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知识分子的时候,他们在反对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反智主义倾向什么意思啊 反对知识分子的时候,他们在反对什么?

反对知识分子的时候,他们在反对什么?

2024-07-10 06: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智识生活中的 理想国imaginist

《心灵捕手》

如果给过去两年找几个关键词的话,“辟谣”绝对位列其中。想必不少人都还有印象,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之时,也有不少谣言借机横行。有人声称吃大蒜、喝白酒可以杀死病毒,有人认为多喝热水、多吃姜能“热死”病毒,甚至还有人造谣天亮前吃九个鸡蛋可以预防肺炎。就算你搬出各种知识道理,甚至有专家亲自出来辟谣,这类谣言仍然层出不穷。

当下的网络平台上,也有不少让人匪夷所思的言论。林生斌的深情人设“翻车”时,一些吃瓜群众说他用某种“镇魂术”将亡妻的灵魂封印在井下。种种怪象,都令人觉得离谱。

困惑之余,难免要思考其中的原因——为什么那些我们一听就觉得荒诞不经的言论还会有那么多人相信?为什么人们会反对专家?“公共知识分子”又为什么招人嫌?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许多都可以用“反智主义”来解读。在一书中,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阐述了这些“反智”现象:从对那些荒谬认知的笃信,到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怀疑和攻击,今天分享的文章,将会借助这本书,讨论反智主义如何影响大众的思考和行为。

反对知识分子的时候,

他们在反对什么?

01

“谣言止于智者”

可什么是“智”?

理解“反智”,首先要理解“智”。都说“谣言止于智者”,可谁才算“智者”?“智”到底是什么?“智者”的“智”,和“反智”的“智”,是同一种东西吗?

实际上,我们常说的“智”,确实不止一种。霍夫斯塔特区分了“智力”与“智识”这对概念:

智力是指脑子好,被用于一个相当狭窄、贴近当下、可以预测的范围内;它是一种可操控、可调整且始终实用的品质,是动物所具有的能力中最特殊和最宝贵的。智力在面对清楚有限的目标时才能起作用,而且可以迅速排除看起来无益于达成目标的想法。最后,智力是一种每天都用得上的品质,无论头脑好或不好的人都会欣赏这种品质。

而智识指的是头脑批判、创造及思索的能力。智力可以用于理解、操控、重新安排与调节,智识则令我们检视、沉思、琢磨、理论化、批判与想象。智力让我们理解某种境况的直接意义,并做出评估。智识则让我们能对评估结果做出评估,并试图了解多个境况的整体意义。智力可以说是一种动物的品质,受到人们肯定;智识则是人类特有的,但同时受到肯定与抨击。

简单来说,智力指的是“脑子好使”,智识则不仅仅是脑子好使,还具有批判、创造和思考的能力。智力好的人不一定拥有智识,拥有智识的人在智力上也大不相同。智力是实用性的,可以用于实际生活中;而智识则更类似于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苏格拉底的名言可以概括智识对人类来说的意义:“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而这位古希腊哲学家最终被鸩杀的结局,就是反智主义的一个典型案例。

苏格拉底雕像,图源网络

所谓“反智”,其实就是对“智识”的反对,而不是对更受认可的“智力”的反对。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轻视智识、攻击知识分子的人,通常都会自诩自己的脑子活泛聪明,不比读过很多书的人差。他们信赖的正是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智力。

反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针对的往往是某些特定的职业人士,比如医生、律师、教授等,这使得我们常常误以为,知识分子与某些职业可以划等号。但在霍夫斯塔特看来,他们确实是职业人士,却不一定是知识分子,虽然他们智力超群,掌握了很多专业技能和思想,但他们主要是把自己掌握的思想当成一种工具。马克思·韦伯在中区分过“依靠政治而活”与“为了政治而活”两种志向,而职业人士与知识分子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依靠”思想而活,后者是“为了”思想而活。

我们可以简单勾勒出霍夫斯塔特定义的知识分子的轮廓。首先,知识分子会将智识工作视为一种“专务思考的”、追求真理的活动——他们的思考并不是为了某种实际的用途,而只是为了思考而思考——并且知识分子对于真理的虔诚使他们的生命具有道德意义。

