳光滑,在梭口里引纬往来很快,使织布效率大为提高。梭子在后来的织机中曾长期应用,直到现代织机采用喷流技术,才“织布不用梭”。

  由于梭子的出现,语言中也逐渐有了“穿梭”、“如梭”等形容频繁、快速的词汇。当代海外华人甚至根据航天飞机的特点,把它叫做“太空梭”。

  一寸光阴一寸金

  ―――时间为何用寸计量?

  中国古代时间为什么用寸来计量呢?说来很有意思,这涉及到古代所用到的计时器―――日晷。

  日晷的主要部件是一根粗针(称为晷针)和刻有时刻线的晷面,晷针穿过晷面的中心。今天还可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见到。中国传统的日晷是赤道日晷,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为石质,周边刻有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刻度(时辰),晷针为铜质,立于晷面中心且垂直于晷面。晷面和赤道平行,也即和地面成一定角度。在阳光照耀下,晷针的影子就好像钟表的指针一样慢慢地移动(逆时针方向),晷针的影子指向晷盘的某一位置,便可知道是白天的某一时间。“一寸光阴”就是指晷盘上晷针的影子移动一寸距离所耗费的时间。也有用晷指日影的,如“寸晷如三岁,离心在万里”,这里的“晷”指日影,“寸晷”指一寸长的影子,借指时间。日晷也被象征性地应用到艺术设计中,如2000年4月大型景观雕塑《东方之光》落成于上海浦东世纪广场,该雕塑以日晷为原型设计,以一天的时间变化表现时间主题,可以说是对古老日晷的一种新诠释。

  《北京科技报》第一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