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之:《骆驼祥子》的小说与电影对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原著小说和电影的比较 王行之:《骆驼祥子》的小说与电影对比

王行之:《骆驼祥子》的小说与电影对比

2024-07-05 06: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如果和原著相比⋯⋯ 《骆祥祥子》是一部好影片, 一部取得了可 喜的成就因而经得住挑剔的好影片。我想, 以 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它, 探讨探讨它还有没有缺 点和不足, 以及为什么存在着缺点和不足, 也许, 对于未来的影片艺术质量的提高不是毫无用处。 依我看, 《骆驼祥子》的可贵成就是它那与众不同的艺术独创性;令人惋惜的不足处, 也在于还未能更独特地与众不同。多年来有意无 意间积累形成的浮浅的艺术观, 还在有形无形 地束缚着艺术家们的艺术独创性。过与不及, 同样都是艺术适度的大敌。以骆驼祥子”的艺术 指导思想失之于过分小心谨慎了, 以致在某些 通往艺术峰巅的崎岖山路前, 举棋难定, 终于没 有攀登上去。这, 就不能不拿影片《骆驼祥子》和 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进行一点比较了。 小说和电影, 作为人类认识自己、表现自 己的两种文艺形式, 不仅在广义的艺术特性卜 两者有同有异, 即使从狭义上看, 把一部小说 改编成电影, 也应保持各自的独立性。那种视 改编为翻译, 要求改编者绝对忠实原著, 不可 越雷池一步的看法, 无异于从根本上否定了改 编这一艺术劳动本身, 是不足以服人的。改编就 意味着改动。据说, 国外的某些电影理论家们 把小说原著称作是电影改编者的“ 素材” , 给改 编小说争得了颇为广泛的自主权。这种见解不 无道理。但是, 任何事情都不宜从一个极端走 到另一个极端。小说原著毕竟不是一般意义上 的创作素材, 不是只有电影剧作家一人或少数 人才知道的生活原型, 它本身已是一件艺术 品, 而且往往是已在社会上产生了深广影响的 优秀艺术品。人们不应该指责电影中的某些细 节与小说原著不同, 却可以而且必然从历史的 和美学的高度, 对两件不同的艺术品进行一番 比较, 对改动作出评价‘ 目的是希望再度创作 的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能比小说原著更高 更好, 起码不要降低 。当我看过北影摄制的电影, 再次阅读了老 舍先生的小说名著《骆驼祥子》(我读的是四十 多年前的《字宙风》发表本, 与人民文学出版社 的《老舍文集》第三卷只有些微差别)之后, 惋惜的心情油然而生, 小说原著所提供的思想艺术基础, 是很坚实和高超的。在此基础上, 影 片《骆驼祥子》原本有可能拍摄得比现在更具特 色、更见光彩, 原本有可能成为一部达到国际 优秀影片水平的杰出之作。可惜, 小说《骆驼 祥子》的艺术独创性成果, 没有充分被理解, 影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尽管也有特色, 两 相对比, 在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高度方面却出 现了差别。 不是两只比冀鸟 比如说, 虎妞把祥子抓到手之后, 她看出了祥子的不高兴, 不乐意, 说过这么一句话: “ 我哪点不好?