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款包包大比拼,唐朝最时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唐朝女人服装叫什么 古代各款包包大比拼,唐朝最时尚!

古代各款包包大比拼,唐朝最时尚!

2024-07-17 03: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春秋时期用动物皮革制成的包称为“鞶(pán)囊”。

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群M7墓中曾出土了三只先秦时代的包,均是用纤细的皮条缝制而成。一只较大,是方形皮袋,羊皮质地,上面还有一根拴系用的皮带,形似箭袋;另两只是形状相同的小皮袋,小口大腹,外饰红色。

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

持笏佩囊的唐代官员(山西太原金胜村唐墓壁画局部)

汉代最显示身份的“包”称“虎头鞶囊”

《宋书》:“汉代着鞶囊者,侧在腰间。”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縢囊”。縢囊是一种小包。据《后汉书•儒林列传》记载,当年董卓作乱迁都时,东汉国家图书馆里所收藏的那些丝帛书籍,大的被连缀成帷帐车盖,小的就被做成了佩囊。为藏书被损毁实乃可惜,此即所谓“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

汉代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绶囊也叫“旁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宋书•礼志五》称:“鞶,古制也。汉代着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绶囊。然则以此囊盛绶也。或盛或散,各有其时乎。”

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鞶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

腰上挂个包的汉代官吏(山东临南汉墓出土画像石临摹图)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与窦宪笺》中称:“固于张掖县受赐虎头绣鞶囊一双,又遗身所服袜三具,错镂铁一。”《东观汉记》也有类似说法:“邓遵破诸羌,诏赐遵金刚鲜卑绲带一具,虎头鞶囊一。”

除兽头之外,有些朝代的包还用兽爪图案。据《隋书•礼仪志》,北朝的包即为这种兽爪包:“鞶囊,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七、八、九品彩缕,兽爪鞶囊。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鞶囊及爪。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上的马蹄状鞶囊

唐代最上档次的“包”称“金鱼袋”

《新唐书》:“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

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大臣上朝时用来记录“最高指示”和自己要上奏的话。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

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也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宋书•礼志五》记载:“朝服肩上有紫生袷囊,缀之朝服外,俗呼曰紫荷。”

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

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据《新唐书•舆服志》:“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

用金子装饰并盛放金质鱼符的鱼袋,称为“金鱼”或“金鱼袋”,这是当时最高档次的包,唐韩愈《示儿》诗称:“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唐朝低级官员出使国外时,常会借高级官员的紫金鱼袋抬高身份,谓之“借紫”。

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古代女性最青睐的“包”是“香囊”

《定情诗》诗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在早期,皮包大多是男性使用的,而布包才是女性用包。《礼记•内则》有这种说法:“男鞶革,女鞶丝”,汉郑玄注:“鞶,小囊,盛帨巾者。男用韦,女用缯,有饰缘之。”到后来,男包也可以用布帛制作。

唐朝女性的包最新潮华贵。如在敦煌莫高窟第17窟北壁有一幅壁画,画面上一位近事女头梳双丫髻,一手执杖,一手持巾,身边的树枝上挂着一只豪华女包。

唐代女性的包(敦煌莫高窟“近事女”壁画局部)

古代女性最喜欢的包是“香囊”。香囊又称“薰囊”、“香袋”,用布帛制作,里面放的不是物什,而是香料一类东西。由于香囊既可作为饰物又能散发出令人愉悦的香气,早在先秦时期,女性已开始佩戴香囊。《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容臭就是后来说的香囊。

到汉魏时佩戴香囊已流行开来,魏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1970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中曾出土多只薰囊,在墓穴内的两个边箱里就发现4只香囊。

在唐代就有一种圆形香囊,全身上下不见皮革,不见织物,而是由金属——金或银制成。这种香囊精巧在它的结构上,除了最外层的球形是镂空花纹,里面还有两个同心圆机环,最小的机环安着一个香盂。

《一切经音义》里面说:“案香囊者,烧香圆器也。以铜、铁、金、银玲珑圆作,内有香囊,机关巧智,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妃后贵人之所用之也。”意思就是无论你戴着它怎么造,香盂里面的香料都不会溢出,稳如钟。

这等贵重的材质,这般精巧的结构,让这种香囊通体散发着一种“一般人可佩戴不起我”的傲娇与矜持。

上图中香囊的完整名称叫做鎏(liú)金双蜂团花纹银香囊,出土于法门寺地宫,是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在《法门寺物帐》里就有过明确记载:“香囊两枚,重十五两三分。”

这种香囊完美地解释了什么叫做“一物多用”。

当随身携带的香囊。

《唐六典•少府军器监》卷第二十二中“尚署”条有如下记载: “及岁时乘舆器玩,中宫服饰,雕文错彩,真丽之制,皆供焉”,内注“腊日,进口脂,衣香囊。”

当悬挂在帐中的香囊。

王琚《美女篇》:“屈曲屏风绕象床,萎蕤(ruí)翠帐缀香囊。”

当暖手炉。

白居易的《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记载: “鬓动悬蝉翼,钗垂小凤行。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

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也特别喜爱香囊。据宋乐史《杨太真外传》,杨贵妃临死时身上还挂着香囊:“及移葬,肌肤已消释矣,胸前犹有锦香囊在焉。”

古代女性喜欢香囊,其实还有一层特殊意思,往往把“包”视为“定情之物”。唐孙光宪《遐方怨》词即称:“红绶带,锦香囊,为表花前意,殷勤赠玉郎。”

-End-

温馨提示:“大唐云文化”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欢迎关注公众号:大唐云文化(微信号:tang_site)

我们站在群英荟萃的历史回眸处,试图还原大唐盛世之文化、历史以及民俗风貌。

带你穿越时光,梦回唐朝,开启一段美妙的阅读之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