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传承更有生命力,即墨非遗传承,千年古都留住城市独特记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即墨什么意思 让非遗传承更有生命力,即墨非遗传承,千年古都留住城市独特记忆

让非遗传承更有生命力,即墨非遗传承,千年古都留住城市独特记忆

2024-07-13 15: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即墨区加大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挖掘培育力度。据了解,目前挖掘培育了28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3人为山东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人为青岛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这些非遗项目你了解多少?

即墨传统.老酒,老树新枝绽放光华, "妙府"开创老酒行业新标准

提到中国的黄酒,大家会联想到,南有绍兴,北有即墨。由此可见,“即墨黄酒,黄酒北宗”绝非徒有虚名。

据资料记载,1975年,在即墨出土的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陶器“小酒杯”、商代提酒用的陶器“堤梁卤”和喝酒用的“爵”、周代温酒用的“舟”、汉代行酒令用的“投壶”以及喝酒用的“角”,都证明从原始社会开始,即墨就开始酿酒。

原始社会后期,“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酒诰》)”,已形成原始即墨老酒工艺;商周时期,“麦,阴也;黍,阳也。先择曲而投黍,是阳得阴而沸,故以曲酿黍为酒(《春秋纬》)”,开始用麦制曲并用麦曲和黍米酿造老酒。

千百年来,即墨的酿酒师傅(大公)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许多酿造老酒的“诀窍”,主要是要“守六法、把六关”。 这“六法”,就是人们常说的“古遗六法”,它是酿造老酒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黍米必齐”——酿造老酒必须用米中之王,颗粒饱满整齐、色泽金黄均匀的优质大黄米(黍子去壳而成)做原料,这是即墨老酒与其它黄酒的根本区别。

“曲蘖必时”——酿造老酒的曲种,必须选用三伏天用优质小麦在透风采光、温度适宜的室内踏成并陈放一年的麦曲做糖化发酵剂,即中医所用之“神曲”。

“水泉必香”——这水是酒中之血,好水才能酿好酒。即墨酿造老酒,采用的是甘甜爽口的崂山麦饭石矿泉水,当然与众不同了。“陶器必良”——酿造老酒的容器,要选用质地优良、无渗漏的陶器或无毒无味的其它现代容器。

“湛炽必洁”——酿造、陈储老酒的器具必须严格杀菌消毒,防止杂菌污染。

“火齐必得”——酿造老酒的火候必须调剂适度,使温度能升能降,散热均匀,恰到好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品质第一、肩负使命、勇担责任。于秦峰工艺技术班组成为全国酿酒行业先进班组。于秦峰编写的“即墨老酒操作法”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认可,先后向全国六省区传承非遗酿造技艺,受到全国表彰,中央电视台以58分钟“大国工匠——非常传奇”对全世界播出,赢得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认可。

“妙府老酒”是即墨传统老酒的优秀代表,其酿造历史有四千年之久,传统工艺规范已有三千年历史。妙府老酒传统酿造工艺的精髓是:“古遗六法”——“黍米必齐、曲蘖必时、水泉必香、陶器必良、湛炽必洁、火齐必得”,即用黍米、陈腐麦曲、麦饭石深井矿泉水为原料,按传统工艺酿造,经自然发酵而成。

妙府老酒的制糜工艺独特,与其它黄酒酿造工艺有着根本区别。其它黄酒酿造都是用的“蒸饭法”,唯独妙府老酒用的是“煮饭加糗糜”的独特工艺,即将黍米在锅中煮透后再不断搅拌,糗而成糜,其火候的掌握是此中关键。妙府老酒酿造工艺技术经历了几千年的改革和发展,逐渐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这种精湛工艺,经现代科学检验是完全合理的。