除了我比你大一点, 也大不了 多少!我可是能护着你, 疼你呢!”这是小说的原词儿。影片保留了这一细节, 连同虎妞的这 句话。 同样是这句话, 在小说中和在电影里, 给人的感受并不相同。 在小说中, 作家让虎妞说这句话, 离意很深, “ 潜台词” 很丰富, 对虎妞的贬意也很明 显。 联系虎妞其人以及她和祥子的关系, 读者 从这句话中读到的是虎妞的可僧可恶复可怕。 因为, 在此之前, 小说写得明白: 祥子丢了车 捡回三匹骆驼, 再次住进人和车厂的这一年, 这位虎姑娘已是三十七八岁, 既老且丑,之所 以没有嫁出去, 原因之一是她长得虎头虎脑, 什么都和男人一样, 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 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 所以没人敢、也没人愿 娶她当太太。祥子呢, 这一年不过才二十三 岁。年龄差别这么大, 相貌、性情、为人的差 别也不小。名日“ 老姑娘” 的虎妞, 几乎是误投 误撞地把祥子骗到手�(那一天晚上, 她并不是 专门等祥子) , 祥子的悔恨心情非常强烈。在 困惑、气愤中, 祥子的思绪并不糊涂: “ 想起 虎妞, 设若当个朋友看, 她确是不错; 当个娘 们看, 她丑, 老, 厉害, 不要脸􀀁 就是想起抢 去他的车, 而且几乎要了他的命的那些大兵, 也没有象想起她这么可恨可厌! 她把他由乡间 带来的那点清凉劲儿毁尽了” 。“ 他甚至想起马 上就去娶亲, 这样必定能够断了虎妞的念头” 。 关于娶亲, 祥子想要的是“ 到乡下娶个年轻力 壮, 吃得苦, 能洗能作的姑娘” 。很清楚, 小说中虎妞的那段自我解嘲的言语, 祥子听来或 读者读来, 在很大程度上与事实相矛盾 。好就好在这“ 矛盾” 提醒了读者:既不是虎妞只比祥子“ 大一点” , 也不单单在于年龄上的是否“ 大 一点” , 从各个方面看这都是很不相称的婚姻。 祥子被虎妞缠绕上, 是他的人生悲剧的又一个开始, 是不公道的社会吞吃劳动者的灵魂与肉体的另一种方式。虎妞不是祥子的人生伴侣, 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和谐地并肩走在人生的 道路上。 不能责怪观众曲解了影片的本意 。这样的 观感, 是从影片的一系列艺术表现中获得的。 你看, 祥子收车回来, 背心湿淋淋的贴在身上, 虎妞忙着过去给他端水擦汗, 心疼地劝他不要 这么玩命 。刘四爷在旁边甩风凉话, 虎妞马上 顶回去: “ 怎么,我还没给他洗汗塌儿呢’ 虎 妞对祥子的疼爱之意溢于言表 。婚后, 接连一 组两口子逛庙会的镜头从穿着棉袍( 他们的 婚期是正月初六) 一直逛到换上单裤单褂, 足 足度了小半年的“蜜月” 。虎妞临死的最后一句 话是“ 祥子, 你进来, 让我再瞅瞅你” 。影片所 增加的这些细节, 表现的都是她对祥子的痴 情, 都是她对祥子的发自内心的爱。这样, 祥 子与虎妞的关系, 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虎妞在 祥子一生中的意义和作用, 主要的, 己不再是 他的拖累与磨难, 而是一个体贴他, 关怀他, 真心爱着他, 更能在经济上帮助他的不算坏的 妻子。影片给予我们的印象是�: 虽然这一对夫 妻的心路本来不相同, 但是自从虎妞爱上了祥 子之后, 她勇敢地冲破了刘四爷的阻拦, 毅然 尽管电影也表现了祥子对虎妞的冷淡, 尽 管电影也写了虎妞作为车厂子的女主人, 和她 父亲一起对穷哥儿们的经济盘剥, 以及在生活 态度方面与祥子的不同, 但是, 由于影片的改 编实际上是侧重于挖掘虎妞的“ 性格美” 的一 面, 从外形到内心都减弱了她的“ 丑” 的份量。 