他们觉得,他们应该充当理性与公义这类价值的特殊捍卫者,因为这些价值与他们追求真理的使命息息相关,有时候他们会充满激情地站出来成为公共人物,因为他们的身份受到了某种严重的诋毁。

马克斯·韦伯,1917年

更重要的是,在那些普遍被认为相对较优越的阶层中,知识分子最关心弱势阶层的福祉。

他们之所以富有使命感,是因为他们深信世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他们的理性能力、他们对正义与秩序的渴望:正是这一信念催生了他们之于人类的价值,赋予了他们为人类惹是生非的能力。

所以,知识分子从事思想活动不是为了获得实际的好处,他们也不是埋头搞学术、做研究的学者,并且,他们对于社会生活和人类的福祉有着深刻的使命感。

搞明白何为“智识”,何为“知识分子”,就可以大致理解“反智主义”的内涵:

将反智的这些态度与观念聚集起来的是对思想生活、对被认为代表思想之人的生活所存有的怨怼与怀疑,和贬低这种生活价值的倾向。我承认,这个说法很笼统,但如果真的要尝试定义反智,这就是我能想出的最有价值的答案。

我们不禁要发问:这样看来,智识又不是什么洪水猛兽,甚至还具有良好的品质,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什么反而不受欢迎呢?

02

为什么说

“百无一用是书生”?

在《美国的反智传统》一书中,霍夫施塔特以美国的社会历史事实为例,分析了反智主义产生的几个原因。

反智是建立在一组虚构与抽象的敌意之上的。反智之人把智识与感情(feeling)相对比,因为他们认为智识缺乏温暖的情感。智识还被与品格(character)对比,因为他们认为智识代表聪明,而聪明很容易变成狡猾或是邪恶。它也被与实用性对比,因为理论总是与实践并提,而“纯粹”理论的思维常被瞧不起。它被与民主对比,因为智识常被认为特异超群而与平等相悖。当这些看法被普遍接受时,则智识或是知识分子就成为落水狗。谁想要牺牲掉温暖的情感、坚固的品德、务实的能力与民主情怀去逢迎一个至多只是聪明但最糟可能是邪恶的人呢?

这些原因之中,尤其以对实用性的推崇导致反智最为我们所熟悉,那句广为人知的、乃至已被误读的古话就是很好的印证: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指的是前文提到的知识分子,“百无一用”就是除了读书啥也不会,读书“读傻了”,读成了“书呆子”,而“用”则需要有一些实用性的技能。这很像今天的“读书无用论”,在霍夫斯塔特看来,美国社会中的反智主义其实也是一种“智识无用论”。

左: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

右:托马斯·爱迪生

正如前文对智力和智识的区分,霍夫施塔特举例说,为什么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美国乃至全球都家喻户晓,但为现代物理化学打下理论基础的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却不甚知名?对“发明”的重视正是一种对实用性的追求,而纯粹理论性的成就距离日常生活太遥远了,用不上,所以无人问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尊重并欣赏那些“专业能力过硬”的人,但对于献身智识生活的知识分子,许多人都持怀疑态度:天天想那些有的没的,有什么用?

如果实用性如此重要,为何反智者对于专家型知识分子也保持怀疑和警惕呢?难道专家不是在以他们的实用技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吗?

大众对于知识分子的敌视,主要来自那些会明显影响大众观念的知识分子。他们可分成两类 :专家型与理论家型。两者都会在我们社会中掀起深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属合理的恐惧与憎恶。他们都加剧了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本就有的无助感,专家是通过让我们觉得好像始终被人操控,理论家则是通过引起我们对颠覆的恐惧和强调现代性带来的各种其他压力.

对于专家型知识分子,反智者的态度总是矛盾的。一方面,作为专家,他们拥有的实用技能可以指导普通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当他们“插手”公共事务甚至因此走红时,又会招来批评和嫉妒。一些反智者认为,专家们做好分内的事就行,不要插手公共决策和民众的生活。

