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县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县志书籍 《大足县志》

《大足县志》

2024-03-03 00: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足县志》,11卷,首1卷,清李德纂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刻本。版框20.5cm×13.3cm。半页9行,行19字,四周双边白口鱼尾。书前有李德大足县志序、大足县儒学训导张万策序,另有凡例及姓名。全书约10万字,4册1函。   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唐乾元元年(758年)建县,始隶昌州。明属重庆府。清初归荣昌县,雍正八年(1730年)复县。   大足县修志始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荣昌县志》中略有提及。乾隆十五年(1750年)李德莅任后才编订刊刻完成《大足县志》。之后,嘉庆、道光、光绪各朝不断加以增订或校刊。   此志内容依次为: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赋役志、学校志、典礼志、秩宫志、选举志、人物志、风俗志、艺文志。记事起于宋,止于清乾隆。该志记载了大足石刻及其它山川古迹,其中以县北的北山、东面的宝顶山及唐宋石刻佛像、东南面的牛门山等记载最为详尽。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此书现仅存一部。李德(生卒年不详),字敬斋,湖南衡阳人。清雍正朝进士。清乾隆六年(1741年)任大足县知县。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书版一般用四周的界线围成,界线又称边栏,简称边。四周界线只画一道粗墨线者称单边。在粗线之内又附一道细墨线者称双边。上下两边没有细线、仅左右两边有细线者,称为左右双边。上下左右全有细线者,即称四周双边。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在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称鱼尾,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鱼尾称单鱼尾。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艺文”原为六艺群书之文。《汉书》立有《艺文志》,分门别类记载书籍之目录。以后史书多有艺文志,或曰“经籍志”。方志中的艺文志多记一方之典章与诗文。位于重庆大足县境内。开凿于唐朝,五代、两宋为其鼎盛时期,明清续有雕凿,既有佛教内容,也有道教、儒教、世俗题材,以北山大、小佛湾、宝顶山、石门山等称著于世,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山川指山岳、河流和平野。方志类书中常将“山川”列为一目,用以记载某一地区的形胜,诸如:山脉、河流、湖泊、池沼、津梁,以及与山川有关的森林、矿藏、名胜、景观等。  一为建筑构件,用于封护攒尖顶雷公柱使不受雨水等浸蚀,所用材料多为金属或琉璃,形状有圆形、束腰圆形或宝塔形。具有丰富的装饰性。 皇家陵寝主人的坟墓高高隆起的土丘称宝顶,底下是地宫。宝顶用白灰、沙土、黄土掺和成“三合土”,一层一层夯实,又用糯米汤浇筑,同时加用铁钉,所以十分坚固。            TAG标签耗时:0.026765108108521 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