上述虎妞的那段话, 涵义就变得单薄多了�—— 那 不过是虎妞的一句客气话, 而且是她挚爱祥子 的一种表现。这样, 不相称的婚姻的印象就几 乎无从产生, 充其量, 观众也只是感到这是不 “ 很”相称的婚姻而已。 事实上, 我确曾听到有 人看过电影之后说�: 祥子好福气, 碰上了这么 一位有钱有情也有貌的好老婆。下嫁”; 婚后, 他们同甘共苦, 相濡以抹, 甚 至已朦胧地看见了未来生活的曙光 。只不过黑 暗的旧社会不容这一对比翼鸟儿实现美好的理 想罢了。 如果我的这一印象同影片创作者的创作意 图有那么几分接近的话, 我想说, 这样的立意 没有什么不好, 更没有什么不对。而且, 由于 创作者的创作态度严肃和艺术技巧娴熟, 这一 意图已然实现了。问题在于, 这样的立意不够 深也不够新, 因为前人已经表现过多次了。 单 从中国的文学艺术来说, 写女性冲破门第观念 下嫁“ 穷人” 者, 有王宝训和薛平贵的故事, 刘 翠屏与吕蒙正的故事, 等等;写劳动人民的美 好理想不能实现的社会悲剧者, 在“ 五四” 以来 的作家笔下也屡见不鲜, 同是写到人力车夫题 材的就有王统照的长篇小说《山雨》。不是说前 人已经表现过的题材、人物、事件 、思想, 今 天统统没有再表现的必要了。 不是的。人类社 会生活的延续性决定了文学艺术的多方面的继 承性。 从当前的国情看, 揭示反封建主题的作 品, 仍然是人们所需要的。影片《骆驼祥子》注 意到了当前的社会现实, 这很可取。只是, 人 们的审美要求在不断的提高, 希望看到更新 颖、更深刻的艺术品。 小说《驼骆祥子》没有把虎妞与祥子写成两 只比翼而飞的同命鸟儿, 没有过多地肯定、 赞 美虎妞的“真挚爱情” , 没有用三角恋爱来支撑 作品, 不是老舍先生的失误, 不是老舍先生没 有看到那么写也可能具有的反封建主题; 恰恰 相反, 小说没有那么写, 正是这位艺术创新大 家在更深的社会意义和更新的艺术角度上, 发 现并体现了他那与众不同的反封建的主题。 论虎妞的老 、丑 虎妞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 如何引导欣赏 者�(观众, 或读者)通过虎妞来认识社会了看来, 这是电影《骆驼祥子》和小说《骆驼祥子刀在思想 深度上的明显差异之一 。 老舍笔下的虎妞, 借用英国一位文学研究者的话来说, 属于“ 圆” 的人物形象。她的主体感很强, 有血有肉, 见棱见角, 可以对她作面 面观。 她好, 她坏, 这要看她对什么人, 以及 在什么时候和什么问题上。 她既被人吃, 同时 也吃人􀀁 她有引起我们同情的一面, 也有不可 原谅的一面􀀁 她是那一社会的产物, 是一个充 满矛盾的个体 。一句话, 虎妞具有和“ 活人” 一 样的七情六欲、荣辱悲欢, 很不简单 。说她复 杂, 并不等于说此人的为人行事已毫无轨迹可 循。这个“ 圆” 的人物形象的轴心, 就是:她是 地痞 、 流氓、混混出身的车主刘四的女儿, 是 个生得很丑, “象个大黑塔” , 因而迟迟没有正 式嫁出去的名义上的老处女。虎妞的得意与烦 恼, 自傲与自卑, 忽而心地很好与忽而奸诈乖 庚, 都可以从她的出身、相貌、 年龄上找到根 儿。 根儿又连着土—社会。 多年来, 咱们的文艺理论仿佛只注意人物 的阶级性, 压根儿不承认人物的生理特征与人 物的心理 、 性格乃至人物的阶级性还有什么关 系, 因此, 虎妞的丑陋与年老, 一直被遗弃于 评论家们的视野之外。