之前我们对知识分子做一些玩笑式的嘲弄,那是因为我们不需要他们 ;现在我们憎恶他们,反而是因为太需要他们了。知识分子现在已经变得太实用、太有用了。我们憎恶他们是因为他们的运势变好了,而非变坏了。他们受到攻击不是因为老是说些抽象、无用的东西,或是摆出一副无助的无辜样,而是因为他们的成就、影响力、舒适的以及人们想象中的奢华生活,还有整个社会都依靠他们的能力。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互联网上充斥着那么多谣言。类似于“镇魂井”这样的谣言,相信他的人,只是把知识当作一种实用性的东西。他们虽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学习过基本的科学知识,但并不真正具备科学精神,不会把“科学地思考问题”奉为生活方式。

03

“填志愿,当然看哪个专业好就业”

回想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时刻,你们一定还记得那种焦头烂额,那种被“好就业”“赚钱多”的建议支配的纠结与不得已的取舍。“不要学中文,学会计多好,考个CPA,能赚不少钱呢!”

《小欢喜》

反智主义促使人们在教育中追求一种实用主义,霍夫施塔特梳理了美国教育中的不同意见,其中反对智识教育的人认为智识教育的用处并不大,真正重要的是实用知识。

简言之,就是让他们以优雅得体的姿态变得被动和懂得享乐,用那个关键的词来说,就是“适应”。在这个世界里,重要的不是了解化学,而是知道哪种洗洁精较好用;不是学习物理学,而是学会开车与保养车;不是通晓历史,而是明白地方上的天然气工厂如何运作;不是熟悉生物学,而是知道如何可到达动物园;不是阅读莎士比亚或狄更斯,而是懂得如何写一封商业书信。

同时,弥漫于社会中的反智主义,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钱至上”的观念。我们都知道,商人和知识分子往往处在敌对的关系中,这源于他们在价值观上的差异:商人追求金钱与权力,知识分子则具有批判精神,追求道德价值与素质。霍夫施塔特认为商业是美国反智的先锋,一方面由于对“实用性”的追求,金钱至上成了社会主流思潮。另一方面,商人也会为反智主义推波助澜,因为这符合民间的传统想法和观念:上大学还不如早点进入社会有用。

在有关商业的文献中,我们常可见到对于“实用性”的强调,这透露出这个社会对于智识的害怕与对文化的厌恶很普遍。这种心态的成因在于美国社会对文明与个人信仰的两种流行态度。第一, 大家轻视任何关于过去的事物 ;第二,在自立与努力追求个人成功的目标下,就连宗教信仰都成了“实用性”的工具。

白手起家的商业巨头尤其推动了反智主义,他们觉得,让自己获得巨大财富的不是知识,而是努力。他们轻视智识,认为只要勤俭、坚毅、自律就够了,不一定要拥有什么知识。霍夫施塔特在书中引用了这样一段话来反映商人对智识的轻蔑:

他们的态度、礼节与言辞都很拘谨,不论肩膀、知识或是志向都没有宽度。他们身体孱弱、意志萎靡、脑袋空空,只剩下赚钱的念头而已。他们没有常识或人文素养,一心只想着贸易、金融、法律与当地的商务资讯。艺术、科学、文学几乎与他们无关。

当这些商人在生意上取得成功、成为社会的表率后,他们的观念与性格就会被人们争相效仿,社会便会在他们的影响下在反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形成“赚钱第一”的风气。

于是我们便会看到,孩子在进入社会前,会被教导去学习更能赚钱的学科,要多锻炼“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参加饭局、从小学习酒桌文化)而不是闷在屋里读书,而接触社会后,又会在商业成功人士的影响下,以利益为先,将学来的一切东西都当作赚钱的手段。而像知识分子这种为知识生活的人,自然就不受他们的待见了。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尽管霍夫施塔特是以美国历史为例分析了反智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发展,我们还是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找到反智主义的适用性。

作者也提醒我们,反智主义并不是社会的主流,也并非对知识分子一味的敌视。了解反智主义,并非为了消灭它,因为我们力所不及。

然而对反智主义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保持苏格拉底式的反省与思考,进而对当下和未来起到一定的指点作用。

霍夫施塔特引用了诗人拉尔夫·艾默生的话,作为他对于自己这一分析的看法:

“让我们面对事实。我们美国就是一个肤浅的国家。

伟人和伟大的民族不会自我吹嘘或是装傻,而是会诚实地站出来面对生命中的可怕之事。”

《美国的反智传统》| 理想国出品

[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著,陈思贤 译

原标题:《反对知识分子的时候,他们在反对什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