“即墨黄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酿酒大师:于秦峰先生从青年时期起,有幸受到了于若木先生、秦含章教授等恩师们的谆谆教诲,立誓传承和发扬“即墨黄酒”这种即墨地方特产。十四载历练于原山东即墨黄酒厂,曾任副厂长、总工程师;二十五载创立与守护“妙府”品牌,使其成为北派黄酒优秀代表。一路苦心孤诣,屡将偏安一隅的“即墨黄酒”带上国家级舞台。

2018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非常传奇》节目组走进即墨妙府老酒拍摄山东省非遗项目——“即墨黄酒传统酿造工艺”专题纪录片,并记录该非遗项目传承人、中国酿酒大师、即墨妙府老酒创始人于秦峰的家国情怀和命运现状。

根据节目组策划方案,由主持人阿丘、艺人那威以及印尼嘉宾美娜三人亲身体验即墨黄酒“古遗六法”制作全过程,并登上崂山寻找即墨黄酒水源地,寻访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周戈庄村延续500多年、以即墨黄酒为主要祭品的祭海仪式,通过不同场景、不同点面,全方位展示即墨黄酒承载的浓厚历史文化和鲜明地域特色。

田横祭海节

礼炮鸣放,祭祀乐起,擂起战鼓,渔号献礼,卫兵就位,恭请龙王,祭祀大礼,载歌载舞……3月16日至18日,15万人前往即墨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周戈庄村观看田横祭海盛典——三天时间,持续延续着人气“爆棚”的盛况。

据了解,田横祭海仪式发源于周戈庄村,在当地已经流传了500余年,是青岛先民敬畏大海、“富甲海陬”意愿的完美留存。现在,经当地政府的精心策划、包装和推介,已发展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知名的民俗节庆品牌,每年都吸引众多中外游客,以及各地民俗、经济政策研究等领域的专家慕名前来。2008年,田横祭海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荣膺首届节庆中华奖“最佳公众参与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在政府“搭台”的同时,需要更多参与者前来“唱戏”。田横祭海节三天吸引15万人参与,其深意在于:通过发挥市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让这块“活化石”在述说地方传统文化的同时,更成为当地产业的经济增长点。

人民大会堂里的抽纱瑰宝——即墨镶边

即墨镶边在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鲁绣的小锁扣、刺绣的基础上,经过几代即墨民间老艺人的不断创新,形成了品种繁多,用途广泛,绚丽多姿,誉贯全球的即墨镶边大套,获得了国家出口免检产品EP证书和国家百花奖金奖产品资质,还走进了人民大会堂的接待厅,被誉为“抽纱瑰宝”。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一根绣花针换回电视机的故事在即墨广为流传,成就了即墨人发家致富的美好梦想,即墨镶边也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现在即墨花边产品由青岛华美集团和青岛国华工艺品公司生产,其产品已获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岛华美集团生产的梦彩牌产品已获中国驰名商标。

皇妃的宠爱——即墨麻片

即墨麻片又叫即墨芝麻片,其原料用当地盛产的优质小麦面、芝麻、蜂蜜、白砂糖等原料纯手工制作而成。好的麻片,面片薄平,色泽白黄,芝麻均匀,背面起泡,入口脆香,成为皇家贡品。

即墨麻片是一个上好的糕点产品,其手工制作技术难以被机械制作取代,二百多年来一直沿用手工制作。

即墨麻片与周村烧饼制作工艺相同,但配方、口味各具特色,现在周村烧饼已名扬四海,即墨麻片还正在闺阁待嫁。

造型美观的礼仪美食——田横香饽饽

田横香饽饽是田横镇渔村世代相传的手工艺面制品,至今已有500 余年的历史,其中以周戈庄村的最具代表性。

香饽饽均重约为2公斤,用手揉面,添加鸡蛋、蜂蜜等营养品,形为圆状,大锅灶火蒸,熟后再装饰面食彩塑。多配有“龙凤呈祥”、“八仙过海”、“莺歌燕舞”、“虾兵蟹将”和“花鸟草虫”等五彩面塑饰品, 寓意吉祥如意、生意兴隆、家庭和谐等。