看不见虎妞的丑, 正如 看不见西施的美一样, 无法全面说明她们人生 遭际的来龙和去脉。“ 朝为流纱女, 暮为吴宫 妃” 的西施, 社会地位的变化和据说她在吴越 之战中所起的作用, 除去外部的诸多社会、历 史因素之外, 她的美色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 性。道理有些近似, 虎妞自身的悲剧, 她同祥 子的结合加重与加速了祥子的悲剧, 也都和虎 妞的丑陋有关。 如果虎妞并不丑, 那么, 深知 人情世故的作家兼社会学家老舍先生, 必定会 依据不丑的虎妞重新写过她与祥子、 她与刘四 以及她与社会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存 在任意性的破绽, 这是严格的现实主义文学杰 作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难道不是这样吗? 虎妞的利己主义, 当然不是全由外貌丑陋 形成的, 那是环境的产物。 近在身边的当过库 兵、设过赌场、 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帐 、抢 过良家妇女的刘四, 大到随处可见、 无时不在 的大鱼吃小鱼的社会, 都是虎妞的“ 老师” “ 课堂” 。 但是, 虎妞的利己主义的恶性发展, 却 又不是和她的丑陋毫无关系。因为丑, 因为凶, 也因为她父女手里有点家产, 这就出现了富人 不娶她、穷人不敢娶的局面, 女儿嫁不出去, 父亲乐得有个管理车厂子的好帮手, 于是虎妞 就一口气当了许多年的车厂女老板。虎妞在婚 姻上的不得意, 转化为她对社会的敌意, 此人愈 来愈会拨弄人生的算盘珠儿了。社会教会了她 “ 倒贴” , 自己找男人。虎妞的爱祥子, 嫁祥子, 当然是真的喜欢他, 并不是虚情假意。问题是:爱他的什么? 为什么爱? 从发生两性关系直到 婚后的生活看, 虎妞喜欢祥子的地方是他年轻、 健壮和憨厚老实, 易于捉弄和支使, 并不是爱 上了祥子的人品, 愿意放弃她的铜臭气和祥子 一起克勤克俭地过日子。在婚后一年多的时间 里, 虽然发生了刘四把人和车厂“倒” 出去的事 件, 打乱了虎妞承受那六十多辆车的幻梦, 可 她从来没有改变车厂女老板的豪横和气派, 穷 吃海喝, 挥霍无度, 为着补偿她逝去的青春, 无节制地栽害着祥子—一个出卖体力的劳动 者的健康 。就连最后难产身死, 也是她老、丑、 好吃徽做和愚昧无知的必然结果。正因为如 此, 虎妞在祥子的心目中的评价是: “ 象买了一 堆破烂那样, 碎铜烂铁当中也有一二发光的有􀀁 色的小物件” 。 祥子终于没有背叛她, 那是乡下 人的朴实可贵处, 也是一颗要强自尊的心灵的 万分痛苦处 。丈夫厌恶、僧恨妻子而又无可奈 何的心情, 始终没有给这个小家庭带来真正的 欢乐。试想, 假如虎妞既不老又不丑, 也不极端利己的话, 上述这一切, 岂不是都应当改换 一个样儿? 古往今来的文学家写了那么多的美丽女性 之后, 老舍先生写活了这个外貌丑、 心灵也不 完全美的虎姑娘, 不是成心和虎妞个人有什么 过不去, 而是严酷的社会现实本身就是这样 的:外貌的美丑, 不以本人的意愿为转移;但 在阶级社会中, 权势与金钱却常常可以左右美 丑的价值。 虎妞因为生得丑, 年华老去了, 只 好在车夫队里找情人;祥子因为要拉车, 要吃 饭, 尽管一肚皮的不乐意, 生活逼得他只好低头就范, 不敢和虎妞闹翻。一个吃惯了剥削饭, 一个只希望自食其力 。一只蚊子和一只妈蚁硬 是被社会挤到一起了。他们嘶咬着, 蚊子饿死 了, 蚂蚁也很难再爬动。 