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画家的社会地位如何?比不过士农工商,无法靠画画养家糊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太傅的地位高吗 古代画家的社会地位如何?比不过士农工商,无法靠画画养家糊口

古代画家的社会地位如何?比不过士农工商,无法靠画画养家糊口

2024-02-24 09: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文·段宏刚

中国古代没有专职画家,根本原因是,画画在古代通常由一些文人兼职,纯粹依靠画画来养家糊口根本不可能,因此,那些具有画画手艺的人,必须有一份正当职业,再把画画当作副业来搞。古代绝大多数画家的正式职业是官员。

大体上,古代画家可分为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师两种,前者是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宫廷为皇上服务的人,从创作的题材、内容到形式,都由皇上说了算,没有任何创作自由可言,其工作性质跟御用文人类似。

宫廷画家的好处是,能在朝廷谋取一官半职,还可以每月领取到可观的俸禄。

唐代·韩干《牧马图》

民间画师没有那么幸运,完全靠自己的本事挣辛苦钱生活。古代许多家具的表面,如屏风、箱子、柜子、门楣、窗框、棺材、房梁等,因为装饰需要,会在上面绘制出带有某种寓意的图案,这些图案的创作都由民间画师完成。

当然,民间画师依靠画这些图案的报酬所得根本无法保证生活,所以,他们必须有其它手艺来增加收入,要么做木匠,要么做建筑师,凡是跟艺术相关的工作都可以兼职。反过来说,在古代,凡是木匠或者建筑师,必定有画画的手艺。

从北宋之后,出现了“文人画家”,他们大多由在朝官员担当,如苏轼、赵子昂等人,或者由告老还乡的官员充当,画画对他们来说,只是修身养性,表现个人思想情怀的雅玩,并没有想着要靠这个去生活。

北宋·李公麟《五马图》局部

从广义来讲,文人画家可以归类为宫廷画家一类,他们本身就属于有正式工作的群体。

古代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画家,如果剥离他们的正式职业后,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高。

在士大夫眼里,没有功名利禄在身的画家,不过是“书生”或“儒生”罢了,社会地位相当卑微,在“尚武”的元朝,儒生的地位降低到了最低点,有成语“九儒十丐”为证,这个成语由宋末元初失意文人郑思肖(1241年——1318年)创造,意思是说:儒生的身份与地位,在当时仅仅比乞丐和无业游民高一些,甚至连娼妓都不如。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郑思肖在他6万余字的著作《心史》里,记录了宋末元初的真实社会状况,并把各行各业的人按照等级和地位划分为十种,他这样写道: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商,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郑思肖这样划分并非他的个人意愿,而是元朝统治者的意思,他只不过充当了代笔人的角色,还原了客观的真实。

那么,在中国古代,画家有没有经历过如同明星那样被万人追捧的时代?答案是肯定的,拥有160多年历史的北宋时期,完全称得上是艺术家的黄金时代,此时的画家,社会地位比较高,收入也比较丰厚。

根本原因是,北宋的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有利于艺术的繁荣。

北宋·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众所周知,北宋是一个“崇文”的时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体现出重文轻武的思想意识。并且,北宋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商业繁荣,形成了昌盛的“市井文化”,民间对书画、文玩的需求量和消费量较大,需求关系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迅猛发展和高度繁荣。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35年)无疑是“不爱江山也不爱美人”的代表,唯有艺术是他的最爱,为了艺术,他可以抛弃所有,包括北宋的大好河山。

从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赵佶样样精通,甚至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帝王里最有艺术才华,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他不但自己玩艺术,还喜欢招贤纳士,从全国范围内把那些艺术细胞突出的人才召集到一起,成立“翰林书画院”,也叫“宣和画院”,用高工资把他们供养起来,跟他一起舞文弄墨,探讨艺术。

另外,赵佶还把绘画列入“科举考试”的必考项目,以“命题作画”的形式出现,这些措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画的发展,并催生了许多绘画大家和名作。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等长卷,都是按照赵佶的要求和旨意,或者在他的影响下,诞生的杰作,是中国美术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臻品。

北宋·苏轼《枯木怪石图》

不务正业的赵佶,算不上是一名好皇帝,但绝对是一位艺术大师,他的“瘦金体”书法,以及工笔花鸟画自成一派,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除过政治上的无能,在艺术贡献上,古代帝王中恐怕极少有人可以比肩赵佶。

不幸的是,从1100年坐上皇位再到1126年沦为金军阶下囚而导致北宋灭亡,宋徽宗赵佶享受皇权的日子不免有些短暂,他的离职,也让中国古代画家享受万人瞩目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从北宋之后,画家们又回到了那种无钱无势的窘态,尤其是民间画师,每天要为一日三餐伤透脑筋。

清代·郑板桥·墨竹

清朝初年,著名文人郑板桥(1693年——1766年)不为五斗米折腰,在60岁以后,依仗自己在社会上积累的名气,索性来到扬州卖画为生,并给自己的书画作品明码标价,他因此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画家。

然而,纵使他的名气很大,日子也并不好过,由于经常卖不出字画,让他时常处于穷困潦倒中,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朋友的接济他才能艰难度日。

可见,中国古代画家想走职业化道路,首先没有完备的市场环境,不像当代的市场经济这么发达,社会分工这么明确,画家只需像生产者那样把作品生产出来,用不着为销售而苦恼,总有一些人或机构会出面牵线搭桥帮助画家销售作品,让作品完全可以像商品一样自由流通,大家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