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直观模型让数学学习化难为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反比例的例子10个简单易懂 利用直观模型让数学学习化难为易

利用直观模型让数学学习化难为易

2024-07-14 17: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当小棒数量较多时,用实物小棒来演示显然比较麻烦。教师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学生拖动两大捆小棒表示2个百,再拖动8根小棒表示8个一,合起来就是208。

这些内容的教学,如果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虽然也能够推导出结论,但学生兴趣不高。改成课件动态展示进行教学,直观形象,可以让学习过程“看得见”,思考过程“看得见”。

(二)用直观模型理解小数的单位

学生在“小数的意义”的学习中,体会计数单位的拓展非常重要。在自然数范围内,“1”是最小的计数单位,其他计数单位以“1”为基础,满10个就记作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其他计数单位可以看作“1”的“聚集”,体现在数位顺序表中就是以“1”为基准,从右向左依次计数单位越来越大,永远没有最大的计数单位。小数则是以“1”为基础,是对“1”的“分解”,每次都是平均分成10份,产生新的计数单位。在数位顺序表中,仍以“1”为基础,从左向右,计数单位依次越来越小,永远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

教学时,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看到对“1”的“分解”过程,进而直观地看到单位“越分越小”的过程。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展现由1到0.1、0.01、0.001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数是不断分解的过程(如图2)。

再反向演示10个0.001是0.01,10个0.01是0.1,10个0.1是1,让学生直观感受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理解小数是十进制计数法向相反方向延伸的结果(如图3)。

(三)借助数线模型理解小数的“稠密性”

为了让学生感受小数的“稠密性”,教师通过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找到0.1、0.01、1.4、1.44等小数在数线上的位置。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这一课例的教学,其便捷性和直观性是传统教学很难比拟的(如图4)。

(四)借助分数墙理解等值分数

分数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直观模型。教师利用分数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如图5)。

图5中,墙上每块“砖”上的分数,表示这块“砖”的长度;最长的是1,最短的是1/8。如果把相同长度的“砖”涂上相同的颜色,不同长度的“砖”的颜色又各不相同,那么颜色就可以帮助学习者区别“砖”的长短。搭起这堵“数墙”不仅方便,而且美观。

二、利用直观模型理解算理和算法

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它由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等构成。运算法则是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而法则又要满足运算定律。所以,算理为法则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则又使算理可操作化。

(一)借助方块模型理解三位数加减法算理

方块图结构整齐,便于操作,既可以通过学具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化静为动。

韩国小学数学教材中,就经常出现用小方块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算理的例子(如图6)。

上述案例中的计算过程,如果用实物模型来展示,学生看不到整个计算过程。如果利用信息技术来展示,就可以使计算过程“留痕”,让学生看到整个计算过程,看到计算结果是怎么来的,真正让学生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二)借助分数墙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上面的推导过程,通过分数单位的个数,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用图形语言刻画运算过程,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四则运算的算理。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圈一圈”的活动,“几个几”的图象便跃然纸上,有利于学生表象的建立,使问题的数量关系更易于理解,使抽象的算理具体化。

(三)用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点子图”激发学生尝试和操作的欲望,学生有了直观、可靠的“形”的支撑,为多样化的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计算 14×12 的口算时,三年级下册教材呈现了三种常见的方法(如图9)。

笔者研读新加坡的教材后发现,该国也是用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用其演示7.75÷5的计算过程——直观、形象,很有借鉴价值。

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演示Flash动画,让学生在动态变化中看到计数单位不断分解过程。

三、信息技术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桥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甚至有些已走入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使用要“有度”

以上述的小棒模型、方块模型、数线模型、分数墙为例来讲。一年级,主要通过小棒模型和方块模型帮助学生进行数的认识,刚开始应该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形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的表象。在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之后,教师才可以通过课件的演示辅助学生理解数册组成知识。二年级,数线模型刚开始可以通过学生用的尺子来认识数的排列顺序,再逐渐过渡到数线模型。数线模型的应用不仅使抽象的“数”直观形象化,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使运算直观形象化:“加法”就是在数线上继续向右“数”,或者看作是向右平移若干个单位;“减法”就是在数线上先找到“被减数”,然后再向左“数”,或者看作是向左平移若干个单位;“乘法”就是在数线上几个几个地向右“数”,或者把一“线段”拉长几倍;“除法”就是在数线上先找到“被除数”,然后向左几个几个地“数”,如果恰好数到“0”,即“除尽”,数了几次,商就是几。当不能恰好数到“0”,就产生了“余数”。等学生到了四年级学习小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小数是不断“细分”的过程。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分数墙。等学生到了五年级,教师可以通过纸质版的分数墙让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比较分数的大小,理解分数计算的算理。但当分数单位很小时,纸质版的分数墙就不好用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二)信息技术使用要“有情”

教师是情绪管理者,机器是冰冷的,但课堂要有温度。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让学生乐于探究和思考。

总之,“数”辅助“形”,可以将“数”形象化;“形”辅助“数”,可以使“数”直观化。数形结合既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目的。相信数与形相结合的数学学习必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课程室副主任,正高级教师、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祝元志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年第2期

喜欢吗?关注“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微信吧!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是由教育部主管、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国家级教育专业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0-1490/G4。

期刊以“面向教育现代化,引领数字化教学”为办刊理念,聚焦基础教育教学主战场,刊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分享数字化教学的新理念、新作法、新技术、新成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