原来, 《骆驼祥子》写 虎妞, 通过她的悲剧揭示社会的自私和愚昧, 只是创作意图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 写虎 妞是为了写祥子, 写穷苦善良的祥子被社会剥 夺了正常的爱情婚姻权利。 他想拉上自己的车, 等混好了, 到乡下娶个年轻力壮、 吃得苦 、 能 洗能作的姑娘的那点正当理想, 不只抢他车的 大兵们不许他实现, 不只抢他钱的特务们不许 他实现, 不只视车夫为牛马的杨先生一家不许 他实现, 不只对车夫敲骨吸髓的刘四不许他实 现, 虎妞, 这个根本不象老婆的老婆, 更把那 点理想全部霸占了。 就是这样, 老舍先生把什么叫阶级社会, 什么叫阶级社会中的人, 连骨头带肉一起端到 我们面前来了。浑然一体, 越琢磨越有味道。 虎妞的丑与老, 已不单纯是生理现象, 在祥子 的悲剧中, 成为多种社会原因的一个组成部 分。 电影中的虎妞虽然没有迥避一般性的庸俗 与不美, 却未能再明显些地表现虎妞的丑陋和 年老。这就难怪有的青年观众误认为这是一场 “洋车夫艳遇” , 看不清穷苦人的悲剧, 嘲笑态 度冷淡的祥子为“地道的傻骆驼” 了。 我曾想, 观众看不出虎妞的老和丑, 是不 是电影拍摄很难改变漂亮女演员的本来面目 呢􀀁 大概不是的。电影技术发达到今天, 既然 可以上达苍弯、 下至黄泉, 几乎无所不能, 改 变一个人的容貌、 声音和体型, 当不是无法克 服的困难。不用再举别的例子了, 半个世纪前 的这个虎姑娘, 不就是化妆有术, 在裤腰里塞 上个小枕头, 居然骗得祥子(还有观众) 相信 她真的“有了”吗? 看来, 还是影片的创作者们对虎妞这个形 象的理解、认识问题 。当然, 照影片这么处理, 也是一种对人物的解释。 不过我总觉得这样是 不是削弱了原著的深刻之处呢?再者, 廉价的 流行“美学”是否也在作祟? 仿佛不漂亮就不能当主角, 把“ 美”通直落实为等于外形“ 美” 。 这真 是不可思议的一件怪事情 。影片《骆驼祥子》的 创作者们是很有创新的勇气的, 不想也受到了 这股浮浅的“ 美”学风的传染与影响 。 被冷淡了的祥子 要是单从人物造型 、演员气质上看, 影片 的几个主要角色中, 得说张丰毅扮演的祥子最 接近原小说的描写。 厚嘴唇, 光脑壳, 扇面似 的肩背, “ 出号” 的一双大脚, 还有那憨厚的一 笑, 都能和我们读者想像中的祥子对上号。导 演凌子风同志当初满处找祥子的苦, 乙没有白 费 。令人惋惜的是, 从整部影片看, 祥子这个 人物并没有真正站立起来, 他在电影《骆驼祥 子》中理所当然的主人公地位, 也被虎妞“ 霸占” 了。 这一艺术效果的产生, 不全是演员表演“ 嫩 一些” 而形成的。依我看, 主要原因在于影片的 编导重心没有明确放在祥子身上。 前面说过, 虎妞的外貌与内心向“美” 的转化, 减弱了祥子 的悲剧性, 已使人物处于尴尬的境地中;改编 剧本时不够重视祥子和“ 车” 的关系, 这位主人 公就更加无用武之地了。 影片中, 祥子拉车奔跑的镜头很不少。烈 日下, 暴雨中, 大雪纷飞, 冬去春来, 祥子马 不停蹄地跑过大街, 穿过小巷, 汗水湿透了衣 衫⋯ ⋯这类说明时地变换、介绍人物职业的镜 头已足够了。影片所缺少的是没有直观地表现 出“车” 是祥子的第二生命, 未能给观众造成一 个强烈的印象:祥子的人生最高理想就是拉上 属于他自己的一辆车, “ 不拉着自己的车, 他简 直象是白活” 。车, 在祥子的生活中太重要了。 整整一部小说《骆驼祥子》, 写的就是一个人力 车夫对这点卑微的人生理想的苦苦追求和最终 的希望破灭 。 模糊了祥子生活中的那辆自己的 车, 势必要模糊祥子这个人物形象。 