田横香饽饽口感好,造型美,以前是农村红白喜事、馈赠亲友的必需礼品,现在成了祭海节上的旅游商品,越来越为广大群众喜爱。

让人望而垂涎的美食——即墨水煎包

即墨传统名吃水煎包,俗名炉包,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即墨城胡家村胡姓之祖,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水煎包在制作工艺上非常讲究。面的硬软,调料的比例,火候的急慢都有一定技术规范,其面口、火口、味口恰到好处,具有香、脆、鲜、嫩之特点。刚出锅的包子,看上去金黄晶莹、松软透亮、油香欲滴,使人望而垂涎。

即墨水煎包始终保持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在我国北方地区面点食品中有着独特的技艺。1985 年即墨水煎包被省商业厅列为地方名吃之一,2011年被评为即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榼出梦想的手工艺术品——葛村榼子

榼子,学名面馍,至今有200多年历史。即墨龙山街道办事处葛村生产的榼子最为出名,流传最广,所以称为葛村榼子。它是一种木质、手工雕刻而成的用于面食制作的用具。现在的榼子也是一种工艺品,除了实用性外,还有欣赏性。

葛村榼子技艺是一种传统的雕刻工艺,融合了当地人的习俗与文化。雕刻的产品具有美观大方,花样众多, 使用方便,观赏性强等特点。今天,葛村榼子又作为木雕工艺品享誉四方,畅销各地。

假的更美——即墨发制品

即墨发制品制作技艺兴于春秋时期,盛于清末及当代。目前,代表着中国发制品制作的顶尖水平,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即墨发制品为手工制作而成,产品美观、逼真、自然,“在国内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在国外占据70% 的市场份额。

即墨发制品制作技艺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编织与欧美编织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精华。即墨发制品已成为展现人体美的首选饰品,是人们相互赠送的最为珍贵的礼物,更成为国内外人士收藏的艺术珍品。

健康祈福的工艺品——虎头鞋、虎头帽

虎头鞋、帽、布老虎是一种手工制作的民间工艺品,用于新生儿童穿戴、打扮,祈求健康幸福等。虎头鞋、帽、布老虎技艺流传于即墨大沽河沿岸,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 至今仍保留着古朴、原始的本色。

产品取材于日常生活当中,产品制作简单,易于大众推广,也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大清朝的皇室贡品——大欧鸟笼

大欧鸟笼的制作始于明代,清朝顺治年间,大欧鸟笼进入了北京市场,为皇室贡品。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大欧鸟笼的制作工艺日益精湛,花色不断丰富,1953年成为当地的一项集体副业。目前,大欧村有400多户人家制作鸟笼,产品畅销国内外。

大欧鸟笼整个生产过程有100 多道工序,分大、中、小三个型号,按形状分为圆形、方形、扁形、花鼓形、凸腰形等。鸟笼制作选用上好的竹料及梧桐木,将鸟笼框圈制好后,放入锅中蒸煮。因此,大欧鸟笼不干裂,不变形,坚固耐用。

极具艺术价值的收藏品——田横砚

田横砚,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因原料产于田横岛而得名,又名田横义砚,属于鲁砚系列,是石砚的珍品。

田横石料主要是来自于海底深处,一般是在冬季退大潮的时候开采和打捞,有的石料上面长有贝壳,还有的含有红云金星,所以也要因石而雕,保留了原生态, 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田横砚有着浓郁的海洋文化特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虎虎生威的吉祥物——泥老虎

即墨“泥老虎”是青岛地区极富特色的民间泥塑玩具,其制作工艺已有150多年历史。泥老虎制作要经过30多道工序,工艺十分讲究,所用的粘土是一种粘性很强,为即墨所独有的黄色泥土。制作出来的泥老虎千姿百媚、栩栩如生,有虎形、狮形、麒麟形等。泥老虎除了作孩童的玩具外,还因其威武的造型、鲜艳的色彩,成为镇宅吉祥物,深受广大群众喜欢。

