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古代人怎么过中秋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如何过中秋节 【中秋节】古代人怎么过中秋节?

【中秋节】古代人怎么过中秋节?

2023-08-15 09: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MID-AUTUMN

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既是传统节日,自然有许多习俗讲究。普通人所知,不过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

不知道中秋佳节在古人眼中,都有什么好玩的事呢?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里,就曾写到中秋节。当时的贾府已经摇摇欲坠,不似之前盛况,但过中秋佳节,一样非常讲究。

“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

这里明确写到了中秋节晚上,贾母和众人焚香祭月的情形。

其实,中秋祭月也是自古以来的传统。

中秋——中国传统的团圆节

据资料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中秋祭月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

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唐代初年,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

唐代中秋行“拜月”

中秋节的由来,与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传说息息相关。

相传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后,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后,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

赏月之余,品尝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一个民俗符号。

月饼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为军队的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品尝,从此就有了中秋吃饼食的习俗。

当时的大户人家一般都会在中秋节摆设大香案拜月,圆饼、西瓜、苹果、葡萄等供品一应俱全,其中圆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考究的人家,西瓜还要特意切成莲花状供奉。

北宋中秋始“团圆”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中:“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

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南宋 “玩月”很热闹

吴自牧笔下曾详细记述了临安的中秋之夜:“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

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源头应该在北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把北宋人对中秋节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

南宋“月饼”诞生

月饼的由来,传说源于唐征突厥取胜,有西域商人贺以胡饼,李世民感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此说无据,胡饼汉代已入中原,类于今天的馕。李世民不过是说胡饼之圆,近似月亮罢了,和月饼毫无关系。

事实上,到南宋才有“月饼”一说,但属市卖食品,与中秋节无关,且很可能是蒸制的。

南宋《武林旧事》一书对此有记载。并且,蒸制月饼至今仍在山东、河南等地流传。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游览志会》中有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确切记载。

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

“饼”在古代是一类面食的总称,比如面条叫汤饼、索饼,馒头叫蒸饼、炊饼,水饺叫煮饼,凉面叫溲饼等。

古人祭祀需用面食,以“饼”祭月,在所难免,比如宋代宫廷过中秋时就吃“宫饼”“小饼”“月团”。元代中亚技师大量进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浆技术更加成熟并得到推广,这推动了月饼的普及。

“燃灯”

明代流行“送月饼”,影响至今

中秋节吃月饼到元代已更加“讲究”。

元末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记述过元武宗海山过已酉(公元1309年)中秋节的情况。中秋之夜,元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设宴取乐,所上食物相当丰富:“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即为“吃月饼”。

到了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

中秋节所食之饼除了“月饼”叫法外,还有“团圆饼”、“团饼”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称,“中秋,登楼玩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义。”

明代,中国古人过中秋还出现了新气象,现代必不可少的“月饼”,成为时人过中秋节之必备,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明代已开始流行。

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同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那么,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

据说,

这缘于“走月”活动

走月

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就已出现。

苏北有一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元末朱元璋起义时,相约“杀鞑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权。元代,蒙古人对民间集会控制极严,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习俗,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送出,从而完成了起义总动员,“送月饼”风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广泛流行。

当然,还有另外一说,送月饼“杀鞑子”,是吴王张士诚想出的主意。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

”兔儿爷“

除了月饼、西瓜

中秋佳节最受欢迎的美食应该就是螃蟹啦

《红楼梦》中,史湘云曾在中秋前后举办了一次螃蟹宴,这螃蟹即是薛宝钗托他哥哥薛蟠弄来的,是“ 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后来,众人“ 赏桂花吃螃蟹”,还即兴作诗,好不快活。

87版《红楼梦》电视剧里,甄士隐中秋宴请贾雨村,即是吃的肥美的大螃蟹,还用了蟹八件。

螃蟹成为国人餐桌上的美食,最早要追溯到西周时期,距今两千多年历史,到明清时期,文人雅士更是喜欢吃蟹。

中秋佳节时,赏菊吟诗饮酒品蟹,可谓人生一大乐事。

你瞧

古人过中秋节

拜月、赏桂、闻笛

击鼓传花、说笑话、作诗

饮酒品蟹、分食月饼西瓜……

桩桩件件,好不热闹!

来源: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综合网络

编辑:飞云返回搜狐,查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