说得严重些吧, 影片起手第一笔就写“飘” 了, 墨力太淡, 不足以有力地介绍出祥子和他的车。 黑夜里, 大兵们从山头上滚下一堆黑古呢 修的大东西, 祥子哭叫一声“ 我的车” , 接下来 就是晨曦中祥子牵着三匹骆驼往城里走。这样 的开头, 没有读过小说原著的观众是不甚明白 的, 只好等祥子进了人和车厂见到了虎妞父女, 虎妞一阵花胡哨, 这才人了“ 戏” 。祥子的这些 “ 过场戏”算是白饶了。如果影片重视祥子的人 物塑造的话, 我想, 是会在现在的开头之前, 再加一组短镜头的: 古老的北京街头, 拉车的 祥子在奔跑;祥子在数钱, 祥子在拉车􀀁 祥子 在数钱⋯ ⋯祥子在西城的一家车行前和卖车人 讨价还价;健壮 、齐整 、喜悦的祥子擦着自己 车上的铜活;祥子在拉车奔跑;兵荒马乱的气 氛中, 为着两块钱的高价儿, 祥子拉着学生出 西直门奔清华园;祥子和车被大兵们劫走;衣 衫破烂、变了形儿的祥子;大兵们逃窜之前从 山上摔下祥子的那辆车。有了这些介绍打底儿, 观众对祥子的理解和同情, 可能要多一些、深 一些。 再往后, 祥子发誓再买一辆车的自励, 买车的钱被孙侦探抢去时给祥子带来的痛苦, 婚后一心想拉车的要强, 在拉车问题上他和虎 妞的矛盾, 虎妞死后祥子失去了第三辆车, 都 和被兵们毁坏了的第一辆车发生着联系, 都会 引起观众感情上的激荡。这样, 祥子也就有了 前后呼应的贯串“行动” , 不致于成为虎妞的附庸了。 可惜, 由于影片忽视了让观众“看见” 第一 辆车对于祥子的重要性, 观众不知道那是“一 年, 二年, 至少有三四年􀀁 一滴汗, 两滴汗, 不知道多少万滴汗, 才挣出那辆车。 从风里雨 里的咬牙, 从饭里茶里的自苦, 才赚出那辆车 。 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 酬, 象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 祥子后来 关于拉车、买车的那些言行, 当然就显得轻飘 飘的, 爱情与婚姻反而上升为影片的中心事件。 于是, 虎妞和小福子相继死去之后, 祥子无事可 作了。 影片最后拖着的是条软弱无力的尾巴。 影片在忽视了祥子与车的关系的同时, 也 许是为祥子找“ 戏” 吧, 为他增加了几个“行动” 。 一是祥子真的向刘四碴了头, 认作刘四的干儿子, 一是祥子陪着虎妞闲散了小半年;再就是 大雨中接小福子回家, 并和小福子一起擦车 。 这几件事都是倔攀要强的祥子所不肯做的, 影 片这么表现, 相反倒模糊了祥子的人物形象。 老舍先生非常钟爱他所创造的祥子。他在 《我怎样写《骆鸵祥子, 》这篇文章中斩钉截铁地 说:“ 我决定不许任何人夺去祥子的主角地位。” “ 人既以祥子为主, 事情当然也以拉车为主。只 要我教一切的人都和车发生关系, 我便能把祥 子役住, 象把小羊拴在草地上的柳树下那样。” 这话很值得我们重视。因为, 老舍先生写《骆驼 祥子》的创作原意, 不是以旁观者的身分对劳苦 人民说几句同情的话为满足, 不以浮光掠影地 所谓表现人力车夫题材为目的, 而是要从“ 生活 与生命上” 找到根源, 写活一个“ 最真确的人” 。 通过“ 体面的, 要强的, 好梦想的, 利己的, 个人 的, 健壮的, 伟大的, 祥子” , 终于被社会逼成 为“ 堕落的, 自私的, 不幸的, 社会病胎里的产 儿, 个人主义末路鬼” 的过程, 让人们看到“地 狱究竟是什么样子” , 看到“ 坏嘎嘎是由好人削 成的” , 看到在黑暗的旧中国— “干苦活儿的打界独自一个人混好, 比登天还难 。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看见 过蚂蚱吧?