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九水烙画

烙画相传起源于秦朝,始见于西汉末年,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即墨也有100 多年的历史。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层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烙画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 又可以达到西洋画的严谨的写实效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灵山老母的传说

灵山老母的传说形成于古代,以口头流传和庙会活动形式在胶东民间广泛流传并延续至今。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是传说中灵山老母成仙之日,当地举行盛大庙会,众人纷纷到老母祠前祈祷。“灵山前,大乱不乱、大减不减”等谚语,至今广为流传。

灵山老母传说主要故事有《老母降生》、《老母成仙》、《救危济贫》、《治病救人》、《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等,这些传说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表达了人们向往幸福、和谐生活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乡土大众民俗文化特点。

2008年,《灵山老母的传说》被公布为第二批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口民间故事

金口民间故事流传于即墨东部沿海及周边地区,是金口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故事包括《金口天后宫圣母》、《卧牛山》、《黄豆山石猪》、《李秉和发家》、《神笔刘耳枝》、《庙台岭与拖耙地》、《千年酸枣树》等。这些故事起源于民间,具有独特的金口地方韵味,内容情节曲折跌宕,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文学气息。颂扬了爱国爱乡、普救众生、本分求财、勤奋成才、除暴安良等传统美德和正义精神。

金口传统村落

2008年,《金口民间故事》被公布为第二批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田横民间故事

田横民间故事是千百年来流传在田横镇当地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组极具忠烈仁义色彩的民间故事。自汉代传承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齐王田横的事迹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和地方文献中多有记载。在今即墨市田横镇一带,流传着若干与田横有关的地名、物名,传说生动逼真,脍炙人口。主要有“拖车口”、“营里村”、“扔儿坡”、“脱甲湾”、“望孩岭”、 “悬羊岛”、 “马蹄蟹”、 “神龟石”、 “催诏村”、 “望驾山”等。

田横民间故事始终贯穿着一种“忠义与仁爱”的精神以及“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气节,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意义。故事生动、传奇,极大地丰富了即墨地区的民间文化内涵。著名绘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此创作了巨幅油画《田横五百义士》激励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2008年,《田横民间故事》被公布为第二批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瓜酒制作技艺

地瓜酒是黄酒的一种,是以红、紫薯等各种地瓜为原料,配以特制小麦陈曲和麦饭石矿泉水,采用传统的制作技艺及流程酿制而成。其制作技艺在即墨民间已经有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历史。即墨当地一直流传着“进了即墨地,人人乐滋滋;品着地瓜酒,听着柳腔戏”的民谚。

地瓜酒传统酿造技艺,包括制曲、制酒、贮存、调配、检验、包装6个环节。分为精选、清洗、蒸煮、打浆、摊凉、麦曲糖化、酵母入缸、发酵、压榨、沉清、过滤、灭菌、贮存、调配、过滤、检验、装瓶、灭菌等20多道工艺。所酿出的地瓜酒色泽橙黄,清幽透明,醇香优雅,味美爽口。含有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适量常饮,可增食欲、舒筋血、养容颜、强身体。

2012年,“地瓜酒传统酿造技艺”被公布为第三批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桥香制作技艺

即墨制香主要集中在通济新经济区云桥村,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初期。300多年来,村中的仇家、于家、董家三大家族持续以制香为主。民国时期,制香成为云桥一带的主要产业,逐渐形成了“万泰源”、“义顺源”、“东太源”、“西太源”等四大香庄。他们制成的檀香、神香、盘香、显影香、卫生香等,不仅深受当地群众欢迎,销往烟台、临沂、潍坊、日照等地。

云桥香制作技艺,以榆树皮为原料,配有当归、白芷、肉桂、甘草、藿香、冰片、乳香、麝香、辛夷、桂枝、金银花、木香、陈皮等118味中药,故有清心安神之功。

2015年,“云桥香制作技艺”被公布为第四批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代水坑田横砚

田横砚石因采于海底之脉弦,采掘尤为不易,故弥足珍贵。另外田横砚石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底砚石,多雕虾、鱼、龙、螺,山水、花卉等,浮雕生动有趣,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

2015年,“田横砚制作技艺”被公布为第四批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郭琇传说

郭琇(1638-1715),字瑞甫,号华野,明末出生于即墨城郭家巷村。清康熙庚戌(1670)进士,初授江苏吴江县令,历升左佥都御使、湖广总督。其传说以即墨为中心,流传至全国。传说故事主要有《郭琇下生》、《谁叫你要俩》、《出门三邦》、《奇遇相报》、《岂容一个把总撒野》、《贺寿礼单》、《赴任路上除把总》和《面参高士奇》等。清乾隆间蒲松龄在所著《聊斋志异·公孙夏》中,记述了他赴任湖广总督途中罢除暴吏的故事。清末民间编写了《郭秀下两广》说唱词,由盲艺人四处说唱。

源于民间口口相传,有着浓厚的乡土特色,形象地颂扬了他为民造福不遗余力的勤政情怀,肃正朝纪不顾性命的舍身精神,宣传了人间正气。

2015年,《郭琇传说》被公布为第四批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诞生于龙山街道天井山(俗称“小龙山”)一带,同时在山东、东北和陕西等地区广为流传。

62项非遗项目熠熠生辉

田横祭海节是即墨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走进生活、融入时代、展现地方文化多元一体无穷魅力的一个缩影。

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指导下,即墨区对普查和挖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全面登记,建立起完善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并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拉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普通大众的距离。

在即墨区潮海街道,一处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博览、旅游观光、产业服务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常常吸引着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士前往参观。

据了解,这里是青岛首个民俗文化产业园、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建筑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2013年6月启用。“这里按照3A级景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标准,由民间融资1000多万元承建,2015年正式成为青岛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成为我省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走进该馆,惟妙惟肖的布老虎、制作精致的大欧鸟笼、尺寸大小不一的葛村榼子……众多非遗项目一一呈现眼前。同时,该馆还制作了传统历史影像资料片,设立民间文学研究室,建立民间文学电子书库,青岛非遗项目电子书,并招聘12名非遗传承人(民俗专业老师)入驻园区,采取现场教学、活态展示、生产性保护等形式,常年开展传承、授课。目前,已开发出饽花、绣花、风筝、魔术、柳腔、剪纸、传统游戏等30多个实践体验项目,将博物馆办成了一个“非遗教育大课堂”。

青岛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即墨区打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聚区之一。

当前,即墨古城的知名度不断扩大,进即墨古城赏“非遗”成为一种时尚,即墨麻片、葛村榼子、黄氏烙画等都有专门的门店进行展销。今年春节前后,即墨区文广新局组织刻瓷、花边、泥老虎、即墨老酒、地瓜酒等20余项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即墨古城年货大集,让市民感受到浓浓的地域民俗年味。活动现场,市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对面切磋交流,近距离接触“非遗”、感知“非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即墨古城成为年味浓重的场所之一。

“作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区,即墨区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对保存完整的代表性项目引导企业建立非遗专题博物馆。”即墨区文广新局非遗办负责人介绍,目前,即墨区已有青岛胶东非遗博物馆、即墨老酒博物馆、即墨妙府老酒博物馆、即发博物馆等独立的“非遗”专题博物馆。这些场馆每年举办各类展示、展演活动300余次,让即墨文化遗产走进大众视野,与市民零距离接触,激发了全社会对非遗保护和弘扬的热情。

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展现文创产业硬核实力,“文”是源头活水,“创”是动力引擎。正是这样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即墨才有了“千年商都,泉海即墨”的美誉,这些千年百年的"非遗代表"正是这种文脉的延续和释放。

———— · END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