独自一个儿也确得怪远的, 可 是教个小孩子逮住, 用线儿拴上, 连飞也 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 打成阵, 呼, 一阵就 把整顷的庄稼吃净, 谁也没法儿治它们! ” 多么深刻而又独到的思想啊!由于影片没 有以受苦受难偏又幻想以个人奋斗杀出一条生 路来的祥子为主角, 小说《骆驼祥子协所提供的 这些发人深思的哲理, 有不少已然落了空。 要敢于与众不同 在一部与众不同的优秀影片中, 为什么艺 术家有勇气表现庸俗 、拨辣和不漂亮的虎妞, 却不能(或不愿)进一步表现她那老、丑、厉 害、自私、性变态等更为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为什么有勇气不再给劳苦者添加一个光明 的结局, 却不能(或不忍)更为与众不同的依 照原著的本来面目, 写出祥子的自个儿蹦挞只 能是死路一条􀀁 为什么有勇气让二强子毫不掩 饰地逼着小福子去“ 卖” , 却不能(或不敢) 更 为与众不同的让这个车夫的下一代对生活完全 绝望, 而不是思念着祥子去自杀; 这些艺术 创作中的山坡, 并不是爬上去必定粉身碎骨的 悬崖绝壁 。早在四十多年前, 作家老舍已经登 临过了, 而且因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刻性和艺 术造诣的独特性, 使小说《骆驼祥子》获得了至 今不衰的国际声誉 。为什么时至今日, 又会从 这些高度上退下一步呢? 人们一直在呼唤的 “ 艺术独创性”啊, 究竟它是才华之门上的一把 钥匙, 还是一把锁?! …… 已往不是论述主题思想—或叫倾向性 —的文章太多了, 而是论“窄” 了, 论“ 露” 了。 弄来弄去, 仿佛只有一眼看到底、一语能说出的 主题思想才是“ 明确的” 甚或是“ 深刻的” , 不能 不说这为数已嫌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作品开 了方便之门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回顾一下 名作如林的人类文艺史册吧。凡是册上有名的 好作品, 大抵都是把主题、倾向深深地渗透在独特生活和独特人物中, 大抵都不怜借欣赏者的 劳累与辛苦, 让欣赏者开动脑筋去自己不断地 发现作品中的丰厚底蕴 。所谓主题思想的独特 性, 不是标新立异到偏说人有八只脚。人民当 家作主以前的全部优秀作品, 说到底, 无非是 共同揭示了一个全人类性的大主题􀀁 人剥削人 的社会制度不合理。但是, 从各自的具体角度 看, 却又谁也没有单调地只喊叫这句正确的结 论, 而是五光十色, 互不相同􀀁 即使是同一部 作品, 不同的欣赏者也会获得不同的感受和理 解 。我非常佩服王朝闻同志从老舍的《茶馆》 中, 抽出一句台词作为一篇好文章的题目《你怎么绕着脖子骂我呢》。是的, 艺术作品的生 命和力量, 极少例外地多是借助高明的“ 绕功” 而存在。我认为小说《骆驼祥子》的思想、艺术 成就更深刻, 更独特, 不怕被别的作品所代 替, 正是因为它是绕着脖子痛骂黑暗的旧中 国。祥子、虎妞、小福子的性格、命运愈独 特, 就愈是真实可信, 深刻感人, 控诉旧社会 的力量也就愈大。影片《骆驼祥子》的思想顾虑 仿佛过多了, 紧勒缓绳, 唯恐“ 与众不同”这匹 骏马跑过了界限。多虑了。 谨慎的结果虽有浅 显易懂的好处, 同时却也带来了浅露不够耐看的遗憾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